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000aBP以来长江下游地区古洪水与气候变化关系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强 姜彤 +1 位作者 施雅风 苏布达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8-374,共7页
通过对埋藏古树、泥炭、以及海相贝壳测年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 ,结果表明 :长江下游地区 6 0 0 0aBP以来古洪水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长江下游地区地势低平这一地貌特点 ,使得海面变化对于研究区洪水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 通过对埋藏古树、泥炭、以及海相贝壳测年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 ,结果表明 :长江下游地区 6 0 0 0aBP以来古洪水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长江下游地区地势低平这一地貌特点 ,使得海面变化对于研究区洪水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的海面上升对长江下游河段径流的顶托作用导致河流上溯以及地面排水不畅 ,致使洪水发生频率加大以及洪水危害的程度加强 ,出现“小水大灾”的现象 .长江三角洲地区古洪水发生频率与美洲地区古洪水发生频率的对比研究表明 ,长江三角地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在大的气候变化趋势上与全球其它地区是相似的 ,既有全球气候变化特点的同时又具有区域响应的特点 ,这对于未来研究区洪水发生的预测有着重要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年资料 长江下游地区 古洪水 气候变化
下载PDF
青峰断裂带房县段第四纪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雷东宁 蔡永建 +2 位作者 吴建超 乔岳强 余松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50,共5页
通过对青峰断裂房县段的构造地貌、地质特征、断错水系等第四纪活动地质地貌表现的分析认为,青峰断裂房县段在早第四纪有明显活动,晚第四纪有弱活动,活动时代为(5~7)×104年。断裂第四纪经历了至少两期不同性质的活动,第四纪早期... 通过对青峰断裂房县段的构造地貌、地质特征、断错水系等第四纪活动地质地貌表现的分析认为,青峰断裂房县段在早第四纪有明显活动,晚第四纪有弱活动,活动时代为(5~7)×104年。断裂第四纪经历了至少两期不同性质的活动,第四纪早期为逆掩特征,晚第四纪表现为正倾滑兼左旋走滑性质。断裂第四纪左旋错动马栏河支流水系,错动位移量平均约1.7 km,断裂的左旋运动控制着房县盆地的发展及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活动 青峰断裂 水系错动 TL测年资料 地震
下载PDF
黔东钾镁煌斑岩分布控制因素及其侵位模式 被引量:10
3
作者 杨光忠 李永刚 +2 位作者 张与伦 罗邦良 黄应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35,共9页
黔东地区发现大量的钾镁煌斑岩体,具有区域椭圆状分布和局部带状产出的基本特征,据测年资料,主要形成于晚奥陶世。结合地史演化分析,经武陵运动、雪峰运动和加里东期郁南运动及都匀运动等多期(幕)运动,在黔东钾镁煌斑岩区基底应存在类似... 黔东地区发现大量的钾镁煌斑岩体,具有区域椭圆状分布和局部带状产出的基本特征,据测年资料,主要形成于晚奥陶世。结合地史演化分析,经武陵运动、雪峰运动和加里东期郁南运动及都匀运动等多期(幕)运动,在黔东钾镁煌斑岩区基底应存在类似于"江南古陆"区菱块状构造格架的地质构造条件,并因此而控制黔东钾镁煌斑岩区域椭圆状分布和局部带状产出。另据岩相古地理分析,黔东钾镁煌斑岩或应主要为基底构造控制下的"泥鳅钻豆腐"侵入模式,故而找矿勘查方向应主要和首先关注已知岩区的"攻深找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镁煌斑岩 测年资料 岩相古地理 “泥鳅钻豆腐”模式 黔东
下载PDF
南秦岭凤凰山地区元古代构造基底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齐文 王向利 +3 位作者 王炜红 王北颖 白定邦 张彪 《陕西地质》 2002年第2期9-19,共11页
依据在原划武当岩群中获得的 1 6 86± 4 5Ma (锆石U -Pb)同位素测年资料 ,结合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区域地层对比 ,从中解体出姚坪岩组。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构造特征、变质变形特征研究及形成环境探讨认为 :南秦岭凤凰... 依据在原划武当岩群中获得的 1 6 86± 4 5Ma (锆石U -Pb)同位素测年资料 ,结合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及区域地层对比 ,从中解体出姚坪岩组。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构造特征、变质变形特征研究及形成环境探讨认为 :南秦岭凤凰山元古代武当岩群 (包括姚坪岩组、杨坪岩组 )变质火山岩系为古—中元古代时期多岛洋构造环境过渡基底建造 ;耀岭河岩组浅变质火山岩为本区Rodina事件的产物。该成果对南秦岭构造基底的组成、发展、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古代 凤凰山地区 构造基底 武当岩群 姚坪岩组 杨坪岩组 耀岭河岩组 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资料
下载PDF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 in China
5
作者 Zhang Guomin, Li Li and Liu JieCenter for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Beijing 100036,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2年第3期271-274,共4页
China is the country with the most earthquakes and the most serious hazards from continental earthquakes in the world. During the 1960s and 1970s, a series of strong earthquakes attacked the cities and counties in Chi... China is the country with the most earthquakes and the most serious hazards from continental earthquakes in the world. During the 1960s and 1970s, a series of strong earthquakes attacked the cities and counties in China causing great damage and many casualties. The most striking one was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 M S7 8) in July 1976, in which over 240,000 people died and a large industrial city was leveled. Public demand for earthquake forecasting surged after this disaster. From the mid-1960s, systemic research on earthquake forecasting has evolved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n this paper the main advances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 in China have been summari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quake prediction Earthquake monitoring Earthquake cas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