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黄海东侧陆架冰消期以来的海侵沉积特征 被引量:25
1
作者 李绍全 刘健 +1 位作者 王圣洁 杨子赓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12,共12页
根据浅地层剖面、海底地貌、柱状样和对钻孔岩心的分析测试数据,论述了南黄海东侧陆架冰消期以来的沉积特征。在冰消期海侵的初期,海水对南黄海东侧陆架早期沉积物的侵蚀和改造形成了滞留砂砾层、席状砂和潮流沙脊。随着海面的上升和... 根据浅地层剖面、海底地貌、柱状样和对钻孔岩心的分析测试数据,论述了南黄海东侧陆架冰消期以来的沉积特征。在冰消期海侵的初期,海水对南黄海东侧陆架早期沉积物的侵蚀和改造形成了滞留砂砾层、席状砂和潮流沙脊。随着海面的上升和海侵范围的扩大,黄海暖流形成并由于它的驱动在南黄海东侧陆架的南部发育涡旋而形成厚层泥质沉积,而在北部(35°40至36°35N之间)则形成潮上带-潮坪-浅海沉积序列。中全新世后,强潮流作用在北部陆架形成潮流沙脊;在江华湾形成潮控三角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冰消期 全新世 南黄海 海侵沉积
下载PDF
南黄海西部日照海域海侵沉积地层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秦亚超 孙荣涛 +3 位作者 王红 田振兴 徐扬 温珍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90-809,共20页
南黄海西部日照海域晚更新世海侵沉积地层广泛出露。基于本区18个站位柱状岩芯的剖面观察、有孔虫和介形虫鉴定、粒度分析、腹足类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Benson))和钙质结核的AMS 14C年龄识别了沉积相,并探讨了MIS 3阶段的... 南黄海西部日照海域晚更新世海侵沉积地层广泛出露。基于本区18个站位柱状岩芯的剖面观察、有孔虫和介形虫鉴定、粒度分析、腹足类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Benson))和钙质结核的AMS 14C年龄识别了沉积相,并探讨了MIS 3阶段的沉积历史和古环境特征,同时大致估算出末次海侵过程中水下平原的剥蚀厚度。结果表明,在日照外海、废黄河水下三角洲以北,表层覆盖着全新世早期海侵过程中所形成的砂质改造层,灰色,席状,无层理,厚度薄,通常在10~40 cm左右。海侵沙席之下为海陆过渡相沉积,可细分为滨岸潟湖相、沙坝相和滨海相等。底栖有孔虫组合几乎都以Ammonia beccarii(Linné)vars.为优势种,其他常见种为Elphidium magellanicum Heron⁃Allen et Earland、Cribrononion subincertum(Asano)、Textularia foliacea Heron⁃Allen&Earland、Elphidium advenum(Cushman)、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d'Orbigny)、Cavarotalia annectens(Parker et Jones)和Pararotalia nipponica(Asano)等,指示滨岸浅水沉积环境。地层沉积年代为MIS 3阶段的中期或中早期,当时的海平面波动区间主要位于现今海平面以下20 m至31 m之间。这套地层为海进沉积,是海平面波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沉积旋回,沉积过程中曾经历过反复的暴露和氧化,从下向上,其垂向层序可分为两个序列:(1)滨岸潟湖—沙坝沉积或仅见沙坝沉积,为砂质沉积,分布在海侵沉积区的北部和西部;(2)滨岸潟湖—滨海相沉积,为粉砂质沉积,分布在海侵沉积区的东南部。前者沿着古海岸线分布,后者距离古海岸线较远。表层钙质结核的大量富集,可能意味着末次海侵的强度已经剥露至土壤剖面下部的钙积层。据此估计,在末次海侵过程中,本区水下平原的平均剥蚀厚度约为50~7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状沉积 有孔虫 介形虫 粒度 钙质结核 海侵沉积地层 南黄海
下载PDF
黄海东南部海侵沉积物的划分──一种层序地层学解释
3
作者 J.H.Jin S.K.Chough 宋宏伟 《海洋石油》 CAS 1999年第4期68-75,共8页
关键词 黄海 东南部 海侵沉积 层序地层学
下载PDF
准层序的定义——海侵沉积是否表现不足?
4
作者 Arno.,RW 鲁洪波 《世界石油科学》 1996年第4期40-44,共5页
在仅仅几十年内,层序地层学就已成为现代地层学的奠基石之一。虽然层序是主要的地层学单元,但准层序却是基本的组成结构单元。根据定义,准层序是以海泛面的边界的,典型向上变浅的序列。海泛面的形成是由相对海平面较快上升引起的。... 在仅仅几十年内,层序地层学就已成为现代地层学的奠基石之一。虽然层序是主要的地层学单元,但准层序却是基本的组成结构单元。根据定义,准层序是以海泛面的边界的,典型向上变浅的序列。海泛面的形成是由相对海平面较快上升引起的。在该定义中,几乎没有提到海泛时的重大海侵沉积,但在地质记录中,海侵沉积确实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学 海侵沉积 海洋沉积
下载PDF
连云港海域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北翼的沉积特征与空间分布 被引量:4
5
作者 秦亚超 顾兆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01-116,共16页
基于连云港海域浅地层剖面资料解释和16个站位柱状岩心的剖面观察、粒度分析、微体化石鉴定、有孔虫和腹足类纹沼螺的AMS 14C年龄,分析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北翼的沉积结构、厚度和沉积物组成,划分沉积单元及其分布范围;识别海侵沉积区的沉... 基于连云港海域浅地层剖面资料解释和16个站位柱状岩心的剖面观察、粒度分析、微体化石鉴定、有孔虫和腹足类纹沼螺的AMS 14C年龄,分析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北翼的沉积结构、厚度和沉积物组成,划分沉积单元及其分布范围;识别海侵沉积区的沉积相,认识其沉积环境特征。结果表明,水下三角洲沉积体可分为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两个沉积单元,两者沿连云港海岸线呈并置关系。三角洲前缘位于埒子口至新淮河口外,为一NNE向进积、NW向倾斜的扇形楔状体,可识别出灌河叶瓣及其以东的叶瓣两个沉积中心。该沉积单元以砂质沉积为主,两个叶瓣之间的分流间湾分布有泥和砂质泥。前三角洲位于三角洲前缘西北侧,大致从埒子口外侧沿海岸带向海州湾展布。该单元为泥质沉积,厚度较薄,其北部的两个柱状岩心所揭示的沉积厚度分别为1.8 m和1.5 m。水下三角洲以北,海侵沙席分布广泛,厚度通常在20 cm左右。其分布在本区具有普遍性,只是在连云港海域被黄河泥沙所覆盖,由此也构成了废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底界面。该界面具有侵蚀残留地貌特征。海侵沙席之下为晚更新世MIS 3阶段中早期的海陆过渡相沉积。沉积物多由黄色粉砂或砂质粉砂组成,含有较丰富的有孔虫、介形虫等,可见淡水纹沼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地层剖面 柱状沉积 三角洲前缘 前三角洲 海侵沉积 南黄海
下载PDF
海南岛万宁发现奥陶纪地层 被引量:8
6
作者 姚华舟 黄照先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1999年第1期13-17,共5页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海南岛万宁发现一些寒武—奥陶纪的微古植物化石,结合上覆、下伏地层分别为志留系、寒武系的总的层序特点,在该区识别出一套奥陶纪地层,基本查明其岩性、岩石组合、层序、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为一套经历了浅...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海南岛万宁发现一些寒武—奥陶纪的微古植物化石,结合上覆、下伏地层分别为志留系、寒武系的总的层序特点,在该区识别出一套奥陶纪地层,基本查明其岩性、岩石组合、层序、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为一套经历了浅变质作用的陆源碎屑岩沉积建造,含多层变凝灰质砂岩,自下而上显示由浅海至半深海的海侵沉积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陶系地层 微古植物化石 海侵沉积序列 岩石组合 沉积环境 变质作用
下载PDF
天津—河北沿海钻孔地层中的末次盛冰期下切河谷 被引量:9
7
作者 王强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877-888,共12页
文章回顾了1965年李四光先生追寻末次冰期对环境影响的讲话,以及40余年来在天津—河北沿海钻孔地层中、末次盛冰期下切河谷的发现过程。在源到汇过程中,起码自晚更新世以来,研究区已经是古黄河沉积区,多处发现的末次盛冰期下切河谷底板... 文章回顾了1965年李四光先生追寻末次冰期对环境影响的讲话,以及40余年来在天津—河北沿海钻孔地层中、末次盛冰期下切河谷的发现过程。在源到汇过程中,起码自晚更新世以来,研究区已经是古黄河沉积区,多处发现的末次盛冰期下切河谷底板多位于30~32m深度,低于全新统底板一般在20m的深度;与长江口地区钻孔末次盛冰期下切河谷深62m相比,研究区下切河谷规模不如前者,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大河口。末次盛冰期下切河谷最远地点,是距现代海岸约80km的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县城北侧,即西汉黄河亚三角洲叶瓣顶部。众多钻孔见早全新世快速沉积,只能是黄河支流有这样充足的泥沙供给,在局部顶托了早全新世海侵作用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盛冰期 下切河谷充填 源到汇 泥质沉积海侵的抵抗 陆海相互作用 天津-河北沿海平原
下载PDF
南黄海西部日照至连云港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11
8
作者 秦亚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412-1428,共17页
基于南黄海西部日照至连云港海域200件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结果,划分了沉积分区,探讨各分区的沉积物来源、长期运移趋势、沉积分区的成因和可能的搬运机制。结果表明,日照至连云港海域可划分为4个沉积分区,分别为中部海侵沉积... 基于南黄海西部日照至连云港海域200件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粒度分析结果,划分了沉积分区,探讨各分区的沉积物来源、长期运移趋势、沉积分区的成因和可能的搬运机制。结果表明,日照至连云港海域可划分为4个沉积分区,分别为中部海侵沉积区、西北部的日照近海现代沉积区以及南部的苏北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和连云港沿海侵蚀再沉积区,特点为:1)海侵沉积区表层沉积物几乎全部为粉砂质砂,砂含量平均可达64%(剔除砾组分)。钙质结核砾石分布广泛,尤其富集在20m以深海域。该层砂质碎屑是全新世早期海侵作用的产物,应归为海侵沉积,其物源来自于原地出露的晚更新世古湖沼相或古河流相沉积物,因而具有继承性特征。2)日照近海沉积区为全新世现代沉积,沿日照海岸呈狭长带状分布,主要是砂质粉砂和粉砂。3)苏北废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北界位于连云港埒子口外,水下三角洲前缘陡坡在120°E附近大约位于水深23m处。水下三角洲废弃后夷平作用较为显著。地势较高的水下台地剥蚀强烈,表现为硬质底的出露;而在水深相对较大或水动力较弱的局部区域,侵蚀物质再次沉积。剥蚀亚区沉积物为具有单峰态粒度曲线的粉砂质砂,而侵蚀再沉积亚区则为具有双峰态粒度曲线的砂质泥、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两者差异明显,在沉积物组成和粒度参数分布图上呈现条块分割的现象,这实际上反映了夷平过程中剥蚀亚区和再沉积亚区的伴生关系。4)连云港沿海沉积区以具有双峰态粒度曲线的砂质泥和砂质粉砂为主,是淤泥质海岸侵蚀物质离岸搬运后与砂质沉积物混合改造的结果,实质上应为变余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表层沉积 海侵沉积 钙质结核 废黄河水下三角洲 南黄海
原文传递
滦河三角洲晚全新世地层和演化过程 被引量:3
9
作者 程丽玉 胥勤勉 +5 位作者 郭虎 李敏 杨宁 刘建兵 赵建军 郭进京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51-763,共13页
为了更好地理解滦河三角洲晚全新世沉积演化过程,本文对8个钻孔进行了年代学、沉积学、微体古生物学的研究,并结合1984~2016年研究区的遥感影像特征,恢复了滦河三角洲晚全新世发育过程和模式。2.7 ka B.P.以前,研究区发育湖相三角洲前缘... 为了更好地理解滦河三角洲晚全新世沉积演化过程,本文对8个钻孔进行了年代学、沉积学、微体古生物学的研究,并结合1984~2016年研究区的遥感影像特征,恢复了滦河三角洲晚全新世发育过程和模式。2.7 ka B.P.以前,研究区发育湖相三角洲前缘,包括河床和水下河道相;2.7~1.0 ka B.P.,伴随着海平面上升,海岸线达到现今滦河三角洲一带,姜各庄林场以西区域发育湖相三角洲,包括湖沼相、湖滨相和分支河道、河间洼地等,东部形成海侵型砂坝-潟湖海岸地貌沉积体系;约1.0 ka B.P.以来研究区域普遍成陆,西部主要为决口扇和河间洼地相,东部多分支河道相;17~19世纪,翡翠岛-姜各庄林场一带形成海岸沙丘,并造成二滦河、老米沟等河流由东折向南入海;1915 A.D.,滦河冲开姜各庄林场至翡翠岛的海岸沙丘,形成现今波浪型三角洲。研究区经历了3期地貌沉积组合:晚全新世组合包括西部湖相三角洲和东部海侵型砂坝-潟湖海岸地貌沉积体系;17~19世纪的组合包括三角洲平原和翡翠岛-七里海海侵型砂坝-潟湖海岸地貌沉积体系;1915 A.D.后的组合包括三角洲平原、翡翠岛-七里海海侵型砂坝-潟湖海岸地貌沉积体系和滦河波浪型三角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滦河三角洲 晚全新世 湖相三角洲 海侵型砂坝-湖地貌沉积体系 波浪型三角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