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思华美文学的流散批评 被引量:8
1
作者 赵文书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7-92,共6页
本文对比分析了中美学界对华美文学研究中流散批评的不同态度,在此基础上提出,如果中美学者能够抛开各自的某些执念,以流散视角对华美文学进行文化研究,就可以籍此扩大华美文学的边界,丰富其内涵,发现华美新文化发生发展的机理。
关键词 华美文学 流散批评 文化研究 新文化
下载PDF
论辛西娅·欧芝克《大披肩》主人翁罗莎的身份建构——基于流散批评理论的诠释 被引量:1
2
作者 童丽娟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25-27,32,共4页
《大披肩》是美国犹太裔女性作家辛西娅·欧芝克早期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集。运用流散批评理论,对小说主人翁罗莎的人生经历进行解读,探究了犹太裔流散主体历经“背离-被弃-混沌-回归”的身份认同的艰难心路历程,以及作家本人对犹太... 《大披肩》是美国犹太裔女性作家辛西娅·欧芝克早期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集。运用流散批评理论,对小说主人翁罗莎的人生经历进行解读,探究了犹太裔流散主体历经“背离-被弃-混沌-回归”的身份认同的艰难心路历程,以及作家本人对犹太裔身份构建问题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西娅·欧芝克 《大披肩》 流散批评理论 身份认同
下载PDF
流散与反思——兼谈哈金的写作策略 被引量:2
3
作者 陈爱敏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1年第1期242-254,共13页
流散批评成为当今继后殖民批评之后的又一热点,本文在对流散一词的演变和流散批评的分析的基础上,以美国华裔流散作家哈金为个案,讨论了文学书写与流散身份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流散批评 哈金 文学书写 流散身份
下载PDF
《晚秋》不和谐的双声: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
4
作者 何嵩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18-20,共3页
《晚秋》是一部由亚洲导演执导,以美国西雅图为背景的电影,自2011年在韩国釜山电影节上映后引起较大轰动。从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的视角来解读《晚秋》的话语建构,发现影片极力凸显美国亚裔流散族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和文化身份认证,但... 《晚秋》是一部由亚洲导演执导,以美国西雅图为背景的电影,自2011年在韩国釜山电影节上映后引起较大轰动。从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的视角来解读《晚秋》的话语建构,发现影片极力凸显美国亚裔流散族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和文化身份认证,但同时影片又未能完全超越西方的殖民话语和东方主义思想,陷入了西方世界视野中的"他者化"形象塑造。导演尽管作为东方世界的文化精英,却不自觉地迷失在对立与错位的东西文化夹缝中,叙事立场摇摆不定,致使影片最终呈现出了本土文化的"自我东方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秋》 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 流散批评
下载PDF
丧失与重建:论《接骨师之女》的身份主题 被引量:2
5
作者 俞珮靓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22-26,共5页
《接骨师之女》是著名的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作品。从流散批评、身份认同以及"第三空间"建构等角度,对小说《接骨师之女》中主人公的身份认同过程进行考察,可揭示三位女性对身份的困惑、疏离、接受和重新建构的内在因... 《接骨师之女》是著名的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作品。从流散批评、身份认同以及"第三空间"建构等角度,对小说《接骨师之女》中主人公的身份认同过程进行考察,可揭示三位女性对身份的困惑、疏离、接受和重新建构的内在因素和象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骨师之女》 流散批评 身份构建
下载PDF
故乡与异国:《落地》中华人移民的生存困境
6
作者 王梦鸽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86-91,共6页
哈金的短篇小说集《落地》描绘了华人移民在纽约法拉盛区的生活百态。基于流散批评的相关概念,从《落地》中华人移民对故乡的复杂情愫和在异国的生存经历这两方面对他们的艰难处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华人移民虽饱含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却... 哈金的短篇小说集《落地》描绘了华人移民在纽约法拉盛区的生活百态。基于流散批评的相关概念,从《落地》中华人移民对故乡的复杂情愫和在异国的生存经历这两方面对他们的艰难处境进行了深入分析。华人移民虽饱含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却不得不直面残酷的流散现实,故乡已是回不去的故乡。同时,华人移民虽渴望在美国圆梦,却因主流群体的排斥和异质文化的疏离而被推向边缘,异国亦是无法融入的异国。游离在两种文化之间的华人移民唯有以边缘地带为阵地,在保持族裔特性的同时积极融入美国社会,方能开拓出美国华裔的新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地》 流散批评 华人移民 困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