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形态 意蕴 生成——海勒根那小说中的死亡书写
1
作者 阿力玛 《金钥匙(汉文、蒙古文)》 2023年第5期36-40,共5页
海勒根那近年来备受学界关注,其小说作品引起读者强烈反响且广获学界好评。深入研读海勒根那中短篇小说会发现,其绝大多数作品中都贯穿着死亡叙事情节,作者频繁书写各种形态的死亡,以展现出对人类与动物终极命运的特殊关怀。死亡无论是... 海勒根那近年来备受学界关注,其小说作品引起读者强烈反响且广获学界好评。深入研读海勒根那中短篇小说会发现,其绝大多数作品中都贯穿着死亡叙事情节,作者频繁书写各种形态的死亡,以展现出对人类与动物终极命运的特殊关怀。死亡无论是在哲学、美学还是在文学领域都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基于海勒根那小说中出现的众多死亡书写,可见死亡书写是研究其小说不可忽略的重要视阈。本文着重分析和探讨海勒根那小说中常见的死亡书写形态,进而探微海勒根那小说中死亡书写的审美意蕴及其生成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勒根那 小说 死亡书写
下载PDF
穿过欲望洞穴寻找希望与绝望——蒙古族作家海勒根那新小说解读
2
作者 王云介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96-98,共3页
蒙古族青年小说家海勒根那新近发表的小说的精神指向与叙事策略和以往截然不同。他采用边缘化叙述人的叙述策略,努力重聚历史和文明的碎片,强烈向往理想的生态模式;采用幻想的方式对历史和现实进行虚构与创造,迫切关注人类当下生存的物... 蒙古族青年小说家海勒根那新近发表的小说的精神指向与叙事策略和以往截然不同。他采用边缘化叙述人的叙述策略,努力重聚历史和文明的碎片,强烈向往理想的生态模式;采用幻想的方式对历史和现实进行虚构与创造,迫切关注人类当下生存的物质问题与精神问题,暗示了人类命运的艰辛历程和寻找希望的欲望与绝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勒根那的新小说 精神指向 叙事策略
下载PDF
海勒根那、黑鹤生态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情结 被引量:1
3
作者 孙璐瑶 《品位·经典》 2021年第11期9-12,70,共5页
21世纪以来,内蒙古生态文学呈现出民族性特征,体现在作品的主题意蕴、作家的美学风格和创作动机中。在主题意蕴方面,海勒根那集中表达了对草原生态的关注;黑鹤则主要集中于对草原生态失衡问题的描写;在美学风格方面,海勒根那大量运用民... 21世纪以来,内蒙古生态文学呈现出民族性特征,体现在作品的主题意蕴、作家的美学风格和创作动机中。在主题意蕴方面,海勒根那集中表达了对草原生态的关注;黑鹤则主要集中于对草原生态失衡问题的描写;在美学风格方面,海勒根那大量运用民歌民谚,黑鹤借鉴了蒙古族长调的相关因素;在创作动机方面,海勒根那和黑鹤则有着相近的成长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勒根那 黑鹤 新世纪 生态文学 民族情结
下载PDF
草原寓言的呼唤——论海勒根那短篇小说的儿童视角
4
作者 王珠凤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9年第4期33-36,共4页
儿童视角作为一种叙述视角一直受到作家们的亲睐,海勒根那在短篇小说里多次运用儿童的视角讲述草原人民的故事。通过分析海勒根那短篇小说文本中的儿童视角,探析背后儿童视角的生成原因,并阐释一位草原之子对草原寓言的深切呼唤。
关键词 儿童视角 海勒根那 短篇小说 草原寓言
下载PDF
论蒙古族作家海勒根那民间书写的发生与嬗变
5
作者 司国庆 《民族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59,共9页
海勒根那的民间书写有着清晰的嬗变轨迹。初期作品中塑造的底层人物群像极具人性深度,对民间复杂性的清醒认知使其避免落入营造“桃花源”式文学故乡的窠臼。归返草原后,他以认同的姿态书写牧民苦难命运,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为其小说注... 海勒根那的民间书写有着清晰的嬗变轨迹。初期作品中塑造的底层人物群像极具人性深度,对民间复杂性的清醒认知使其避免落入营造“桃花源”式文学故乡的窠臼。归返草原后,他以认同的姿态书写牧民苦难命运,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为其小说注入浓厚的草原气息。近年来,海勒根那不断刷新叙事策略,采用“悲剧故事喜剧化”和魔幻叙事等,实现了艺术风格的再一次深化。他对生态变迁、传统承继、民族本质等问题的智性思考和复杂思辨,对于当下凝聚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勒根那 民间书写 魔幻叙事
原文传递
从圆形叙事看草原书写的生态关怀——以海勒根那的作品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丁燕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9-92,共4页
新时期蒙古族作家海勒根那在环形时间观和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借鉴并吸收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圆形叙事结构。以海勒根那的多部作品为文本,通过对比螺旋式环形结构、"来而复去"的空间循环模式和"死而复生"的生命循环模... 新时期蒙古族作家海勒根那在环形时间观和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借鉴并吸收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圆形叙事结构。以海勒根那的多部作品为文本,通过对比螺旋式环形结构、"来而复去"的空间循环模式和"死而复生"的生命循环模式等圆形叙事结构旨在揭示海勒根那在草原题材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生态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勒根那 圆形叙事结构 草原题材 生态关怀
原文传递
仿作与超越:互文性视角下的《十八岁出门打工》
7
作者 阿力玛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80-86,共7页
一种文本或明或暗隐含着多种文本的信息、范式和结构,形成互文关系。互文性表明了某种信息、范式、结构在文本之间流窜,并影响、篡改或者派生新文本。余华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1986年)与海勒根那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打工》(2019... 一种文本或明或暗隐含着多种文本的信息、范式和结构,形成互文关系。互文性表明了某种信息、范式、结构在文本之间流窜,并影响、篡改或者派生新文本。余华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1986年)与海勒根那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打工》(2019年),在内容结构、叙事技巧和主题意蕴等诸多方面构成显著的互文关系。通过翔实对比、考察和讨论,认为后文本是前文本的派生文本。一方面,作者采用承袭、模仿、篡改和组合方式对前文本进行学习和借鉴;另一方面,将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融入小说创作中,在借鉴与创新、模仿与超越中完成了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打工》。这种互文创作案例,对于当下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创作如何借鉴中国现当代文学乃至西方文学经验提供了一种参考坐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勒根那 互文性 小说:余华 《十八岁出门打工》 《十八岁出门远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