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然气制甲醇装置模拟计算和系统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蒋德军 唐宏青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29-37,共9页
应用模拟软件(PRO/Ⅱ)建立了天然气制甲醇装置流程模拟计算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工艺系统分析,研究了优化工艺参数的可能性。
关键词 天然气 甲醇 流程模拟计算 工艺系统分析
下载PDF
兰化16万t/a乙烯装置工况模拟计算及分析
2
作者 陈惕 张文震 《兰化科技》 1995年第1期58-61,共4页
针对兰化公司16万t/a乙烯装置的三种不同工况,应用PROCESS模拟计算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了三种工况下逐台设备的操作负荷,指出了工况Ⅱ和工况Ⅲ存在的"瓶颈"部位,为这两种工况的正常生产提供了参考数据。
关键词 乙烯 烯烃 分离 流程模拟计算 工况分析
下载PDF
三维各向异性裂缝介质正演模拟的三种交错网格适应性比较及Lebedev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1
3
作者 徐云贵 廖建平 +4 位作者 周林 刘和秀 张青 谢敬涛 王立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64-1179,共16页
研究了三维各向异性裂缝介质的正演模拟的三种不同有限差分法,即标准交错网格(SSG)、旋转交错网格(RSG)和Lebedev方法(LS),详细对比分析这三种交错网格方法在模拟复杂各向异性介质的优势与局限.提出一种新的改进方法,简化了LS有限差分... 研究了三维各向异性裂缝介质的正演模拟的三种不同有限差分法,即标准交错网格(SSG)、旋转交错网格(RSG)和Lebedev方法(LS),详细对比分析这三种交错网格方法在模拟复杂各向异性介质的优势与局限.提出一种新的改进方法,简化了LS有限差分法在任意各向异性介质中的正演模拟.为了模拟三维大规模复杂各向异性介质的地震响应,提出一个优化的正演模拟计算流程:将模型参数分为模型介质参数和模型构造参数.该计算流程适用于三种有限差分法中的任何一种.使用LS方法实现任意三维各向异性裂缝介质地震响应的三维全波场模拟,通过使用三种不同的有限差分模拟方法进行二维和三维模型数值模拟试验,验证了所提出方法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交错网格 旋转交错网格 Lebedev方法 优化的正演模拟计算流程 地震正演模拟 三维各向异性裂缝介质
下载PDF
Aspen Plus在稀硝酸装置吸收塔、漂白塔模拟过程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洪江 《石化技术》 CAS 2006年第3期50-52,共3页
介绍了稀硝酸制备工艺过程中,使用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对吸收塔、漂白塔模拟过程中的处理方法。在模拟计算中,采用了Wilson活度系数模型的计算方法并将模拟结果与装置标定数据进行了比较。通过对比发现,在主要操作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介绍了稀硝酸制备工艺过程中,使用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对吸收塔、漂白塔模拟过程中的处理方法。在模拟计算中,采用了Wilson活度系数模型的计算方法并将模拟结果与装置标定数据进行了比较。通过对比发现,在主要操作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稀硝酸装置吸收塔、漂白塔的物料平衡数据与装置标定数据吻合较好,能够生产出浓度为65%(质量分数)的合格稀硝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 ASPEN Plus流程模拟软件模拟计算
下载PDF
ARS技术剖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陆恩锡 张国铭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34-40,共7页
本文对国外最新的烯烃分离工艺—ARS技术进行了剖析。提出了ARS技术关键设备分馏器的模拟方法;指出了ARS技术的核心和节能原理。提出了分馏器初级试算流程。该流程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脱甲烷塔塔顶冷量消耗仅为常规流程的三分之一左右,... 本文对国外最新的烯烃分离工艺—ARS技术进行了剖析。提出了ARS技术关键设备分馏器的模拟方法;指出了ARS技术的核心和节能原理。提出了分馏器初级试算流程。该流程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脱甲烷塔塔顶冷量消耗仅为常规流程的三分之一左右,并且无需—101℃乙烯冷剂。此外分馏器可以在较低压力下操作,从而大大减少了裂解气压缩机的功率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烃 分馏器 流程模拟计算 回收
下载PDF
草甘膦溶剂回收优化设计
6
作者 王舜 屠民海 +1 位作者 张立新 严跃和 《杭州化工》 CAS 2010年第3期29-31,共3页
根据现有的草甘膦生产过程中溶剂回收装置存在的问题,通过Aspenplus软件进行流程模拟分析,找出关键因素,并依此进行优化改造,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草甘膦 溶剂回收 流程模拟计算
下载PDF
中美联手开发新乙烯回收技术
7
《纺织信息周刊》 2001年第47期16-16,共1页
据中国化工在线报道,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和美国ABB鲁玛斯公司近日就新乙烯回收技术合作在北京举行合作协议签字仪式。 此次新乙烯回收技术合作项目。
关键词 乙烯回收 联手开发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 流程模拟计算 鲁玛斯 国际竞争力 中国化 合作项目 技术合作 新技术
原文传递
Simulation and Instability Investigation of the Flow around a Cylinder between Two Parallel Walls 被引量:5
8
作者 DOU Hua-Shu BEN An-Qing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40-148,共9页
The two-dimensional flows around a cylinder between two parallel walls at Re=40 and Re=100 are simulated with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ar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They are discretize... The two-dimensional flows around a cylinder between two parallel walls at Re=40 and Re=100 are simulated with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ar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They are discretized with finite volume method(FVM) and the solution is iterated with PISO Algorithm. Then, the calculating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numerical results in literature, and good agreements are obtained. After that, the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Karman vortex street is investigated and the instability of the entire flow field is analyzed with the energy gradient theory. It is found that the two eddies attached at the rear of the cylinder have no effect on the flow instability for steady flow, i.e., they don't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Karman vortex street. The formation of Karman vortex street originates from the combinations of the interaction of two shear layers at two lateral sides of the cylinder and the absolute instability in the cylinder wake. For the flow with Karman vortex street, the initial instability occurs at the region in a vortex downstream of the wake and the center of a vortex firstly loses its stability in a vortex. For pressure driven flow, it is confirmed that the inflection point on the time-averaged velocity profile leads to the instabilit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energy gradient theory is potentially applicable to study the flow stability and t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turbulent tran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simulation CYLINDER energy gradient theory STABILITY inflection poin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