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南海域腹泻性贝毒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树刚 邹清 +1 位作者 陈雷 郜钧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4-47,53,共5页
在浙南海域共采集了10种贝类40份样品。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腹泻性贝毒,共检出9份样品含有腹泻性贝毒。染毒样品检出的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OA)质量比为0.07~5.85μg/g,共有7个样品含量超标,超标率为17.5%。无论是检出率还是超标... 在浙南海域共采集了10种贝类40份样品。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腹泻性贝毒,共检出9份样品含有腹泻性贝毒。染毒样品检出的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OA)质量比为0.07~5.85μg/g,共有7个样品含量超标,超标率为17.5%。无论是检出率还是超标率,都呈现夏季〉春季〉秋季的规律。浙南海域的南部腹泻性贝毒检出率和超标率比北部和中部都高。紫贻贝、缢蛏、泥蚶和青蛤较其他种类易富集腹泻性贝毒。养殖的贝类检出率及超标率均高于野生的贝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南海域 高效液相色谱 腹泻性贝毒
下载PDF
浙南海域海蜇增殖前景的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永东 王永顺 《海洋水产科技》 1996年第2期5-11,共7页
1992年至1994年在浙南海域进行了三年海蜇人工增殖工作,共放流0.3公分以上海蜇状体17533万尺,在三年中共回捕到海蜇293万多只,三年平均回捕率达1.67%,并且于停止放流后的1995年和1996年共捕获蜇6... 1992年至1994年在浙南海域进行了三年海蜇人工增殖工作,共放流0.3公分以上海蜇状体17533万尺,在三年中共回捕到海蜇293万多只,三年平均回捕率达1.67%,并且于停止放流后的1995年和1996年共捕获蜇61厉 多只,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增殖 浙南海域
下载PDF
浙南海域的赤潮生物 被引量:9
3
作者 姚炜民 李超 郜钧璋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7-91,共5页
利用2002—2004年浙南海域浮游植物的多次调查资料,对发生在浙南海域常见的赤潮生物进行分析整理,为赤潮的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提供背景资料。共检测到47种赤潮生物,其中有8种曾发生过赤潮,浙南海域主要的赤潮生物有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 利用2002—2004年浙南海域浮游植物的多次调查资料,对发生在浙南海域常见的赤潮生物进行分析整理,为赤潮的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提供背景资料。共检测到47种赤潮生物,其中有8种曾发生过赤潮,浙南海域主要的赤潮生物有具齿原甲藻Prorocentrumdentatum、微小原甲藻Prorocentrummininum、米金裸甲藻Gymnodiniummikimotoi、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长耳盒形藻Biddulphiaaurita等。此外,布氏双尾藻Ditylumbrightwellii、圆海链藻Thalassiosirarotula、掌状冠盖藻Stephanopyxispalmeriana、小等刺硅鞭藻DictyochafibulafibulaEhrenberg以及一些角藻属种类等赤潮生物也存在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南海域 赤潮生物 具齿原甲藻
下载PDF
浙南海域贝类体内有机氯农药的残留水平 被引量:4
4
作者 邱进坤 姚炜民 +2 位作者 张树刚 马志凯 陈锋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406-409,共4页
2009年8月在浙南海域采集了7种28个主要养殖和野生贝类,运用气相色谱法对贝类体内有机氯(HCHs和DDTs)农药残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贝类体内HCHs和DDTs全部有检出,HCHs残留量不高,均符合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60.7%贝类DDTs超海洋生物质... 2009年8月在浙南海域采集了7种28个主要养殖和野生贝类,运用气相色谱法对贝类体内有机氯(HCHs和DDTs)农药残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贝类体内HCHs和DDTs全部有检出,HCHs残留量不高,均符合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60.7%贝类DDTs超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太平洋牡蛎对DDTs富集效果较为明显,残留量高;浙南海域可能存在新的DDT输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南海域 贝类 HCHS DDTS
下载PDF
浙南海域麻痹性贝毒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树刚 刘亚林 +1 位作者 陈雷 邱进坤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03-706,共4页
在浙南海域共采集了10种贝类40份样品。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麻痹性贝毒,共检出5份样品含有麻痹性贝毒。染毒样品检出的麻痹性贝毒毒力值范围为22.3~70.0μgSTXeq/100 g软组织,均低于我国目前暂定的80μgSTXeq/100 g的安全警戒值。... 在浙南海域共采集了10种贝类40份样品。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麻痹性贝毒,共检出5份样品含有麻痹性贝毒。染毒样品检出的麻痹性贝毒毒力值范围为22.3~70.0μgSTXeq/100 g软组织,均低于我国目前暂定的80μgSTXeq/100 g的安全警戒值。5个样品中共检测出7种麻痹性贝毒成分,其中以C2,GTX5和NEO为主,还有少量的C1,GTX2,GTX3和GTX4组分。就整体检出率而言,夏季>春季>秋季。浙南海域麻痹性贝毒检出率呈现出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紫贻贝和泥蚶是麻痹性贝毒敏感种,较其它种类易富集麻痹性贝毒。养殖的贝类检出率高于野生的贝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南海域 高效液相色谱 麻痹性贝毒
原文传递
浙南洞头周边海域冬春季游泳动物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 被引量:2
6
作者 范青松 李昌达 +3 位作者 叶深 林振士 秦松 彭欣 《水产科技情报》 2019年第4期224-229,共6页
2017年2月和5月在浙南洞头周边海域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研究该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游泳动物60种,隶属于17目33科,其中鱼类27种,虾类17种,蟹类5种,虾蛄类3种,头足类4种,其他动物4种;冬季航次渔业资源调... 2017年2月和5月在浙南洞头周边海域进行了渔业资源调查,研究该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游泳动物60种,隶属于17目33科,其中鱼类27种,虾类17种,蟹类5种,虾蛄类3种,头足类4种,其他动物4种;冬季航次渔业资源调查站位的平均渔获率为1.539kg/h,春季为5.856kg/h;两个航次的优势种有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和镰鲳(Pampus argenteus);冬春两季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相似性较低,小于20%,冬春两季的丰度与生物量曲线在末端交汇,且春季出现交叉重叠情况,这表明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动物 群落结构 种类组成 浙南洞头周边海域
下载PDF
浙南近岸海流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9
7
作者 李鹏 杨世伦 陈沈良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29,共11页
为了揭示浙南海流特征及其季节和垂向变化规律,于2006-2007年在浙南岸外一固定点(平均水深约32 m)利用ADP潜标进行了春、夏、秋、冬季4次多个潮周期分层海流流速流向观测。结果表明:(1)测点最大流速为148.9 cm/s ,相应流向为75&#... 为了揭示浙南海流特征及其季节和垂向变化规律,于2006-2007年在浙南岸外一固定点(平均水深约32 m)利用ADP潜标进行了春、夏、秋、冬季4次多个潮周期分层海流流速流向观测。结果表明:(1)测点最大流速为148.9 cm/s ,相应流向为75°,出现在春季表层大潮落潮阶段;垂向平均最大流速为106.2 cm/s ,平均流向为81°,出现在夏季大潮落潮落急阶段。(2)剖面各层流速垂向差异明显,表层流速(28 m层以上)受海况影响明显,秋季平均流速最大(65.4 cm/s),冬季最小(42.8 cm/s),20~28 m层冬季最强,春季最弱,20 m层以下夏季最强,秋季最弱(仅小潮);垂线平均流速夏季最强(46.5 cm/s),春季最小(33.7 cm/s)。(3)夏季海流基本上为(偏)北向流;秋、冬则基本上为(偏)南向流;春季具往复流特点,但以北向流为主。(4)垂向上夏季和春季流向较一致,冬季和秋季流向分异明显(20 m和10 m层)。(5)垂线平均余流为12.8~29.8 cm/s ,夏季最强春季最弱;夏季和春季各层余流均为东北向,冬季为西南向,而秋季11 m层(包括11 m层)以下为E-NEE向,11 m层以上为西南向。结论:测点海流受到潮汐、季风和台湾暖流的共同制约。季风的影响夏、冬两季大于春、秋两季;季风的影响自表层向底层减弱(主要限于表层以下1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流 季节变化 季风 浙南海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