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层医院对流动人口妇女孕前优生检查与保健系统化管理的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范建美 王峰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11期186-189,共4页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对流动人口妇女孕前优生检查与保健系统化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联安、河东"2个社区的流动人口妇女作为研究组(n=202),建立档案,进行本课题系统化管理。同期选...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对流动人口妇女孕前优生检查与保健系统化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联安、河东"2个社区的流动人口妇女作为研究组(n=202),建立档案,进行本课题系统化管理。同期选取"平地、华夏"2个社区的流动人口妇女作为对照组(n=200),进行传统的孕前保健及管理,建立档案,定期电话随访并记录。比较分析两组样本项目实施前后对孕前保健知识及政策的知晓率;两组样本中确诊妊娠者(孕妇)均进入相同模式的产前管理,追踪比较两组孕妇孕期合并症及母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孕妇妊娠期疾病的总患病率;比较两组孕妇的产后出血量;比较两组孕妇的不同妊娠结局发生率。结果两组样本项目实施前的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样本项目实施后的知晓率均高于项目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样本项目实施后的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孕妇的妊娠期疾病总患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孕妇(n=136)的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孕妇(n=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孕妇的不同妊娠结局(早产流产、新生儿窒息、死胎及出生缺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切实可行并且具备基层特点的"多部门协作、多形式健康教育、制定保健计划"的系统化管理模式,真正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管理,提高流动人口妇女主动参与孕前保健的意识,使得流动人口妇女孕前保健率真正得到提升。针对流动人口待孕育龄妇女,展开孕前优生诊断与保健服务,真正优化妊娠结果,实现流动人口优生优育的目标,使得人口素质水平得到提升,进而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医院 流动人口妇女 孕前优生检查与保健 系统化管理
下载PDF
流动育龄妇女一孩生育服务登记办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刘冬梅 王晖 +3 位作者 龚双燕 杜旻 刘鸿雁 宗玥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7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一孩生育服务登记的办理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方法:利用2014年国家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库,采取分层、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PPS方法进行抽样。以被抽中的2012年以来应该办理一孩生育服务登记的12 403名...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一孩生育服务登记的办理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方法:利用2014年国家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库,采取分层、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PPS方法进行抽样。以被抽中的2012年以来应该办理一孩生育服务登记的12 403名流动已婚育龄妇女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生育登记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召开专家及计划生育管理人员座谈会。结果:在12 403名流动育龄妇女中,53.6%的办理过登记,通过承诺制登记率为44.2%。流入地发出协查信息,户籍地正常反馈率只有30.6%。定性研究发现承诺制存在弊端。结论:流动育龄妇女一孩生育登记率较低,信息核查困难,"承诺制"登记存在弊端。建议加强管理方信息登记和核查责任,将"承诺制"纳入社会征信体制,积极落实便民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育龄妇女 生育登记 现状
下载PDF
流动人口年轻妇女生殖/避孕知识影响因素及认知程度调查 被引量:3
3
作者 杨碧湘 郭川东 张敏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5年第34期6097-6098,共2页
目的为调查分析流动人口年轻妇女生殖/避孕知识影响因素及认知程度。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10月在本地活动的1 144名流动妇女,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及线性多重逐步回归分析法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 目的为调查分析流动人口年轻妇女生殖/避孕知识影响因素及认知程度。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10月在本地活动的1 144名流动妇女,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及线性多重逐步回归分析法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144名妇女中,生殖健康知识得分≥60分1 089名,及格率为95.2%;避孕知识得分≥60分1058名,及格率为92.5%;有性生活史753名妇女中对避孕药具认知606名,认知率为80.5%;影响避孕药具现用率的因素包括生殖/避孕知识、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年龄因素(均P<0.05)。结论流动人口年轻妇女生殖/避孕知识得分的因素包括年收入、性生活史、婚姻状况、个人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兄弟姐妹数、对父母婚姻评价、已婚者子女数,对避孕药具认知程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年轻妇女 生殖/避孕知识 影响因素 认知程度
原文传递
上海市闵行区外来育龄妇女艾滋病知信行干预效果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红梅 陈丽青 +2 位作者 张铁军 何纳 田秀红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年第12期78-80,共3页
目的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为平台,对外来育龄妇女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提高外来育龄妇女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水平以及对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的知晓率和接受意愿,改变其相关行为以减少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方法采取方便抽... 目的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为平台,对外来育龄妇女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提高外来育龄妇女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水平以及对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的知晓率和接受意愿,改变其相关行为以减少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方法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外来育龄妇女实施基线调查。然后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与相关行为干预,1年后,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干预后调查。比较干预前后被调查对象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VCT相关知识和意愿的变化,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外来育龄妇女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干预前;HIV感染的意识为4.8%,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最近一个月安全套经常使用率上升为12.8%;VCT知晓率、检测地点回答正确率和检测意愿显著上升,分别为:64.8%、69.1%和82.8%。结论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为平台的干预研究提高了外来育龄妇女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安全套使用率、VCT相关知识和意愿。因此,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开展艾滋病预防干预是控制外来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有效的、可行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育龄妇女 艾滋病 知信行 VCT 干预研究
下载PDF
Cross-sectional Study on Their Reproductive Health Status of 604 Fem ale Floating Residents in Beijing 被引量:3
5
作者 WANGYan(王 燕) Lin(安 琳) +1 位作者 ZHANGXue-bin(张学斌) WANGShao-xian(王绍贤) 《Journal of Reproduction and Contraception》 CAS 1999年第1期49-57,共9页
This study on the reproductive health statusw asbased on the data from a survey and an exam ination of severalhundredsof fem ale floating residentsin Beijing. The results w ere compared w ith those from fem ale perm a... This study on the reproductive health statusw asbased on the data from a survey and an exam ination of severalhundredsof fem ale floating residentsin Beijing. The results w ere compared w ith those from fem ale perm anent residents in Beijing. The study revealed thatm ostof theinvestigated fem alefloating residentshad lived in Bei- jing w ith their fam ily for threeyearson an average. They had a harderlifethan that of Beijing perm anentresidents. Also they did notreceiveadequateprenatalcaresdur- ing their pregnanciesin Beijing and a quarter of thesem othersdid notreceiveany pre- natal exam ination during their pregnancies at all. Again the fem ales had a great prevalence of reproductive tractinfections, reaching 29.3of thoseexam ined, high- er than the w om en perm anently residing in Beij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ating residents Health care Reproductive tractinfections
下载PDF
Marriage Migration of Mongolian Women to South Korea
6
作者 Tsetsegjargal Tseden 《Sociology Study》 2014年第12期1050-1059,共10页
Underpinning most of the Korean-Mongolian relationship is the shared view that these two nations have racial, linguistic, historical, and religious connections. Both peoples cite the famous Mongolian blue spot, as wel... Underpinning most of the Korean-Mongolian relationship is the shared view that these two nations have racial, linguistic, historical, and religious connections. Both peoples cite the famous Mongolian blue spot, as well as the Mongolian Empire's close relations with the Koryo dynasty in the thirteenth and fourteenth centuries. However, it is undeniable that in recent years, Mongolia's relations with South Korea have grown much wider and deeper in scope. When it comes to multiculturalism a South Korea's overarching social phenomenon, tens of thousands of Mongolian expatriates are one of primary contributors to the first-ever trend throughout Korean history. Marriage migration of Mongolians to South Korea has increased since mid-1990s, in company with immigrant laborers, and became one of the primary contributors to the binational population movement, This paper deals with intertwining migration of Mongolian population to South Korea and describes characteristic of Korean-Mongolian binational marriage, using statistical data and other relevant research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national relation marriage migration GENDER WOME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