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代隶书碑刻书风的变化及原因分析——以济宁汉碑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潘耀 《黑龙江史志》 2014年第15期305-306,共2页
随着隶书在汉代的成熟,汉碑也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并且不同时期隶书碑刻的风格各异。从济宁现存的汉碑中可以看出汉代隶书碑刻书风的变化经历了西汉前期带有篆书遗韵的古拙、浑穆,西汉中期至东汉初的质朴无华和东汉中期以后的庄重严... 随着隶书在汉代的成熟,汉碑也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并且不同时期隶书碑刻的风格各异。从济宁现存的汉碑中可以看出汉代隶书碑刻书风的变化经历了西汉前期带有篆书遗韵的古拙、浑穆,西汉中期至东汉初的质朴无华和东汉中期以后的庄重严整并伴有藻饰之风三个阶段。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多与不同时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风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宁汉碑 隶书碑刻 书风 变化 原因
下载PDF
关于碑、汉碑及济宁汉碑
2
作者 范正红 《西泠艺丛》 2023年第7期4-9,共6页
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碑的义涵是逐渐发展演化而来的,原始的碑自有功用,并非今天这种铭刻文字以做叙事、功德、或宗教用途的竖式石刻。从《礼记》《仪礼》等文献中所提到的“碑”来看,早在西周时,应已有了“碑”这一概念,碑的原始状... 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碑的义涵是逐渐发展演化而来的,原始的碑自有功用,并非今天这种铭刻文字以做叙事、功德、或宗教用途的竖式石刻。从《礼记》《仪礼》等文献中所提到的“碑”来看,早在西周时,应已有了“碑”这一概念,碑的原始状态是置于庙堂之前的竖石或竖木,尚有测时、拴畜、下葬等功用。“汉碑”实则有两种不同角度的义涵,一是汉代的碑刻,此时的的碑也即我们今天意义上的碑,这个意义的碑是在东汉形成并推到繁盛的。另一种义涵则是“金石学”和书法“碑学”意义上的“碑”,它不单包括东汉时完整碑制之下的碑,也包括了汉代的刻石、题记、汉画像石题榜等,这一“汉碑”概念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金石与书法的重要支柱内容。是金石学中的“石”与书法学中的“碑学”的核心价值所在。济宁地处邹鲁文化的中心区域,上古以来文化积淀极为丰厚、两汉时期碑刻发达,是迄今全国汉碑遗存最多的地方,历来有“中国汉碑半济宁”之说,对济宁汉碑遗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济宁汉碑不单在数量上占全国半数以上,同时也兼具各种类型,无论文献价值、书法价值都均为顶流,在碑的领域有着异常厚重的分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碑 济宁汉碑
原文传递
济宁汉碑的地域分布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天择 《中国书法》 CSSCI 2019年第24期196-198,共3页
汉碑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山东济宁地区汉碑数量之多,全国罕见。深入研究济宁地区的汉碑分布,揭示其文化、艺术等价值,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继而弘扬传统艺术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济宁汉碑 隶书 地域分布 文化价值
原文传递
济宁汉魏碑刻的历史表现与当代价值略论
4
作者 郑志群 《西泠艺丛》 2023年第7期10-20,共11页
济宁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金石文化以汉魏碑刻为重要载体,与儒家文化、汉字艺术互为印证,共同印证中华文明。两汉时期是中国石刻艺术最为宏大壮观的时期,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珍贵实物遗产。济宁占有全国汉碑的半壁江... 济宁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金石文化以汉魏碑刻为重要载体,与儒家文化、汉字艺术互为印证,共同印证中华文明。两汉时期是中国石刻艺术最为宏大壮观的时期,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珍贵实物遗产。济宁占有全国汉碑的半壁江山。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影响,政治施政于经济发展,经济影响施政能力,政治经济促进文化繁荣,形成社会主流意识,进而形成新的文化形态。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作为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政治稳固、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时间较长,反映在大量石刻载体之上,展现汉文化宏大气象。本文通过对济宁汉碑的描述分析,举方志典籍,探寻对济宁金石学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以期厘清济宁金石学来源去脉,揭示其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挖掘汉碑文化蕴含的社会背景、主流思想、文化认知、文脉传承,推动金石文化的价值再生与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济宁汉碑 历史与现状 当代价值 实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