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提取物对浅黄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宇轩 王琳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1-280,共10页
本文研究具有抑菌效果的药食同源植物提取物对冷却肉中关键腐败菌——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清除效果。从市售冷却肉中分离一株具有较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假单胞菌,经鉴定为浅黄假单胞菌8-4。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蒲公英、金银花、... 本文研究具有抑菌效果的药食同源植物提取物对冷却肉中关键腐败菌——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清除效果。从市售冷却肉中分离一株具有较强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假单胞菌,经鉴定为浅黄假单胞菌8-4。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蒲公英、金银花、丁香、肉桂、薄荷、桑叶等6种提取物对浅黄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和清除作用。结果表明:金银花提取物和蒲公英提取物对浅黄假单胞菌的抑制和清除效果最佳。为进一步分析其对生物被膜的作用机制,将提取物的共同功效性成分绿原酸作用于生物被膜,测定绿原酸对浅黄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清除作用及对生物被膜代谢活性的影响。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观察绿原酸对生物被膜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绿原酸对浅黄假单胞菌的抑制和清除作用效果显著,在绿原酸作用下生物被膜的代谢活性降低。在高质量浓度绿原酸作用下菌体无法聚集黏连形成生物被膜,而低质量浓度作用下的菌体虽能形成生物被膜,但结构立体性较低。结论:植物提取物中的绿原酸通过抑制菌体生长而抑制生物被膜形成,通过弱化成熟生物被膜立体结构而清除生物被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黄假单胞菌 生物被膜 植物提取物 绿原酸 抑制 清除
下载PDF
临床药师参与1例浅黄假单胞菌血流感染合并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药学实践
2
作者 刘启迪 朱裕林 +3 位作者 师佩兰 孟祥辉 刘义杰 肖洪敏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1951-1954,共4页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抗感染药物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通过参与1例浅黄假单胞菌血流感染合并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药学实践,探讨如何为感染合并肾病患者制定合理的抗感染治疗方案。结果临床药师积极参与药物治疗,依据指南评价抗感...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抗感染药物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通过参与1例浅黄假单胞菌血流感染合并终末期肾病患者的药学实践,探讨如何为感染合并肾病患者制定合理的抗感染治疗方案。结果临床药师积极参与药物治疗,依据指南评价抗感染治疗方案,根据药敏结果和患者既往史,给予合理的抗感染治疗方案的修改建议,最终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感染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临床药师协助医师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用法用量、正确联合用药,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保障感染合并肾病患者有效并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黄假单胞菌 血流感染 肾功能衰竭 临床药师 药学实践
原文传递
细胞污染物浅黄假单胞菌的鉴定及处理 被引量:2
3
作者 朱杰 叶梦玲 +2 位作者 刘明佳 李明轩 刘绪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5期528-532,537,共6页
目的鉴定实验中导致细胞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筛选消除该类病原微生物的抗生素药物。方法收集污染细胞上清,离心沉淀后提取核酸,使用细菌鉴定用的16S 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回收产物后连接至pMD-18T载体,筛选阳性菌落测序,通过序列比对... 目的鉴定实验中导致细胞污染的病原微生物,筛选消除该类病原微生物的抗生素药物。方法收集污染细胞上清,离心沉淀后提取核酸,使用细菌鉴定用的16S 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回收产物后连接至pMD-18T载体,筛选阳性菌落测序,通过序列比对确定细胞污染物的类别,根据病原物的类别进一步筛选抗生素并摸索合适的抗生素使用浓度,以期达到消除病原物且不影响细胞正常生长的目的。结果 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细胞受到支原体和浅黄假单胞菌双重感染。抗生素处理结果表明,10μg/m L环丙沙星、10μg/m L美罗培南和10μg/m L新诺明联用可消除浅黄假单胞菌的污染,但处理后的细胞生长机能变差,需要在正常培养条件下培养并传代2次以上才会恢复正常。结论环丙沙星、美罗培南和新诺明联用能很好地消除浅黄假单胞菌对实验细胞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 浅黄假单胞菌 抗生素处理
原文传递
一株条斑紫菜丝状体黄斑病致病菌病原学研究
4
作者 尚晓金 荣小军 +6 位作者 王印庚 汪文俊 刘福利 廖梅杰 张正 李彬 于永翔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19-229,共11页
采集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藻类养殖合作社某紫菜育苗场的患有黄斑病的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丝状体,经2216E、TSB和TCBS 3种培养基体外培养,筛选获得优势菌株PZ201809121102,通过革兰氏染色、电镜负染观察、16S rDNA鉴定、生理生化... 采集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藻类养殖合作社某紫菜育苗场的患有黄斑病的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丝状体,经2216E、TSB和TCBS 3种培养基体外培养,筛选获得优势菌株PZ201809121102,通过革兰氏染色、电镜负染观察、16S rDNA鉴定、生理生化分析、药物敏感性等技术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分析,并结合回归感染实验确认菌株PZ201809121102的致病能力。结果表明:1)分离纯化后的优势菌株PZ201809121102在2216E海水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呈细小圆形、中间突起、表面光滑呈亮黄色、匍匐镶嵌生长、属革兰氏阴性菌、短杆状、细胞大小(0.5~1.0)μm×(1.5~5.0)μm,透射电镜下观察到该菌株孢外具有单端生鞭毛;2)16S rDNA测序分析表明,该菌在所建16S rDNA系统发育树中与假单胞菌属聚为一支,与浅黄假单胞菌(Pseudomonas luteola)同源性最高,为100%;3)生理生化显示,该菌株在6%NaCl胰胨水、10%NaCl胰胨水中均生长,氧化酶反应阳性,鸟氨酸脱羧酶、赖氨酸脱羧酶、精氨酸双水解酶反应阳性;3%NaCl ONPG反应阳性。能同化利用葡萄糖,不能利用蔗糖、乳糖、密二糖、山梨醇等多糖;4)进行回归感染实验时,用10^(3)~10^(8)CFU·mL^(-1)的PZ201809121102菌悬液浸泡感染健康条斑紫菜丝状体。在13 d时,10^(8)CFU·mL^(-1)感染试验组的条斑紫菜丝状体出现大小不一的黄色斑点,与自然发病的丝状体黄斑病症状一致,且可再次分离得到与自然发病丝状体中相同优势分离株,证明PZ201809121102有致病性,是引发条斑紫菜丝状体黄斑病的一种病原,菌悬液浓度小于10^(8)CFU·mL^(-1)的各试验组丝状体中无明显黄斑病患病症状。5)药敏实验结果显示,PZ201809121102对罗美沙星和氟罗沙星两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头孢唑啉、头孢氨苄、头孢拉定不敏感。本研究发现了导致条斑紫菜育苗期丝状体黄斑病的一株浅黄假单胞菌(P.luteola),可丰富对紫菜丝状体黄斑病的认识,以为今后对条斑紫菜育苗期丝状体黄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斑紫菜 黄斑病 浅黄假单胞菌 病原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