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近岸海域溶解氧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瑞娟 陈思杨 +3 位作者 余骏 刘希真 赵聪蛟 张晓辉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3年第4期13-20,共8页
溶解氧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源要素,其含量及分布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海洋生命活动。文章以2014—2018年浙江近岸海域海水监测数据为基础,系统分析溶解氧及其饱和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该海域内低氧现象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浙江... 溶解氧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源要素,其含量及分布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海洋生命活动。文章以2014—2018年浙江近岸海域海水监测数据为基础,系统分析溶解氧及其饱和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该海域内低氧现象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浙江近岸海域溶解氧及其饱和度时空变化特征明显。空间跨度分析显示,溶解氧及其饱和度平面分布为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垂直分布为表层高于底层,表底层差异在春夏季较大、秋冬季较小,主要与表层光合作用和季节性温盐跃层有关。时间跨度分析显示,表层溶解氧含量最高出现在冬季,最低出现在夏季,主要是受水温和表层光合作用的影响;夏季表层溶解氧含量最高出现在2018年,最低出现在2015年,这可能主要是受海表温度的影响。此外,研究发现近岸海域外侧少量区域出现低氧现象,其潜在风险正在进一步跟踪监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近岸海域 溶解氧 时空分布 低氧
下载PDF
浙江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的趋势与特点 被引量:28
2
作者 夏平 陆斗定 +1 位作者 朱德弟 杜伟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7-56,共10页
根据历史记载和近年调查实测资料,概述了浙江近岸海域赤潮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赤潮的特点与发生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浙江近岸海域各种不同类型藻类引发的赤潮频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甲藻赤潮的发生次数上升尤为迅速,赤潮出现的规模越来越... 根据历史记载和近年调查实测资料,概述了浙江近岸海域赤潮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赤潮的特点与发生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浙江近岸海域各种不同类型藻类引发的赤潮频率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甲藻赤潮的发生次数上升尤为迅速,赤潮出现的规模越来越大,有毒赤潮记录次数也显著增加。探讨了赤潮发生的一些原因,指出了建立科学评估有害赤潮影响体系和预警系统的意义并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近岸海域 赤潮 富营养化 评估体系
下载PDF
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测定浙江近岸海域沉积物中的砷 被引量:2
3
作者 朱敬萍 顾蓓乔 +3 位作者 胡红美 郭远明 周文宾 陈瑜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6期517-520,531,共5页
采用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对浙江近岸海域沉积物中砷含量进行了测定,避免了传统湿法消解海洋沉积物耗时久、劳动强度大及产生有害气体和干法消解易造成回收率偏低等问题。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进行了微波消解、干法消解、湿法消解三种... 采用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对浙江近岸海域沉积物中砷含量进行了测定,避免了传统湿法消解海洋沉积物耗时久、劳动强度大及产生有害气体和干法消解易造成回收率偏低等问题。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进行了微波消解、干法消解、湿法消解三种前处理方法的比较。在最佳条件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20.0μg/L,相关系数为0.9998,检出限为0.02 mg/kg,实际海洋沉积物样品加标回收率为77.96%~105.4%,相对标准偏差(n=6)为0.48%~5.84%。本方法简单快速,基体干扰小,重现性好,回收率令人满意,能满足海洋沉积物中砷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原子荧光法 微波消解 浙江近岸海域
下载PDF
浙江近岸海域细菌学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杜爱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23-528,共6页
调查分别于1998年5~6月和9~10月进行2个航次,对浙江近岸海域30个站位的表层和底层海水样品进行了细菌学检测.结果表明,第一航次以浙中海域的粪大肠菌群和异氧菌总数最高,第二航次以宁波海域粪大肠菌群最高,而异氧菌总数以三门湾最高.... 调查分别于1998年5~6月和9~10月进行2个航次,对浙江近岸海域30个站位的表层和底层海水样品进行了细菌学检测.结果表明,第一航次以浙中海域的粪大肠菌群和异氧菌总数最高,第二航次以宁波海域粪大肠菌群最高,而异氧菌总数以三门湾最高.两个航次表层和底层海水粪大肠菌群超标率最高为16.7%,异氧菌总数超标率均达89.3%以上.第一、二航次表层海水粪大肠杆菌单项污染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229±0.452和0.375±0.630,异氧菌总数单项污染指数平均值分别为8.6±11.178和12.8±18.796.底层海水中粪大肠杆菌单项污染指数仅在第一航次宁波近岸的JN-1108站住超标;异氧菌总数单项污染指数第一、二航次最大值分别为37.0和18.0,也出现在宁波近岸的JN-1108站.分析显示,粪大肠菌群与异氧细菌总数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r2=0.34.结果表明,浙江近岸海域已明显受到异氧菌的污染,宁波近岸海域已遭到粪大肠杆菌和异氧菌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近岸海域 细菌学 检测 异氧菌 粪大肠杆菌 污染指数
下载PDF
浙江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氮的存在形态及其含量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益鸣 吴烨飞 +1 位作者 王键 郑爱榕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12年第3期353-361,共9页
运用分相浸取法分析了浙江近岸海域60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0~2 cm)中各形态氮的含量和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总氮(TN)含量为214.66~861.44 mg/kg,均值为580.52mg/kg,位于浅水区的长江口、杭州湾和浙江沿岸的TN含量低于东部远... 运用分相浸取法分析了浙江近岸海域60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0~2 cm)中各形态氮的含量和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总氮(TN)含量为214.66~861.44 mg/kg,均值为580.52mg/kg,位于浅水区的长江口、杭州湾和浙江沿岸的TN含量低于东部远岸海域;可转化态氮(TTN)含量只占总氮的3.06%~37.24%,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是沉积物中可转化态氮的主要赋存形态,非转化态氮(NTN)是浙江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优势形态.各站位沉积物中氮在不同提取相中的含量差异较大,与沉积物的陆源输入、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粒径分布及沉积海域的水动力条件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形态 分布特征 沉积物 浙江近岸海域
下载PDF
浙江近岸海域悬浮颗粒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及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序朋 李芯芯 +3 位作者 徐成达 唐静亮 邵君波 石晓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6-121,共16页
磷元素是海洋基础营养盐之一,其赋存形态及分布直接影响海区的初级生产力,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驱动力。但大河河口与近海等重要的水生关键带水动力循环过程复杂,导致悬浮颗粒物(SPM)中磷元素的赋存形态和分布特征变化多端,亟... 磷元素是海洋基础营养盐之一,其赋存形态及分布直接影响海区的初级生产力,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驱动力。但大河河口与近海等重要的水生关键带水动力循环过程复杂,导致悬浮颗粒物(SPM)中磷元素的赋存形态和分布特征变化多端,亟须深入研究。根据2016年春季(4-5月)、夏季(7月)和秋季(9-10月)对浙江近岸海域的调查结果,本研究分析了浙江近岸海域SPM中总磷(TPP)、无机磷(PIP)和有机磷(POP)的含量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浙江近岸海域SPM中TPP含量范围为0.13~66.13μmol/L,均值为3.35μmol/L;PIP含量范围为0.03~34.19μmol/L,均值为1.97μmol/L;POP含量范围为0.06~31.94μmol/L,均值为1.39μmol/L。PIP是浙江近岸海域水体中TPP的主要存在形式,占52.3%。春季浙江近岸海域表层TPP含量占总磷(TP)含量的19.3%~97.7%。春、秋季的SPM中,TPP、PIP和POP含量空间分布相似,均呈现由内湾向外海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PIP、POP与SPM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表现出高SPM含量的海区有着较高的颗粒态磷含量,说明其受陆源输入的影响。春季盐度大于28且SPM含量小于20 mg/L的外侧远海海域,POP与Chl a的相关系数和斜率均明显高于PIP与Chl a的相关系数和斜率,说明该区域浮游植物是POP的主要贡献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颗粒物 颗粒总磷 颗粒无机磷 颗粒有机磷 浙江近岸海域
下载PDF
浙江近岸海域贝类中重金属和贝毒污染状况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母清林 王晓华 +3 位作者 佘运勇 邹伟明 王剑 王艳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7-91,共5页
在浙江近岸海域采集了青蛤(Cyclina sinensis)、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泥螺(Bullacta exar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文蛤(Meretrix meretrix)... 在浙江近岸海域采集了青蛤(Cyclina sinensis)、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泥螺(Bullacta exarata)、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文蛤(Meretrix meretrix)、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和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共9种贝类计29份样品,检测其中重金属汞、砷、铜、铅、锌、镉以及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结果表明,瑞安毛蚶、瑞安栉孔扇贝中有麻痹性贝类毒素检出,嵊泗文蛤、毛蚶和乐清牡蛎中存在重金属超标的情况;牡蛎对汞、铜、锌、镉有较强的富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近岸海域 贝类 重金属 麻痹性贝毒 腹泻性贝毒
下载PDF
浙江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的生态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8
作者 王婕妤 唐静亮 +2 位作者 胡颢琰 黄备 魏娜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4期384-389,共6页
根据2006年调查数据,研究浙江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组成、生物多样性指数等生态指数及其随区域、季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种类组成方面,共有浮游动物164种,其中桡足类,水螅水母类,浮游幼虫类所占比例较高,... 根据2006年调查数据,研究浙江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组成、生物多样性指数等生态指数及其随区域、季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种类组成方面,共有浮游动物164种,其中桡足类,水螅水母类,浮游幼虫类所占比例较高,其区域分布特征为浙江北部>浙江中部>浙江南部>杭州湾;随季节变化明显,总体上呈现夏秋多,春季较少特征。优势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受水文要素影响明显,在不同的区域、季节都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密度和生物量随区域、季节有相同的变化特征,都表现为浙江北部>浙江中部>浙江南部>杭州湾,夏季>秋季>春季海域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区域变化特征表现为浙江中部>浙江南部>浙江北部>杭州湾;在不同海域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特征都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浙江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物种丰富,群落构成多样化,并且受海流、水团、温度等水文要素影响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近岸海域 浮游动物 生态分布特征
下载PDF
长江口和浙江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颗粒磷的形态分布和影响因素
9
作者 姚华波 张朝晖 +1 位作者 金海燕 陈建芳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3-81,共9页
研究长江口和浙江近岸海域的水团流向、缺氧程度、潮汐作用以及养殖活动对表层沉积物中颗粒磷赋存形式的影响,对东海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江口以北和浙江近岸泥质区各存在一个缺氧中心,杭州湾属于强潮区,而象山港遍... 研究长江口和浙江近岸海域的水团流向、缺氧程度、潮汐作用以及养殖活动对表层沉积物中颗粒磷赋存形式的影响,对东海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长江口以北和浙江近岸泥质区各存在一个缺氧中心,杭州湾属于强潮区,而象山港遍布养殖场。2018年8—9月在上述4个海域分别采集表层沉积物,采用SEDEX方法进行了颗粒磷的形态划分和含量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江口外北部缺氧区和浙江近岸泥质区的南部缺氧区,由于沉积物-水界面的还原环境可以活化铁结合态磷,使之转变为生物可以直接利用的弱吸附态无机磷,因此表现出沉积物中铁结合态磷的低值和弱吸附态无机磷的高值;前者的缺氧程度高于后者,因此其铁结合态磷的含量相应更低。杭州湾和象山港海域均受潮汐作用影响,两者沉积物中磷的分布比较均匀。象山港表层沉积物中铁结合态磷含量均较低,这可能是因为养殖活动造成的水体缺氧通过潮汐活动扩散到整个港底。象山港废弃养殖场沉积物中的碎屑磷和残余有机磷含量显著低于非养殖区,可能是由于养殖活动累积的生物沉积稀释了陆源输入的碎屑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浙江近岸海域 颗粒磷形态 表层沉积物 潮汐混合 缺氧区 养殖区
下载PDF
浙江省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的灰色聚类分区 被引量:1
10
作者 丁喜桂 周永青 +1 位作者 鲁静 叶思源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36-640,共5页
以浙江省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7种痕量金属元素为综合评价指标,运用灰色聚类法对浙江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区。结果表明,浙江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分为四个区,即清洁区、起始污染区、轻污染区和中度污... 以浙江省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7种痕量金属元素为综合评价指标,运用灰色聚类法对浙江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区。结果表明,浙江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分为四个区,即清洁区、起始污染区、轻污染区和中度污染区。轻污染区和中度污染区主要分布于象山港、台州湾-隘顽湾、温州湾至苍南一带,三门湾也有零星分布;起始污染区主要分布于浙江省北部的三门湾、象山沿海等海域,杭州湾也有零星分布;清洁区分布于杭州湾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聚类法 浙江近岸海域 痕量金属 表层沉积物 环境质量
下载PDF
浙江近岸海域海水和沉积物中铬形态分布特征研究
11
作者 祝银 朱婧睿 +2 位作者 严忠雍 李子孟 孙秀梅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35-841,共7页
本研究在浙江近岸4个海域开展同步采样和观测,分析海水和沉积物中铬(Cr)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表层海水总Cr浓度范围为0.405~0.653μg/L,Cr(Ⅵ)浓度范围为0.009~0.087μg/L;底层海水总Cr浓度范围为0.426~0.638μg/L,Cr(Ⅵ)范围为0.005... 本研究在浙江近岸4个海域开展同步采样和观测,分析海水和沉积物中铬(Cr)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表层海水总Cr浓度范围为0.405~0.653μg/L,Cr(Ⅵ)浓度范围为0.009~0.087μg/L;底层海水总Cr浓度范围为0.426~0.638μg/L,Cr(Ⅵ)范围为0.005~0.099μg/L,海水中Cr形态含量分布与深度无相关性。沉积物中Cr含量范围为50~82 mg/kg,以残渣态为主;有效态Cr的含量大小依次为有机结合态Cr>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r>离子交换态Cr>碳酸盐结合态Cr;沉积物中水溶态Cr(Ⅵ)含量范围为2.99~11.71μg/kg,小于0.02 mg/kg。上述结果表明,浙江近岸海域环境存在一定程度的Cr污染,但水溶态Cr(Ⅵ)含量低,潜在风险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近岸海域 Cr形态 分布特征
原文传递
浙江省近岸海域底栖生物生态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胡颢琰 唐静亮 +4 位作者 李秋里 黄备 陈逸华 毛宏跃 张立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6-89,共14页
对2003年4~5月在浙江省近岸海域底栖生物调查中获得的126种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栖息密度的分布和群落结构进行了叙述和讨论.结果表明:底栖生物种类组成以甲壳动物及软体动物占优势,两者占生物总种数的51.6%;浙江近岸海域底... 对2003年4~5月在浙江省近岸海域底栖生物调查中获得的126种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栖息密度的分布和群落结构进行了叙述和讨论.结果表明:底栖生物种类组成以甲壳动物及软体动物占优势,两者占生物总种数的51.6%;浙江近岸海域底栖生物总平均生物量为18.74 g/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89.1个/m^2.按生态特征划分,调查海域的底栖生物可分成7个群落.分析调查海域各测站群落结构指数可以看出,浙江近岸海域70%测站呈现出生物多样性指数低及种类分布不均匀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近岸海域 底栖生物 种类组成 生物量 栖息密度 群落结构 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岸海域春季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生物量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13
13
作者 潘国良 张龙 +2 位作者 朱增军 王忠明 张洪亮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6-370,共5页
根据2011年春季(4月、5月、6月)对浙江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共3个航次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生物量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6月,在月间分布上口虾蛄的生物量呈逐月下降的趋势,但各... 根据2011年春季(4月、5月、6月)对浙江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共3个航次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生物量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6月,在月间分布上口虾蛄的生物量呈逐月下降的趋势,但各月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空间分布上大多数站位的生物量均较低(<150kg/km2);生物量重心位于27°33′N—27°55′N、121°20′E—121°38′E之间海域。各月相对高生物量(>150kg/km2)的空间分布与该月底温与底盐的变化相关。另外,随着月平均底盐特别是平均底温的升高,口虾蛄呈现逐月由较深海域向较浅海域移动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南部海域 口虾蛄 生物量 时空分布
下载PDF
长江口及浙江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来源与风险评价 被引量:33
14
作者 母清林 方杰 +3 位作者 邵君波 张庆红 王晓华 黄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39-846,共8页
2013年对长江口及浙江近岸海域62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6种美国EPA优先控制的PAHs均有检出,PAHs总量水平(干重)为31.8~384μg·kg-1,平均含量为131.1μg·kg-1.其分布受到陆源输入和点源污染... 2013年对长江口及浙江近岸海域62个站位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6种美国EPA优先控制的PAHs均有检出,PAHs总量水平(干重)为31.8~384μg·kg-1,平均含量为131.1μg·kg-1.其分布受到陆源输入和点源污染的影响,高值区域出现在长江口2号站位和宁波21号站位附近.与国内外其它海区相比,调查海域PAHs总体处于较低污染水平.调查海域沉积物中PAHs以4环、3环为主,来源分析显示PAHs主要来源于木柴、煤炭燃烧.利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SQGs)评价结果显示,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PAHs处于较低的生态风险水平;按照沉积物质量标准法(SQSs)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的PAHs污染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显见生态负效应',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污染控制和削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浙江近岸海域 沉积物 多环芳烃 分布 来源 风险评价
原文传递
浙江省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地球化学分区 被引量:11
15
作者 丁喜桂 叶思源 鲁静 《海洋地质动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8,共8页
对浙江省近岸海域305个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进行了地球化学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As、Cd、Hg、Pb、Cr、Cu、Zn)基本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分布规律,高值区主要分布... 对浙江省近岸海域305个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的地球化学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进行了地球化学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As、Cd、Hg、Pb、Cr、Cu、Zn)基本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分布规律,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椒江口、乐清湾、温州湾及瑞安—苍南沿海;杭州湾为低值集中分布区;象山港,璇门湾出现部分低值。其中,As、Cd、Hg和Pb在所有站位均未超标;Cr有218个站位超国家一类标准,占全区的71.5%,2个站位超国家二类标准,占全区的0.7%;Cu有90个站位超国家一类标准,占全区的29.5%;Zn有2个站位超国家一类标准;水动力条件、沉积物物质来源和沉积物类型是影响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通过R型因子分析法,将整个研究区划分为3个地球化学子区,Ⅰ区为As、Cr、Cu、Pb、Zn元素组合类,Ⅱ区为Hg类,Ⅲ区为Cd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海域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地球化学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岸海域春季龙头鱼生物量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2
16
作者 潘国良 王忠明 +1 位作者 张洪亮 周永东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3年第2期99-102,共4页
根据2011年春季(4月、5月与6月)对浙江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共3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龙头鱼生物量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月的生物量显著高于5月与6月(P<0.05);相对高生物量区4月主要分布于机轮拖网禁渔区线附近... 根据2011年春季(4月、5月与6月)对浙江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共3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龙头鱼生物量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月的生物量显著高于5月与6月(P<0.05);相对高生物量区4月主要分布于机轮拖网禁渔区线附近的中部调查海域,5月与6月则分布于靠近大陆岸线的中北部调查海域;4-6月生物量重心呈逐月向西移动的趋势;生物量的时空分布与底温有关,4月、5月与6月的适宜底温分别为12.00~13.00℃、15.00~16.00℃与19.00~2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南部海域 龙头鱼 生物量 时空分布
下载PDF
浙江中部近岸海域秋季浮游动物优势种数量分布及多样性研究
17
作者 任浩楠 许永久 +4 位作者 张宁罗 黄佳畑 张松林 王士聪 黄祺琦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7年第21期80-82,共3页
为探究秋季浙江中部近岸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种数量分布及其多样性,同时为该海域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及实践基础资料,于2016年11月(秋季)对浙江中部近岸海域(N 28.0~29.8°,E121.6~123.3°)进行了浮游生物生态综合调查,并对... 为探究秋季浙江中部近岸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种数量分布及其多样性,同时为该海域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及实践基础资料,于2016年11月(秋季)对浙江中部近岸海域(N 28.0~29.8°,E121.6~123.3°)进行了浮游生物生态综合调查,并对该海域浮游动物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6种(包含浮游幼虫),其中种类数最多的为桡足类,共有65种,优势种共有4种,为精致真刺水蚤、海洋真刺水蚤、帽形次真哲水蚤以及亚强次真哲水蚤。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与该海域整体水层温度、盐度平均值呈现趋势相同,都为自外海海域至近岸海域逐渐降低。在浙江中部近海海域,由于受到黑潮作用,温度和盐度呈现为较高,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中部海域 浮游动物 优势种数量分布 多样性
下载PDF
EcologyofmacrobenthosinthesouthofZhejiangcoastalwaters 被引量:7
18
作者 贾海波 胡颢琰 +2 位作者 唐静亮 壬益鸣 柴小平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7-582,共6页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2009年4月对浙江南部近岸海域的12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的分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以及多样性的研究.应用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和多维尺度排序,对浙江南部近...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2009年4月对浙江南部近岸海域的12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的分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以及多样性的研究.应用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和多维尺度排序,对浙江南部近岸海域的大型底栖生物进行群落划分;采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分析群落的稳定性;并研究了对大型底栖生物产生影响的主要环境因子.本次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生物109种,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构成主要类群.平均生物量为23.38g/m^2,平均丰度为335.5ind/m^2,平均生物多样性指数为2.69.数量组成:生物量以软体动物居首(13.29g/m^2),鱼类次之(3.68g/m^2);丰度以多毛类居首(268.0ind/m^2),软体动物次之(51.7ind/m^2).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可划分为3个群落.与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污染含量、深度、溶解氧含量、盐度和悬浮物含量是对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产生影响的主要环境因子.总体上,除了瓯江口和乐清湾海域受到一定扰动,浙江南部近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环境质量较好,群落结构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浙江近岸海域 大型底栖生物 群落 生态 环境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