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近岸海域夏初角毛藻的种类多样性及其水平分布 被引量:5
1
作者 庞勇 聂瑞 +1 位作者 王道儒 黄强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18,共10页
根据2011年5月28日至6月3日在海南近岸海域采集的浮游植物样品的鉴定结果,分析了角毛藻(Chaetoceros)的种类多样性、优势种构成、细胞数量和水平分布。结果显示,海南近岸海域共发现角毛藻28种(含变种、变型),其中西北部海域25种,东部海... 根据2011年5月28日至6月3日在海南近岸海域采集的浮游植物样品的鉴定结果,分析了角毛藻(Chaetoceros)的种类多样性、优势种构成、细胞数量和水平分布。结果显示,海南近岸海域共发现角毛藻28种(含变种、变型),其中西北部海域25种,东部海域22种,南部海域21种;暹罗角毛藻(C.siamense)、拟旋链角毛藻(C.pseudocurvisetus)、并基角毛藻(C.decipiens)和劳氏角毛藻(C.lorenzianus)为主要优势种,另外,桥联角毛藻(C.anastomosans)、嘴状角毛藻(C.rostratus)、密链角毛藻(C.densus)、窄隙角毛藻(C.affinis)和短叉角毛藻(C.messanensis)的数量也较多。东部海域角毛藻细胞数量最高,平均为(162.70±415.16)×10~4个·m^(-3);西北部海域角毛藻数量略低于东部海域,平均为(102.81±206.26)×10~4个·m^(-3);南部海域角毛藻数量最低,平均为(70.43±142.09)×10~4个·m^(-3),角毛藻细胞数量平面分布呈现由近岸向外海递减的趋势,与环境因子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近岸 角毛藻 种类多样性 水平分布
下载PDF
海南岛近岸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孙典荣 李渊 +2 位作者 林昭进 吴洽儿 王雪辉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38,共6页
根据2006—2007年在海南岛近岸区进行了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海南岛近岸区的鱼类种类组成和群落特征。结果显示,海南岛近岸区鱼类丰富,共捕获283种,隶属于21目100科170属,暖水性种占83.4%,暖温性种类16.6%;与大西洋、印度洋... 根据2006—2007年在海南岛近岸区进行了4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海南岛近岸区的鱼类种类组成和群落特征。结果显示,海南岛近岸区鱼类丰富,共捕获283种,隶属于21目100科170属,暖水性种占83.4%,暖温性种类16.6%;与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共有种分别为12种、173种、283种,与黄渤海、东海、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共种分别为75种、217种、186种、131种和151种;相对资源量指数与相对资源密度指数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一致,最高值在夏季,最低值在冬季;优势种(IRI≥500)为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斑鳍天竺鱼(Apogonichthys carinatus)、黄斑鲾(Leiognathus bind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大头白姑鱼(Argyrosomus macrocephalus)、鯻(Therapon thraps)、棕斑腹刺魨(Gastrophysus spadiceus)和麦氏犀鳕(Bregmaceros macclelland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群落结构 海南
下载PDF
海南岛近岸海域鱼类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季节变动 被引量:27
3
作者 孙典荣 李渊 王雪辉 《南方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根据2006年~2007年间在海南岛近岸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特征。发现该海域鱼类种类较为丰富,调查共采集到鱼类292种,隶属于21目100科172属;其中暖水性种类数占83.32%,暖温性种类数占16... 根据2006年~2007年间在海南岛近岸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特征。发现该海域鱼类种类较为丰富,调查共采集到鱼类292种,隶属于21目100科172属;其中暖水性种类数占83.32%,暖温性种类数占16.78%;与中国黄渤海共有种76种,与东海共有种220种,与南海大陆架、大陆坡和南海诸岛海域共有种分别为279种、42种和51种。鱼类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IRI)>500]依次为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斑鳍天竺鱼(Apogonichthys carinatus)、黄斑鲾(Leiognathus bind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大头白姑鱼(Argyrosomus macrocephalus)、(Therapon theraps)、棕斑腹刺鲀(Gas-trophysus spadiceus)和麦氏犀鳕(Bregmaceros macclellandi)。以生物量为基础采用5个指数研究了该海域鱼类多样性现状,并采用季节更替指数(AI)和迁移指数(MI)对各季节鱼类群落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海域鱼类多样性水平较高,相邻季节的鱼类物种相似性也较高,随着鱼类的洄游,群落的稳定性出现较大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多样性 优势种 海南 季节变动
下载PDF
海南西部近岸浮游植物的周年变化及主要关联因素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雨 林茂 +1 位作者 陈兴群 林更铭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24-734,共11页
报道了2008—2009年4季度海南西部近岸浮游植物群落的周年动态并探讨其主要关联因素。165份样品经鉴定共有浮游植物4门74属155种(含5变型和2变种),周年平均丰度为(6.36±4.75)×103cells/L。硅藻在物种组成和丰度上均占绝对优势... 报道了2008—2009年4季度海南西部近岸浮游植物群落的周年动态并探讨其主要关联因素。165份样品经鉴定共有浮游植物4门74属155种(含5变型和2变种),周年平均丰度为(6.36±4.75)×103cells/L。硅藻在物种组成和丰度上均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甲藻,蓝藻(束毛藻)在7月增殖。主要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奇异棍形藻(Bacillaria paradoxa)、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笔尖根管藻(Rhizosolenia styliformis)、束毛藻(Trichodesmium spp.)、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等。物种组成的季节差异较大,10月浮游植物种类贫乏,1月次之,4月、7月最丰富。丰度10月最高,季节差异并不明显。束毛藻在4月、7月呈斑块状群聚分布。浮游植物周年平均丰度并不高(<1.0×104cells/L)。不同季节优势种有明显的交错和变化,菱形海线藻、奇异棍形藻、具槽帕拉藻为全年优势种。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都表现出较高的值,均匀度与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特点基本一致,群落多样性高的季节物种均匀度也好。物种多样性指数指示调查区水体遭受污染程度低,水质状况优。调查区各季节的浮游植物丰度与温度之间无显著的相关关系,1月丰度与盐度则呈密切负相关关系。10月浮游植物丰度与无机氮(DIN)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7月浮游植物丰度与活性磷酸盐(PO4-P)呈密切的负相关关系。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直接影响到后者的丰度变动,并伴随着海区生态系统的相关复杂现象及生物学过程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周年变化 环境因子 海南西部
下载PDF
海南省近岸海域麻痹性贝毒素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吴施卫 卢楚谦 +2 位作者 刘景钦 韩联民 张纯超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7-29,共3页
通过对近年来海南省近岸海域贝类样品的麻痹性贝毒素小白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的分析,表明海南省近岸海域多处地区和多种贝类含有麻痹性贝毒素;海口海域的麻痹性贝毒素含量值相对较高;各主要成分在壳内全部软组织中的检出... 通过对近年来海南省近岸海域贝类样品的麻痹性贝毒素小白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的分析,表明海南省近岸海域多处地区和多种贝类含有麻痹性贝毒素;海口海域的麻痹性贝毒素含量值相对较高;各主要成分在壳内全部软组织中的检出率高于在消化腺中的检出率;未检出STX成分;GTX4、GTX2、GTX5和GTX3等是主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海域 麻痹性贝毒素 小白鼠生物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贝类
下载PDF
海南东方近岸海域海浪观测特征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冯兴如 李近元 +3 位作者 尹宝树 杨德周 陈海英 高冠东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共8页
利用海南东方近岸海域2014年至2015年间一整年的海浪观测资料,分析了海浪的时间变化特征。观测时间段内,有效波高最大值为4.03m,平均值0.79m;平均周期最大值为6.32s,平均值为3.58s。该海域冬季波高较大,秋季最小,常浪向为SSW方向,强浪向... 利用海南东方近岸海域2014年至2015年间一整年的海浪观测资料,分析了海浪的时间变化特征。观测时间段内,有效波高最大值为4.03m,平均值0.79m;平均周期最大值为6.32s,平均值为3.58s。该海域冬季波高较大,秋季最小,常浪向为SSW方向,强浪向为WSW向。基于该长期观测数据,文章亦研究了平均周期、有效波高之间的关系,同时还确立了该海域波高与平均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最后讨论了观测时间段内波浪能流密度的变化特征,发现一年中能流密度大于2kW·m^(-1)的频率为26%,且从全年的计算结果来看,观测位置处12月的波浪能较适宜开发,但总体波浪能资源不够丰富。文章对于认识海南东方近岸海域波浪特征以及工程设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东方 波浪变化特征 波高周期联合分布 波高持续时间 波浪能
下载PDF
威海南部近岸泥质区晚更新世以来的重矿物组合特征及对物源的指示 被引量:6
7
作者 刘金庆 宋红瑛 +2 位作者 印萍 张勇 曹志敏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9-140,共12页
对威海南部近岸泥质区WHZK01孔(孔深25.1m)岩心开展重矿物分析,结果表明,WHZK01孔主要以普通角闪石(22.1%)、磁铁矿(20.0%)和绿帘石(17.7%)为主,晚更新世以来自下而上可分为3个矿物组合带。氧同位素3期晚期河流相沉积(DU3)主要矿物组合... 对威海南部近岸泥质区WHZK01孔(孔深25.1m)岩心开展重矿物分析,结果表明,WHZK01孔主要以普通角闪石(22.1%)、磁铁矿(20.0%)和绿帘石(17.7%)为主,晚更新世以来自下而上可分为3个矿物组合带。氧同位素3期晚期河流相沉积(DU3)主要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末次冰后期河漫滩-河口湾相沉积(DU2)主要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钛铁矿-褐铁矿。全新世滨-浅海相沉积(DU1)主要矿物组合为磁铁矿-绿帘石-片状矿物-自生黄铁矿。重矿物物源判别表明,DU3和DU2层沉积物主要来自山东半岛南部沿岸河流输入。DU1层沉积物主要来自沿岸流输运的大量黄河细粒物质,沿岸河流物质和岛屿侵蚀物也有少量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矿物 物源判别 泥质区 海南
下载PDF
威海南部近岸泥质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 被引量:5
8
作者 刘金庆 印萍 +4 位作者 陈小英 曹志敏 王松涛 吴振 宋委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99-209,共11页
对威海南部近岸泥质区WHZK01钻孔(孔深25.1m)岩心开展粒度分析、AMS14 C和光释光(OSL)年代学测试,结合地震地层特征以及周边钻孔对比,建立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地层框架,揭示出该地区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的演化过程:(1)氧同位素3期晚期(MI... 对威海南部近岸泥质区WHZK01钻孔(孔深25.1m)岩心开展粒度分析、AMS14 C和光释光(OSL)年代学测试,结合地震地层特征以及周边钻孔对比,建立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地层框架,揭示出该地区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的演化过程:(1)氧同位素3期晚期(MIS3a)的河流沉积,水动力环境动荡;(2)氧同位素1期(MIS1)早期河漫滩与河口湾沉积,动力环境总体较弱;(3)全新世滨海—浅海沉积,沉积环境弱而稳定。海平面变化是影响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演化的主要因素,尤其全新世高海平面以来,随着黄海暖流的形成和黄海环流格局的建立,大量黄河物质在山东半岛沿岸流作用下输运到研究区,使得威海近岸泥质区得以快速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高分辨率 沉积环境 泥质区 海南
下载PDF
威海南部近岸海域表层海水化学要素时空变化及富营养化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李洪涛 刘阳 +1 位作者 于国庆 张龙飞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6-363,共8页
为了客观评价威海南部近岸海域海水化学要素时空分布及富营养化状况,分别于2013年春季、夏季及秋季3个航次进行表层海水水质调查.样品分析表明:调查海域表层海水水质符合二类水质标准,其中DO含量为6.040~7.880 mg/dm^3,DIN含量为0.156~0... 为了客观评价威海南部近岸海域海水化学要素时空分布及富营养化状况,分别于2013年春季、夏季及秋季3个航次进行表层海水水质调查.样品分析表明:调查海域表层海水水质符合二类水质标准,其中DO含量为6.040~7.880 mg/dm^3,DIN含量为0.156~0.252 mg/dm^3,DIP含量为0.006~0.018 mg/dm^3,COD含量为0.670~1.730 mg/dm^3.DO呈现从海岸线向外海逐渐升高的趋势,DIN、DIP及COD均呈现从海岸线向外海逐渐降低的趋势.营养盐的时空变化趋势受外源污染物的输入、养殖生物的排泄输入、浮游植物及大型海藻生长的共同影响.N/P分析表明春季变化最大,夏季次之,秋季变化幅度最小,3个季节中均为磷限制,可以通过控制磷酸盐的输入控制浮游植物的生长,从而避免赤潮的发生.富营养化状态指数分析表明调查海域的富营养化状态指数从海岸向外海逐渐降低,其中2号站(靖海湾湾口)、11号站(乳山湾湾口)及12号站(乳山湾湾口)受外源污染物的影响较大,呈现富营养化.调查表明3个季节的富营养化状态指数逐渐升高,与外源污染物的输入加大及养殖活动的逐渐频繁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化学 表层海水 化学要素 富营养化 海南海域
下载PDF
2013年威海南部近岸海域表层海水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洪涛 刘阳 +1 位作者 于国庆 王春晓 《河北渔业》 2016年第8期21-28,共8页
于2013年春季、夏季及秋季对威海南部近岸海域表层海水重金属进行调查,分析了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并利用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WQI)进行污染评价。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重金属含量与表层海水盐度、pH及化学需要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于2013年春季、夏季及秋季对威海南部近岸海域表层海水重金属进行调查,分析了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并利用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WQI)进行污染评价。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重金属含量与表层海水盐度、pH及化学需要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威海南部近岸海域表层海水水质良好,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受外源输入的影响较大;综合污染指数均远低于1,呈现从海岸线向外海逐渐降低的趋势;重金属元素含量与环境要素测值(pH、盐度及COD)之间相关性顺序为:As>Hg>Cu>Cd>Pb>Z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海域 表层海水 重金属 污染评价
下载PDF
海南岛近岸海域溶解无机磷时空分布及富营养化 被引量:15
11
作者 张际标 张鹏 +2 位作者 戴培东 赖进余 陈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541-2548,共8页
根据2016年枯水季、丰水季和平水季海南岛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现场调查资料,对该海域表层海水中溶解无机磷(DIP)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评价其污染水平和营养盐结构,分析该海域富营养化程度,并探讨了研究区域DIP的主要来源及与环境因子之... 根据2016年枯水季、丰水季和平水季海南岛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现场调查资料,对该海域表层海水中溶解无机磷(DIP)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评价其污染水平和营养盐结构,分析该海域富营养化程度,并探讨了研究区域DIP的主要来源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南岛近岸海域表层海水DIP的平均浓度为(0.008±0.006) mg/L,浓度范围为0.000~0.062mg/L,万宁小海海域是3个水季的主要污染区域;平水季研究海域DIP污染水平高于枯水季与丰水季;富营养化指数变化范围为0.00~3.94,平均为(0.21±0.46),总体上海南岛近岸表层海水富营养化程度较低,但局部海域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无机磷 污染评价 富营养化 影响因素 海南海域
下载PDF
海南东部河流、河口及近岸水域颗粒态重金属的分布及污染状况 被引量:15
12
作者 辛成林 任景玲 +3 位作者 张桂玲 邵亚平 张国玲 刘素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15-1323,共9页
2008年7月对海南万泉河、文昌/文教河河口及东部近岸悬浮颗粒态金属的分布进行调查,采用ICP-AES测定Al、Fe、Mn、Cr、Cu、Ni、V、Zn的含量,探讨颗粒态重金属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初步分析了海南岛东部河流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受颗粒物... 2008年7月对海南万泉河、文昌/文教河河口及东部近岸悬浮颗粒态金属的分布进行调查,采用ICP-AES测定Al、Fe、Mn、Cr、Cu、Ni、V、Zn的含量,探讨颗粒态重金属的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初步分析了海南岛东部河流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受颗粒物粒径影响,河口区颗粒态金属浓度先随盐度升高而后逐渐降低,至东部近岸含量略有升高;以Al为校正因子归一化消除颗粒粒径影响后,重金属浓度在万泉河河流/河口分布均匀,而在文昌/文教河河流/河口有较大变化.富集因子计算结果显示,万泉河重金属污染较轻,而文昌/文教河Cr、Ni相对富集,污染严重.在影响颗粒态重金属组成的因素中,颗粒物的来源占主导地位,同时也受水体氧化还原环境及污水排放、生物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悬浮颗粒 分布 污染 万泉河、文昌 文教河河口 海南东部
原文传递
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南海自动剖面浮标轨迹模拟系统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天宇 杜岩 夏一凡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17,共9页
南海自动剖面浮标轨迹模拟系统包括高分辨率模式流场、拉格朗日追踪模型和垂向浮标运动参数化方案等三个核心部分。该系统可在南海范围内模拟两类自动剖面浮标:传统自动剖面浮标(停滞深度为1000m,最大下潜深度为2000m)和新型深海自动剖... 南海自动剖面浮标轨迹模拟系统包括高分辨率模式流场、拉格朗日追踪模型和垂向浮标运动参数化方案等三个核心部分。该系统可在南海范围内模拟两类自动剖面浮标:传统自动剖面浮标(停滞深度为1000m,最大下潜深度为2000m)和新型深海自动剖面浮标(停滞深度为距海底500m)。通过对南海现有的6个传统浮标的模拟,该系统可以预测其100d内的漂流轨迹。通过与真实浮标轨迹数据的对比,验证了该模拟系统的准确性。此外,根据该系统,我们初步探讨了深海自动剖面浮标阵列(时空分辨率为2°×2°×30d)在南海内区布放方案的可行性。该模拟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将有助于对现有传统剖面浮标布放策略进行优化,并对未来深海剖面浮标在南海的推广应用提供初步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东方 波浪变化特征 波高周期联合分布 波高持续时间 波浪能
下载PDF
海南岛南部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1
14
作者 罗昆 李亮 +3 位作者 龙根元 刘刚 薛玉龙 潘卫红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5-93,共9页
通过对海南岛南部近岸海域49个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结合沉积物的粒度组成特征,探讨了重金属可能的来源并评价了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以砂和粉砂为主,砾石和黏土含量相对较少。重金属平均... 通过对海南岛南部近岸海域49个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结合沉积物的粒度组成特征,探讨了重金属可能的来源并评价了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以砂和粉砂为主,砾石和黏土含量相对较少。重金属平均含量较低,最高是Zn元素,为38.98 mg/kg,大部分属于国家海洋沉积物一类标准。除As元素之外,Zn、Cu、Cd、Pb、Cr和Hg 6种重金属元素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与粉砂和黏土等细颗粒沉积物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的评价结果显示,海南岛南部近岸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非常轻微,不同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大小顺序为As>Hg>Cd>Pb>Cu>Cr>Zn,其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14.55,属于轻微的潜在生态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生态风险评价 粒度 表层沉积物 海南岛南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