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盆地新近纪浮游有孔虫带、气候、生物生产力爆炸事件和沉降速度的转换时限 被引量:6
1
作者 林景星 杨慧宁 +4 位作者 姜仕军 王绍芳 张静 魏明瑞 许波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85-294,共10页
依据浮游有孔虫带的研究,南海北部浅海区LH-19-4-1井和南海北部陆坡区ODP1148站更新世的N22带,晚上新世的N21带和N20带,早上新世的N19-N18带,中新世的N17带至N4带,和晚渐新世的N3带(N3带=P22带)的地层相当,可以对比。如生物多... 依据浮游有孔虫带的研究,南海北部浅海区LH-19-4-1井和南海北部陆坡区ODP1148站更新世的N22带,晚上新世的N21带和N20带,早上新世的N19-N18带,中新世的N17带至N4带,和晚渐新世的N3带(N3带=P22带)的地层相当,可以对比。如生物多样性在时间上的变化所示,南海北部浅海区,从晚渐新世的N3带末期至更新世N22带经历了五次降温事件(C1-C5)。C1,晚渐新世N3带末期(23.20~23.40Ma),可能相当于Mi-1事件;C2,早中新世早期N4带中晚期(22.50~21.80Ma),它与Mi-la事件相当,C2降温事件在陆坡区也有反应;C3,早中新世晚期N7带早中期(17.15~17.10Ma),可能相当Mi-lb事件;C4,中中新世中期N10带晚期(14.65~14.60Ma),可能与Mi-3事件相当;C5发生于早更新世N22带早期。14.60Ma是C4事件结束的时限、是本区古环境长时间尺度变化的时限,也是南海盆地在新近纪期间的沉降速度由慢速转入快速的时限。它还可能是青藏高原在中中新世中期开始由慢速隆升转入中速隆升变化的时限。本区从晚渐新世末期至更新世早期的环境为中-外浅海环境,在此期间,共有五次生物生产力爆炸事件(BEE1-BEE5)。BEE1和BEE2发生在早中新世早期N4带,23.2~21.5Ma期间;BEE3发生在早上新世N18-N19交界处,4.80Ma;BEE4发生在晚上新世晚期N21带,3.10~1.80Ma期间;BEE。发生在早更新世初期,1.60Ma。爆炸事件期间的生物生产力高出非爆炸事件期间平均生产力5~11倍,为原生油气藏提供了丰富的物源,给探寻原生油气田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中国海 新近纪 浮游有孔虫 气候 生物生产力爆炸事件 原生油气藏 沉降速度的转换时限
下载PDF
南海北部莺琼盆地浮游有孔虫年代地层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刘新宇 谢金有 +1 位作者 张伙兰 何卫军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1-192,共12页
南海北部莺琼盆地记录了渐新世以来数千至上万米的海相地层,作者依据研究区钻井中获得的丰富的浮游有孔虫等微体古生物资料,结合ODP184航次、2004年国际地质年代表等国内外几十年以来的研究成果,重新厘定莺琼盆地24个浮游有孔虫分带,讨... 南海北部莺琼盆地记录了渐新世以来数千至上万米的海相地层,作者依据研究区钻井中获得的丰富的浮游有孔虫等微体古生物资料,结合ODP184航次、2004年国际地质年代表等国内外几十年以来的研究成果,重新厘定莺琼盆地24个浮游有孔虫分带,讨论了渐新世以来崖城组、陵水组、三亚组、梅山组、莺歌海组和乐东组的时代归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生物地层事件古近纪 新近纪 莺琼盆地 南海北部
下载PDF
南海沉积物中有孔虫分子生物学鉴定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徐美香 赵泉鸿 肖湘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54-359,共6页
本文以南海深海表层沉积物中的有孔虫样品为研究对象,提取了样品的总DNA片段,利用特异性DNA探针,进行有孔虫的SSUrDNA扩增,对获得的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及分析,证实确为潜在的有孔虫DNA.进化树分析揭示了研究样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孔虫种类。
关键词 海洋浮游动物 分子生物学:有孔虫 DNA提取 SSU rDNA 进化树
下载PDF
有孔虫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李保华 Kemal Topac Ertan Christoph Hemleben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34-538,共5页
传统的微体古生物学研究中,有孔虫是生活于海洋环境中以具有膜状、胶结质或钙质壳为特征的丝网状肉足虫类原生动物.最近对底栖有孔虫rDNA序列的分析研究,揭示了有孔虫还有无壳(裸露)种类以及生活于陆地淡水环境的类型. 同时分子系统学... 传统的微体古生物学研究中,有孔虫是生活于海洋环境中以具有膜状、胶结质或钙质壳为特征的丝网状肉足虫类原生动物.最近对底栖有孔虫rDNA序列的分析研究,揭示了有孔虫还有无壳(裸露)种类以及生活于陆地淡水环境的类型. 同时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有孔虫位于真核生物系统树的基部,在双滴虫类与绿眼虫类之间.对浮游有孔虫大量基因型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揭示了传统研究低估了有孔虫的多样性.有孔虫基因型与生物地理分布、海洋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利用rDNA序列分析识别出的同一物种的不同基因型可以为古环境研究提供更加精确的替代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生物 研究进展 分子系统学研究 DNA序列分析 生物学研究 RDNA序列 海洋环境 底栖有孔虫 浮游有孔虫 替代性指标 基因型 原生动物 淡水环境 真核生物 环境关系 地理分布 环境研究 肉足虫 系统树 绿眼虫 多样性 传统
下载PDF
浮游有孔虫Fourier形态分析及其与环境的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李铁钢 薛胜吉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浮游生物 有孔虫 形态 环境 相关性
下载PDF
浮游有孔虫生态学的开拓者——马维骅博士
6
作者 汪品先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16,共1页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生态学 单细胞生物 海底沉积 微体古生物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区LS33a钻井微体古生物年代地层格架 被引量:8
7
作者 刘晓锋 孙志鹏 +5 位作者 刘新宇 刘东生 翟世奎 龙海燕 姜龙杰 毕东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90-902,共13页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接收了渐新世以来数千米厚的海相沉积地层,蕴藏着丰富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对深水区LS33a钻井岩芯的取样和化石鉴定,识别出21个浮游有孔虫化石带(N22带~P19带)和12个钙质超微化石带(NN19带~NP24带)。通过与大洋钻...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接收了渐新世以来数千米厚的海相沉积地层,蕴藏着丰富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对深水区LS33a钻井岩芯的取样和化石鉴定,识别出21个浮游有孔虫化石带(N22带~P19带)和12个钙质超微化石带(NN19带~NP24带)。通过与大洋钻探(ODP)在南海实施的184航次的钻探结果和"国际年代地层表(2012)"等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化石事件的地质年代意义,构建了LS33a钻井生物年代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更新统与上新统、上上新统与下上新统、上新统与中新统、上中新统与中中新统、中中新统与下中新统、中新统与渐新统、上渐新统与下渐新统之间地层界线位置以及崖城组、陵水组、三亚组、梅山组、黄流组、莺歌海组和乐东组地层的时代归属,建立了适用于南海北部深水区的高分辨率综合年代地层格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钙质超微化石 化石事件 生物年代地层 深水区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南海南部上层水体浮游有孔虫的组成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安佰正 李铁刚 +3 位作者 刘健 孙晗杰 于心科 常凤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4-133,共10页
通过分析2012年4月在南海南部获取的浮游生物拖网样品,对水体中浮游有孔虫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南海南部上层水体中共鉴定出现代浮游有孔虫19种,其中优势种为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lobigerinoides ruber... 通过分析2012年4月在南海南部获取的浮游生物拖网样品,对水体中浮游有孔虫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南海南部上层水体中共鉴定出现代浮游有孔虫19种,其中优势种为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Globigerinoides ruber、Globigerinella calida、Globigerinella siphonifera、Globorotalia menardii、Orbulina universa、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浮游有孔虫种属组成整体上呈现为热带-亚热带群落特征,浮游有孔虫生物丰度与西太平洋北赤道流区域的生物丰度相当。南海南部春季上层水体中浮游有孔虫整体表现为西高东低的区域分布特征,在垂直分布上浮游有孔虫集中分布在上部0~50m水层中,50m以深水体中浮游有孔虫生物丰度迅速降低。认为浮游有孔虫的分布受到温度、水体层化、初级生产力等多方面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个别深水种(如Globorotalia menardii)出现了主要分布在0~50m水深的特殊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生物拖网 浮游有孔虫 垂直分布 南海南部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BY7—1—1井晚渐新世浮游有孔虫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9
作者 秦国权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21-32,共12页
本文系统介绍了珠江口盆地最南的一个探井——BY7—1—1井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和海侵层序。通过对该井有孔虫全面系统采样分析,发现了渐新世浮游有孔虫组合。这一重大发现给重新认识该区上、下第三系界线,以及对整个南海北部地层对比提... 本文系统介绍了珠江口盆地最南的一个探井——BY7—1—1井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和海侵层序。通过对该井有孔虫全面系统采样分析,发现了渐新世浮游有孔虫组合。这一重大发现给重新认识该区上、下第三系界线,以及对整个南海北部地层对比提供了新资料。并对有关的一些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生物 地层学 渐新世
下载PDF
西藏定日贡扎上白垩统的年代地层划分及评述 被引量:1
10
作者 石和 黄思静 +2 位作者 李祥辉 罗威 常晓琳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1-186,共6页
分别采用不同的地层学方法对西藏贡扎地区的两条相邻上白垩统剖面进行了年代地层划分。根据将建立在贡扎Ⅰ上白垩统剖面上的锶同位素演化曲线与W.H.Burke等的同时代锶同位素演化曲线对比,剖面上岗巴村口组顶界年龄值约为81.4 Ma;根据在... 分别采用不同的地层学方法对西藏贡扎地区的两条相邻上白垩统剖面进行了年代地层划分。根据将建立在贡扎Ⅰ上白垩统剖面上的锶同位素演化曲线与W.H.Burke等的同时代锶同位素演化曲线对比,剖面上岗巴村口组顶界年龄值约为81.4 Ma;根据在贡扎Ⅱ剖面上划分出的12个浮游有孔虫化石带确定的岗巴村口组顶界年龄值约为67.0 Ma。作者认为岗巴村口组顶界年龄值存在明显差别是受诸多因素影响,在对地层进行年代地层研究中,要不断提高各种地层学方法的分辨率,并尽可能采用综合的地层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学 锶同位素地层学 年代地层划分 上白垩统 西藏贡扎
下载PDF
藏南定日地区Cenomanian/Turonian界线附近的生物古海洋事件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文金 万晓樵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5-164,共10页
藏南定日地区在白垩纪中期发育一套浅灰色 深灰色的以钙质页岩、泥灰岩及微晶灰岩为主的浅海陆棚相沉积 ,岩石中除含较高的粘土矿物及陆源石英矿物颗粒以外 ,还含有十分丰富的有孔虫化石。依据浮游有孔虫Helvetoglobotruncanapraehelvet... 藏南定日地区在白垩纪中期发育一套浅灰色 深灰色的以钙质页岩、泥灰岩及微晶灰岩为主的浅海陆棚相沉积 ,岩石中除含较高的粘土矿物及陆源石英矿物颗粒以外 ,还含有十分丰富的有孔虫化石。依据浮游有孔虫Helvetoglobotruncanapraehelvetica的首次出现将C T界线置于样品 992 2及 992 3之间 ,该界线位于Whiteinellaarchaeocretacea化石带之中。通过定量分析 ,该区有孔虫的丰度、分异度以及浮游与底栖有孔虫比率、具旋脊与不具旋脊有孔虫的比率等指标在剖面纵向上表现出 3个明显的演化阶段 ,即Rotaliporacushmani带上部、W .archaeocre tacea带及H .helvetica带下部 ,有孔虫动物群的变化特征完整地记录了C T界线附近古海洋事件的全过程。该次事件中 ,碳稳定同位素δ1 3 C值存在着明显的异常变化———正向偏移 ,元素地球化学U、Th及K的丰度也表现出明显的异常变化 ,其丰度值均比标准平均值偏高。所有这些特征均是在全球洋脊迅速扩张这一背景下海平面发生剧烈变化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古海洋事件 白垩纪 定日地区 粘土矿物 有孔虫化石 浮游有孔虫 元素地球化学 碳同位素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丰凹陷LF14-4-1D井中新世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薛力园 丁旋 万晓樵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0-331,共12页
通过对前人在南海北部地区的中新世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研究结果的对比,发现其中分带方案有一定的差异,而且分带依据和生物事件年龄也存在争议,特别是利用岩屑样品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钻井尤为突出,对于后续研究和南海地区的地层对比都... 通过对前人在南海北部地区的中新世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研究结果的对比,发现其中分带方案有一定的差异,而且分带依据和生物事件年龄也存在争议,特别是利用岩屑样品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钻井尤为突出,对于后续研究和南海地区的地层对比都有较大的不利影响。基于此,我们对比了前人在南海北部中新世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的研究成果,结合"2012国际地质年代表"和ODP184航次提供的经天文调谐的浮游有孔虫生物事件年龄,总结了研究区中新世以浮游有孔虫生物事件末现面为基础的13个地层分带,为南海北部地区浮游有孔虫生物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特别是生产单位利用岩屑样品进行研究的钻井地层划分,提供了可供对比的基础与依据。并依据上述分带方案,将南海北部陆丰凹陷LF14-4-1D井中新世地层详细划分出早中新世至上新世期间共9个有孔虫化石带或联合带,即早中新世M3带,早-中中新世M4-6联合带,中中新世M7带,M8带,M9带,M10带,M11带,晚中新世M12带和晚中新世-早上新世M13-PL1联合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生物地层 化石带 中新世 陆丰凹陷 南海北部
原文传递
有孔虫——大海里的“小巨人” 被引量:1
13
作者 方培岳 WILLEMS Helmut +1 位作者 MATSUOKA Atsushi 李罡 《自然杂志》 2015年第2期103-107,共5页
简单介绍了有孔虫以及影响其丰度的生态和死态因素,并从有孔虫与石油地质学的关系,以及有孔虫在生物地层学和古海洋学的应用等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孔虫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 有孔虫 丰度 石油地质 生物地层学 古海洋学
下载PDF
《微体古生物学报》第26卷2009年总目次
14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6-420,共5页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 早寒武世 寒武纪 微体古生物 介形类 介形亚纲 目次
下载PDF
南海有孔虫研究取得进展
15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5年第4期308-308,共1页
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研究员李保华在参与中法海上科学考察期间,利用远洋科考船提供的全球独有的海上取样尖端设备、地球物理观测系统以及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等先进“武器”,在大海中寻觅到体长不足1毫米的单细胞浮游生物“有孔虫”,而具... 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研究员李保华在参与中法海上科学考察期间,利用远洋科考船提供的全球独有的海上取样尖端设备、地球物理观测系统以及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等先进“武器”,在大海中寻觅到体长不足1毫米的单细胞浮游生物“有孔虫”,而具有这种化石的沉积物样品,则可以“记录”海洋数十万年甚至数百万年前的环境信息,是地球沧海桑田变迁的“见证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海洋环境监测系统 南海 地球物理 科学考察 观测系统 浮游生物 环境信息 研究员
下载PDF
《微体古生物学报》第23卷2006年总目次
16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7-440,共4页
关键词 孢粉组合 早寒武世 下寒武世 寒武纪 浮游有孔虫 微体古生物 介形类 介形亚纲 磷酸盐化 化学转化膜 放射虫 牙形刺 早白垩世 白垩纪 中国古生物学会 二叠纪 目次
下载PDF
单细胞生物的双重生活
17
《海洋世界》 2009年第8期8-8,共1页
浮游有孔虫是一种漂浮在海面上的浮游生物,它是许多海洋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专家发现,浮游有孔虫并非如人们想象得那样“随波逐流”,它们过着截然不同的双重生活,这种适应性使其历经生物大灭绝事件存活至今。英国诺丁汉大学和爱丁... 浮游有孔虫是一种漂浮在海面上的浮游生物,它是许多海洋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专家发现,浮游有孔虫并非如人们想象得那样“随波逐流”,它们过着截然不同的双重生活,这种适应性使其历经生物大灭绝事件存活至今。英国诺丁汉大学和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分析浮游生物Streptochilus globigerus和生活在海底沉积物中的有孔虫Bofivina variabilis的遗传信息,发现二者其实是同一物种——浮游有孔虫。研究者表示,在白垩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事件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生物 生活 英国诺丁汉大学 浮游有孔虫 浮游生物 灭绝事件 海底沉积物 白垩纪末期
下载PDF
深海有孔虫讲述生命兴衰
18
《大自然探索》 2013年第4期7-7,共1页
控制生物演化与灭绝的主要因素,是环境还是生态系统中现存的物种多样性?通过研究有孔虫(一类微型海洋浮游生物)化石,科学家最近终于破解了这个长期悬而未解的奥秘。谜底就是:当现有物种较少时,新物种更可能演化出来:至于物种火... 控制生物演化与灭绝的主要因素,是环境还是生态系统中现存的物种多样性?通过研究有孔虫(一类微型海洋浮游生物)化石,科学家最近终于破解了这个长期悬而未解的奥秘。谜底就是:当现有物种较少时,新物种更可能演化出来:至于物种火绝,与之有关的更重要因素是环境改变,而不是已有的物干叶,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物种多样性 生命 深海 海洋浮游生物 生物演化 生态系统 科学家
下载PDF
墨西哥湾白垩纪—第三纪界面的底栖有孔虫
19
作者 Laia Alegret 高莉玲 《海洋地质动态》 2001年第12期16-18,共3页
关键词 墨西哥湾 白恶纪 第三纪 微体古生物 底栖动物 有孔虫 浮游生物
下载PDF
南中国海沉积岩芯中古生物地层学的新证据
20
作者 钱建兴 曾成开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85-92,共8页
在南中国海北部沉积岩芯中,浮游有孔虫种Globorotalia crassaformis最后一次出现层位的时代为距今15ka(由氧同位素方法确定),该结论是通过南中国海北部的6个重力和活塞取样岩芯获得。根据氧同位素和海水中盐度的相关关系,证明G.crassfor... 在南中国海北部沉积岩芯中,浮游有孔虫种Globorotalia crassaformis最后一次出现层位的时代为距今15ka(由氧同位素方法确定),该结论是通过南中国海北部的6个重力和活塞取样岩芯获得。根据氧同位素和海水中盐度的相关关系,证明G.crassformis的消失,是由于从冰消作用开始(转折Ia,约为15 ka)到冰后期其栖息深度带(150—200m)的海水盐度(G.crassaformis的适宜盐度为S>35.5‰)降低(S<35.5‰)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地层学 有孔虫 海洋沉积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