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浪漫哲学初入中国的美学形式与内容意义
1
作者 李跃红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4-147,共4页
德国浪漫哲学意义深远,但却长期不为汉语学界所了解。有人认为直至近几年有关论著的翻译出版,方才填补国内研究空白。事实上早在1980年代中期即有评述专著《诗化哲学》发表。该书论述了浪漫哲学批判理性主义,强调感性个体生命,主张审美... 德国浪漫哲学意义深远,但却长期不为汉语学界所了解。有人认为直至近几年有关论著的翻译出版,方才填补国内研究空白。事实上早在1980年代中期即有评述专著《诗化哲学》发表。该书论述了浪漫哲学批判理性主义,强调感性个体生命,主张审美主义,重视存在与价值,以及体验、想象、情感、直观等感性生命现象,还有对爱的关注等方面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浪漫哲学 浪漫美学 《诗化哲学 刘小枫
下载PDF
论马克思哲学超越维度对西方近代浪漫主义哲学的扬弃 被引量:1
2
作者 蔡志军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66-70,共5页
从哲学发生学的视阈来看,哲学的超越维度内在蕴含着实践、自由和信仰这三个基本问题域。超越维度虽然不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维度,但是由于人在马克思哲学中所拥有的核心地位,因此也成为理解整个马克思哲学所无法回避的关键所在。马克思... 从哲学发生学的视阈来看,哲学的超越维度内在蕴含着实践、自由和信仰这三个基本问题域。超越维度虽然不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维度,但是由于人在马克思哲学中所拥有的核心地位,因此也成为理解整个马克思哲学所无法回避的关键所在。马克思哲学通过对西方近代浪漫主义哲学对人的再认识、"反讽"的精神追求等精神本质的扬弃,获得了理解实践、自由和信仰的本真性视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超越维度 浪漫主义哲学 扬弃
下载PDF
马克思哲学革命意义再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徐辉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57-60,共4页
鉴于青年马克思诗歌创作经历以及马克思哲学在西方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德国浪漫哲学为桥梁,从哲学与诗的勾连中来反思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哲学的超越。从研究对象、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上反思传统哲学对生命的忽视、感性的压抑,突出马克思... 鉴于青年马克思诗歌创作经历以及马克思哲学在西方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德国浪漫哲学为桥梁,从哲学与诗的勾连中来反思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哲学的超越。从研究对象、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上反思传统哲学对生命的忽视、感性的压抑,突出马克思哲学是以浪漫哲学精神为根基实现对传统哲学反叛的,马克思哲学也因立足现实的根基而根本不同于浪漫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哲学 传统哲学 浪漫哲学 现实历史原则
下载PDF
“在”与现代西方浪漫精神
4
作者 张木荣 《求实》 2000年第4期25-27,共3页
关键词 本体论 西方浪漫哲学 美学 诗性
下载PDF
美学的浪漫主义与政治学的浪漫主义 被引量:1
5
作者 俞兆平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55-155,共1页
在美学史上,浪漫主义是最复杂的课题之一。仅就初期来说,当时法国侧重政治革命,德国侧重思想革命,英国侧重产业革命,因此,各国的浪漫主义思潮也就各呈异态。法国就有以卢梭为代表的抗衡人类文明异化的浪漫主义,以雨果为代表的反... 在美学史上,浪漫主义是最复杂的课题之一。仅就初期来说,当时法国侧重政治革命,德国侧重思想革命,英国侧重产业革命,因此,各国的浪漫主义思潮也就各呈异态。法国就有以卢梭为代表的抗衡人类文明异化的浪漫主义,以雨果为代表的反抗古典主义清规戒律的浪漫主义;德国有康德、谢林、施勒格尔、诺瓦利斯等为代表的“浪漫哲学”或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浪漫主义 政治学 浪漫哲学 情感 文艺体系 价值判断
下载PDF
试析自然对“无用人”的精神重塑——以德国浪漫派作家艾兴多夫《一个无用人的生涯》为例
6
作者 胡梦园 江山 《科技信息》 2013年第25期156-157,共2页
艾兴多夫是德国中、后期浪漫主义作家、诗人,更是德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一个无用人的生涯》故事简单,但其意蕴深厚,并且带有强烈的宗教意向。他的作品体现了浪漫主义自然哲学观,其旨在追求人神之间的对话。作者透... 艾兴多夫是德国中、后期浪漫主义作家、诗人,更是德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一个无用人的生涯》故事简单,但其意蕴深厚,并且带有强烈的宗教意向。他的作品体现了浪漫主义自然哲学观,其旨在追求人神之间的对话。作者透过人与自然和谐的这个切入点,体现出自身渴望回归自然以及与自然同一的生态思想。这种自然哲学观也体现了一种对自我、对人类的救赎,或者说是精神的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兴多夫 浪漫主义自然哲学 回归自然 精神重塑
下载PDF
悲剧的形而上学:作为德国浪漫派后裔的青年卢卡奇
7
作者 乔泓凯 《理论界》 2023年第5期51-57,共7页
作为青年卢卡奇的基本命题之一,心灵-形式的二元生活哲学与浪漫派的诗化哲学之间具有密切的理论联系,该问题在《悲剧的形而上学》中得到了集中反映。卢卡奇对悲剧进行了浪漫化、神秘化的处理,通过悲剧的“伟大瞬间”及“内在上帝”的纯... 作为青年卢卡奇的基本命题之一,心灵-形式的二元生活哲学与浪漫派的诗化哲学之间具有密切的理论联系,该问题在《悲剧的形而上学》中得到了集中反映。卢卡奇对悲剧进行了浪漫化、神秘化的处理,通过悲剧的“伟大瞬间”及“内在上帝”的纯粹自性体验,重提现代主体的悖谬性生存困境。悲剧体裁被赋予了浪漫化的伦理指涉,这使得散文时期的卢卡奇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谢林、施莱尔马赫等浪漫主义者的忠实后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卡奇 悲剧 浪漫哲学 反讽 伟大瞬间 内在上帝
原文传递
Study on Dickinson's Works under Intertextual Context
8
作者 Jian Li Kunming Ya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13年第3期119-123,共5页
Based on intertextuality point of view, researching and studying Dickinson's background, education, her family, as well as the society where she lived. Analyzing the Dickinson's poets and other writers' or poets' ... Based on intertextuality point of view, researching and studying Dickinson's background, education, her family, as well as the society where she lived. Analyzing the Dickinson's poets and other writers' or poets' works in different contexts of classical inheritance, and philosophical thought. To break up the text of the solitary, put the text in the associative network of readers' experience, take the text as the link of the writer and the readers, and connect the inheritance, experience of the writer and the readers' reading. Use the method of intertextuality to interpret the non-meaning of the text, then to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existence of Dickinson's works. This thesis mainly studie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It reveals the intertextuality of the works of Dickinson and Shakespeare, Isaac Watts and some Romantic poets from the point of classical context. By studying from the point of Transcendentalism and Existentialism, It explores the intertexutal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Dickinson and Emerson, Thoreau as well as other writers. It also disserts the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s of Dickinson's works through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intertextuality between Dickinson and Li Qingzhao, Xi Murong, as well as Annebab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textuality point of view Dickinson's works STUD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