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帕利哌酮治疗流浪精神分裂症患儿阴性症状的效果 被引量:2
1
作者 董亚辉 刘忠 +2 位作者 王立娟 王淑珍 王秀丽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年第9期1306-1307,共2页
目的观察帕利哌酮治疗流浪精神分裂症患儿阴性症状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流浪精神分裂症儿童28例作为研究对象,治疗开始时对患儿的各种阴性症状进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评估后使用帕利哌酮进行治疗,疗程6个月,并在治疗各阶段对... 目的观察帕利哌酮治疗流浪精神分裂症患儿阴性症状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流浪精神分裂症儿童28例作为研究对象,治疗开始时对患儿的各种阴性症状进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评估后使用帕利哌酮进行治疗,疗程6个月,并在治疗各阶段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对比。结果入组时流浪精神分裂症儿童在SANS 5项因子(思维贫乏;情感平淡或迟钝;意志缺乏/情感淡漠;兴趣缺乏/社交缺乏,注意损害)均处于高分值水平(12.3±1.1,10.4±1.6,14.7±1.0,9.4±1.2,11.8±1.5);经帕利哌酮治疗后患儿各项阴性症状逐渐缓解,治疗结束时5项因子分值与治疗初比较有显著改善(t=29.25,15.66,22.61,17.54,24.57;P<0.01)。结论帕利哌酮能显著改善流浪精神分裂症儿童各种严重的阴性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利哌酮 流浪精神分裂症儿童 阴性症状 精神病学
下载PDF
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自评健康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成媛 杨蔚蔚 刘燕林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9年第4期375-377,共3页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自评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及自评健康量表对125例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呈显著相关(r=0.38,P<0.01);社会支持与自...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对自评健康的影响。方法 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及自评健康量表对125例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呈显著相关(r=0.38,P<0.01);社会支持与自评健康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24,P<0.01);应对方式与自评健康总分相关性显著(r=0.26,P<0.01)。以自评健康总分为因变量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幻想、退避和社会支持中的主观支持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自评健康状况有预测作用(R2=0.315,P<0.05)。结论 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影响其自评健康状况。应从提高其社会支持水平、改善应对方式着手,提高其自评健康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自评健康
下载PDF
家庭支持干预对救助后流浪精神分裂症患儿远期病情及生活质量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董亚辉 刘忠 王丽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年第11期1714-1715,共2页
目的观察健全的家庭支持系统对经救助后回归家庭的流浪精神分裂症患儿远期病情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接收救助的精神分裂症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救助结束回归家庭时给予常规性指导,研... 目的观察健全的家庭支持系统对经救助后回归家庭的流浪精神分裂症患儿远期病情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接收救助的精神分裂症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救助结束回归家庭时给予常规性指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建立家庭支持系统,开展持续性家庭支持干预。6个月后使用儿少生活质量问卷(ISLQ)及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及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对比。结果研究组PANSS 3因子及总分(t=7.85,11.47,10.75,9.80;P<0.01)、儿少生活质量问卷(ISLQ)10项因子(t=11.23,13.69,38.76,15.16,15.61,31.51,15.25,11.12,11.75,19.63;P<0.01)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救助后流浪精神分裂症患儿开展长期家庭支持干预可显著控制病情,促进全面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支持干预 流浪精神分裂症儿童 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儿少生活质量问卷
下载PDF
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干预与救助管理现状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杨蔚蔚 成媛 刘燕林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9年第3期250-252,共3页
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隐患,也是需要被关注的群体,了解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权利保护、救助管理和干预措施,对有效管理和帮助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帮其顺利回归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流浪精神分裂症患... 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隐患,也是需要被关注的群体,了解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权利保护、救助管理和干预措施,对有效管理和帮助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帮其顺利回归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医院和救助机构应当坚持公益第一、患者利益至上的原则,坚持人道主义精神,妥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 特征 权利保护 干预方式
下载PDF
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的性别差异 被引量:6
5
作者 刘芙蓉 李桂云 朱永梅 《实用药物与临床》 CAS 2013年第1期52-54,共3页
目的调查我院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的性别差异。方法采用一日法,以2012年2月18日为时间节点,对我院流浪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男159例,女111例)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单一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占首位(男性为57.2%,女... 目的调查我院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的性别差异。方法采用一日法,以2012年2月18日为时间节点,对我院流浪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男159例,女111例)的治疗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单一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占首位(男性为57.2%,女性为79.3%);联用两种以上抗精神病药物者男性为42.8%,女性为20.7%,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男性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排在前3位的是:利培酮,氯丙嗪,舒必利;女性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排在前3位的是:利培酮,氯氮平,氯丙嗪;无重大剂量用药者。③抗精神病药物日均剂量折算为氯丙嗪剂量后,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调查提示,目前,我院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比较规范合理,在联合用药方面及部分药物使用频度方面存在性别差异,日均剂量方面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 精神病药物 性别差异
下载PDF
利培酮与丙戊酸镁联合治疗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海霞 周海平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6年第5期577-579,共3页
目的:探讨利培酮与丙戊酸镁联合治疗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利培酮与丙戊酸镁联合治疗;对照组患... 目的:探讨利培酮与丙戊酸镁联合治疗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利培酮与丙戊酸镁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先使用氟哌啶醇注射液治疗2周,然后改为口服氟哌啶醇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8周末,采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评定量表(schizophrenia cognition rating scale,SCoRS)评定患者认知功能,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精神症状,采用不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治疗各时点的PAN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各时点的SCoR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椎体外系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培酮与丙戊酸镁联合治疗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培酮 丙戊酸镁 流浪精神分裂症 认知功能
下载PDF
广州市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风险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何勇 张小春 +1 位作者 方敏 高云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15期97-99,112,共4页
目的研究广州市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风险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4~9月白云精神病康复医院、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收治的180例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诊断标准的急性期未用药的流浪精神分裂症... 目的研究广州市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风险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4~9月白云精神病康复医院、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收治的180例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诊断标准的急性期未用药的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招募的18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采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暴力风险评定量表(DASA)分析暴力风险与血脂水平的关系。结果研究组的TC、HDL、LD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TG、VLD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LDL水平与DASA评分均成负相关(r=-0.299、-0.262,P<0.05)。结论新入院的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需要及时检测TC、HDL、LDL,但对降低以上三个指标的治疗方案应该谨慎使用,为暴力风险评估提供了三个生物学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 极低密度脂蛋白 暴力风险 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
下载PDF
肇事肇祸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许静 张红梅 张月星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23期3190-3191,共2页
目的为了解肇事肇祸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其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的活性水平的变化是否与有家属或监护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致。方法对76例肇事肇祸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及83例有家属或监护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入院时、治... 目的为了解肇事肇祸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其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的活性水平的变化是否与有家属或监护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致。方法对76例肇事肇祸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及83例有家属或监护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入院时、治疗1个月后患者的CK及其CK-MB的活性水平检测,对比并分析两种生存状况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CK及其CK-MB的活性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两种生存状况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CK及其CK-MB的活性水平变化情况与其疾病的发展变化基本一致,精神分裂症发作时CK或CK-MB活性水平升高,随着病情的缓解,CK或CK-MB活性水平恢复正常。结论血清CK及其CK-MB活性水平可作为肇事肇祸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生物学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 血清肌酸激酶 肌酸激酶同工酶
下载PDF
健康教育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黄芸芳 钟远惠 +1 位作者 胡雪梅 刁秋莺 《吉林医学》 CAS 2014年第18期4052-4054,共3页
目的:探讨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之后对生活自理能力、自知力、治疗效果以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1:1的比例随机的分为对照组于研究组,每组50例,分别给予两组患者常规的... 目的:探讨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之后对生活自理能力、自知力、治疗效果以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1:1的比例随机的分为对照组于研究组,每组50例,分别给予两组患者常规的治疗和护理,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训练,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12周、24周末采用简明精神疾病量表(BPR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服药依从性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两组患者在生活自理能力、治疗效果、自知力以及服药依从性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有效地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自知力、治疗效果以及服药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教育 流浪精神分裂症 康复 影响
下载PDF
心理行为干预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良行为的改善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钊 曾伟锋 +2 位作者 李雪晶 李桂云 陆雪山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第14期26-27,共2页
目的探讨行为干预对住院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良行为的效果观察。方法将100例住院慢性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入组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冬眠灵药物治疗。观察组同时实施3个月的心理行为干预,采用住院患者观察量... 目的探讨行为干预对住院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良行为的效果观察。方法将100例住院慢性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入组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冬眠灵药物治疗。观察组同时实施3个月的心理行为干预,采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对两组患者进行3个月的干预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NOSIE、IPRO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行为干预能有效改善慢性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良行为,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促进患者全面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干预 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 不良行为
下载PDF
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测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傅春恋 李雪晶 郭轶 《四川精神卫生》 2015年第1期69-71,共3页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测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2013年4月-10月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收治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60名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40名健康志愿... 目的探讨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测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2013年4月-10月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收治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60名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40名健康志愿者,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专业人员采用自测健康状况评定量表(SRHM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其健康状况、社会支持状况、幸福感进行评定。结果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SRHMS总评分及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各因子、幸福感与自测健康各因子显著相关(P<0.05或0.01)。结论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测健康状况较差,给予社会支持与提高总体幸福感可能有利于改善其健康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 自测健康状况评定量表 社会支持 总体幸福感
下载PDF
不同管理模式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谢素清 《中国民康医学》 2010年第14期1908-1909,共2页
目的:比较两种管理模式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心理与社会功能的效果。方法:采用封闭式管理模式(对照组)和开放式管理模式(研究组)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技能进行为期2个月的训练。对照组维持原药物治疗,除吃饭和入厕、洗澡外,不参... 目的:比较两种管理模式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心理与社会功能的效果。方法:采用封闭式管理模式(对照组)和开放式管理模式(研究组)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技能进行为期2个月的训练。对照组维持原药物治疗,除吃饭和入厕、洗澡外,不参加其它康复训练;研究组采用原药物治疗,除午休、晚休时间回病室外,其余时间均在病室以外空间活动并参加康复技能训练。选用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对两组进行同步性比较观察,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各因子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开放式管理模式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技能的提高起着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模式 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 康复效果
下载PDF
住院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普通精神分裂症患者相关资料比较 被引量:2
13
作者 林进榕 钟远惠 +2 位作者 刘建伟 汪云芳 彭炎聪 《中国民康医学》 2010年第13期1698-1698,1700,共2页
目的:了解住院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社会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特点。方法:以在我院住院1年以上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64例为观察组;在我院住院1年以上非流浪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随机选取65例作为对照组。并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 目的:了解住院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社会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特点。方法:以在我院住院1年以上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64例为观察组;在我院住院1年以上非流浪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随机选取65例作为对照组。并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住院精神病患者社会功能缺陷评定表(SDSI)、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ANSS阳性症状量表分无差异,但PANSS的总分,阴性症状量表分,一般精神病理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SDSI分及ADL分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住院的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其阳性精神症状与非流浪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一样,控制得较好,但前者的阴性精神症状和一般精神病态表现更严重;社会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 社会功能缺陷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靶症状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丽娜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年第5期702-704,共3页
目的:探究齐拉西酮与利培酮对流浪精神分裂症靶症状治疗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之间的差异。方法:选择10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组和利培酮组,每组各50例,8周为一个疗程。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目的:探究齐拉西酮与利培酮对流浪精神分裂症靶症状治疗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之间的差异。方法:选择10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并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组和利培酮组,每组各50例,8周为一个疗程。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以及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定不良反应和临床疗效。结果:一个疗程后,齐拉西酮组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86.5%和64.6%,利培酮组分别为86.5%和68.5%,两组疗效相当(P>0.05);一个疗程后,就PANSS评分而言,两组较开始时均明显减低,两组差异在统计学上未达到显著程度,但齐拉西酮对阴性症状的改善优于利培酮组;齐拉西酮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利培酮组,齐拉西酮组几乎未引起锥体外系反应、月经改变、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结论:齐拉西酮和利培酮都对治疗流浪精神分裂症靶症状疗效显著且相当。齐拉西酮的不良反应比利培酮更少,尤其在阴性症状的改善方面疗效显著,对长期的流浪有阴性症状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拉西酮 利培酮 流浪精神分裂症 靶症状 不良反应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住院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相关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文娟 马拉太 《中国民康医学》 2011年第18期2258-2258,2272,共2页
目的:探讨影响住院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85例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BPRS及自知力评分。采用相关、逐步回归等统计学处理。结果:男、女性患者BPRS总分及各因子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男女性患者自知力均与BPR... 目的:探讨影响住院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85例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BPRS及自知力评分。采用相关、逐步回归等统计学处理。结果:男、女性患者BPRS总分及各因子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男女性患者自知力均与BPRS总分及缺乏活力、敌对猜疑两因子分相关。男性患者BPRS总分及焦虑抑郁因子入选自知力回归方程,女性患者BPRS总分入选自知力回归方程。结论:住院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长期滞留住院也影响住院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 自知力
下载PDF
齐拉西酮与利醅酮治疗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何晓华 王勇健 +1 位作者 谢育南 钟远惠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4年第2期200-203,共4页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以及安全性的异同。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二组,研究组采用齐拉西酮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培酮治疗,观察8周,各完成60例。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4周、8周末采用...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以及安全性的异同。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二组,研究组采用齐拉西酮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培酮治疗,观察8周,各完成60例。于治疗前及治疗1周、4周、8周末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量表)评定疗效,记录各时点不同症状的检出率;治疗8周末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量表)评定安全性。结果二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患者的PANSS总分以及各因子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齐拉西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35%,低于利培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8.33%。结论齐拉西酮与利醅酮治疗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相当;齐拉西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拉西酮 利醅酮 流浪精神分裂症 安全性 差异分析
原文传递
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在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口腔保健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艳红 秦国兰 耿在香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7年第17期2396-2398,共3页
目的 探讨跨理论模型在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口腔保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56例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8例.应用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进行干预6个月,观察干预组与对照组各阶段行为改变情况;比较每天刷两次牙人数... 目的 探讨跨理论模型在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口腔保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56例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8例.应用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进行干预6个月,观察干预组与对照组各阶段行为改变情况;比较每天刷两次牙人数,患牙周炎例数.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跨理论模型5个阶段人数比较,行动和维持阶段所占人数比例最高;干预组每天刷牙两次人数多于对照组、牙周感染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口腔保健中应用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理论模型 健康教育 流浪精神分裂症 口腔保健
原文传递
重复经颅磁刺激与无抽搐电休克联合利培酮治疗流浪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46
18
作者 李启斌 陶领钢 +1 位作者 石顺治 刘训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918-921,941,共5页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与无抽搐电休克联合利培酮治疗流浪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0例流浪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患者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利培酮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无...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与无抽搐电休克联合利培酮治疗流浪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90例流浪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患者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利培酮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无抽搐电休克联合利培酮治疗,均观察8周。采用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疗效,采用韦氏记忆量表(WMS)中的再认、图片、联想及背数4个项目进行短期记忆测定。于治疗前及治疗1,2,4,8周末各评定上述量表1次。对比分析2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脱落2例,研究组无脱落。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45,P>0.05)。治疗后,2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下降(P均<0.05),但2组间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仅第1周末WMS各项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其他时间点及研究组各项WMS评分均无显著变化(P均>0.05)。2组间WMS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利培酮治疗流浪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与无抽搐电休克联合利培酮治疗相似,且安全可靠,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无抽搐电休克 流浪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利培酮
下载PDF
经典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流浪乞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2
19
作者 甄庆伟 孙佳文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年第2期175-176,共2页
目的探讨经典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流浪乞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救治的324例流浪乞讨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62例,研究组使用各型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照组使用各型经典抗精神病药。两组... 目的探讨经典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流浪乞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救治的324例流浪乞讨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62例,研究组使用各型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对照组使用各型经典抗精神病药。两组均按常规治疗剂量用药。疗程12周,使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初,治疗2,4,6,8,12周对临床疗效及各种副反应情况进行评定。观察过程中因其它情况致脱落病例按随机原则补充新病例。结果治疗初两组PANSS无显著差异,均表现出严重精神症状,研究组自2周时开始改善(t=6.78,P<0.01),持续改善至疗程结束(t=26.59,P<0.01)。对照组自6周时出现改善(t=6.89,P<0.01),各周分值改善程度均明显差于研究组(t=6.96,13.53,14.55,21.76,24.24;P<0.01)。研究组TESS于观察各周明显优于观察组(t=7.10,15.56,10.52,18.54,20.23;P<0.01)。结论非经典抗精神病药治疗流浪乞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明显优于经典抗精神病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乞讨精神分裂症患者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 经典抗精神病药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行为治疗对流浪无主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技能影响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肖卫兵 邓圆花 +3 位作者 马昌明 刘梅华 章秋明 刘萍华 《当代医学》 2018年第15期137-138,共2页
目的探讨行为治疗对流浪无主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技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流浪无主精神病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和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行为治疗,... 目的探讨行为治疗对流浪无主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技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流浪无主精神病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和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行为治疗,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NOSIE-30各项评分及ADL评分均较干预前后显著改善(P<0.05),但观察组干预后NOSIE-30各项评分及ADL评分改善效果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为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流浪无主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浪无主精神分裂症 行为治疗 生活技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