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天穴”针方对颈椎病模型大鼠外周炎性因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周震 王遵来 +3 位作者 王秀云 孟向文 尚秀葵 董洪英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4期188-190,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四天穴"针方对动静力失衡性颈椎病模型大鼠椎间盘外周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酶-2(COX-2)及中性蛋白多糖酶(MMP-3)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颈椎病大鼠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 [目的]通过观察"四天穴"针方对动静力失衡性颈椎病模型大鼠椎间盘外周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一氧化氮合酶(iNOS)、环氧酶-2(COX-2)及中性蛋白多糖酶(MMP-3)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颈椎病大鼠椎间盘退变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四天穴针刺组、夹脊穴针刺组,建立动静力失衡性颈椎病模型,分别给予四天穴及夹脊穴针刺,浓缩型免疫组化染色法(SABC法)检测"四天穴"针方对动静力失衡性颈椎病模型大鼠造模后1周、2周、4周颈椎间盘IL-1β、iNOS、COX-2及MMP-3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四天穴"针方能明显抑制椎间盘炎性因子IL-1β、iNOS、COX-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蛋白的表达。[结论]"四天穴"针方可减缓颈椎间盘退变,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外周炎性因子与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天穴 颈椎病 炎性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 浓缩型免疫组化染色法
下载PDF
人疱疹病毒6型感染与淋巴瘤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刘军连 徐志凯 +2 位作者 闫庆国 张永清 姚堃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5-566,共2页
目的:研究人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与淋巴瘤的关系。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及PCR,分别检测淋巴瘤患者和对照组患者血清中抗HHV-6 IgG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HV-6 DNA序列。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淋巴瘤患者淋巴结组织标本中HHV-6... 目的:研究人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与淋巴瘤的关系。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及PCR,分别检测淋巴瘤患者和对照组患者血清中抗HHV-6 IgG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HV-6 DNA序列。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淋巴瘤患者淋巴结组织标本中HHV-6抗原。结果:淋巴瘤患者血清抗HHV-6抗体的阳性率为95.5%,几何平均滴度为1:123,PBMC中HHV-6 DNA的检出率为59.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的5例淋巴瘤患者淋巴结组织标本中,4例HHV-6抗原阳性。结论:HHV-6感染可能与淋巴瘤的发病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疱疹病毒6 淋巴瘤 免疫组化染色法
下载PDF
肝脏脱细胞支架与MIN6细胞三维共培养移植治疗Ⅰ型糖尿病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朱沙俊 王雷 《交通医学》 2015年第4期319-322,F0002,共5页
目的:通过体外制备小鼠肝脏脱细胞支架并种植MIN6细胞,观测其定植生长并检测其功效发挥,为体外构建胰岛素分泌器官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灌注法制备全肝脏脱细胞支架,将小鼠MIN6细胞种植入支架中于三维培养体系中培养,通过苏木精-伊红染... 目的:通过体外制备小鼠肝脏脱细胞支架并种植MIN6细胞,观测其定植生长并检测其功效发挥,为体外构建胰岛素分泌器官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灌注法制备全肝脏脱细胞支架,将小鼠MIN6细胞种植入支架中于三维培养体系中培养,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胰岛素免疫组化分析及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其功效。检测MIN6细胞功能基因Insulin表达。将种植MIN6细胞的肝脏脱细胞支架移植入糖尿病小鼠体内,监测其功能发挥并初步评估其疗效。结果:体外成功制备肝脏脱细胞支架,在保留其原有脉管网络基础上,未见组织残留。HE染色显示肝脏脱细胞支架内没有细胞核染,且脉管结构保存完整。扫描电镜未见细胞结构,支架保存完整胶原纤维形态。MIN6细胞在脱细胞支架中三维培养后,检测胰岛素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和平面培养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种植MIN6细胞的肝脏脱细胞支架移植入糖尿病小鼠体内能够较好的发挥降血糖作用。结论:通过将MIN6细胞种植入肝脏脱细胞支架并三维培养,可构建体外胰岛素分泌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肝脏脱细胞支架 移植 免疫组化染色法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食管癌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与其血管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23
4
作者 于东红 承泽农 +5 位作者 贾继辉 唐素兰 吴炎 王启之 田怡 王萍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食管癌Hp-L型(即球形:Hp)感染与肿瘤血管形成的相关性及Hp-L型对食管癌生长、侵袭和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应用革兰染色、电镜和免疫组化ABC法,检测98例食管癌和30例对照组(食管癌切缘正常组织)的Hp-L型;用免疫组化SP法... 目的探讨食管癌Hp-L型(即球形:Hp)感染与肿瘤血管形成的相关性及Hp-L型对食管癌生长、侵袭和转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应用革兰染色、电镜和免疫组化ABC法,检测98例食管癌和30例对照组(食管癌切缘正常组织)的Hp-L型;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值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53表达,分析Hp-L型与MVD、VEGF、p53表达以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食管癌组的Hp-L型阳性率为60.2%。电镜下组织中的Hp-L型有两种类型,可位于癌细胞间或癌细胞胞浆。食管癌组的Hp-L型阳性率、MVD值以及VEGF、p53表达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05~0.001),食管癌组中Hp-L型阳性组的MVD值、VEGF和p53表达阳性率也高于其Hp-L型阴性组(P<0.005~0.001)。Hp-L型阳性与MVD呈正相关(r=0.46,P<0.01),与VEGF、p53表达呈正相关(r=0.31,P<0.01)。食管癌组的Hp-L型阳性数与癌细胞的血管侵袭、侵袭深度、食管旁淋巴结转移及远处淋巴结转移相关,而与肿瘤大小无关。结论 Hp-L型与食管癌的血管形成密切相关,是影响食管癌生长、侵袭和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幽门螺杆菌L感染 血管形成 免疫组化染色法 微血管密度
原文传递
儿童淋巴结抗酸菌L型感染误诊初探
5
作者 薛秀如 程晋嶙 葛晖 《中国基层医药》 CAS 1994年第4期184-185,共2页
1 材料和方法 本文收集了1991~1991年外检档案中1(1/2)岁至12岁的26例儿童肿大淋巴结手术切除标本,均经病理诊断为非特异性淋巴结炎。对以上蜡块均重新切片,用经典抗酸染色、改良抗酸染色和结核菌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法,并用已知的结核菌... 1 材料和方法 本文收集了1991~1991年外检档案中1(1/2)岁至12岁的26例儿童肿大淋巴结手术切除标本,均经病理诊断为非特异性淋巴结炎。对以上蜡块均重新切片,用经典抗酸染色、改良抗酸染色和结核菌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法,并用已知的结核菌及其L型阳性组织切片作为阳性对照。用乳房纤维腺瘤作为阴性对照。 IK改良抗酸染色法所用的石蜡切片经脱蜡、水洗后,置石碳酸品红液中(用前加吐温80 0.1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核 抗酸菌 L感染 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改良抗酸染色法 病理组织学 免疫组化染色 ZN抗酸染色 儿童 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