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对浑善达克沙地榆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3
1
作者 张红霞 刘果厚 崔秀萍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9-44,共6页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丘顶部、丘间草地处的浑善达克沙地榆及呼和浩特市白榆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对比观察和分析 ,以期探讨浑善达克沙地榆在解剖学方面适应干旱的机理。结果表明 ,虽然属同种植物 ,但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 ,...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丘顶部、丘间草地处的浑善达克沙地榆及呼和浩特市白榆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对比观察和分析 ,以期探讨浑善达克沙地榆在解剖学方面适应干旱的机理。结果表明 ,虽然属同种植物 ,但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 ,叶片的解剖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生境条件最差的流动沙丘顶部的浑善达克沙地榆的抗旱性最强 ,具体表现为 :叶片厚 ,表皮细胞大 ,具有较厚的表皮细胞外壁与角质层 ;栅栏组织发达 ,细胞缩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浑善达克沙地榆 叶片 解剖结构 石蜡切片法 抗旱性 生态适应性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26
2
作者 刘果厚 贾宝丽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3年第5期123-128,共6页
浑善达克沙地榆 ( Ulmuspumila var. sabulosa)是白榆的一个变种 ,天然分布于浑善达克沙地 ,在维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应用 RAPD技术对浑善达克沙地榆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地位进行了研究。在浑善达克沙地榆六个居... 浑善达克沙地榆 ( Ulmuspumila var. sabulosa)是白榆的一个变种 ,天然分布于浑善达克沙地 ,在维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应用 RAPD技术对浑善达克沙地榆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地位进行了研究。在浑善达克沙地榆六个居群和对照白榆两个居群中 ,1 6个有效引物共获得了 1 1 5个位点 ,其中居群水平多态性位点为 49个 ,占 42 .6 ,高于 H amrick等的统计得出的平均多态位点比率 ( 3 4 ) ,表明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居群内发生了较高的遗传变异 ,个体水平多态性位点为 89个 ,占 77.4。根据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得出 :居群水平上以 0 .1为阈值 ,浑善达克沙地榆和对照白榆聚为明显的两支 ,本实验结果支持浑善达克沙地榆作为白榆一个变种的结论 ;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 ,个体水平上浑善达克沙地榆各居群之间遗传距离有一定的差异 ,并与地理分布范围相关。浑善达克沙地榆由于各居群都存在相对较大的遗传变异 ,反映了在居群内具有较大的变异潜力。本实验结果也表明 ,RAPD可应用于浑善达克沙地榆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学的研究。文中还对浑善达克沙地榆的遗传变异与繁育系统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榆 遗传多样性 草原生态系统 RAPD技术 地位 地理 繁育系统 分布 内蒙古自治区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境内沙地榆的自然更新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利红 刘果厚 +1 位作者 赵丽 桂荣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9-42,90,共5页
对不同生境下浑善达克沙地榆(Ul mus pumila L.var.sabulosa J.H.Guo Y.S.Li)林下幼苗的密度、生长情况及林缘、单株下幼苗扩散分布进行了野外调查研究,运用种群生态学方法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其更新规律。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榆幼... 对不同生境下浑善达克沙地榆(Ul mus pumila L.var.sabulosa J.H.Guo Y.S.Li)林下幼苗的密度、生长情况及林缘、单株下幼苗扩散分布进行了野外调查研究,运用种群生态学方法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其更新规律。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榆幼苗的密度为流动沙丘>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流动沙丘幼苗生长较差且流动沙丘幼苗死亡现象严重,半固定沙地幼苗生长较好更适于沙地榆的更新;幼苗主要集中分布于距林缘20m范围内,20m外幼苗密度显著降低;风向对浑善达克沙地榆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榆 幼苗 更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