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姆斯特丹,流动之美
1
《厦门航空》 2023年第9期26-31,共6页
阿姆斯特丹的一切,都在流动着。交错的河流,自行车在城市穿梭时带起的风,杯中摇晃的香槟,连运河边的房屋边缘都是波浪形的。流动是多种元素的碰撞,以一种漫不经心的姿态,指向融合共存。
关键词 阿姆斯特丹 波浪形 运河边 多种元素 流动之美
原文传递
试论散文的叙述美 被引量:3
2
作者 熊子延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69-73,共5页
散文,一向被看作是“主情”的文体。长期以来,似乎有一种流行倾向,认为散文是抒情、描写的艺术,至于叙事则是小说的需要。这是对散文的一种误解。散文虽然以抒情为旨归,但抒情从来不是无病呻吟、空洞无物,而是社会人生的一种映照。散文... 散文,一向被看作是“主情”的文体。长期以来,似乎有一种流行倾向,认为散文是抒情、描写的艺术,至于叙事则是小说的需要。这是对散文的一种误解。散文虽然以抒情为旨归,但抒情从来不是无病呻吟、空洞无物,而是社会人生的一种映照。散文的抒情一方面离不开具体内容,另一方面还需要有灵活多样的笔法。散文的叙述为抒情提供丰富内容、厚实基础,它是散文的重要笔法,是散文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叙述,人所周知,是对人物经历、事件过程的述说和交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文 叙述话语 叙述视角 笔法 流动之美 散文创作 叙述人 散文艺术 散文作品 贾平凹
下载PDF
我国风景园林中的水石之美
3
作者 陈光照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38-41,共4页
石与水素被我国的风景园林学家比喻为构成风景园林的骨与血,本文以实景、实物为例,就我国风景园林中石与水的美学价值和审美形式作了比较系统的诠释。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风景区 水石 林学家 流动之美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浙江省 风景名胜区 12生肖 苏州古典园林
下载PDF
城市之“光”——广州万菱汇广场改造
4
作者 邓孟仁 倪阳 《华中建筑》 2011年第12期56-58,共3页
广州万菱汇广场是广州天河路上最大的停建续建项目,该文围绕"流动之美"的设计理念,介绍了设计者如何通过改造建筑的公共空间,利用led灯与幕墙系统结合形成的新型外墙维护系统,构建出当今具有时代特色的商业综合体建筑典范,并... 广州万菱汇广场是广州天河路上最大的停建续建项目,该文围绕"流动之美"的设计理念,介绍了设计者如何通过改造建筑的公共空间,利用led灯与幕墙系统结合形成的新型外墙维护系统,构建出当今具有时代特色的商业综合体建筑典范,并赋予建筑以新的生命与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改造 流动之美 灯光
下载PDF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姜夔词赏析
5
作者 王东林 《科教文汇》 2011年第28期89-89,208,共2页
姜夔是南宋格律派词人,在词的音律方面有很高造诣,本文试从姜词意象与词境等方面分析其"野云孤飞"与"有我之境"。
关键词 姜夔词 流动之美 有我之境
下载PDF
中国对联文化思想内函探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卢锐锋 《泰山学院学报》 1996年第4期397-401,共5页
对联,俗称对子。它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它对仗工巧,音调和谐,并且与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相结合,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一部分。 对联起源于书桃符。《后汉书·礼仪志》说:“以桃印,长六寸,... 对联,俗称对子。它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它对仗工巧,音调和谐,并且与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相结合,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一部分。 对联起源于书桃符。《后汉书·礼仪志》说:“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止恶气。”至于在桃符上题对子,则是自西蜀孟昶始。梁章钜《楹联丛话》云:“尝闻纪文达师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长春’一联最古。”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识》云:“楹联始蜀孟昶‘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十字。”关于孟昶题桃符版事,多有记载,如张唐英《蜀梼杌》说:“蜀还未归宋之前,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版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后蜀平,朝迁以吕余庆知成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联文化 流动之美 创作主体 道家 探析 对称性 学追求 文学思想 文学艺术 书法艺术
下载PDF
从清新到蕴藉——读李祖星的诗歌创作
7
作者 何世进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61-62,共2页
许是家乡大巴山南江的雄奇神秀,李祖星生于斯,长于斯,养成了以逐奇好异的目光看取外在的现实世界,产生了独特的心理体验。他既吮吸着大巴山乡土文化的乳汁,又在高等学校的正规教育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营养,从而为他诗... 许是家乡大巴山南江的雄奇神秀,李祖星生于斯,长于斯,养成了以逐奇好异的目光看取外在的现实世界,产生了独特的心理体验。他既吮吸着大巴山乡土文化的乳汁,又在高等学校的正规教育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营养,从而为他诗歌创作提供了广泛学习借鉴和交流融汇的良好条件。 综观李祖星近十年的诗歌创作,他经历了继承五四以来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向古典诗、词、曲和民歌吸取营养到竭力向西方现代派寻找借鉴的曲折历程,逐步形成了由显而隐,由清新甜美而日趋蕴藉苦涩,由追求完整的艺术意境到还原生活本色的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创作 大巴山 斑竹 还原生活 西方现代派 古典诗 艺术意境 组诗 雪线 流动之美
下载PDF
借窗观景 物小蕴大——贺敬之《西去列车的窗口》欣赏
8
作者 吴开有 《昭通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75-77,共3页
贺敬之《西去列车的窗口》诗是继承中国古典诗歌“借窗观景”创作方法而推陈出新的佳作,是古典诗美与现代诗美的融合。
关键词 借窗观景 物小蕴大 流动之美 辐射之美 氤氲之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