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上沉管隧道浮运沉放施工技术研究
1
作者 魏焕祥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 2023年第3期48-52,共5页
在水下沉管隧道施工的过程中,各个管节的浮运与沉放效果将会对整个隧道结构的安全性和水密性产生直接影响,与此同时,这一环节也是存在较多潜在威胁和隐患的工序,控制好浮运沉放施工至关重要。本文以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工程作为案例,首... 在水下沉管隧道施工的过程中,各个管节的浮运与沉放效果将会对整个隧道结构的安全性和水密性产生直接影响,与此同时,这一环节也是存在较多潜在威胁和隐患的工序,控制好浮运沉放施工至关重要。本文以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工程作为案例,首先对该工程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其次,分析了深中通道沉管隧道浮运沉放施工技术的要点,涉及多个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中通道 海上 管隧道 浮运沉放 施工技术
下载PDF
超大型取水头海上浮运沉放施工中的稳定性分析
2
作者 肖晓春 林家祥 +1 位作者 何拥军 祝建伟 《力学季刊》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23-528,共6页
嘉兴电厂二期取水工程位于海象条件异常复杂的杭州湾海域,工程采用海上浮运沉放的工艺进行施工,其中取水头为外径25m,高16.6m,空气中重约4700T的圆桶形结构,结构偏心、重心高、稳定性差,对海上浮运沉放施工极为不利。针对取水头起浮、... 嘉兴电厂二期取水工程位于海象条件异常复杂的杭州湾海域,工程采用海上浮运沉放的工艺进行施工,其中取水头为外径25m,高16.6m,空气中重约4700T的圆桶形结构,结构偏心、重心高、稳定性差,对海上浮运沉放施工极为不利。针对取水头起浮、海上浮运和加水下沉的各个阶段的进行稳定性分析,为确定最优的吊沉方案,确保取水头精确就位提供理论依据,成果也可为其它类似工程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水头 浮运沉放 自由压载水体 稳性分析
下载PDF
浮运沉放式倒虹吸结构受力分析
3
作者 姬栋宇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9年第11期975-976,共2页
采用有限元计算软件对大冲倒虹吸结构进行了受力分析,得到了运行过程中倒虹吸管上的应力、变形分布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大冲倒虹吸结构合理,满足设计要求。
关键词 浮运沉放 倒虹吸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水容重对沉管隧道管段浮运沉放的影响及检测 被引量:5
4
作者 杨海涛 奚笑舟 沈永芳 《现代隧道技术》 E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4-38,共5页
文章讨论了水容重在沉管隧道设计、建造和运营中对浮力计算与控制的影响,其中尤以对管段浮运沉放的影响最为关键;提出了应根据各工况的不同需求对水容重的变化加以监测,以及采用卡盖式取水器对水下水体进行取样,并以阿基米德原理测定水... 文章讨论了水容重在沉管隧道设计、建造和运营中对浮力计算与控制的影响,其中尤以对管段浮运沉放的影响最为关键;提出了应根据各工况的不同需求对水容重的变化加以监测,以及采用卡盖式取水器对水下水体进行取样,并以阿基米德原理测定水样容重的方法;最后介绍了水下水体取样及容重测定法在天津海河沉管隧道管段沉放中的应用情况及检测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隧道 浮运沉放 水容重 采水器
下载PDF
江西南昌红谷隧道工程首节管节浮运沉放
5
《市政技术》 2015年第4期39-39,共1页
2015年6月10日,我国内河在建规模最大的城市道路沉管隧道——江西南昌红谷隧道工程迎来首节管节浮运、沉放。长115m、宽30m、高8.3m、重2.8万t的管节浮运8.65km顺利到达隧址。
关键词 管节 浮运沉放 隧道工程 南昌 江西 管隧道 城市道路
下载PDF
沉管隧道变截面管段浮运与沉放水动力特性及方案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熊正元 杨春山 陈凌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8-93,共6页
文章借助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软件开展变截面管段浮运与沉放过程的绕流模拟,在模型试验验证的基础上,揭示管段浮运与沉放过程水流流场、压力场及涡动结构演化特征,并以此为基础,评价管段浮运和沉放方案的... 文章借助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软件开展变截面管段浮运与沉放过程的绕流模拟,在模型试验验证的基础上,揭示管段浮运与沉放过程水流流场、压力场及涡动结构演化特征,并以此为基础,评价管段浮运和沉放方案的合理性。研究表明:CFD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吻合,数值模拟管段浮运可行且具备合理性;管段浮运与沉放阶段,迎水面均匀流绕流管段并加速减压,来流被挤向主流区,使水流与壁面边界层分离,在尾部形成回流区;管段表面局部出现紊流,并在壁面周围形成旋涡,涡动随流速的增加而逐渐增强。对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管段沉放系泊采用的重力锚与地锚稳定性满足设计要求;管段浮运牵引及沉放系泊的钢缆拉力显著小于设计破断荷载,管段浮运与沉放钢缆方案满足强度要求。文中对管段浮运、沉放牵引钢缆方案进行了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隧道 变截面管段 水动力特性 模型试验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
下载PDF
我国内河最长沉管隧道——红谷隧道即将迎来首次沉放
7
《隧道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9-349,共1页
2015年4月7日,由中国中铁隧道集团承建的南昌红谷隧道首批沉管管段正在进行试浮检漏试验。预计5月首节管段浮运沉放。 南昌市红谷隧道位于南昌大桥与八一大桥之间,隧道穿越赣江,连接新老城区。隧道总长9288m,其中江中段为直线沉管... 2015年4月7日,由中国中铁隧道集团承建的南昌红谷隧道首批沉管管段正在进行试浮检漏试验。预计5月首节管段浮运沉放。 南昌市红谷隧道位于南昌大桥与八一大桥之间,隧道穿越赣江,连接新老城区。隧道总长9288m,其中江中段为直线沉管隧道,长1329m,为目前国内内河规模最大、最长的城市道路双向六车道沉管隧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隧道 浮运沉放 内河 南昌市 检漏试验 隧道穿越 城市道路 老城区
下载PDF
小郭巨二期围垦工程临时河道浮运式箱涵水闸设计
8
作者 冯闪 李水泷 《浙江水利科技》 2015年第4期36-37,共2页
小郭巨二期围垦工程,因围垦初期内陆养殖需要,需在临时河道上新建3座养殖排水闸。结合工程点实际情况,设计采用浮运式水闸结构形式。由于在施工中采用浮运、沉放等水中施工技术,对防渗、抗滑要求高。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针对地基基础处理... 小郭巨二期围垦工程,因围垦初期内陆养殖需要,需在临时河道上新建3座养殖排水闸。结合工程点实际情况,设计采用浮运式水闸结构形式。由于在施工中采用浮运、沉放等水中施工技术,对防渗、抗滑要求高。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针对地基基础处理、闸门结构等进行了重点设计。浮运式水闸作为一种新闸型,由于不设围堰,节约了工程投资,在沿海地区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式水闸 结构设计 基础处理
下载PDF
沉管隧道及其相关模型试验 被引量:13
9
作者 詹德新 王兴权 +1 位作者 刘祖源 肖明清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 2000年第5期488-492,共5页
对沉管隧道的国内外发展情况、沉管隧道的防水、地基处理、浮运沉放等技术作了概述 ,文中还将沉管隧道与桥梁、沉埋法与盾构法进行了相应比较 ,指出了沉管隧道的优点及有关顾虑 。
关键词 管隧道 模型试验 地基处理 浮运沉放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技术难点和创新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英 汉斯.德维特 《南方能源建设》 2017年第2期1-16,共16页
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全长55 km,是桥、岛、隧集群工程,桥梁和隧道的转换通过两个海中人工岛来实现。约6.7 km长的沉管隧道是世界上目前已建和在建工程中最长的混凝土公路沉管隧道,也是主体工程的控制性工程,为了将来30万t... 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全长55 km,是桥、岛、隧集群工程,桥梁和隧道的转换通过两个海中人工岛来实现。约6.7 km长的沉管隧道是世界上目前已建和在建工程中最长的混凝土公路沉管隧道,也是主体工程的控制性工程,为了将来30万t油轮满载通航,隧道最大埋深达到海底45 m;如果考虑本工程相对差的地质条件、隧道断面大跨度、恶劣的海上施工条件、人工岛与隧道的复杂过渡段等,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可以被看作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隧道工程之一。从岛隧工程咨询单位的角度,介绍了港珠澳大桥的基本情况,详细分析了沉管隧道的主要技术难点,包括:隧道结构设计、隧道基础设计、隧道管节的制造、隧道管节的浮运沉放、最终接头、耐久性等,最后将介绍作者对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创新点的看法。文章发表之时,适逢海底沉管隧道施工贯通之际,也意味着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作为参与方特以此文表示祝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隧道 基础处理 管节 工厂化预制 浮运沉放 最终接头 耐久性
下载PDF
港珠澳大桥桂山沉管预制厂设计工作小记 三千尺碧波压顶 千钧闸下水无声
11
作者 陈良志 梁桁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16年第23期82-83,共2页
2012年9月10日晨1:20,港珠澳大桥桂山沉管预制厂深浅坞顺利实现试灌水至+15.35m标高,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桂山沉管预制厂的前期建设工作完美收官,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建设工作全面转入沉管预制和浮运沉放的下一战役.正是: 日照一... 2012年9月10日晨1:20,港珠澳大桥桂山沉管预制厂深浅坞顺利实现试灌水至+15.35m标高,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桂山沉管预制厂的前期建设工作完美收官,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建设工作全面转入沉管预制和浮运沉放的下一战役.正是: 日照一山泓净, 飞流直挂彩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珠澳大桥 预制厂 设计工作 压顶 下水 事件标志 浮运沉放
下载PDF
中央大道海河隧道关键施工技术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峰 《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 2015年第3期39-43,共5页
基于我国华北地区首座沉管隧道——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央大道海河隧道工程施工,针对沉管隧道岸壁保护、干坞结构、沉管预制与浮运沉放以及基础处理等重要部位施工,通过采用锁口钢管桩坞口止水帷幕、水下碎石摊铺与基础注浆、首次采用聚脲... 基于我国华北地区首座沉管隧道——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央大道海河隧道工程施工,针对沉管隧道岸壁保护、干坞结构、沉管预制与浮运沉放以及基础处理等重要部位施工,通过采用锁口钢管桩坞口止水帷幕、水下碎石摊铺与基础注浆、首次采用聚脲外包防水、边管廊压载水箱以及二次注浆孔设置等关键施工技术,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安全,为今后类似工程设计与施工积累了丰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隧道 岸壁保护 轴线干坞 锁口钢管桩止水帷幕 聚脲防水 浮运沉放 水下碎石摊铺 水下注浆
下载PDF
港珠澳工程沉管隧道施工技术介绍
13
作者 张嘉俊 《地下工程与隧道》 2014年第2期26-28,34,共4页
沉管法因其施工方式先进,可操作性强,已逐渐成为修建水下大型隧道的一种成熟的施工工法。概要介绍了我国沉管隧道的现状与发展过程;以港珠澳工程沉管隧道施工为例,详细介绍了基槽开挖、基础处理、超大管节预制及浮运沉放的施工技术;对... 沉管法因其施工方式先进,可操作性强,已逐渐成为修建水下大型隧道的一种成熟的施工工法。概要介绍了我国沉管隧道的现状与发展过程;以港珠澳工程沉管隧道施工为例,详细介绍了基槽开挖、基础处理、超大管节预制及浮运沉放的施工技术;对沉管隧道所应用的新工法、新材料、新机具、新工艺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隧道 港珠澳工程 基槽开挖 基础处理 管节预制 浮运沉放
原文传递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意义及技术难点 被引量:50
14
作者 李英 陈越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A02期67-77,共11页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岛隧工程作为香港、澳门和珠海50多公里连接线的一部分于2010年底开工,近6km长的沉管隧道是世界上目前已建和在建工程中最长的混凝土沉管隧道,为了将来30万t油轮满载通航,隧道最大埋深达到海底约40m深;连接线桥梁...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岛隧工程作为香港、澳门和珠海50多公里连接线的一部分于2010年底开工,近6km长的沉管隧道是世界上目前已建和在建工程中最长的混凝土沉管隧道,为了将来30万t油轮满载通航,隧道最大埋深达到海底约40m深;连接线桥梁和隧道的转换通过2个海中人工岛来实现。如果考虑本工程相对差的地质条件、隧道断面大跨度、恶劣的海上施工条件以及在软弱地层上填海造成的2个人工岛与隧道的复杂过渡段等,港珠澳大桥可以被看作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之一。该论文将介绍港珠澳大桥的基本背景情况和岛隧工程的建设意义,关注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岛隧工程整体设计方面的技术难点,包括:隧道结构设计、隧道基础设计、隧道管节的浮运沉放、隧道机电安装/安全、耐久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隧道 人工岛 基础处理 过渡段 浮运沉放 耐久性 隧道安全
原文传递
The mechanisms of contaminants release due to incipient motion at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被引量:4
15
作者 ZHU HongWei CHENG PengDa +1 位作者 ZHONG BaoChang WANG DaoZeng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4年第8期1563-1568,共6页
Sediments in many rivers and lakes are subjected to resuspension due to a combination of hydrodynamics. However, the roles of contaminant-contained dissolved and particulate sediments during the resuspension release a... Sediments in many rivers and lakes are subjected to resuspension due to a combination of hydrodynamics. However, the roles of contaminant-contained dissolved and particulate sediments during the resuspension release are rarely studied.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release quantity of contaminants in both water phase and solid phase. Conservative tracer (NaC1) and reactive tracer (Phosphorus) were respectively added to cohesive fine-grained sediments and non-cohesive coarse-grained sediments. A range of typical shear stress was conducted to characterize the time-depended release of contaminants in a laboratory flume. When the sediment started to move, the concentration of contaminant in the overlying water increased with the bed shear stress, but the dissolved contaminants responded faster than the particulate ones. The observed contaminant release proces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ain stages: the initial two hours fast mixing: the release contribution of pore water could reach up to 75%; the middle 4-6 h adsorption: the partitioning coefficient of contaminant between water phase and solid phase decreased over the time, and the adsorption of contaminates from resuspended sediment dominated the negative release; the last equilibrium stage: the desorption and adsorption reached equilibrium, and the reactive contaminant made an impact on the water quality in the solid phase. The existing formulas to evaluate the release flux are far from practice meaning as the sediment contaminants undergo a very complex release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resuspension suspended particle pore water sediment-water interface CONTAMINANT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