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黄海西部日照海域海侵沉积地层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秦亚超 孙荣涛 +3 位作者 王红 田振兴 徐扬 温珍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90-809,共20页
南黄海西部日照海域晚更新世海侵沉积地层广泛出露。基于本区18个站位柱状岩芯的剖面观察、有孔虫和介形虫鉴定、粒度分析、腹足类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Benson))和钙质结核的AMS 14C年龄识别了沉积相,并探讨了MIS 3阶段的... 南黄海西部日照海域晚更新世海侵沉积地层广泛出露。基于本区18个站位柱状岩芯的剖面观察、有孔虫和介形虫鉴定、粒度分析、腹足类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Benson))和钙质结核的AMS 14C年龄识别了沉积相,并探讨了MIS 3阶段的沉积历史和古环境特征,同时大致估算出末次海侵过程中水下平原的剥蚀厚度。结果表明,在日照外海、废黄河水下三角洲以北,表层覆盖着全新世早期海侵过程中所形成的砂质改造层,灰色,席状,无层理,厚度薄,通常在10~40 cm左右。海侵沙席之下为海陆过渡相沉积,可细分为滨岸潟湖相、沙坝相和滨海相等。底栖有孔虫组合几乎都以Ammonia beccarii(Linné)vars.为优势种,其他常见种为Elphidium magellanicum Heron⁃Allen et Earland、Cribrononion subincertum(Asano)、Textularia foliacea Heron⁃Allen&Earland、Elphidium advenum(Cushman)、Protelphidium tuberculatum(d'Orbigny)、Cavarotalia annectens(Parker et Jones)和Pararotalia nipponica(Asano)等,指示滨岸浅水沉积环境。地层沉积年代为MIS 3阶段的中期或中早期,当时的海平面波动区间主要位于现今海平面以下20 m至31 m之间。这套地层为海进沉积,是海平面波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沉积旋回,沉积过程中曾经历过反复的暴露和氧化,从下向上,其垂向层序可分为两个序列:(1)滨岸潟湖—沙坝沉积或仅见沙坝沉积,为砂质沉积,分布在海侵沉积区的北部和西部;(2)滨岸潟湖—滨海相沉积,为粉砂质沉积,分布在海侵沉积区的东南部。前者沿着古海岸线分布,后者距离古海岸线较远。表层钙质结核的大量富集,可能意味着末次海侵的强度已经剥露至土壤剖面下部的钙积层。据此估计,在末次海侵过程中,本区水下平原的平均剥蚀厚度约为50~7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状沉积 有孔虫 介形虫 粒度 钙质结核 海侵沉积地层 南黄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