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利用回归模型模拟卫星跟踪海洋漂流浮标轨迹
被引量:15
- 1
-
-
作者
苏京志
王东晓
陈举
杜岩
谢强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
出处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07-617,共11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海中尺度过程时空变异特征的遥感研究"(编号:40376004)
"南海夏季越南沿岸上升流及其在区域气候变化中的地位"(编号:40476013)
国家863计划项目"面向全球海洋同化计划的南海区域系统"(编号:2002AA639250)资助.
-
文摘
分析浮标漂流速度和表层地转流、风海流结果表明:浮标漂流速度和表层地转流具有良好相关性。针对卫星跟踪漂流浮标运动的准地转性,建立了以海表地转流为主要回归自变量的几种回归模型,用以模拟浮标漂流轨迹,以期对浮标运动特性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南海中伴随涡旋运动的2个浮标模拟试验显示,诸多模型中以海表地转流、风海流及背景流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模拟浮标漂流轨迹效果较好。利用该回归模型,模拟出南海2个漂流浮标轨迹和真实轨迹距离偏差较小且二者运动趋势基本一致。通过分析回归模拟所得风海流、海表地转流及背景流发现:涡旋中心附近浮标漂移主要受地转流的控制,而涡旋边缘处风海流起到关键性作用,正是这部分贡献使得浮标能够进入(脱离)涡旋。背景流的空间分布决定着浮标漂移的最终去向,特别是背景流方向改变的区域,背景流的存在使得模拟浮标轨迹能够像真实轨迹一样运移。
-
关键词
漂流浮标轨迹
回归模型
南海
中尺度涡旋
-
Keywords
Trajectory of drifter
Regression model
Meso-scale eddy, South China sea.
-
分类号
P71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
-
题名自适应高斯混合模型海上移动对象浮标轨迹聚类研究
被引量:3
- 2
-
-
作者
葛丽阁
孙伟
-
机构
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
出处
《现代计算机(中旬刊)》
2018年第8期3-8,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No.61203240)
-
文摘
海洋轨迹具有震荡性大和非受限性等特征而成为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针对现有算法研究的不足,提出一种自适应高斯混合模型的聚类算法,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人工设定聚类个数的烦扰,首先通过设定一个较小的起始聚类簇个数作为EM(即期望最大化算法)的初始化参数,然后设定一个合适的阈值不断迭代来确定是否增加聚类个数,从而得到最优的聚类簇。通过实验仿真表明自适应高斯混合模型聚类算法不仅实用性和可靠性较高,与传统的高斯混合模型和HMM聚类相比可信度较高,而且该算法适用于海上浮标非受限复杂轨迹,通过对轨迹的聚类分析可以为未来的工作,例如海上搜救、轨迹异常点检测和海洋运输业的繁荣,提供重要的意义。
-
关键词
高斯混合模型
自适应聚类
浮标轨迹
-
Keywords
Gaussian Mixture Model
Buoy Trajectory
Adaptive Clustering
-
分类号
TP311.13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
-
题名入侵南海的黑潮流套及其脱落涡旋
被引量:7
- 3
-
-
作者
郭景松
冯颖
袁业立
郭炳火
-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
出处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37-544,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41206025号
+1 种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2012年项目"中尺度涡旋在西北太平洋与南海水交换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资助
-
文摘
将2003年、2004年和2005年秋、冬季在吕宋海峡投放的卫星跟踪漂流浮标(Argos)资料用于分析黑潮通过吕宋海峡时的流型。结果表明,秋、冬季黑潮表层流存在3种类型:北向型、西向型和流套-涡旋型,后两种入侵南海。统计分析指出吕宋海峡表层流进入流套-涡旋型路径的概率为0.23,黑潮流套的纬向尺度最大达210km,仅发生在恒春海脊西侧的台湾岛西南海域。黑潮流套仅是黑潮流分离的一部分,而非黑潮整体蛇形入侵南海,这与墨西哥湾的蛇形流不一样。在流套内西向流速大于东向流速,这可能是流套西向发展的原因之一,黑潮流套常可演变成脱落涡旋,也可能就地消亡。脱落涡旋以约10cm/s速度西移。
-
关键词
漂流浮标轨迹
黑潮流套
脱落涡旋
统计分析
吕宋海峡
-
Keywords
drifter trajectory
Kuroshio Loop Current
shedding eddy
statistics analysis
Luzon Strait
-
分类号
P731.27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
-
题名基于负载均衡的空间线分组算法
- 4
-
-
作者
张纯金
魏海涛
杜云艳
-
机构
山东科技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
山东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6期97-102,共6页
-
基金
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5033
201105017)
-
文摘
针对传统并行操作计算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以分组并行处理模式优化节点间的负载均衡。以表层浮标轨迹验证涡旋实验为例,给出面向不可分割空间线对象的快速分组方法,设计了两个分组调整算法。实验结果显示,算法可以使每个计算节点达到负载均衡。与串行计算的比较实验结果显示,算法具有较好的加速效果,且加速比随着计算节点个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因此,基于负载均衡的空间线分组算法是对不可分割空间线的计算进行优化的有效途径。
-
关键词
负载均衡
线对象
并行处理
分组
浮标轨迹
-
Keywords
load balancing
the line object
parallel processing
grouping
buoy trajectory
-
分类号
TP301.6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