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体管道非稳定流动摩阻计算 被引量:4
1
作者 蒋明 《油气储运》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9-22,共4页
管道中非稳定流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频域法和时域法。非线性摩阻的存在给非稳定流动的分析带来一定困难,通常的作法是认为瞬态流动下的摩阻等于稳定流动下的摩阻,但对于管道非稳定流动的长时间的动态模拟,用传统的“拟稳态”假设计算管... 管道中非稳定流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频域法和时域法。非线性摩阻的存在给非稳定流动的分析带来一定困难,通常的作法是认为瞬态流动下的摩阻等于稳定流动下的摩阻,但对于管道非稳定流动的长时间的动态模拟,用传统的“拟稳态”假设计算管道摩擦阻力及相关压头损失不够准确,采用频率相关摩阻模型可改变这一情况。给出了频率相关摩阻的计算公式及在特征线法中的具体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管道 液体流动 稳定性 非稳定流动摩阻 计算方法
下载PDF
高温高压下钻井液循环流动摩阻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唐波 吴雪锋 +2 位作者 赵洪山 李泽 肖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8期12031-12037,共7页
深层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常面临高温高压的挑战,钻井液在高温高压等复杂工况下,其性能会发生改变,研究钻井液在复杂工况下的流动摩阻变化规律,能为特深井钻井提速及井控提供理论基础。根据实际工况要求,建立了高温高压钻井液循环流动摩... 深层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常面临高温高压的挑战,钻井液在高温高压等复杂工况下,其性能会发生改变,研究钻井液在复杂工况下的流动摩阻变化规律,能为特深井钻井提速及井控提供理论基础。根据实际工况要求,建立了高温高压钻井液循环流动摩阻测试装置,实验研究了温度、压力、固相颗粒及含气率对钻井液流动摩阻的影响,采用多元回归方法拟合并绘制温压摩阻系数图版,能更好阐述温压与钻井液流动摩阻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顺北区块钻井液流动摩阻随温度增大而减小,随压力增大而增大,摩阻系数图版能更准确体现摩阻系数与温压的定量关系,固体颗粒含量对流动摩阻影响不大,钻井液流动摩阻随着含气率增加而增大。该实验装置与分析方法,对于研究复杂工况下钻井液流动摩阻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液 高温高压 多相流 流动摩阻 实验研究
下载PDF
一种基于统计原理的环空水泥浆流动摩阻计算方法
3
作者 来鹏飞 李晓阳 钟凯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27-33,共7页
为了精确计算固井施工过程中低密度水泥浆和常规密度水泥浆的环空流动摩阻,通过收集苏里格气田苏14、苏47、苏48和桃2四个区块的固井施工数据,结合测井声幅图,基于统计原理结合最小二乘法,精确计算优选的45口井的低密度和常规密度水泥... 为了精确计算固井施工过程中低密度水泥浆和常规密度水泥浆的环空流动摩阻,通过收集苏里格气田苏14、苏47、苏48和桃2四个区块的固井施工数据,结合测井声幅图,基于统计原理结合最小二乘法,精确计算优选的45口井的低密度和常规密度水泥浆的环空流动摩阻。在环空返速为0.2759 m/s时,低密度水泥浆、常规密度水泥浆的环空流动摩阻分别为1.268×10^(5)、5.5131×10^(5)Pa/100 m。该理论计算结果与固井施工实际数据偏差较小。精确计算环空水泥浆流动摩阻对固井施工的压力设计、水泥浆浆柱结构设计、固井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井 水泥浆流动摩阻 漏失 苏里格气田
下载PDF
水平管道中冰浆流动的摩阻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永红 陈沛霖 《力学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6-38,共3页
本文对冰浆的流动摩阻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和清水的流动摩阻特性进行了对比,得到冰浆流动摩阻计算的经验公式.
关键词 冰浆 特性 含冰率 流动摩阻 蓄冷
下载PDF
橡胶材料松弛时间谱与滚动摩阻的关系
5
作者 张文 张选利 宗成中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年第3期247-248,252,共3页
橡胶材料的微观结构是其松弛时间谱的内在因素。通过广义的Maxwell模型 ,研究其松弛时间谱与滚动摩阻的关系 ,得出了轮胎滚阻系数与松弛时间谱的计算关系并讨论了滚轮前进速度对滚动摩阻系数的影响。
关键词 模型 松弛时间谱 流动摩阻系数 橡胶材料 轮胎
下载PDF
考虑流变特性改变的水力压裂管内摩阻计算模型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孔庆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3995-3999,共5页
水力压裂管内摩阻的准确计算是确定井底压力和地层破裂压力的关键。压裂过程中由于压裂液与地层之间的热交换,压裂液的流动温度会发生明显变化;而温度的改变会影响压裂液的流变特性,使得不同深度处单位长度流体流动摩阻发生改变。通过... 水力压裂管内摩阻的准确计算是确定井底压力和地层破裂压力的关键。压裂过程中由于压裂液与地层之间的热交换,压裂液的流动温度会发生明显变化;而温度的改变会影响压裂液的流变特性,使得不同深度处单位长度流体流动摩阻发生改变。通过建立油管注液过程管内流体温度分布数学模型,得到了不同油管注入排量下管内液体温度沿井深的分布。结合温度对压裂液流动特性的影响实验,考虑压裂液流性指数和稠度系数沿井深的变化,建立了压裂过程中管内流动摩阻的分段计算模型。通过与现场实测摩阻数据对比,模型与传统不考虑压裂液流变特性改变的摩阻力计算模型相比更为符合工程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温度分布 流变特性 流动摩阻
下载PDF
滑溜水摩阻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战永平 付春丽 +2 位作者 曲占庆 温庆志 李松岩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17年第1期49-53,共5页
如何优化施工参数降低施工摩阻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保障压裂施工成功的关键。依照实验相似原理,运用大型流动回路摩阻测试装置测试10m管路(Φ=30mm)两端不同施工参数下的压差,并采用正交实验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施工参数对管路摩阻的影... 如何优化施工参数降低施工摩阻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保障压裂施工成功的关键。依照实验相似原理,运用大型流动回路摩阻测试装置测试10m管路(Φ=30mm)两端不同施工参数下的压差,并采用正交实验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施工参数对管路摩阻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当排量增至8m^3/h时,压差增幅为2.43kPa/m。砂比增加至10%,压差增幅0.19kPa/m。粘度增至17.4mPa·s,压差降幅为0.18kPa/m。施工参数对摩阻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排量、砂比、粘度。研究结果为现场施工如何优化施工参数,降低施工摩阻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溜水携砂体系 大型流动回路测试装置 压差 灰色关联分析
下载PDF
基于最优穿深分析的射孔参数优化设计新方法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进 许杰 +2 位作者 王昆剑 韩耀图 亓彦铼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2-149,共8页
射孔完井作为主要的完井方式之一,对套管井沟通储层、解除近井带污染、释放产能尤为重要,射孔参数的合理设计是保障射孔作业效果的关键所在。现有射孔参数设计方法主要通过表皮计算开展射孔参数敏感性分析,依据曲线形态、分布密集程度... 射孔完井作为主要的完井方式之一,对套管井沟通储层、解除近井带污染、释放产能尤为重要,射孔参数的合理设计是保障射孔作业效果的关键所在。现有射孔参数设计方法主要通过表皮计算开展射孔参数敏感性分析,依据曲线形态、分布密集程度及变化趋势进行参数设计。由于射孔表皮计算模型未有效考虑射孔孔道流动摩阻的影响,无法准确刻画射孔穿深和产能之间关系,依据表皮分析的参数敏感性结果无法确定最优射孔穿深。从流体力学角度出发,将射孔孔道等效为微观意义上的水平井,建立油藏与射孔孔眼流动耦合数学模型,充分考虑射孔孔道流动摩阻的影响,结合Dikken优化原则,研究建立了最优射孔穿深确定方法,形成基于最优穿深分析的射孔参数设计新方法。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为最优射孔穿深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摩阻 流动耦合 最优穿深 敏感性分析 射孔参数 优化设计
下载PDF
渤海油田中深层储层射孔参数优化设计 被引量:7
9
作者 王伟 李进 +3 位作者 张启龙 韩耀图 林家昱 刘鹏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1期150-153,共4页
射孔技术是保证中深油气层打开程度的重要环节。现有射孔器设计穿深与孔径基于地面水泥靶实验,与实际井下条件相差较大,同时常用的射孔表皮模型未考虑孔眼摩阻,无法准确刻画射孔穿深和产能之间的关系。从流体力学角度出发,通过耦合油藏... 射孔技术是保证中深油气层打开程度的重要环节。现有射孔器设计穿深与孔径基于地面水泥靶实验,与实际井下条件相差较大,同时常用的射孔表皮模型未考虑孔眼摩阻,无法准确刻画射孔穿深和产能之间的关系。从流体力学角度出发,通过耦合油藏与射孔孔眼流动的数学模型,建立了最佳射孔穿深优化模型,并形成了一套射孔弹优化选型的新方法。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为最优射孔穿深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为进一步指导渤中区域中深层储层射孔参数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孔参数 优化设计 流动摩阻 最优穿深 中深层 渤海油田
下载PDF
水平井射孔负压值设计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睿 熊友明 +2 位作者 吴拯亚 李洪 马帅 《山东化工》 CAS 2014年第4期113-115,共3页
水平井负压射孔过程中,受流动摩阻压降影响,实际负压并未达到设计要求,无法产生充足高速回流清除井底污染。根据Forchheimer高速非达西渗流模型与水平井筒流动模型,建立了水平井负压射孔过程中的流动耦合模型,计算分析流动摩阻压降对射... 水平井负压射孔过程中,受流动摩阻压降影响,实际负压并未达到设计要求,无法产生充足高速回流清除井底污染。根据Forchheimer高速非达西渗流模型与水平井筒流动模型,建立了水平井负压射孔过程中的流动耦合模型,计算分析流动摩阻压降对射孔负压的影响,并对传统设计方法进行修正。现场应用表明,用该方法设计的负压进行射孔,能有效清除射孔残渣及岩屑,减小射孔伤害表皮,显示出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射孔 合理负压差 耦合模型 流动摩阻 水平井
下载PDF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wo-dimensional Boundary Layer Flow with Transition
11
作者 Yong Zhao Tianlin Wang Zhi Zong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2014年第4期388-393,共6页
As a basic problem in many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transition from laminar to turbulence still remains a difficult problem in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A numerical study of one transitional flow in two-d... As a basic problem in many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transition from laminar to turbulence still remains a difficult problem in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A numerical study of one transitional flow in two-dimensional is conducted by Reynolds averaged numerical simulation (RANS) in this paper. Turbulence model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omplex flows' simulation, and four advanced turbulence models are evaluated. Numerical solution of frictional resistance coefficient is compared with the measured one in the transitional zone, which indicates that Wilcox (2006) k-ω model with correction is the best candidate. Comparisons of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solutions for dimensionless velocity show that averaged streamwise dimensionless velocity profiles correct the shape rapidly in transitional region. Furthermore, turbulence quantities such as turbulence kinetic energy, eddy viscosity, and Reynolds stress are also studied, which are helpful to learn the transition's behavi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itional boundary layer flow Reynolds averaged numerical simulation (RANS) turbulence models low Reynolds correction Reynolds stress eddy viscosity
下载PDF
Recent advances in active control of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s 被引量:3
12
作者 ZHOU Yu BAI HongLei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1年第7期1289-1295,共7页
In this article,we review the recent progress in active control of a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for skin-friction drag reduction.Near-wall coherent structures,which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large skin-friction drag a... In this article,we review the recent progress in active control of a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for skin-friction drag reduction.Near-wall coherent structures,which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large skin-friction drag and are thus often the target to be manipulated,are discussed briefly,providing a rationale of various control strategies.Open-and closed-loop controls are extensively reviewed,largely focusing on techniques and drag-reduction mechanisms.Finally,some concluding remarks are giv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BULENCE boundary layer active control
原文传递
Drag reduction via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flow control 被引量:13
13
作者 ABBAS Adel BUGEDA Gabriel +5 位作者 FERRER Esteban FU Song PERIAUX Jacques PONS-PRATS Jordi VALERO Eusebio ZHENG Yao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9期1281-1290,共10页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control(TBLC) for skin-friction drag reduction is a relatively new technology made possible through the advances in computational-simulation capabilities,which have improved the understanding ...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control(TBLC) for skin-friction drag reduction is a relatively new technology made possible through the advances in computational-simulation capabilities,which have improv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low structures of turbulence.Advances in micro-electronic technology have enabled the fabrication of active device systems able to manipulating these structures.The combination of simulation,understanding and micro-actuation technologies offers new opportunities to significantly decrease drag,and by doing so,to increase fuel efficiency of future aircraft.The literature review that follows shows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active control turbulent skin-friction drag reduction is considered of prime importance by industry,even though it is still at a low 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TRL).This review presents the state of the art of different technologies oriented to the active and passive control for turbulent skin-friction drag reduction and contributes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se technolog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flow control drag reduction skin-friction drag reduc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