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浪漫主义后期钢琴练习曲的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苏醒 《艺术教育》 2015年第4期185-186,共2页
练习曲是钢琴艺术中的重要体裁,因其篇幅相对短小,创作形式比较自由,是最能够体现作曲家真实思想和风格的一种钢琴曲。通过对练习曲变化和发展的研究,能够对某一个时期的钢琴艺术发展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文章通过对肖邦、李斯特等人练习... 练习曲是钢琴艺术中的重要体裁,因其篇幅相对短小,创作形式比较自由,是最能够体现作曲家真实思想和风格的一种钢琴曲。通过对练习曲变化和发展的研究,能够对某一个时期的钢琴艺术发展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文章通过对肖邦、李斯特等人练习曲的分析,对该时期练习曲的发展进行梳理,并对其发展和变化的原因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后期 钢琴练习曲 发展研究
原文传递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后期浪漫主义音乐刍议
2
作者 赵宏伟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3-164,共2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斯塔夫·马勒和斯克里亚宾这两个有着截然不同的创作经历和人生哲学的守候者最终为精疲力竭的浪漫主义音乐画上了一个令人意味深长的句号。文章通过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语言特征的形成,以及马勒和斯克里亚宾在创...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斯塔夫·马勒和斯克里亚宾这两个有着截然不同的创作经历和人生哲学的守候者最终为精疲力竭的浪漫主义音乐画上了一个令人意味深长的句号。文章通过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语言特征的形成,以及马勒和斯克里亚宾在创作中的创新和比较,较为深刻地揭示了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特征形成的深层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期浪漫主义 特征与形成 古斯塔夫·马 斯克里亚宾 比较
下载PDF
听不完的历史(三) 逝去的风格——浪漫派钢琴大师(中)
3
作者 邵鲁 《音乐爱好者》 2011年第2期60-60,共1页
李斯特和莱舍蒂斯基的学生在浪漫主义后期风靡欧洲,并不表明其他的钢琴家就没事可干了。布索尼成为继李斯特之后,在欧洲风头最劲的钢琴家,他擅长弹奏浪漫派通常不太愿意尝试的大型作品,例如贝多芬的《汉马克拉维亚》奏鸣曲和《迪亚贝利... 李斯特和莱舍蒂斯基的学生在浪漫主义后期风靡欧洲,并不表明其他的钢琴家就没事可干了。布索尼成为继李斯特之后,在欧洲风头最劲的钢琴家,他擅长弹奏浪漫派通常不太愿意尝试的大型作品,例如贝多芬的《汉马克拉维亚》奏鸣曲和《迪亚贝利变奏曲》。他的学生们也都身怀绝技,其中出类拔萃者当然是佩特里。肖邦的故乡波兰在浪漫主义时代也不断诞生着钢琴大师,帕德雷夫斯基、戈多夫斯基、霍夫曼和阿图尔·鲁宾斯坦都以演奏肖邦作品见长,帕德雷夫斯基是莱舍蒂斯基最著名的弟子,戈多夫斯基和霍夫曼都以令同行都叹服的技巧和风格著称于世,鲁宾斯坦早期是一位炫技大师,而最终则成为现代演奏学派的巨匠,他也是浪漫派钢琴家中录音最多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琴大师 浪漫 风格 浪漫主义后期 戈多夫斯基 历史 肖邦作品 鲁宾斯坦
下载PDF
圣桑《第二钢琴协奏曲》的主要材料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戴彧斐 《黄河之声》 2012年第16期46-47,共2页
卡米尔·圣桑是十九世纪末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著名作曲家、钢琴家、管风琴演奏家,是浪漫主义后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法国音乐的杰出代表,他创立的民族音乐协会也为法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圣桑在音乐创作上是一位多... 卡米尔·圣桑是十九世纪末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著名作曲家、钢琴家、管风琴演奏家,是浪漫主义后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法国音乐的杰出代表,他创立的民族音乐协会也为法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圣桑在音乐创作上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其创作几乎涉及音乐的所有体裁和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钢琴协奏曲》 材料分析 圣桑 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主义后期 法国音乐 民族音乐 音乐创作
下载PDF
弗兰克钢琴作品的艺术特征——以《前奏曲,圣咏和赋格》为例
5
作者 林林 《鄂州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60-61,共2页
《前奏曲,圣咏和赋格》是塞萨尔·弗朗克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他将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和声与古典主义的作曲形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弗兰克将复调的创作手法进行了创新,加入了管风琴元素的音响与炫技华彩,形成了弗兰克的创作特点。分析... 《前奏曲,圣咏和赋格》是塞萨尔·弗朗克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他将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和声与古典主义的作曲形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弗兰克将复调的创作手法进行了创新,加入了管风琴元素的音响与炫技华彩,形成了弗兰克的创作特点。分析弗兰克的《前奏曲,圣咏和赋格》的曲式结构与演奏特色,能对法国浪漫主义晚期及弗兰克的创作、演奏风格带来新的认知,作品所展现的音乐特性对于后人弹奏中把握不同风格作品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兰克 法国浪漫主义后期 法国钢琴音乐 教学分析
下载PDF
勃拉姆斯《b小调狂想曲》演奏版本研究
6
作者 叶琴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10年第1期44-47,共4页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是继巴赫、贝多芬之后,德国最引以为傲的作曲家、钢琴家之一。身处浪漫主义后期的勃拉姆斯把浪漫主义的手法、内容与古典主义的曲式、规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看似矛盾的二者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完... 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是继巴赫、贝多芬之后,德国最引以为傲的作曲家、钢琴家之一。身处浪漫主义后期的勃拉姆斯把浪漫主义的手法、内容与古典主义的曲式、规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看似矛盾的二者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完美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勃拉姆斯 版本研究 B小调 浪漫主义后期 演奏 古典主义 贝多芬 作曲家
下载PDF
听不完的历史(四) 德国现代钢琴学派
7
作者 邵鲁 《音乐爱好者》 2011年第4期58-65,共8页
现代钢琴学派伴随着传统调性的逐渐瓦解而出现在浪漫主义后期,最先登场的主流是德国学派,在十九世纪末到二战前,德国还是世界音乐的中心,尤其在柏林,汇聚了世界上最顶尖的音乐家。德国学派的钢琴家并非都是土生土长的德国人,而是... 现代钢琴学派伴随着传统调性的逐渐瓦解而出现在浪漫主义后期,最先登场的主流是德国学派,在十九世纪末到二战前,德国还是世界音乐的中心,尤其在柏林,汇聚了世界上最顶尖的音乐家。德国学派的钢琴家并非都是土生土长的德国人,而是他们的师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琴学派 德国人 现代 历史 浪漫主义后期 世界音乐 十九世纪末 师承关系
下载PDF
北国的勃拉姆斯 威尔海姆·斯丹哈默
8
作者 邹彦 《音乐爱好者》 2010年第11期66-68,共3页
听一位陌生的小作曲家的作品就像是到一个小城市去旅行一样,我们总会急切地想知道这座城市的与众不同之处;当我看到威尔海姆·斯丹哈默(Wilhelm Stenhammar,1871-1927)这个陌生的名字时,就产生了这样的感觉——这位处于浪漫主义... 听一位陌生的小作曲家的作品就像是到一个小城市去旅行一样,我们总会急切地想知道这座城市的与众不同之处;当我看到威尔海姆·斯丹哈默(Wilhelm Stenhammar,1871-1927)这个陌生的名字时,就产生了这样的感觉——这位处于浪漫主义后期的瑞典作曲家,他的钢琴作品与挪威的格里格相似吗?抑或是他的音乐贴近于西贝柳斯的风格,没有或很少采用北欧的民间音乐因素?他的音乐和北欧神话、文学有关系吗?作为瑞典作曲家的一个重要的代表人,他的音乐和欧洲的"主流"音乐创作又有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勃拉姆斯 哈默 民间音乐 浪漫主义后期 钢琴作品 北欧神话 作曲家 西贝柳斯
下载PDF
浅析斯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内在涵义
9
作者 周勇 《作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231-232,共2页
浪漫主义音乐追求"诗意的整体",特别是19世纪末,后期浪漫主义渴望"综合艺术"的理想。因此,音乐结构方式的自由化、半音化和声的创作手法、复杂的织体结构以及丰富的配器手段,成为这一时期音乐语言的显著特征。成长... 浪漫主义音乐追求"诗意的整体",特别是19世纪末,后期浪漫主义渴望"综合艺术"的理想。因此,音乐结构方式的自由化、半音化和声的创作手法、复杂的织体结构以及丰富的配器手段,成为这一时期音乐语言的显著特征。成长于这个时期的理查·斯特劳斯,其音乐语言既延续了后期浪漫派的风格,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表达。本文将从音乐结构、配器风格方面分析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独具特色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后期音乐 交响诗 理查·斯特劳斯
原文传递
布鲁赫《g小调NO.1小提琴协奏曲》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乐维唐 《艺术教育》 2017年第8期70-71,共2页
《g小调NO.1小提琴协奏曲》是众多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经典之作。其创作手法与音乐表达方式,在学习小提琴专业演奏的过程中和举办小提琴作品音乐会演奏曲目的甄选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曲目之一。《g小调NO.1小提琴协奏曲》之所以受到人们的... 《g小调NO.1小提琴协奏曲》是众多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经典之作。其创作手法与音乐表达方式,在学习小提琴专业演奏的过程中和举办小提琴作品音乐会演奏曲目的甄选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曲目之一。《g小调NO.1小提琴协奏曲》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主要是由于主题音乐富于旋律性与歌唱性,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音乐创作特点。尤其在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是以带有即兴演奏特点的序奏,结合前奏曲的演奏形式,代替了通常的奏鸣曲式结构,因而产生了一种别致的音乐表达方式。这种独特、新颖的创作手法,是对传统曲式结构的一种变革,是一种新的探索与尝试,属于后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期浪漫主义音乐 布鲁赫协奏曲 曲式
原文传递
《牧神午后》结构分析研究
11
作者 李艺 《音乐天地》 2015年第11期52-55,共4页
《牧神午后》作于1892—1894年,是克劳德·德彪西印象主义的代表作。德彪西试图摆脱浪漫主义后期以自我为中心的英雄崇拜以及音乐过度庞大膨胀,尝试从当代法国的社会背景、文化底蕴、美学观出发,力图恢复法国音乐明晰、典雅的特... 《牧神午后》作于1892—1894年,是克劳德·德彪西印象主义的代表作。德彪西试图摆脱浪漫主义后期以自我为中心的英雄崇拜以及音乐过度庞大膨胀,尝试从当代法国的社会背景、文化底蕴、美学观出发,力图恢复法国音乐明晰、典雅的特征,追求艺术形象的真实与新颖独创。在巴黎文艺沙龙参加艺术聚会时,德彪西看到了斯蒂芬·马拉美的诗作《牧神午后》,大加赞赏,后者邀请德彪西用音乐来诠释《牧神午后》,于是德彪西创作了这首管弦乐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神午后》 法国音乐 结构 浪漫主义后期 艺术形象 德彪西 管弦乐作品 印象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