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浮稻——另一个奇迹稻? 被引量:1
1
作者 J.诺尔曼.爱弗逊 宋濂 《世界农业》 1980年第9期45-48,共4页
全世界的水稻面积中至少有10%,说不定有20%是生长在雨量非常大和无法预测的洪水条件下的。由于这个原因,亚洲和非洲种植着大而积的浮稻(即深水稻)。只要管理得当,现在的浮稻品种可以有每公顷0.5—1.5吨的过得去的产量,而且可以在任何... 全世界的水稻面积中至少有10%,说不定有20%是生长在雨量非常大和无法预测的洪水条件下的。由于这个原因,亚洲和非洲种植着大而积的浮稻(即深水稻)。只要管理得当,现在的浮稻品种可以有每公顷0.5—1.5吨的过得去的产量,而且可以在任何别的粮食作物压根无从生长的极严峻而多变的气候条件下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稻 深水 孟加拉国 品种 水位上升 拉丁美洲 气候条件 委内瑞拉 杂交后代 粮食作物
下载PDF
水稻浮床对养殖池塘水质净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蒋阳阳 荣朝振 +7 位作者 吴明林 崔凯 周蓓蓓 汪翔 孙永旭 马仁胜 阮守云 李海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2期96-100,104,共6页
为研究水稻对养殖池塘水质净化效果及对鱼类产量的影响,设计2个处理,分别为水稻浮床组(试验组)和常规养殖组(对照组)。试验期间,定期检测2个试验池塘水质理化指标,试验结束后统计养殖鱼类产量、成活率及水稻产量。结果表明:试验组平均... 为研究水稻对养殖池塘水质净化效果及对鱼类产量的影响,设计2个处理,分别为水稻浮床组(试验组)和常规养殖组(对照组)。试验期间,定期检测2个试验池塘水质理化指标,试验结束后统计养殖鱼类产量、成活率及水稻产量。结果表明:试验组平均水温略低于对照组,透明度(SD)高于对照组;试验初期,试验组溶解氧(DO)含量高于对照组,中后期DO含量低于对照组。水稻浮床对养殖池塘水体总磷(TP)、总氮(TN)、氨氮(NH_(4)^(+)-N)、亚硝酸盐氮(NO_(2)^(-)-N)、化学耗氧量(COD_(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0.6%、29.6%、27.9%、21.0%和15.6%。试验组不同养殖鱼类成活率均高于对照组,养殖鱼类产量22557.15 kg/hm^(2),浮床水稻产量5234.57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养殖 床种 水质净化
下载PDF
百越民族的水稻、浮稻与“鸟田”传说新解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付靖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8-82,共5页
《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古籍中记载的“鸟田” ,有的学者诠释为“以鸟助耕” ,这纯属误解。本文通过对百越民族谷物起源神话的分析 ,得出”鸟田”、“雒田”研究的新结论 :它们来源于古代百越民族的鸟、狗取稻种神话 ,原意是指水稻... 《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古籍中记载的“鸟田” ,有的学者诠释为“以鸟助耕” ,这纯属误解。本文通过对百越民族谷物起源神话的分析 ,得出”鸟田”、“雒田”研究的新结论 :它们来源于古代百越民族的鸟、狗取稻种神话 ,原意是指水稻、浮稻和水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越民族 “鸟田” “雒田” 浮稻 谷物起源神话 《越绝书》 《吴越春秋》
原文传递
长江下游原始稻作农业序列初论 被引量:2
4
作者 郑云飞 《东南文化》 CSSCI 1993年第3期1-8,共8页
长江下游是我国远古部族聚居的重要地区,分布着丰富的新石器I时代遗址。在该地区的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栽培稻的遗存,这里应是我国稻作的一个重要起源中心。稻作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主要形式,原始农业发展的实质是原... 长江下游是我国远古部族聚居的重要地区,分布着丰富的新石器I时代遗址。在该地区的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栽培稻的遗存,这里应是我国稻作的一个重要起源中心。稻作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主要形式,原始农业发展的实质是原始稻作的发展。随着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进展,为我们研究原始稻作发展序列创造了条件。 一、长江下游原始稻作农具的演变 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中使用的生产工具,一般是利用石、木、骨(蚌、角、牙)等材料制成的。石质农具有砍伐用的石斧、石锛、翻耕用的石锄、石铲、收割用的石刀、石镰、谷物加工用的石磨盘、石磨榨、石杵等。骨质农具有骨耜、蚌铲、蚌镰、角锄等。木质农具有木铲,木耒等。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以上各种农具都有发现,但在骨、木、石三种农具的构成和发展上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和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具 罗家角遗址 长江下游 新石器时代 作农业 野生 石质 深水 浮稻 沼泽地
下载PDF
Efficacy of Difenoconazole-azoxystrobin 32.5% SC in Treatment of Rice Sheath Blight and Its Application Technology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海亮 王会福 余山红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4年第9期1589-1592,共4页
[Objective] The efficacy of difenoconazole-azoxystrobin 32.5% SC for rice sheath blight and its application technology were discussed in this research. [Method] Three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There were 5 fixed test ... [Objective] The efficacy of difenoconazole-azoxystrobin 32.5% SC for rice sheath blight and its application technology were discussed in this research. [Method] Three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There were 5 fixed test clumps in each plot. The number of total plants and disease plants and disease progression in each fixed clump were recorded. The correlation effectiveness was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growth rate of disease index. Significanc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with Dun- can's new multiple range method (DMRT). [Result] The difenoconazole-azoxystrobin 32.5% SC had a good efficacy for rice sheath blight, and its efficacy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dose. If sprayed according to the dose of 450 ml/hm2 5 days before the beginning of heading stage of rice, difenoconazole-azoxystrobin 32.5% SC would have better effects on controlling rice sheath blight with correlation effectiveness reaching up to 95.14%, which was 2.06%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drug (trifloxys- trobin-tebuconazole 75% WG, 225 g/hm2). [Conclusion] Treated with difenoconazole- azoxystrobin 32.5% SC with dose of 450 ml/hm2, rice would have green upper leaves and less yellow middle and lower leaves. Moreover, the yield was in- 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difenoconazole-azoxystrobin 32.5% SC had good safety. Therefore, difenoconazole-azoxystrobin 32.5% SC had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prod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fenoconazole-azoxystrobin 32.5% SC Rice sheath blight Controlling efficiency SAFE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