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口高流速区近50年演变过程
1
作者 白玉川 谢琦 徐海珏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8年第10期1-11,共11页
根据黄河口外大量的现场历史观测资料分析发现,其附近海域流场存在着明显的高流速区。这些高流速区在大时间尺度上随着入海流路的改变以及黄河三角洲的演变也发生着此消彼长的变化。利用ChinaTide潮汐预报软件模拟海域潮汐,并利用不同... 根据黄河口外大量的现场历史观测资料分析发现,其附近海域流场存在着明显的高流速区。这些高流速区在大时间尺度上随着入海流路的改变以及黄河三角洲的演变也发生着此消彼长的变化。利用ChinaTide潮汐预报软件模拟海域潮汐,并利用不同历史年代的海图资料构建海域地形,通过建立黄河口数学模型分析了黄河口流场特性;利用2015年营口港的潮位资料以及实测流速值对数学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然后分别利用数学模型,对不同代表年的流场进行模拟复演。计算结果表明:(1)自1962年,黄河口沿岸就已经存在高流速区,分别位于甜水沟和神仙沟口外;(2)1976年,从神仙沟到清水沟一线沿岸存在着多个小型的高流速区群;(3)1996年至今,该阶段内存在3个高流速区,分别位于湾湾沟、神仙沟以及清8口门3个沙嘴处;(4)高流速区的演变与海岸形态的变化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岸线凸出的沙嘴处往往容易形成平面高流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潮汐 河口二维数学模型 岸线变化 流速区
下载PDF
三峡二期工程过水建筑高流速区钢衬设计材料选择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宗福 《中国三峡建设》 2002年第11期27-29,共3页
介绍了三峡二期工程过水建筑物钢衬结构设计中对材料选择的思考,分析了传统型结构钢用于水利工程重要部位即高流速区钢衬砌磨损与腐蚀的部分原因,肯定了高流速区过流面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了减轻磨蚀应采取的必要应对措施,结合不锈钢材料... 介绍了三峡二期工程过水建筑物钢衬结构设计中对材料选择的思考,分析了传统型结构钢用于水利工程重要部位即高流速区钢衬砌磨损与腐蚀的部分原因,肯定了高流速区过流面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了减轻磨蚀应采取的必要应对措施,结合不锈钢材料自身的物理及机械特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和研究。同时对结构和材料的基本要求作了必要的论述和界定。本着即满足建筑物安全长效运行又可一定程度节约工程投资的原则,对不锈钢复合层厚度和基材以及界面复合要求进行了优化选择和规定,使材料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三峡枢纽工程泄水建筑高流速区不锈钢复合板的大规模使用,也为其它水利工程选择耐磨抗腐材料提供了一些思路或借鉴,供设计选材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二期工程 过水建筑 流速区 钢衬 设计 材料 选择
下载PDF
杨梅西江特大桥深水高流速区大型承台双壁钢围堰施工技术
3
作者 裴明晓 董全忠 《葛洲坝集团科技》 2024年第3期43-46,38,共5页
体杨梅西江特大桥为连续刚构桥,全长2450米,横跨西江,常水位最大水深25m,为内河I级航道,跨江主桥部分7~9#墩为主墩,设计为18根群桩承台基础,采用无底双壁钢围堰施工承台由于无底钢围堰围堰高度较高,水流力及水压力较大,因此针对深水高... 体杨梅西江特大桥为连续刚构桥,全长2450米,横跨西江,常水位最大水深25m,为内河I级航道,跨江主桥部分7~9#墩为主墩,设计为18根群桩承台基础,采用无底双壁钢围堰施工承台由于无底钢围堰围堰高度较高,水流力及水压力较大,因此针对深水高流速区承台所用双壁钢围堰施工技术进行分析,提出双壁钢套箱围堰施工中的关键控制要点,包括钢围堰定位下放系统、钢围堰同步下放技术、围堰着床基面处理技术和围堰封底保证技术。实践表明,该工程双壁钢围堰施工顺利完成,采用施工技术合理可行,对深水高流速区承台的施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底双壁钢围堰 深水高流速区承台 下放 着床 封底
下载PDF
仿自然鱼道低流速区流场塑造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柯明辉 何承农 王乐乐 《水利科技》 2021年第4期11-15,共5页
该文依托位于闽江下游右岸最大支流大樟溪上的水利工程,通过建立1:8和1:4两个大比尺仿自然鱼道标准段局部物理模型分析鱼道隔板间水流流态和局部水流现象,全面了解鱼道池室内水流分布情况,确定及优化仿自然鱼道隔板布置型式和详细结构尺... 该文依托位于闽江下游右岸最大支流大樟溪上的水利工程,通过建立1:8和1:4两个大比尺仿自然鱼道标准段局部物理模型分析鱼道隔板间水流流态和局部水流现象,全面了解鱼道池室内水流分布情况,确定及优化仿自然鱼道隔板布置型式和详细结构尺寸;通过使用天然卵石堆砌隔板,在隔板中设置符合鳗鲡游动迹线的"S"型过鱼孔,融合工程鱼道与仿自然鱼道优点,为降河性洄游鱼类花鳗鲡和日本鳗鲡塑造一个低流速区上溯的仿自然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自然鱼道 流速区流场塑造 局部物理模型试验 隔板体型
原文传递
南方某高流速区江边取水泵站结构设计与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程子悦 渠元闯 +1 位作者 李桂海 杨仲韬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42-45,共4页
南方某江边取水泵站位于水库下游约1 km,洪水期受水库泄洪影响,泵站部位局部水流流速达5 m/s。高流速冲刷使泵站底部卵石层地基层面不稳定,泵站受水流冲击并可能会产生振动。通过采取"半嵌入型"平面布置方式、钻孔灌注桩与高... 南方某江边取水泵站位于水库下游约1 km,洪水期受水库泄洪影响,泵站部位局部水流流速达5 m/s。高流速冲刷使泵站底部卵石层地基层面不稳定,泵站受水流冲击并可能会产生振动。通过采取"半嵌入型"平面布置方式、钻孔灌注桩与高压旋喷桩结合的地基处理方式、端部半圆形泵站体型等措施,成功解决了各个难点问题。工程经受住了洪水考验,取得了良好的施工和运行效果,可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速区 取水泵站 结构设计
原文传递
徐圩港区环抱式港池最大流速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张玮 耿聪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5-39,共5页
在利用潮流数学模型对连云港港徐圩港区防波堤工程方案进行比选优化时,发现港区内涨潮最大流速是决定方案能否成立的关键指标之一。经过分析认为,港区内涨潮最大流速与港区水域面积、防波堤口门过水断面面积有关,此外还受涨潮潮差和涨... 在利用潮流数学模型对连云港港徐圩港区防波堤工程方案进行比选优化时,发现港区内涨潮最大流速是决定方案能否成立的关键指标之一。经过分析认为,港区内涨潮最大流速与港区水域面积、防波堤口门过水断面面积有关,此外还受涨潮潮差和涨潮历时的影响。根据潮流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拟合了港区内涨潮最大流速计算的经验公式,相关性较好,计算精度较高,可以用于徐圩港区防波堤工程方案的初步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抱式港池 布置 最大流速 潮流数学模型 经验公式
下载PDF
杭嘉湖平原河网南排骨干河道排涝研究
7
作者 刘喜元 马永法 +1 位作者 余文公 潘悦宾 《浙江水利科技》 2024年第5期49-53,共5页
杭嘉湖东部平原,是太湖流域8个水利分区之一,水面率8.06%,平原快速排涝一直是困扰水利规划的重要问题。杭嘉湖东部平原河网水流运动复杂,为加强平原河网排涝整治格局研究,通过平原河网“波速区”与“流速区”划分,对影响平原洪水的因素... 杭嘉湖东部平原,是太湖流域8个水利分区之一,水面率8.06%,平原快速排涝一直是困扰水利规划的重要问题。杭嘉湖东部平原河网水流运动复杂,为加强平原河网排涝整治格局研究,通过平原河网“波速区”与“流速区”划分,对影响平原洪水的因素作更进一步区分,加深对平原河网洪水波的运动规律的认识,并通过沿主干排涝河道布设水位测点,观测和分析平原内部水位变化动态,充分认识和验证平原河网“波速区”与“流速区”情况,为划分平原河网行洪能力提供实证,从而针对性地提出对应的工程措施,为杭嘉湖东部平原下一步实施东部通道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河网 骨干河道 水位数据分析 流速区 波速
下载PDF
管道排沙系统吸泥头优化设计及区域流场数值模拟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文皎 赵连军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63-166,共4页
为实现管道排沙系统持续高效排沙,利用RNGκ-ε双方程紊流模型对吸泥头附近区域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建立吸泥头区域水力特性分析计算模型,揭示不同吸泥头形式及布置方式下的流场分布规律,寻求高排沙效率的吸泥头形式。结果表明,保持... 为实现管道排沙系统持续高效排沙,利用RNGκ-ε双方程紊流模型对吸泥头附近区域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建立吸泥头区域水力特性分析计算模型,揭示不同吸泥头形式及布置方式下的流场分布规律,寻求高排沙效率的吸泥头形式。结果表明,保持吸泥头与排沙管道的连接口贴近泥面,有利于吸泥头下方高流速区的塑造;吸泥头高度一定,存在一个适宜的吸泥头口径使得其吸泥效果最佳;选择合理的吸泥头形式,减小排沙管道流速或增大吸泥头离地距离,吸泥头仍可保持较高的吸泥效率。研究结果为管道排沙系统在水库清淤工程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排沙 吸泥头 数值模拟 流速区 吸泥效率
下载PDF
不同水力坡度对丁坝近区水流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郑宇华 郑健 +1 位作者 顾杰 匡翠萍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6-74,共9页
采用超声水位和PIV 流速测量技术,对不同水力坡度下非淹没丁坝近区的水流结构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力坡度的降低,在坝头处,紊动强度较大的区域逐渐向主流区及上游扩散;在坝后,跌水最低点逐渐下移,漩涡中心向丁坝侧边壁靠近... 采用超声水位和PIV 流速测量技术,对不同水力坡度下非淹没丁坝近区的水流结构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力坡度的降低,在坝头处,紊动强度较大的区域逐渐向主流区及上游扩散;在坝后,跌水最低点逐渐下移,漩涡中心向丁坝侧边壁靠近。回流区长度与宽度的变化和水力坡度的变化无明显对应关系,但坝头近壁区的流速与坝后回流区的长度及宽度存在高度响应的线性关系。研究成果揭示了丁坝在不同水力坡度下调整水流结构的机理,同时对各家测量得到的回流区长度不等有了较明确的答案,为工程中丁坝的设计及河道岸线的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坡度 非淹没丁坝 紊动强度 回流 坝头近壁流速
下载PDF
黄河口近60年来潮流特征演化过程 被引量:4
10
作者 白玉川 谢琦 徐海珏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1-149,共9页
本文利用1962年、1986年以及2015年的三个典型年代的实测资料建立黄河口数学模型,并对河口潮流场和潮流特征进行模拟,借用MATLAB软件进行分潮调和分析,得到黄河口近60年潮流特征以及各个阶段的潮流演化过程,得出以下结论:(1) 1962年河... 本文利用1962年、1986年以及2015年的三个典型年代的实测资料建立黄河口数学模型,并对河口潮流场和潮流特征进行模拟,借用MATLAB软件进行分潮调和分析,得到黄河口近60年潮流特征以及各个阶段的潮流演化过程,得出以下结论:(1) 1962年河口流场较为平整,有明显切变锋形态,该阶段存在两个较为明显的高流速区并且潮流在河口处呈现为往复流;(2) 1986年黄河三角洲岸线曲折多拐,从湾湾沟到清水沟滋生了多个小型高流速区群,并且潮流在滨海处呈现往复流的形态而在远海处为旋转流;(3) 2015年涨落潮时潮流在河口处形成明显的环流,此时在沿线凸出沙嘴处会形成3个明显的高流速区,并且潮流在大部分区域呈现旋转流而在河口东北向远海处部分区域呈现往复流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河口流场 流速区 调和分析 潮流演变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附近海域表层海流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吉会峰 邓小东 +2 位作者 曹兵 徐常三 邬惠明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6年第1期80-86,共7页
利用第29次南极科考期间在普里兹湾海区释放的8个Argos漂流浮标所获的总计662 d的数据,对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的表层海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和以前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普里兹湾西部和北部表层海流基本呈现向西的流动,说明此地... 利用第29次南极科考期间在普里兹湾海区释放的8个Argos漂流浮标所获的总计662 d的数据,对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的表层海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和以前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普里兹湾西部和北部表层海流基本呈现向西的流动,说明此地区的表层海流以沿南极大陆的逆时针沿岸流为主。普里兹湾东部海流呈现先向南再向西或先向南再向北的流动,普里兹湾西北部海流呈现向南的流动。8个浮标平均流速在0.02—0.20 m·s^(-1)之间,最大流速为1.57 m·s^(-1),流速>1.0 m·s^(-1)的大流速区主要集中在普里兹湾、克洛斯角外侧、达恩利角外侧海域,流速>1.5 m·s^(-1)的大流速区只出现在普里兹湾、克洛斯角外侧两处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普里兹湾 表层海流流速 流速区
下载PDF
瓜渚湖水流控导工程水动力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伏香 张华兴 +1 位作者 李东风 张红武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4-76,80,共4页
为研究引水工程对增强瓜渚湖水体流动的影响,以引水工程和瓜渚湖及其周围河网为研究范围,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现状条件下湖泊及其周围河网的流速和水位等水力要素,研究了瓜渚湖水域的水动力特征,发现瓜渚湖水域存在3个低流速区域。... 为研究引水工程对增强瓜渚湖水体流动的影响,以引水工程和瓜渚湖及其周围河网为研究范围,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现状条件下湖泊及其周围河网的流速和水位等水力要素,研究了瓜渚湖水域的水动力特征,发现瓜渚湖水域存在3个低流速区域。利用工程导流、分离流和旋涡控制理论,根据低流速区域的流动特性,设计了3种流线型水流控导工程,计算了在布设3个控导工程条件下瓜渚湖水域的水动力,结果表明:在控导工程的导流作用下水流被引导向了低流速区域,低流速区域流速增大,范围减小,同时,由于控导工程呈流线型,因此绕流后尾部没有明显涡流,减少了水流阻力和能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 数值模拟 流速区 控导工程 瓜渚湖
下载PDF
环形波纹钢管涵洞式鱼道水力特性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桐渤 闫滨 王铁良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5-29,39,共6页
环形波纹钢管涵洞式鱼道内波纹的粗糙度可以使边界附近产生足够低的流速,鱼类可以由此游向上游。对3种流量0.05,0.07,0.09 m^3/s,3种埋深0D,0.1D,0.2D,坡度0.4%工况下,环形波纹钢管涵洞式鱼道内水面线、流速场和紊流场分布分别进行了数... 环形波纹钢管涵洞式鱼道内波纹的粗糙度可以使边界附近产生足够低的流速,鱼类可以由此游向上游。对3种流量0.05,0.07,0.09 m^3/s,3种埋深0D,0.1D,0.2D,坡度0.4%工况下,环形波纹钢管涵洞式鱼道内水面线、流速场和紊流场分布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环形波纹钢管涵洞中,高流速区(无量纲流速大于0.9)位于涵洞过水断面中心区域,高紊流区(紊流强度大于0.2)位于水面中心附近。在涵洞底部边壁附近较大区域内,由于流速较小,紊流强度也较低(紊流强度小于0.1),鱼类可以由此顺利完成上溯。相比无埋深式涵洞,嵌入式涵洞内平均流速较小,紊流强度变化较为平缓,更有利于鱼类的洄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水力特性 鱼道 波纹钢管涵洞 粗糙度 流速区 高紊流
下载PDF
桩柱透水丁坝水流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周银军 刘焕芳 +1 位作者 何春光 宗全利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8-62,共5页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对桩柱透水丁坝附近水流特性进行了探讨。由不同透水率的丁坝试验结果,绘制透水丁坝附近流场分布图,得出透水丁坝的流场分布规律,分析了平轴螺旋流产生的机理,并给出了透水丁坝附近流场分区划分方法。...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对桩柱透水丁坝附近水流特性进行了探讨。由不同透水率的丁坝试验结果,绘制透水丁坝附近流场分布图,得出透水丁坝的流场分布规律,分析了平轴螺旋流产生的机理,并给出了透水丁坝附近流场分区划分方法。同时发现坝后回流随着丁坝透水率的增大而逐渐消失,缓流状态下,透水率在20%-30%之间时,透水丁坝坝后回流现象消失,随之出现了一个流速减小区。通过量纲分析给出了该流速减小区长度的计算公式,公式与试验数据拟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水丁坝 水流特性 流场 回流 流速减小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藻类的生态调度 被引量:5
15
作者 崔巍 刘哲 +1 位作者 穆祥鹏 陈文学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9-86,共8页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无在线调蓄水库,对藻类生态调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生态调度实现策略和实施方式研究。主要实现策略包括:划定自身的调蓄区,隔离生态调度对下游的影响;采用高效的渠池运行方式,减少生态调度时蓄量的反复调整;综合考...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无在线调蓄水库,对藻类生态调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生态调度实现策略和实施方式研究。主要实现策略包括:划定自身的调蓄区,隔离生态调度对下游的影响;采用高效的渠池运行方式,减少生态调度时蓄量的反复调整;综合考虑安全、快速、平稳等需求,设定生态调度实施进程和方式。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将总干渠划分为流速调控区、调蓄区和正常运行区,分别实施等体积、控制蓄量和闸前常水位方式运行;将生态调度过程划分为充水阶段和泄水阶段,基于流速调控目标值、持续时长和水位降幅约束条件,确定各阶段时长和各分区的闸门群调控方案等。基于2018年3月输水工况,采用明渠一维非恒定流模型,仿真总干渠上游15个渠池的藻类生态调度过程。结果表明,生态调度可在3.5 d内完成,各渠池的平均流速由0.48 m/s增至0.93 m/s,持续时间超过2 h。在整个生态调度过程中,水位变化平稳,水位变幅符合安全阈值要求,下游渠道的正常运行未受生态调度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藻类生态调度 调蓄 流速调控 闸门群控制方法
下载PDF
小湾双曲拱坝2号导流底孔底板过流面施工 被引量:3
16
作者 邹龙生 《电网与清洁能源》 2009年第2期55-59,共5页
云南小湾水电站地处亚热带气候区,气温高立体气候显著;拱坝混凝土温控要求严格,且工程设计孔口较多。导流底孔为高流速区,过流面平整度要求很高。采用振捣梁进行过流面辅助振捣,叶片式抹光机进行施工的方案,对过流面的振捣、收光效果较... 云南小湾水电站地处亚热带气候区,气温高立体气候显著;拱坝混凝土温控要求严格,且工程设计孔口较多。导流底孔为高流速区,过流面平整度要求很高。采用振捣梁进行过流面辅助振捣,叶片式抹光机进行施工的方案,对过流面的振捣、收光效果较好,节约了人力资源,保证了施工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湾双曲拱坝 导流底孔 流速区 过流面施工
下载PDF
PIV MEASUREMENT FOR SWIRLER FLOW FIELD IN GAS TURBINE COMBUSTOR 被引量:9
17
作者 颜应文 李井华 +3 位作者 徐榕 邓远灏 徐华胜 钟世林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2012年第4期307-317,共11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wirler flow field, including cold flow field and combustion flow field, in gas tur- bine combustor with two-stage swirler are studied by using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 Velocity comp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wirler flow field, including cold flow field and combustion flow field, in gas tur- bine combustor with two-stage swirler are studied by using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IV). Velocity compo- nents, fluctuation velocity, Reynolds stress and recirculation zone length are obtained, respectively. Influences of geometric parameter of primary hole, arrangement of primary hole, inlet air temperature, first-stage swirler an- gle and fuel/air ratio on flow field are investigated, respectivel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primary recirculation zone lengths of combustion flow field are shorter than those of cold flow field, and the primary reeir- culation zone lengths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inlet air temperature and fuel/air ratio. The change of the geo- metric parameter of primary hole cast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swirler flow field in two-stage swirler com- bus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irler flow field gas turbine combustor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primary recirculation zone length
下载PDF
不可压缩紊流近壁缓冲层区流速分布的计算研究
18
作者 吕天舒 黄社华 庄克云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81-785,共5页
利用标准k-ε模型及增强壁面处理对平板间不可压缩紊流进行数值模拟,并将所得近壁区无量纲流速u+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值、标准壁面函数的理论值进行对比。对于与试验值接近而与标准壁面函数差别较大的缓冲层区,用曲线拟合的方法得到缓冲层... 利用标准k-ε模型及增强壁面处理对平板间不可压缩紊流进行数值模拟,并将所得近壁区无量纲流速u+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值、标准壁面函数的理论值进行对比。对于与试验值接近而与标准壁面函数差别较大的缓冲层区,用曲线拟合的方法得到缓冲层区域无量纲流速u+的经验公式,改进了传统的标准壁面函数公式。多种雷诺数工况的算例验证表明,所得的缓冲层流速分布公式与实验值均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冲层流速分布 紊流模型 数值模拟 壁面函数 紊流边界层
原文传递
Measuring speed consistency for freeway diverge areas using factor analysis 被引量:2
19
作者 曲栩 郭唐仪 +1 位作者 王炜 胡启洲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期267-273,共7页
Although either absolute speed or speed difference can be considered as a measure for speed consistency, few researches consider both in practice. The factor analysis method was introduced to extract an optimal number... Although either absolute speed or speed difference can be considered as a measure for speed consistency, few researches consider both in practice. The factor analysis method was introduced to extract an optimal number of factors from numerous original measures. The freeway diverging zone was divided into four elements, namely the upstream, the diverge area, the downstream and the exit ramp. Operating speeds together with individual vehicle speeds were collected at each element with radar guns. Following the factor analysis procedure, two factors, which explain 96.722% of the variance in the original data, were retained from the initial seven speed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loadings after Varimax rotation, the two factors are clearly classifi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e first category is named "speed scale" reflecting the absolute speed, and the other one is named "speed dispersion" interpreting speed discreteness. Then, the weighted score of speed consistency for each diverge area is given in terms of linear combination of the two retained factors. To facilitate the level classification of speed consistency, the weighted scores are normalized in the range of (0, 1.0). The criterion for speed consistency classification is given as 0≤F N <0.30, good consistency; 0.30≤F N <0.60, fair consistency; 0.60≤ F N ≤1.00, poor consistency. The validation by comparing with previously developed measures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measure is acceptable in evaluating speed consist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FETY FREEWAY speed consistency factor analysis
下载PDF
Observational evidence of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被引量:9
20
作者 于非 张志欣 +1 位作者 刁新源 郭景松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3期677-683,共7页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YSWC) is one of the principal currents in the Yellow Sea in winter. Former examinations on current activity in the Yellow Sea have not observed a stable YSWC because of the positioning of ... The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YSWC) is one of the principal currents in the Yellow Sea in winter. Former examinations on current activity in the Yellow Sea have not observed a stable YSWC because of the positioning of current meter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YSWC, a research cruise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was carried out in the winter of 2006/2007. Five moorings with bottom-mounted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s (ADCP) were deployed on the western side of the central trough of the Yellow Sea. The existence and distributional features of the YSWC were studied by analyzing three ADCP moorings in the path of the YSWC in conjunction with 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 (CTD) data over the observed area in the southern Yellow Sea. The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 (1) The upper layer of the YSWC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winter cold surge; its direction and speed often vary along a south-north axis when strong cold surges arrive from the north. (2) The YSWC near the bottom layer is a stable northwest flowing current with a speed of 4 to 10 cm/s. By combining the analyses of the CTD data, we speculate that the core of the YSWC may lie near the bottom. (3) On a monthly average timescale, the YSWC is stably oriented with northward flow from the sea surface to the sea flo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ellow Sea Warm Current bottom layer ADCP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