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施有机肥与玉米高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翁惠玉 任平合 +1 位作者 武宗信 苏彩虹 《山西农业科学》 1989年第9期9-10,共2页
1987年和1988年试验,同是垄覆沟种玉米,施肥深度为0-10厘米与施肥深度为0-20厘米相比,1988年拔节期0-30厘米土层根干重多36.4%,穗期多153.97—66.6%。1987年拔节期茎粗增加0.13厘米,叶面积大25.3%。1988年穗期株高增加26—29厘米,抽... 1987年和1988年试验,同是垄覆沟种玉米,施肥深度为0-10厘米与施肥深度为0-20厘米相比,1988年拔节期0-30厘米土层根干重多36.4%,穗期多153.97—66.6%。1987年拔节期茎粗增加0.13厘米,叶面积大25.3%。1988年穗期株高增加26—29厘米,抽雄提前1—3天,吐丝提前1—5天,增产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有机肥 浅施 高产
下载PDF
晒旱地施肥技术及增产效果研究
2
作者 沈阿林 李恭志 汪立刚 《土壤肥料》 CSCD 1995年第2期20-23,共4页
对豫西旱区晒旱地小麦氮磷肥施用技术及增产效果进行三年研究的结果表明:晒旱地小麦氮肥由常规播前施改伏前翻耕晒垡时施,使0-30cm土层碱解氮肥含量较高且分布均衡,有利小麦不同时期对氮的利用,小麦增产11.4%-26.8... 对豫西旱区晒旱地小麦氮磷肥施用技术及增产效果进行三年研究的结果表明:晒旱地小麦氮肥由常规播前施改伏前翻耕晒垡时施,使0-30cm土层碱解氮肥含量较高且分布均衡,有利小麦不同时期对氮的利用,小麦增产11.4%-26.8%。磷肥适当浅施(10-15cm)有利于小麦在磷敏感期对磷的吸收,增产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晒旱地 氮肥 磷肥 浅施
下载PDF
浅山区中低产麦田增产稳产技术研究报告
3
作者 秦武发 毕桓武 《华北农学报》 1984年第4期1-9,46,共10页
我省太行山区总面积占全省的63.6%,农耕地1,100万亩,其中冬小麦播种510万亩,是这里主要粮食作物。由于自然降水少,水利条件差,土壤瘠薄,过去在技术工作中又忽视山区低产麦田,所以这里小麦产量低而不稳。为了综合治理开发山区,逐步由'... 我省太行山区总面积占全省的63.6%,农耕地1,100万亩,其中冬小麦播种510万亩,是这里主要粮食作物。由于自然降水少,水利条件差,土壤瘠薄,过去在技术工作中又忽视山区低产麦田,所以这里小麦产量低而不稳。为了综合治理开发山区,逐步由'以农为主'过渡到'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必须迅速提高小麦单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麦田 公社 阳谷 山区 适播期 磷肥浅施 冬小麦 冬麦 过磷酸钙 肥水条件 小麦播种 积温 气温 次生根 稳产技术
下载PDF
施肥方式及化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刘晓霞 潘贤 张欢 《中国农学通报》 2020年第34期1-4,共4页
为探索侧深施肥条件下化肥的减量空间,以单季稻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肥效试验比较分析侧深施肥和常规浅施2种施肥方式下化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氮量条件下,侧深施肥技术水稻产量、有效穗数和氮肥利用效率... 为探索侧深施肥条件下化肥的减量空间,以单季稻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肥效试验比较分析侧深施肥和常规浅施2种施肥方式下化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氮量条件下,侧深施肥技术水稻产量、有效穗数和氮肥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常规浅施,其中常量侧深施肥水稻产量、有效穗数和氮肥利用效率分别较常规浅施高11.46%、10.18%和34.77%,减量侧深施肥水稻产量、有效穗数和氮肥利用效率分别较减量浅施高14.63%、14.79%和39.73%。常规浅施条件下,氮肥用量降低20%造成水稻显著减产,但应用侧深施肥技术氮肥用量减少20%并未影响产量。综上,侧深施肥技术是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应用侧深施肥技术可在保证产量稳定的基础上酌情减少化肥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深 常规浅施 产量 肥料利用效率 氮肥 化肥减量
下载PDF
走出化肥施用误区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炳义 《河北农业科技》 2003年第7期22-23,共2页
目前,一些农民朋友在化学肥料的施用上,仍然存在着某些误区.这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降低了化学肥料的利用率,而且造成农作物不同程度的伤害.现将化肥施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正确的使用方法简述如下:
关键词 化肥 使用技术 碳酸氢铵 地表浅施 随水浇 尿素 过磷酸钙
下载PDF
小麦磷肥施用方法
6
作者 李光河 《农药快讯》 2003年第18期24-24,共1页
关键词 小麦 磷肥 用方法 底肥 移动性 固定性 好温性 筑畦 耕翻 耙地 开沟追 浅施 用量
下载PDF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GreenWAVE Energy Converter for Shallow Waters off South Australia
7
作者 Leigh D. Appleyard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2015年第10期1179-1184,共6页
Compared with more well-known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such as wind and solar, the wave energy industry is relatively new.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ructur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oscillating water column ... Compared with more well-known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such as wind and solar, the wave energy industry is relatively new.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tructur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oscillating water column "greenWAVE Energy Converter" which was constructed during 2013 and was planned to be deployed in shallow water off the South Australian coast in 2014. Rated initially at 1 MW, the greenWAVE unit will be dedicated to electricity production, although an option is available to produce desalinated seawater. The unit base is constructed from reinforced concrete designed to international maritime codes, and the unit will be founded in approximately 10-15 m of water. The upper portion of the device extends above sea level, housing the airwave turbine and electrical control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ve energy oscillating water column design wav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