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域经济协作区:区域空间重组新模式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修颖 《经济经纬》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7-70,共4页
流域经济协作区是一个生态系统与经济生产系统、社会文化紧密耦合的生态经济系统。以其作为经济发展的地域单元,能够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的互联,充分发挥资源秉赋优势、克服地区产业结构雷同,获得域际分... 流域经济协作区是一个生态系统与经济生产系统、社会文化紧密耦合的生态经济系统。以其作为经济发展的地域单元,能够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的互联,充分发挥资源秉赋优势、克服地区产业结构雷同,获得域际分工效益。本文讨论了设立流域经济协作区的理论基础、流域经济区的功能特性及其实施的现实意义和相关的政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经济协作区 资源秉赋 生态经济 总要素生产率 TFP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构建“5+2”珠江-西江流域经济协作区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黄少琴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26-30,共5页
构建"5+2"珠江-西江流域经济协作区,推进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是科学发展的战略抉择,是科学发展观在贯彻到广西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实践创新,建立和完善法制和政策体系是促进西江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构建“5+2”珠江-西江流域经济协作区 研究
下载PDF
建立长江流域经济协作区的设想
3
作者 谭方宁 《中国科技论坛》 1988年第5期34-36,共3页
长江流域包括13个省市,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近1/5;人口3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约1/3。建国30多年来,长江流域已初步形成社会、经济、文化不同发达程度的三大区,即华东、中南、西南区。三区的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40%,其中... 长江流域包括13个省市,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近1/5;人口3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约1/3。建国30多年来,长江流域已初步形成社会、经济、文化不同发达程度的三大区,即华东、中南、西南区。三区的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40%,其中江苏、上海、浙江、四川、湖北的工业总产值1986年分别排在全国的1,2,6,7,8位。流域内拥有大中城市90多座,年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有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苏州、无锡、杭州和常州共9个,占全国17个同类城市的半数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步形成 长江流域经济 协调发展 大中城市 重庆 中心城市 流域经济协作区 经济发展战略 苏州 华东
下载PDF
建立流域经济协作区,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4
作者 陈修颖 《衡阳师专学报》 1998年第3期44-48,共5页
流域经济协作区是一个生态系统与经济生产系统、社会文化系统紧密耦合的生态经济系统。以其作为经济发展的地域单元,能够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的互联,充分发挥资源秉赋优势、克服地区产业结构雷同,获... 流域经济协作区是一个生态系统与经济生产系统、社会文化系统紧密耦合的生态经济系统。以其作为经济发展的地域单元,能够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的互联,充分发挥资源秉赋优势、克服地区产业结构雷同,获得域际分工效益。本文讨论了设立流域经济协作区的理论基础、流域经济区的功能特性及其实施的现实意义和相关的政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经济协作区 经济 持续发展 中国
下载PDF
大别山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
5
作者 李光柏 《科学.经济.社会》 1988年第1期34-36,共3页
大别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资源丰富,劳力充足,交通便利,尤其是诸多名城(武汉、黄石、九江、合肥、开封等)环绕大别山,是开发大别山区强大的经济、技术、人才后盾。大别山区还与长江流域经济协作区毗连,既能货畅其流,又能互通有无,有... 大别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资源丰富,劳力充足,交通便利,尤其是诸多名城(武汉、黄石、九江、合肥、开封等)环绕大别山,是开发大别山区强大的经济、技术、人才后盾。大别山区还与长江流域经济协作区毗连,既能货畅其流,又能互通有无,有十分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快大别山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具有优良的条件和重大的意义。1986年春,在中央的关怀和领导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科技开发 贫困地 经济开发 流域经济协作区 多种经营 科技扶贫 罗田县 突破口 市场环境
下载PDF
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
6
作者 霍旭芬 《科技潮》 1995年第6期22-23,共2页
自1983年沈阳市率先在全国成立第一个人才交流机构以来。我国人才流动有了较快的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10年来全国挂牌的人才市场已达1145个;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2546个。1993年在这类机构登记要求流动的人员达170多万,实现... 自1983年沈阳市率先在全国成立第一个人才交流机构以来。我国人才流动有了较快的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10年来全国挂牌的人才市场已达1145个;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机构2546个。1993年在这类机构登记要求流动的人员达170多万,实现流动的人员56.5万人。专家认为,我国人才市场的发展促进了人才与其它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推动了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市场 人才流动 人才交流机构 人事制度改革 生产要素 人事部门 流域经济协作区 沈阳市 发展生产力 重要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