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4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道法自然”在济慈“三颂”中的回响
1
作者 黄耀华 王纯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52-160,共9页
约翰·济慈的诗论“消极的能力”“诗人无自我”和“变色龙诗人”充分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道法自然”在济慈整个诗歌创作过程中形成一个从理论基础到创作实践,从主要内容到主题意境的无所不包的闭环。以道家“道法自... 约翰·济慈的诗论“消极的能力”“诗人无自我”和“变色龙诗人”充分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道法自然”在济慈整个诗歌创作过程中形成一个从理论基础到创作实践,从主要内容到主题意境的无所不包的闭环。以道家“道法自然”思想、济慈诗论和济慈三大颂歌为基础,通过对照阅读《秋颂》《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深入探讨济慈诗歌理论、诗歌创作及诗歌作品中体现的“道法自然”思想。“三颂”中济慈通过秋天、夜莺和古瓮对“道法自然”思想进行了别出心裁的阐发,达到了“景外有景,象外有象”的“道”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慈 “道法自然” 济慈“三颂”
下载PDF
浅析济慈诗歌中的“音景”书写与伦理观建构
2
作者 逯阳 孙灏然 《语文学刊》 2024年第2期67-71,共5页
济慈诗歌中不仅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图景画卷”,更有美妙生动的“音景景观”,二者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对自然、乡村的“高保真”音景书写体现了诗人和谐统一的伦理观;而工业革命所形成的“声音帝国主义”则打破了这种和谐,以一种霸权的... 济慈诗歌中不仅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图景画卷”,更有美妙生动的“音景景观”,二者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对自然、乡村的“高保真”音景书写体现了诗人和谐统一的伦理观;而工业革命所形成的“声音帝国主义”则打破了这种和谐,以一种霸权的存在侵蚀着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借助“音景”书写,济慈表达了对建构和谐伦理观的期待和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慈 诗歌 音景 伦理观
下载PDF
19世纪解剖学与抒情诗的连结:以济慈和狄金森为例
3
作者 谭源星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1-208,共8页
19世纪医学技术,尤其是解剖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于英美诗歌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和美国诗人狄金森是其中的两个典型代表。本文以这两位诗人为例,进行文学与医学的跨学科研究,经过分析发现,19世纪解剖学为诗歌注入了... 19世纪医学技术,尤其是解剖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对于英美诗歌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和美国诗人狄金森是其中的两个典型代表。本文以这两位诗人为例,进行文学与医学的跨学科研究,经过分析发现,19世纪解剖学为诗歌注入了新的隐喻和意象,对诗歌语言产生了双重影响:解剖学激发诗人更加关注身体的感受,并在诗歌中呈现与身体密切相关的欲望体验;解剖学影响并改变了诗人对自我身份问题的哲学认识。该时期的解剖学从诗歌隐喻、诗歌主题、诗歌哲学等方面层层入侵并改变了诗歌书写的过程。在跨大西洋的文学流动中,美国诗歌对英国诗歌进行了吸纳、批判与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浪漫主义诗歌 济慈 狄金森 身体
下载PDF
罗曼司、人文主义与诗学政治:英诗传统视域下济慈对斯宾塞的借鉴与超越
4
作者 崔丹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3年第2期41-53,共13页
作为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代表诗人,约翰·济慈以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广泛而深入地吸收前辈诗人的创作精华,成就伟大诗篇。诗人尤其对斯宾塞情有独钟,在诗歌技巧、形式、体裁、主题、想象与创作思想等方面皆深受其影响。诗人在自然伦... 作为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代表诗人,约翰·济慈以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广泛而深入地吸收前辈诗人的创作精华,成就伟大诗篇。诗人尤其对斯宾塞情有独钟,在诗歌技巧、形式、体裁、主题、想象与创作思想等方面皆深受其影响。诗人在自然伦理刻画、罗曼司书写、骑士精神塑造、诗歌政治性功能抉择与人文主义精神塑造等方面超越斯宾塞,克服前驱诗人“影响的焦虑”,成就伟大诗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慈 斯宾塞 罗曼司 人文主义 诗学政治
下载PDF
济慈书信的启示——谈济慈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新民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10,共5页
济慈书信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济慈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如济慈死因。人们通常认为,济慈虽患肺病,但主要死于当时文评界对其《恩迪米昂》的恶意诋毁;然而,这种观点恐失之偏颇。再如其变色龙诗人的诗歌理论,即诗人必须隐弃自我,消... 济慈书信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济慈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如济慈死因。人们通常认为,济慈虽患肺病,但主要死于当时文评界对其《恩迪米昂》的恶意诋毁;然而,这种观点恐失之偏颇。再如其变色龙诗人的诗歌理论,即诗人必须隐弃自我,消融个性,以将自我渗透于客体之中,从而实现物我同一的化境。三是其诗歌,可谓内容广博,风格多样,除"美"以外,尚有其他。对于类似问题,济慈书信均予人以诸多重要启示;因此,研读济慈书信对于我们研究济慈其人其诗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慈书信 济慈死因 “变色龙诗人” 济慈诗歌特色
下载PDF
科学之光攀高峰 严慈相济育英才——严济慈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6
作者 刘爱华 《江淮文史》 2023年第5期36-49,共14页
1958年6月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正式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大学的建议”。6月8日,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主持召开学校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学校定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沫若担任新成立的建校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8年6月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正式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大学的建议”。6月8日,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主持召开学校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学校定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沫若担任新成立的建校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松龄、竺可桢、杜润生、郁文、严济慈、赵守攻、钱学森、于光远等为筹备委员会委员。自那时起,严济慈的名字,就与中国科大紧紧联系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筹备委员会 中共中央书记处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于光远 济慈 中国科大 杜润生
下载PDF
文化诗学视域下济慈故居与作家形象的建构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海英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7期140-145,共6页
位于英国伦敦北部汉普斯泰德村的济慈故居是在济慈作家形象确立阶段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文本。济慈故居采用讲解员口头讲解与文字标识相结合的导览策略,收藏和展览济慈的多种日常用品和特色藏品,定期举办具有纪念意义的文化活动,是传播... 位于英国伦敦北部汉普斯泰德村的济慈故居是在济慈作家形象确立阶段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文本。济慈故居采用讲解员口头讲解与文字标识相结合的导览策略,收藏和展览济慈的多种日常用品和特色藏品,定期举办具有纪念意义的文化活动,是传播济慈作家形象的有效实体空间。汉普斯泰德村的文化特征,与济慈故居的建造历史,在塑造济慈作家形象方面起到的建构性作用,揭示了社会文化力量在提升作家声誉方面能够承担的重要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济慈 作家形象 济慈故居 文化诗学 汉普斯泰德村
下载PDF
相爱无果叹命薄——读《济慈评传和书信》
8
作者 刘治良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81-84,共4页
英国传记作家蒙克顿·米尔恩斯所写传记《济慈评传和书信》 ,总结了英国诗人济慈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真实而生动地分析了济慈同范妮·布劳恩之间充满矛盾和痛苦的爱情悲剧。这一悲剧全因济慈身染重病、英年早逝而造成。相爱无果 ... 英国传记作家蒙克顿·米尔恩斯所写传记《济慈评传和书信》 ,总结了英国诗人济慈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真实而生动地分析了济慈同范妮·布劳恩之间充满矛盾和痛苦的爱情悲剧。这一悲剧全因济慈身染重病、英年早逝而造成。相爱无果 ,惟有悲叹自己命太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慈 爱情 济慈评传和书信》 英国 诗歌
下载PDF
济慈的“消极能力”与庄子的“物化”论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正栓 李会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2-116,共5页
英国19世纪初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消极能力"和中国古代美学家庄子所提出的"物化"是一对相似的诗学概念,分别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因为二者产生的文化语境不同,这两个看似相通的诗学概念之间却有着巨... 英国19世纪初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消极能力"和中国古代美学家庄子所提出的"物化"是一对相似的诗学概念,分别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因为二者产生的文化语境不同,这两个看似相通的诗学概念之间却有着巨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二者的主体状态、认知方式、体验目的以及师承渊源和影响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慈 “消极能力” 庄子 “物化”
下载PDF
通感隐喻的认知性分析——以济慈颂歌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车明明 李珍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2年第10期99-103,113,共6页
从认知的视角来看,通感包含着隐喻性的认知思维过程,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作为艺术家抒发情感、表达独特体验的手段,通感隐喻展现了人们丰富的创造力、想象力。通过对约翰.济慈的颂歌进行分析,旨在从认知角度... 从认知的视角来看,通感包含着隐喻性的认知思维过程,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作为艺术家抒发情感、表达独特体验的手段,通感隐喻展现了人们丰富的创造力、想象力。通过对约翰.济慈的颂歌进行分析,旨在从认知角度挖掘出通感隐喻的特征以及通感隐喻对于情感表达的强烈效果,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解读通感隐喻,更为深刻地感受文学作品传达的意境和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感 通感隐喻 济慈颂歌 认知分析
下载PDF
济慈“三颂”新论 被引量:14
11
作者 傅修延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26-236,共11页
济慈的《希腊古瓮颂》、《夜莺颂》与《秋颂》为英国诗歌的不朽之作,本文对“三颂”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其依据是以往研究忽略了许多重要事实──古瓮功能为贮藏骨灰、夜莺后面有血腥故事、《秋颂》隐藏着诗人对名画的印象,等等。通... 济慈的《希腊古瓮颂》、《夜莺颂》与《秋颂》为英国诗歌的不朽之作,本文对“三颂”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其依据是以往研究忽略了许多重要事实──古瓮功能为贮藏骨灰、夜莺后面有血腥故事、《秋颂》隐藏着诗人对名画的印象,等等。通过本事探寻、文本对读和跨类比较(不同艺术品种之间的对读),以及引入“文本间性”和“缺席的在场”等概念,本文对“三颂”中“美”与“真”的辩证关系作了深入分析,从弘扬人文艺术精神的角度肯定了济慈的审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慈 诗歌
下载PDF
“真”与“美”的内涵叩问及认知质询——济慈“美即真,真即美”中的哲学与美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萍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9-52,共4页
“美即真,真即美”。约翰.济慈在《希腊古瓮颂》中咏叹的这句诗一向是批评话语的常青树。关于“真”与“美”问题的思索不仅表达了济慈的艺术观,更体现了济慈的哲学倾向与美学思想。济慈之“真”是一个记号性的语言,它的意义指向情感层... “美即真,真即美”。约翰.济慈在《希腊古瓮颂》中咏叹的这句诗一向是批评话语的常青树。关于“真”与“美”问题的思索不仅表达了济慈的艺术观,更体现了济慈的哲学倾向与美学思想。济慈之“真”是一个记号性的语言,它的意义指向情感层面,而且有唯心主义色彩。“美”对济慈来说意味着欢乐。“美”的最本质特点是“强劲”。“美”与“真”形影相随,共同在济慈的作品中展现诗性智慧。济慈对于“真”和“美”的认知经历了一个由直觉向理性的过渡,这标志济慈智慧的成熟。叩问济慈之“真”与“美”的涵义并探索“真”与“美”的认知之旅是我们理解济慈诗歌艺术的前奏,也是对济慈的审美心态的必要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慈 内涵 认知
下载PDF
济慈的“客体感受力”说与现代诗歌美学的关系初探 被引量:7
13
作者 章燕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61-67,共7页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不仅写出了许多受到后人称颂的、充满着美与情的诗篇,而且提出了不少十分重要的诗歌美学理论,“客体感受力”便是其中之一。这个理论从三个方面开辟了诗歌美学研究的新领域,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关...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不仅写出了许多受到后人称颂的、充满着美与情的诗篇,而且提出了不少十分重要的诗歌美学理论,“客体感受力”便是其中之一。这个理论从三个方面开辟了诗歌美学研究的新领域,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关系,以及真与美的关系。一般认为现代主义诗歌与浪漫主义诗歌是水火不相容的,现代主义诗歌反对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宗旨,但在济慈的诗歌理论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慈 客体感受力 现代诗歌美学
下载PDF
古希腊神话语境下的济慈思想与审美倾向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周桂君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52,共4页
约翰·济慈研究中,批评家们面临一个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古希腊神话与济慈诗歌创作的关系。国内批评家忽略了古希腊神话在济慈诗歌创作中作用的研究。国外一些研究者虽然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但这种影响的深层原因尚未得到透彻解析。... 约翰·济慈研究中,批评家们面临一个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古希腊神话与济慈诗歌创作的关系。国内批评家忽略了古希腊神话在济慈诗歌创作中作用的研究。国外一些研究者虽然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但这种影响的深层原因尚未得到透彻解析。其实济慈在思想倾向、审美情趣方面与古希腊文化精神的契合,对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济慈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希腊神话 济慈 文化 审美
下载PDF
评析“严济慈图书馆模式” 完善联合办馆机制 被引量:9
15
作者 胡朝德 《图书馆建设》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17,共3页
图书馆合并已不鲜见,但大多属于同系统图书馆的合并,金华严济慈图书馆实行的是公共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之间、文化事业单位与民办大学之间的合并,采用股份制运作的新模式,在我国图书馆界是一种全新的探索。笔者根据三年多来的运行情... 图书馆合并已不鲜见,但大多属于同系统图书馆的合并,金华严济慈图书馆实行的是公共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之间、文化事业单位与民办大学之间的合并,采用股份制运作的新模式,在我国图书馆界是一种全新的探索。笔者根据三年多来的运行情况对这个新模式进行分析和客观评价,供广大图书馆界同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理机构 人事制度 图书馆改革 联合办馆 股份制 体制改革 济慈图书馆模式 浙江 金华市
下载PDF
论济慈诗歌对想象艺术的建构 被引量:4
16
作者 丛滋杭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2-68,共7页
英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以其富于想象力的诗歌作品引人关注,并对后世诗人作家产生影响;然而济慈诗歌的想象艺术之本质究竟何在?他在诗作中是如何建构自己的想象世界的?从前的人们往往只是有所提及,却语焉不详。本文认为,济慈... 英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以其富于想象力的诗歌作品引人关注,并对后世诗人作家产生影响;然而济慈诗歌的想象艺术之本质究竟何在?他在诗作中是如何建构自己的想象世界的?从前的人们往往只是有所提及,却语焉不详。本文认为,济慈诗歌的想象艺术在客观上呈现出个人气质、自由情怀和社会关怀等丰厚内涵;将他的书信和诗歌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其想象艺术的成功在于其一生都在通过自我否定的实践方式来追求诗歌是想象艺术这一美学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慈 想象艺术 否定之途
下载PDF
济慈《致秋》中的审美观和人生观 被引量:5
17
作者 章燕 《外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38,共6页
济慈晚期的诗歌作品《致秋》在主客体关系、诗歌的写作风格和诗人的思想意识等方面 ,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将自我与客观外在世界 ,将想象力与自然、写实的诗歌风格相融合的审美观。作品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在朴素、自然的生命形式中所追求的人... 济慈晚期的诗歌作品《致秋》在主客体关系、诗歌的写作风格和诗人的思想意识等方面 ,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将自我与客观外在世界 ,将想象力与自然、写实的诗歌风格相融合的审美观。作品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在朴素、自然的生命形式中所追求的人文精神。这使得他的作品具备了超越唯美主义美学观的内在品格 ,并与现代主义美学相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人 济慈 诗歌作品 诗歌风格 唯美主义 写作风格 美学观 外在世界 自然 主客体关系
下载PDF
优美与感伤的双重主题变奏——济慈与李商隐创作美学的平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慧 张新军 江黎娥 《理论月刊》 2003年第11期128-130,共3页
济慈和李商隐诗歌都呈现优美与感伤的双重主题。本文通过对济慈的颂体诗与李商隐无题诗进行比较,认为在济慈的诗歌中优美占主导地位,其创作显示外在化的倾向,而李商隐的诗歌则是感伤贯穿始终,显示内在化的倾向。
关键词 优美 感伤 济慈 李商隐 诗歌创作 创作美学 颂体诗 无题诗
下载PDF
济慈“两个房间”说与王国维“两种境界”说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赞梅 周江平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0-95,共6页
济慈诗学常作为东西方学术互参的对象,王国维的“境界”论也是中西文化思想交融的产物。以叔本华的美学理念作枢纽,济慈“两个房间”说又可与王国维“两种境界”说相比照,通过阐发济慈诗论中“无思之室”和“初觉之室”与王国维诗学中... 济慈诗学常作为东西方学术互参的对象,王国维的“境界”论也是中西文化思想交融的产物。以叔本华的美学理念作枢纽,济慈“两个房间”说又可与王国维“两种境界”说相比照,通过阐发济慈诗论中“无思之室”和“初觉之室”与王国维诗学中“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对应关系,或可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涵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慈 两个房间 王国维 两种境界 叔本华
下载PDF
“虚静”理论视域下的“消极能力”说——中国古代哲学理念与济慈诗论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桂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7-103,共7页
“消极能力”(NegativeAbility)是济慈最重要的诗歌创作理论之一,“消极能力”说体现的是诗人对创作主体的创作状态的思考。“虚静”说首先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后为文艺批评采用,也体现了对创作主体的创作状态的思考。“虚静... “消极能力”(NegativeAbility)是济慈最重要的诗歌创作理论之一,“消极能力”说体现的是诗人对创作主体的创作状态的思考。“虚静”说首先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后为文艺批评采用,也体现了对创作主体的创作状态的思考。“虚静”理论与“消极能力”说颇为契合,以作为哲学概念和文艺批评术语的“虚静”理论审视济慈的“消极能力”说,不仅可以阐释济慈“消极能力”的内涵,还可以为该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极能力 虚静 济慈 哲学 创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