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说文》段注“浑言”、“析言”在汉语词义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马景仑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48-51,共4页
“浑言”、“析言”是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用得相当广泛的训诂术语。它们的主要作用是辨析同义词,但在汉语词义研究中还有其他一些重要意义:(1)启示人们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研究词义;(2)要求学者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因文... “浑言”、“析言”是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用得相当广泛的训诂术语。它们的主要作用是辨析同义词,但在汉语词义研究中还有其他一些重要意义:(1)启示人们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研究词义;(2)要求学者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因文考义”;(3)从义位、词的聚合关系、同源词等方面为人们考察汉语的词汇系统提供了帮助;(4)启示人们联系民族文化的影响研究汉语词义,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言 词义研究 意义
下载PDF
试论“浑言”“析言”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2
作者 叶斌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59-62,共4页
"浑言""析言"这一对术语所指称的词义通别之理在训诂学上的三个问题:1 词义通别之理在《尔雅》《毛传》《方言》中已经得到相当充分的体现,西汉的训诂学家已有一些语言学学理自觉地指导训诂实践,训诂学在西汉已告成... "浑言""析言"这一对术语所指称的词义通别之理在训诂学上的三个问题:1 词义通别之理在《尔雅》《毛传》《方言》中已经得到相当充分的体现,西汉的训诂学家已有一些语言学学理自觉地指导训诂实践,训诂学在西汉已告成立;2 历来训诂在词义通别处理上的失当,主要原因是对"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缺乏认识;3 从词义通别角度考察"同义连文"现象,词义通别之理是判断同义连文属于词还是非词的本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 浑言”、“析 词义通别
下载PDF
《说文》段注“浑言”、“析言”所涉动词词义分类 被引量:1
3
作者 马景仑 《高校教育管理》 1998年第3期48-52,共5页
“浑言”、“析言”是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经常使用的训诂术语,它们涉及到的动词共56条。这些动词,按其词义关系,可分为四类:1.同类行为,不同称述;2.同一行为,不同称述;3.同一称述,不同行为;4不同称述,泛专异指。本... “浑言”、“析言”是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经常使用的训诂术语,它们涉及到的动词共56条。这些动词,按其词义关系,可分为四类:1.同类行为,不同称述;2.同一行为,不同称述;3.同一称述,不同行为;4不同称述,泛专异指。本对这些动词的词义关系进行了具体的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段注 浑言 动词 词义
下载PDF
段注中的“浑言”、“析言”分析
4
作者 吴峥嵘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第4期45-50,共6页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所列出的"浑言"、"析言"可以分为同一类属内的"浑言"与"析言"和同一整体内的"浑言"与"析言"两种情况。前者是由于下位语义范畴兼指上位语义范畴而...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所列出的"浑言"、"析言"可以分为同一类属内的"浑言"与"析言"和同一整体内的"浑言"与"析言"两种情况。前者是由于下位语义范畴兼指上位语义范畴而造成了下位语义范畴词语与上位语义范畴词语间的通用,或是同属下位语义范畴的词语的通用。后者是由于部分语义范畴兼指整体语义范畴而形成的部分语义范畴词语与整体语义范畴词语间的通用,或是同属于部分语义范畴的词语的通用。这两种通用都是应语言向更抽象方向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其产生的机制一致。因而所有能够"浑言则同"的词语都是同义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言 语义范畴 通用 同义词
下载PDF
“浑言”“析言”教学运用举略
5
作者 何祥义 《学语文》 2006年第5期41-41,共1页
关键词 教学运用 词语 文教学 同义词 同中求异 词义 细微 浑言 “析
下载PDF
对《说文解字注》“浑言”、“析言”的多角度分析
6
作者 杨淑丽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84-87,共4页
文章从三个角度分析了《说文解字注》使用的训诂术语"浑言"、"析言":"浑言"、"析言"术语的提出在训诂学史上的意义;"浑言"、"析言"在汉语词汇学方面的成就;"浑言&qu... 文章从三个角度分析了《说文解字注》使用的训诂术语"浑言"、"析言":"浑言"、"析言"术语的提出在训诂学史上的意义;"浑言"、"析言"在汉语词汇学方面的成就;"浑言"、"析言"对语言研究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注 浑言 词汇
下载PDF
《说文解字注》中的“浑言”、“析言”词及其发展 被引量:1
7
作者 万献初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1985年第2期100-105,108,共7页
清儒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一部研究《说文》的力作。清人卢文绍在为此书写序时说:“盖自有《说文》以来,末有善于此书者。”段氏在《说文解字注》中专劈“浑言、析言”为一类,系统地研究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他在此书第十二篇中写道... 清儒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一部研究《说文》的力作。清人卢文绍在为此书写序时说:“盖自有《说文》以来,末有善于此书者。”段氏在《说文解字注》中专劈“浑言、析言”为一类,系统地研究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他在此书第十二篇中写道:“凡诂训有析之至细者,有通之甚宽者。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不能尽其理也。”为了阐发许慎《说文》的本旨并启发后学者。段氏对“浑言、析言”词,也就是古代汉语的同义词作了极其精细的分析、比较和考证,并进行了系统的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言 《说文解字注》 段氏 双音节词 并列式 古代汉语 双音词 现代汉语 词义学
下载PDF
“浑言不别,析言则异”词用例
8
作者 王世华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100-103,115,共5页
《说文》七下疒部:“疾,病也。”“病,疾加也。”段玉裁“疾”字下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文献语言中象“疾”、“病”这一类“浑言(统言,下同)不别,析言则异”的词义现象,是不是客观事实?它们在语句中出现时如... 《说文》七下疒部:“疾,病也。”“病,疾加也。”段玉裁“疾”字下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文献语言中象“疾”、“病”这一类“浑言(统言,下同)不别,析言则异”的词义现象,是不是客观事实?它们在语句中出现时如何取义?黄季刚先生指出,“其正之训诂学”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对这种“浑言不别,析言则异”的同义词,我们就应归纳它们在语句中的用例,观察它们的词义在运用中的不同情况,从而引出切合事实的结论。“浑言不别,析言则异”的词,在语句中出现有两种情况:单用一词,并用数词(一般为二词)。在语句中取义也有两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言 说文 段玉裁 同义复词 用例 同义词 词义 文献语 语句
下载PDF
试论段玉裁的“浑言”“析言”说
9
作者 刘世俊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50-53,共4页
传统训诂学对同类属而意义有差异的词,有时互训或只从类属上加以说明,有时侧具体比较加以辨析。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以“浑言”(亦作“统言”),“析言”的说法继承並发展了上述两种训沽方式,在综合剖析前入大量训沽材料的基础上,... 传统训诂学对同类属而意义有差异的词,有时互训或只从类属上加以说明,有时侧具体比较加以辨析。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以“浑言”(亦作“统言”),“析言”的说法继承並发展了上述两种训沽方式,在综合剖析前入大量训沽材料的基础上,对许多词的意义做了全面而准确的解释,既体现出它们在类属上的共性,又体现出有异于同类词的个性。这正是段注句为学人推崇的因素之一。不应忽视的是,在释词过程中段氏就“浑言”“析言”阐述了一些精辟的见解,这些见解丰富了传统训诂学在词义方面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言 传统训诂学 释词 同类词 《说文解字注》 段氏 高诱注 随文释义
下载PDF
《说文解字注》的“浑言”和“析言”
10
作者 邹酆 《辞书研究》 1984年第2期119-123,108,共6页
(一)在研究《说文解字》的众多著作中,清代经学家段玉裁著的《说文解字注》,是一部颇有影响的力作。这部巨著,依据《说文》体例与历代典籍所保存的《说文》材料,详细校正了大徐本的衍讹倒夺;又用经史子集中的字义,阐释《说文》
关键词 说文解字注 近义词 浑言 段玉裁 大徐本 辨析词义 词义辨析 段注 比较辨析
下载PDF
《说文解字注》“浑言”“析言”术语浅析
11
作者 王克平 《职大学报》 2019年第5期116-120,共5页
“浑言、析言”是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的首创术语,此二术语多用以训释同义词,但早在段氏之前就有类似于此类术语的训释,研究中发现,此二术语除了训释同义词外,还用以训释同类词以及对一个词的几种义项进行训释。追踪其训释词义的... “浑言、析言”是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的首创术语,此二术语多用以训释同义词,但早在段氏之前就有类似于此类术语的训释,研究中发现,此二术语除了训释同义词外,还用以训释同类词以及对一个词的几种义项进行训释。追踪其训释词义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所训释词趋向双音节化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注》 浑言 术语
下载PDF
《说文》段注“浑言”、“析言”所涉名词词义分类
12
作者 马景仑 《古籍研究》 1997年第3期63-69,共7页
'浑言'(又叫'统言'、'泛言'、'散文')、'析言'(又叫'专言'、'对文')是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用得相当多的训诂术语。根据我们的初步统计,段注中使用'浑言'、'... '浑言'(又叫'统言'、'泛言'、'散文')、'析言'(又叫'专言'、'对文')是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用得相当多的训诂术语。根据我们的初步统计,段注中使用'浑言'、'析言'的条目,共有251个,所涉及到的全都是实词中的名词(191条)、动词(56条)和形容词(4条)。深入研究段注中'浑言'、'析言'所涉及到的词语,搞清它们之间的词义关系,对于正确理解'浑言'、'析言'这两个术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特点,进而剖析探讨段氏的词义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言 《说文解字注》 段氏 怨耦 说文解字注 小雅 对文 魏风
原文传递
训诂术语“对/散”“对言/散言”“浑/析”——兼谈综合分析同义词之术语的演变 被引量:4
13
作者 钟明立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62-66,共5页
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是目前所见文献中率先使用术语“对文”、“散文”的著作,作者运用这组术语来分析经传中的同义词在使用上的同与异、通与别,开启了对同义词进行综合训诂的先河。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则将其改造为“对文言之”... 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是目前所见文献中率先使用术语“对文”、“散文”的著作,作者运用这组术语来分析经传中的同义词在使用上的同与异、通与别,开启了对同义词进行综合训诂的先河。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则将其改造为“对文言之”、“散文言之”,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则另创术语“浑言”和“析言”,邵、段分别运用它们来分析故训中和字书中的同义词在释义上的同与异、通与别。本文认为,《段注》的“浑言”、“析言”,是一组在“对文”“散文”、“对文言之”“散文言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训诂术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文 散文 对文 散文 浑言 同义词 训诂术语 含义 得失 演变
下载PDF
试探文言文中不表被动的“见”
14
作者 王岩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1986年第2期111-116,共6页
“见教”、“见恕”、“见录”、“见谅”、“见怪”、“见笑”等,都是汉语的常用语。其中的“见”字应当如何理解,至今并无定论。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认为“宰臣不见斥”是“(先生)不见斥于宰臣”的变式,其中的... “见教”、“见恕”、“见录”、“见谅”、“见怪”、“见笑”等,都是汉语的常用语。其中的“见”字应当如何理解,至今并无定论。目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认为“宰臣不见斥”是“(先生)不见斥于宰臣”的变式,其中的“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宰臣 王力先生 动句 变式 第一人称代词 施事者 述语 因文定义 浑言 施受
下载PDF
论古汉语同义词的识同 被引量:15
15
作者 黄金贵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39-45,共7页
识同是决定同义词辨释优劣高下的首要问题。在认识“一义相同”是同义词识同的标准后,就要解决如何识别一群词“一义相同”的问题。不少的研究者曾提出许多识同方法,但都由于不明同义词的正确界说和误解等义词而不能成功。事实上,从... 识同是决定同义词辨释优劣高下的首要问题。在认识“一义相同”是同义词识同的标准后,就要解决如何识别一群词“一义相同”的问题。不少的研究者曾提出许多识同方法,但都由于不明同义词的正确界说和误解等义词而不能成功。事实上,从词义的相同程度,同义词可分理性意义等同而附加意义有异的异称词和理性意义有同中之异的一般同义词。对前一类,可围绕异名别称,用“同一概念”和“同一对象”两种识同法;对后一类,可围绕一个词义的主要、基本部分相同,用“浑言通义”识同法;还应该运用可共用于这两类的文献训诂材料识同法、古人替换使用识同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识同 古汉语同义词 等义词 异称词 同一概念 同一对象 浑言通义 "替换"法
下载PDF
《段注》在同义词研究上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钟明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5期68-74,共7页
《段注》的同义词研究 ,代表了我国古代关于同义词研究的最高水平。主要在三个方面有所继承和发展 :隐构了一个全新的《说文》同义词系统 ;创建了一套比较科学的训诂术语 ;总结、撷取了一大批同义词辨析。《段注》的同义词研究对当代具... 《段注》的同义词研究 ,代表了我国古代关于同义词研究的最高水平。主要在三个方面有所继承和发展 :隐构了一个全新的《说文》同义词系统 ;创建了一套比较科学的训诂术语 ;总结、撷取了一大批同义词辨析。《段注》的同义词研究对当代具有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对同义词既求其同又训其异的训诂方法 ,已成为今人辨析同义词的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段注》 同义词 浑言 中国 古代 继承 发展 训诂术语
下载PDF
《说文》段注对同义名词的辨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景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3期139-144,共6页
《说文》段注对同义名词的辨析马景仑同义词是指某一语言的词汇系统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古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的语言。在古汉语中,有许许多多同义词。它们的存在,大大地丰富了古汉语的词汇,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古汉... 《说文》段注对同义名词的辨析马景仑同义词是指某一语言的词汇系统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古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的语言。在古汉语中,有许许多多同义词。它们的存在,大大地丰富了古汉语的词汇,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古汉语表情达意的能力。深入研究同义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段注 同义名 《说文》 同义词 《左传》 词义差 《周礼》 浑言 古汉语
下载PDF
披沙终见宝,苫草何成编——“六绝”群书异释说略
18
作者 王同策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2年第4期1-3,共3页
唐人李咸用有一首和友人诗:“为儒自愧已多年,文赋歌诗路不专,肯信披沙难见宝,只怜苫草已成编.”我这里翻用引诗的后两句来形容古籍整理,特别是史籍典实的注释,自认还是确切的.关于史籍典实注释之难,张舜徽先生在其《世说新语注释例叙... 唐人李咸用有一首和友人诗:“为儒自愧已多年,文赋歌诗路不专,肯信披沙难见宝,只怜苫草已成编.”我这里翻用引诗的后两句来形容古籍整理,特别是史籍典实的注释,自认还是确切的.关于史籍典实注释之难,张舜徽先生在其《世说新语注释例叙目》中有精辟的说明:昔人常言注书难于著书,良以著书但抒已见,意尽辄已,不受制于人,注古人之书,则语必溯原,事必数典,非博涉多通,殆未足以语乎此.而注史之业,尤难于说经.盖立言之书,但循文立训,蕲至明达而止.至于记事之书,取材多途,或传闻异辞,或一事殊载,注之者势必博采广征,辨其异同,补其疏漏,此其所以不易为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略 古籍注释 典实 今本 浑言 补遗 史籍 古籍整理 异辞 注书
下载PDF
《说文解字》的同义词及其辨析
19
作者 钟明立 《贵州文史丛刊》 1999年第1期78-82,共5页
关键词 同义词辨析 《说文》 《说文解字》 《段注》 区别特征 不同义 互训 古汉语同义词 浑言
下载PDF
关于古汉语“何如”“若何”“奈何”“如……何”“若……何”“奈……何”等句式的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虞生 杨香玉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4期55-63,84,共10页
《马氏文通》云:“曰‘何如’,曰‘何若’,曰‘如何’,曰‘奈何’,曰‘若何’,曰‘如之何’,曰‘若之何’,曰‘谓之何’共八语微有异同”。实则尚有“奈之何”,“如……何”等式,用法颇多,并不一致。兹分别举例汇释如下: 一、“何如”... 《马氏文通》云:“曰‘何如’,曰‘何若’,曰‘如何’,曰‘奈何’,曰‘若何’,曰‘如之何’,曰‘若之何’,曰‘谓之何’共八语微有异同”。实则尚有“奈之何”,“如……何”等式,用法颇多,并不一致。兹分别举例汇释如下: 一、“何如”、“如何”、“若何”、“何若”、“谓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文通》 疑问代词 同动字 动宾结构 止词 宾位 询问代字 浑言 询问代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