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浮游植物吸收系数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南海区域性分粒级初级生产力算法初探 被引量:2
1
作者 赵红五一 周雯 +3 位作者 曾凯 邓霖 廖健祖 曹文熙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3-55,共13页
海洋初级生产过程是海洋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浮游植物作为海洋初级生产的主要贡献者,按粒径大小可分为小型(micro粒级,>20μm)、微型(nano粒级,2~20μm)和微微型(pico粒级,<2μm)。不同粒... 海洋初级生产过程是海洋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浮游植物作为海洋初级生产的主要贡献者,按粒径大小可分为小型(micro粒级,>20μm)、微型(nano粒级,2~20μm)和微微型(pico粒级,<2μm)。不同粒级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size-fractionated primary production,PP_(size))对总初级生产力贡献不同,在海洋物质能量流动及碳循环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本文基于2019年南海西部夏季航次12个站位的生物光学剖面数据,研究了南海西部分粒级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它们对总叶绿素a浓度和总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百分比。利用各粒级670nm波段的浮游植物吸收系数[size-fractionated phytoplankton absorption coefficient at 670nm,a_(ph-size)(670)]与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的乘积[a_(ph-size)(670)×PAR]建立了南海分粒级初级生产力算法,对于小型、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数据集,log[a_(ph-size)(670)×PAR]与log(PP_(size))之间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64、0.76和0.67。交叉验证的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良好的泛化性能。其性能显著优于仅利用浮游植物吸收系数估算分粒级初级生产力的算法,表明PAR是影响分粒级初级生产力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基于叶绿素a浓度的算法估算各粒级初级生产力时,针对小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数据集,该算法的性能与本文构建的算法近似;但针对微型浮游植物数据集时,基于叶绿素a浓度的算法性能显著较低,这可能归因于微型浮游植物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浓度间的弱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粒级浮游植物吸收系数 分粒级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 光合有效辐射 分粒级叶绿素a
下载PDF
南海北部藻类粒级结构及色素成分对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桂芬 曹文熙 +1 位作者 许大志 杨跃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8-48,共11页
在珠江口、广东沿岸及南海北部三个航次生物-光学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色素打包效应和色素成分的变化对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因素对吸收系数都有较大的贡献,但在不同的水体它们的影响程度各有不同.对网采浮游植物含量较... 在珠江口、广东沿岸及南海北部三个航次生物-光学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色素打包效应和色素成分的变化对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因素对吸收系数都有较大的贡献,但在不同的水体它们的影响程度各有不同.对网采浮游植物含量较高的珠江口和广东沿岸的水体而言,色素打包效应较强,对675 nm处比吸收系数的贡献平均分别为40%和20%;对微型浮游植物占主导地位的南海北部航次的水体,打包效应较弱,对675 nm处比吸收系数的影响平均仅为6%.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吸收光谱进行分析,发现除叶绿素a之外的辅助色素对吸收系数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蓝绿光波段,三个航次440 nm波长处对总吸收的贡献平均分别为44%,43%和53%,其中对珠江口和广东沿岸航次的水体主要是光合类胡萝卜素的吸收贡献,而对南海北部航次的水体除了光合类胡萝卜素以外还要受到光保护类胡萝卜素的影响.由于河口、近岸和外海水体藻类粒级结构和辅助色素成分对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贡献有明显的差异,在南海北部水体建立比较精确的生物光学模型时,需考虑藻类粒级结构及色素成分对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吸收系数 藻类粒级结构 色素成分 生物-光学模式 水色遥感
下载PDF
南海北部水体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的变化 被引量:36
3
作者 王桂芬 曹文熙 +2 位作者 许大志 刘胜 张建林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10,共10页
在2004年9月南海北部开放航次中测定了51个站点的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ap*h(λ)。分析表明,ap*h的数值和光谱分布都有较大的变化,且在沿岸和外海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ap*h的变化主要受色素打包效应和色素成分的影响。外海水体微微型藻... 在2004年9月南海北部开放航次中测定了51个站点的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ap*h(λ)。分析表明,ap*h的数值和光谱分布都有较大的变化,且在沿岸和外海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ap*h的变化主要受色素打包效应和色素成分的影响。外海水体微微型藻类占绝对优势,而沿岸水体中微型藻类和大型藻类的比例相对增大,相应地色素打包效应增强,ap*h减小。外海水体的ap*h光谱分布随深度的增加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且在上层水体的蓝红比较高,反映出辅助色素含量的相对变化对比吸收系数的影响。ap*h随叶绿素a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两者之间呈现出较好的幂指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吸收系数 叶绿素A 生物-光学模式 南海北部
下载PDF
基于非线性优化由近岸水总光谱吸收系数提取浮游植物光谱吸收系数方法研究
4
作者 刘雪锋 张亭禄 《海洋技术》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7-50,共4页
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测量在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估算、赤潮监测和水色卫星遥感模型的建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建立了基于非线性优化的从海水总吸收光谱中提取浮游植物光谱吸收系数的方法。将ac-s测量的海水光谱吸收系数(除去纯水吸收... 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测量在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估算、赤潮监测和水色卫星遥感模型的建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建立了基于非线性优化的从海水总吸收光谱中提取浮游植物光谱吸收系数的方法。将ac-s测量的海水光谱吸收系数(除去纯水吸收)输入到该算法中,获取的浮游植物吸收系数与同步测量的浮游植物吸收系数(QFT)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较好地获取浮游植物的光谱吸收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光谱吸收系数 海水光谱吸收系数 非线性最优化
下载PDF
基于南海北部海区浮游植物吸收光谱斜率变化的粒级结构反演 被引量:8
5
作者 王桂芬 曹文熙 +3 位作者 周雯 梁少君 杨跃忠 赵俊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32,共8页
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参数。基于南海北部海区不同水体环境下测量的生物光学数据,作者深入研究了粒级结构对浮游植物吸收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443和510nm波段计算得到的浮游植物光谱斜率S对粒级结构的变化具有较高... 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参数。基于南海北部海区不同水体环境下测量的生物光学数据,作者深入研究了粒级结构对浮游植物吸收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443和510nm波段计算得到的浮游植物光谱斜率S对粒级结构的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其随着小型浮游植物比例的增大呈不断增加的趋势。S与水体叶绿素a浓度、浮游植物吸收系数(aph(443))之间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特征。以40%为界对不同粒级浮游植物的优势进行定义,发现在S与叶绿素a浓度、aph(443)的关系分布中小型(Micro)和微微型(Pico)浮游植物占据优势的水体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分界,叶绿素a浓度和aph(443)分别在0.70mg·m-3和0.05m-1附近,相应的S在0.0004(m·nm)-1左右。基于实测数据建立的遥感反射率蓝绿波段比值与S之间的统计关系,决定系数高达0.91,为从水色遥感数据反演浮游植物粒级结构提供了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级结构 浮游植物吸收系数 光谱斜率 水色反演
下载PDF
南海典型海区浮游植物吸收光谱特征及遥感反演产品的精度评估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文静 曹文熙 +3 位作者 胡水波 王桂芬 刘振宇 徐敏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44,共10页
基于遥感手段准确估算浮游植物吸收系数a_(ph)(l),可为长时间、大尺度范围识别浮游植物功能种群提供有力的数据和方法支撑。利用2003至2012年获取自南海、琼东、广东近岸和珠江口各典型海区的实测a_(ph)(l)数据,对比分析表层光谱特征,... 基于遥感手段准确估算浮游植物吸收系数a_(ph)(l),可为长时间、大尺度范围识别浮游植物功能种群提供有力的数据和方法支撑。利用2003至2012年获取自南海、琼东、广东近岸和珠江口各典型海区的实测a_(ph)(l)数据,对比分析表层光谱特征,初步判断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差异;基于MODIS-Aqua二级遥感反射率产品,分别采用经验算法PL和半分析算法QAA对a_(ph)(l)遥感产品进行精度评估。结果表明,以南海、琼东为代表的清洁海域和以广东沿岸、珠江口为代表的浑浊海域表层a_(ph)(l)光谱差异明显;a_(ph)(l)在清洁海域量值较小但在颗粒物吸收中居于主导,而在浑浊海域并不占优;浮游植物单位吸收系数a_(ph)*(l)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色素打包效应以及色素组成是造成差异的可能原因。经验算法PL较之于半分析算法QAA反演得到的a_(ph)(l)(l=412,443,490)遥感产品精度更高,平均相对误差APD小于22%;采用区域优化算法NOCI获得的Chl-a产品作为输入参数,算法PL所得的a_(ph)(l)遥感产品APD不超过14%。结果表明,基于水色遥感产品进行a_(ph)(l)遥感产品精度评估和探讨不同海区浮游植物功能种群具有较强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浮游植物吸收系数 光谱特征 遥感产品
下载PDF
黄渤海浮游植物种群比吸收光谱的确定及其应用 被引量:8
7
作者 李楠 孙德勇 +4 位作者 环宇 王胜强 张海龙 丘仲锋 何宜军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8-37,共10页
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是关联浮游植物生物量与吸收光谱的重要参数。对浮游植物种群比吸收系数的量化分析,可弥补黄渤海浮游植物种群比吸收光谱研究的不足,为监测浮游植物种群浓度提供新思路。结合2016年6月黄渤海航次的浮游植物吸收系数... 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是关联浮游植物生物量与吸收光谱的重要参数。对浮游植物种群比吸收系数的量化分析,可弥补黄渤海浮游植物种群比吸收光谱研究的不足,为监测浮游植物种群浓度提供新思路。结合2016年6月黄渤海航次的浮游植物吸收系数与色素浓度数据,利用CHEMTAX软件分析得到黄渤海8个优势藻种的浓度。运用留一法,对吸收系数与藻种浓度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取各藻类比吸收光谱,重建总吸收光谱。结果显示,模型反演效果较好,重构的吸收光谱与实测光谱在蓝、红光波段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此外,分析优势藻种对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的贡献时,发现在所有优势藻种中,定鞭藻对浮游植物的吸收贡献最大,蓝藻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光学 浮游植物吸收系数 线性分解模型 种群浓度 黄渤海
原文传递
The absorption of water color components and spectral modes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被引量:2
8
作者 席红艳 丘仲锋 +1 位作者 何宜军 简伟军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59-366,共8页
In-situ data from cruises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and adjacent marine areas were collected during March to May 2001. The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water color components were studied in detail containing total... In-situ data from cruises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and adjacent marine areas were collected during March to May 2001. The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water color components were studied in detail containing total suspended matter (TSM), chlorophyll-a (chl-a), color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CDOM), and de-pigment particles. For absorption coefficient of TSM, ap, and that of de-pigment particles, ad, correlations of ap(440)-TSM, ad(440)-TSM, ap(440)-chl-a and ad-chl-a were done (the italicized term means the concentration). There was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ap(440) and chl-a concentration. An empirical relationship model between aph(675) and chl-a was developed showing a strong correlation of 0.93. Based on the two models the chl-a and aph(2) were correlated. The values of calculated empirical spectral slope for CDOM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and that of de-pigment particles, 0.017 0 and 0.011 6 respectively, both are within a relative standard error of 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sorption coefficient TSM phytoplankton pigment de-pigment particles CDOM spectralslop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