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_(0.98)Mn_2O_4的流变相法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宋力 陈强 +1 位作者 刘浩文 张克立 《化学世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1-74,共4页
用流变相反应法以乙酸锂、乙酸锰、柠檬酸为原料合成正极材料Li0.98Mn2O4,探讨了合成条件;经X-射线衍射表征,热重法(TG)和差热分析(DTA)以及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Li0.98Mn2O4结晶性能很好,为尖晶石结构,其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130 mAh/g,... 用流变相反应法以乙酸锂、乙酸锰、柠檬酸为原料合成正极材料Li0.98Mn2O4,探讨了合成条件;经X-射线衍射表征,热重法(TG)和差热分析(DTA)以及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Li0.98Mn2O4结晶性能很好,为尖晶石结构,其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130 mAh/g,具有较好的循环性,40次循环后还能保持初始容量的8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变相反应法 Li0.98Mn2O4 正极材料 尖晶石
下载PDF
Li_(1.05)Mn_2O_4的流变相法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2
作者 宋力 赵艳茹 张克立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102-105,共4页
采用流变相反应法,对正极材料Li1.05Mn2O4的合成进行了研究,经分析测试表明:Li1.05Mn2O4结晶性能很好,为尖晶石结构.其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130 mAh/g,具有较好的循环性,40次循环后还能保持初始容量的89%以上.
关键词 流变相反应法 Li1.05Mn2O4 正极材料 尖晶石
下载PDF
碱式苯甲酸铜的流变相合成及其热分解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余国锋 杨毅涌 孙聚堂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62-464,共3页
用流变相反应法由碱式碳酸铜和苯甲酸合成了碱式苯甲酸铜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了它的结构,用热重分析研究了它在氩气气氛中的热分解过程,并探讨了其热解机理.
关键词 合成 碱式苯甲酸铜 流变相反应法 热分解 结构表征 热解机理
下载PDF
水杨酸铁的流变相合成和红外光谱 被引量:2
4
作者 冯致云 李良超 苏克新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64-65,共2页
用流变相反应法合成了水杨酸铁配合物 .对样品在 4 0 0 0~ 4 0 0cm-1范围内的主要红外光谱吸收峰进行了归属 .通过元素分析、TG和IR确定该配合物的组成为Fe(HSal) 3 3H2 O (HSal =O -OHC6H4 CO2 )
关键词 水杨酸铁 流变相反应法 红外光谱 配合物 过渡金属 芳香羧酸盐
下载PDF
活性二氧化锰的制备方法
5
《化工科技市场》 CAS 2002年第12期63-63,共1页
关键词 活性二氧化锰 制备方 武汉大学 发明 芳香羧酸锰盐 高锰酸盐 原料 流变相反应法
下载PDF
磷酸钒锂正极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李丽 李国华 +1 位作者 王石泉 冯传启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6-131,共6页
本文以LiOH·H2O,NH4VO3,NH4H2PO4和柠檬酸等为原料采用流变相法成功地合成了磷酸钒锂化合物。利用XRD,TEM等手段对目标产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800℃煅烧的样品具有单一纯相的单斜晶体结构。晶体颗粒分布在200... 本文以LiOH·H2O,NH4VO3,NH4H2PO4和柠檬酸等为原料采用流变相法成功地合成了磷酸钒锂化合物。利用XRD,TEM等手段对目标产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800℃煅烧的样品具有单一纯相的单斜晶体结构。晶体颗粒分布在200—500nm范围,而且在颗粒表面包覆了一层碳,有利于材料的导电率的改善。对该材料的电化学性质进行了测试,实验发现:800℃煅烧的样品在0.1C和1C倍率电流条件下,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高达122.8和107mAh·g^-1,经过30次循环后容量衰减很少。交流阻抗谱证实了800℃煅烧的样品具有较高的电导率。本文对800℃煅烧的样品具有较好电化学性能的原因进行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钒锂 正极材料 流变相反应法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LiNi_(1/3)Co_(1/3)Mn_(1/3)O_2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4
7
作者 胡学山 刘兴泉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3-186,共4页
首次采用流变相反应法合成了锂镍钴锰复合氧化物LiNi1/3Co1/3Mn1/3O2。考察了Li/(Ni+Co+Mn)比值、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成功的合成了LiNi1/3Co1/3Mn1/3O2样品,X射线试验结果发现,预焙烧得到的前驱体具有... 首次采用流变相反应法合成了锂镍钴锰复合氧化物LiNi1/3Co1/3Mn1/3O2。考察了Li/(Ni+Co+Mn)比值、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成功的合成了LiNi1/3Co1/3Mn1/3O2样品,X射线试验结果发现,预焙烧得到的前驱体具有和LiNi1/3Co1/3Mn1/3O2相似的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显示,其粒径小于1mm。充放电结果显示,当电流密度为0.20mA/cm2时,在3.0~4.4V区间内,其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146.30mAh/g,循环20次后,仍能保持在136.00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蓄电池 正极材料 LINI1/3CO1/3MN1/3O2 流变相反应法
下载PDF
LiMnBO_3/C正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琳 郑浩 +2 位作者 程劲松 冯传启 王石泉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9-251,334,共4页
采用流变相法方法,以LiOH·2 H2O、MnAc2·4 H2O和H3BO3为原料,柠檬酸为碳源,成功地合成了LiMnBO3材料和碳包覆的LiMnBO3/C复合材料。用XRD、TG、SEM等技术对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 采用流变相法方法,以LiOH·2 H2O、MnAc2·4 H2O和H3BO3为原料,柠檬酸为碳源,成功地合成了LiMnBO3材料和碳包覆的LiMnBO3/C复合材料。用XRD、TG、SEM等技术对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电压范围为1.0-4.6 V,电流密度为10 mA/g的充放电条件下,LiMnBO3/C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了149 mAh/g,而未包覆碳的LiMnBO3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只有63 mAh/g。LiMnBO3/C与LiMnBO3相比,其电化学性能有了明显的改善,具有较高的可逆比容量和优良的循环性能。并对LiMnBO3/C表现优良的电化学性能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MnBO3 碳包覆 流变相反应法
下载PDF
新型负极材料LiTi_2(PO_4)_3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冯传启 李琳 +2 位作者 汤晶 周天兴 陈骁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42-244,共3页
以碳酸锂(Li2CO3)、二氧化钛(Ti O2)、磷酸二氢铵(NH4H2PO4)为主要原料,采用流变相反应法成功地合成了Li Ti2(PO4)3,并探讨不同合成温度对Li Ti2(PO4)3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技术对... 以碳酸锂(Li2CO3)、二氧化钛(Ti O2)、磷酸二氢铵(NH4H2PO4)为主要原料,采用流变相反应法成功地合成了Li Ti2(PO4)3,并探讨不同合成温度对Li Ti2(PO4)3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技术对合成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采用恒流充、放电系统及交流阻抗测试法对合成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小电流密度下两种温度合成的产物电化学性能差别不大,但在较高倍率下充、放电时,600℃下合成的样品具有较高的比容量和较好的循环性能,还对合成温度影响Li Ti2(PO4)3性能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聚阴离子型化合物 LiTi2(PO4)3 流变相反应法
下载PDF
LiNiO_2的制备及其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凯慧 张少文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2期26-28,96,共4页
采用流变相合成新方法,用LiOH.H2O和Ni(OH)2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O2.通过SEM和XRD等手段研究了产物的结构及其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变化,采用Neware电池测试系统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氧气存在的气氛中合成的材... 采用流变相合成新方法,用LiOH.H2O和Ni(OH)2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O2.通过SEM和XRD等手段研究了产物的结构及其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变化,采用Neware电池测试系统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氧气存在的气氛中合成的材料具有纳米团聚结构,在充放电过程中始终保持三方结构.常温下材料的初始充、放电容量分别达250 mAh/g,198 mAh/g(3.0 V^4.35 V,25 m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IO2 正极材料 流变相反应法 纳米团聚材料 锂离子二次电池
下载PDF
六方LiMnBO_3/C复合物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琳 郑浩 林华 《安顺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30-132,共3页
采用流变相法方法,成功地合成了六方晶型的LiMnBO3/C复合材料.用XRD、TG、SEM等技术对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电压范围为1.0~4.6 V,电流密度为10 mA/g的充放电条件下,煅烧温度为800℃时,合... 采用流变相法方法,成功地合成了六方晶型的LiMnBO3/C复合材料.用XRD、TG、SEM等技术对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电压范围为1.0~4.6 V,电流密度为10 mA/g的充放电条件下,煅烧温度为800℃时,合成的样品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了139 mAh/g,而煅烧温度为800℃时,合成的样品首次放电比容量只有105mAh/g.其电化学性能有了明显的改善,具有较高的可逆比容量和优良的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MnBO3 碳包覆 流变相反应法
下载PDF
CuWO_4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12
作者 段连生 江雪娅 +2 位作者 王石泉 但美玉 冯传启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118-2119,2157,共3页
以Cu(Ac)2·H2O、(NH4)10W12O41W12·x H2O为原料,柠檬酸作为螯合剂,用流变相反应方法合成CuWO4,用魔芋精粉(葡甘聚糖)为碳源,对CuWO4进行碳包覆,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技术对合成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 以Cu(Ac)2·H2O、(NH4)10W12O41W12·x H2O为原料,柠檬酸作为螯合剂,用流变相反应方法合成CuWO4,用魔芋精粉(葡甘聚糖)为碳源,对CuWO4进行碳包覆,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技术对合成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采用恒流充、放电系统及交流阻抗方法对CuWO4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合成的CuWO4材料都具有较高的初始容量,但在700℃下合成材料的可逆比容量较高(320 mAh/g),经过50次循环后比容量保持为190 mAh/g;而该样品经过碳表面包覆后,不仅可逆比容量提高到500 mAh/g,而且表现出优良的循环性能,经过50次循环后比容量仍然保持在430 mAh/g左右。CuWO4经过改性后,具有独特的电化学性能,可作为有潜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CuWO4 流变相反应法
下载PDF
磺基水杨酸稀土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想 胡应喜 刘霞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3年第9期44-47,共4页
以磺基水杨酸和氧化稀土为原料,用流变相反应法合成了6种磺基水杨酸稀土配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IR、TG/DTA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的组成为RE2(HSSA)3·nH2O,金属离子与配体的化学计量比为2:3;配体中羰基... 以磺基水杨酸和氧化稀土为原料,用流变相反应法合成了6种磺基水杨酸稀土配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IR、TG/DTA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的组成为RE2(HSSA)3·nH2O,金属离子与配体的化学计量比为2:3;配体中羰基氧、邻位羟基氧与稀土金属离子配位;得到的配合物在120~630℃存在2个分解阶段:120~200℃为失去水的过程、370-630℃为热分解过程,最终分解产物为RE2O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基水杨酸稀土配合物 流变相反应法 合成与表征
下载PDF
Li_4Ti_5O_(12)/C复合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汤晶 段连生 +1 位作者 但美玉 冯传启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5-197,共3页
以醋酸锂(LiAc)和二氧化钛(TiO2)为主要原料,H2C2O4为还原剂,柠檬酸为配位剂及碳源,采用流变相反应法合成了Li4Ti5O12/C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对合成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采用恒流充... 以醋酸锂(LiAc)和二氧化钛(TiO2)为主要原料,H2C2O4为还原剂,柠檬酸为配位剂及碳源,采用流变相反应法合成了Li4Ti5O12/C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对合成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采用恒流充放电系统及交流阻抗测试法对合成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合成的Li4Ti5O12/C复合材料在粒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及循环稳定性等方面都优于相同方法合成的纯相锂钛尖晶石(Li4Ti5O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LI4TI5O12 流变相反应法
下载PDF
水杨酸锌配合物的合成及光谱表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申志炜 胡应喜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58-60,共3页
以氧化锌和水杨酸为原料.用流变相反应法合成了水杨酸锌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确定了该配合物的组成,采用EDTA配位滴定法和AAS法对中心原子锌进行测定,并通过XRD、IR、TG等分析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的组成为(HOC_5H... 以氧化锌和水杨酸为原料.用流变相反应法合成了水杨酸锌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确定了该配合物的组成,采用EDTA配位滴定法和AAS法对中心原子锌进行测定,并通过XRD、IR、TG等分析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的组成为(HOC_5H_1CO_2)_2Zn·3H_2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锌 流变相反应法 合成 表征
下载PDF
非整比Li_(4-x)Ti_5Sn_yO_(12)化合物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16
作者 汤晶 冯传启 +2 位作者 江雪娅 但美玉 郑浩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193-2197,共5页
采用流变相法合成了锡掺杂的非整比锂钛氧尖晶石化合物,并研究了不同比例的Sn髧离子掺杂对锂钛氧尖晶石结构及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技术对合成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采用恒流充、放电系统及交流阻抗测试法对合成材料的... 采用流变相法合成了锡掺杂的非整比锂钛氧尖晶石化合物,并研究了不同比例的Sn髧离子掺杂对锂钛氧尖晶石结构及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技术对合成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表征,采用恒流充、放电系统及交流阻抗测试法对合成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Sn髧离子掺杂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锂钛氧尖晶石作为负极材料时,不同的掺杂量,对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影响不同,其中Li4-xTi5Sn0·3O12材料的性能为最佳,当电池在较低电流密度下(50 mA·g-1)充、放电时,Li4-xTi5Sn0·3O12材料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36 mAh·g-1,在随后提高充、放电倍率过程中(由1C增到4C进行充、放电),当循环105次后,Li4-xTi5Sn0·3O12材料的放电比容量仍保持在109.8 mAh·g-1,与纯样品或其它非整比掺杂样品锂钛氧尖晶石比较,Li4-xTi5Sn0·3O12表现优良的电化学循环性能。本文还对锡掺杂导致锂钛尖晶石材料性能改善的原因也进行了初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LI4TI5O12 流变相反应法
下载PDF
LiNi_(1/3)Co_(1/3)Mn_(1/3)O_2正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成雪莲 王瑾 +1 位作者 王子港 杨晖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51-854,共4页
通过固相自引发基团置换反应——流变相法制备出层状LiNi1/3Co1/3Mn1/3O2正极材料,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对材料的结构特性、微观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850℃煅烧20h的样品具有最佳的二维层状结构和阳离子有序度,产物颗粒呈... 通过固相自引发基团置换反应——流变相法制备出层状LiNi1/3Co1/3Mn1/3O2正极材料,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对材料的结构特性、微观形貌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850℃煅烧20h的样品具有最佳的二维层状结构和阳离子有序度,产物颗粒呈球形,分布均匀,平均粒径约250nm。在2.8~4.3V区间,以80mA/g充放电,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69mAh/g,3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2.6%。将充电截止电压提高至4.4V,材料的前几次放电容量明显提高,以32mA/g充放电,10次循环后的放电比容量为174mAh/g,其后容量衰减加快,循环稳定性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I1/3CO1/3MN1/3O2 固相自引发基团反应———变相 容量保持率 截止电压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1/3)Co_(1/3)Mn_(1/3)O_2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井玉龙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52-54,61,共4页
以共沉淀氢氧化物Ni1/3Co1/3Mn1/3(OH)2和LiOH·H2O为原料,研究了其恒电流充放电测试显示,在2.8~4.4V电压区间,流变相反应法合成的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到170mAh/g),循环性能好.充放电循环40次后,放电比容量为145mAh/g,容量... 以共沉淀氢氧化物Ni1/3Co1/3Mn1/3(OH)2和LiOH·H2O为原料,研究了其恒电流充放电测试显示,在2.8~4.4V电压区间,流变相反应法合成的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到170mAh/g),循环性能好.充放电循环40次后,放电比容量为145mAh/g,容量保持率达85.3%.循环伏安实验表明,材料的结构在循环过程中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NI1/3CO1/3MN1/3O2 流变相反应法 循环性能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1/3)Co_(1/3)Mn_(1/3)O_2的合成 被引量:1
19
作者 井玉龙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40-42,共3页
以共沉淀氢氧化物Ni1/3Co1/3Mn1/3(OH)2和LiOH·H2O为原料,采用流变相反应法(简称RPR法)在950℃煅烧15h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1/3Co1/3Mn1/3O2。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化学工作站、充放电仪等设备测... 以共沉淀氢氧化物Ni1/3Co1/3Mn1/3(OH)2和LiOH·H2O为原料,采用流变相反应法(简称RPR法)在950℃煅烧15h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1/3Co1/3Mn1/3O2。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化学工作站、充放电仪等设备测试了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XRD表明,合成的材料具有良好的α-NaFeO2层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LINI1/3CO1/3MN1/3O2 流变相反应法 循环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