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海域地震区划及关键问题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小军 李娜 陈苏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0,共10页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域地震区划关键技术研究》已实施3年,进入项目结题阶段,已形成海域地震区划方法与技术体系,研究成果为即将开展的中国海域地震区划图编制工作提供技术支撑。项目组分析和探讨了海域地震区划研究基础与存在的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域地震区划关键技术研究》已实施3年,进入项目结题阶段,已形成海域地震区划方法与技术体系,研究成果为即将开展的中国海域地震区划图编制工作提供技术支撑。项目组分析和探讨了海域地震区划研究基础与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关注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介绍和分析了主要研究成果和进展,包括海域断裂活动性探测和地震构造、中国海域与邻区地震目录及地震活动特征、海域地震动特性及衰减模型、海域场地条件及对地震动的影响、海域地震区划图编制方法与技术等;编制了一系列相关图件、数据库和计算软件,包括中国东部和南部海域活动构造框架图、3个典型海域(位于黄海、台湾海峡、南海内)地震构造图、中国海域及邻区统一地震目录、中国海域潜在震源区划分图与考虑不确定性的对比方案及考虑三维潜源模型的地震危险性分析软件;建立了中国海域及邻区俯冲带地震构造模型、基于地震动观测记录和地震模拟数据的南海俯冲带板内地震动衰减关系、利用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结合宽频带速度记录的俯冲带板缘与板内地震的地震动长周期反应谱衰减关系,提出了以场地覆盖土层厚度及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为指标的大陆架场地分类方法及相应的场地地震动参数调整方案;最后形成了海域地震区划图编制原则、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体系,完成了海域地震区划图编制规程(初稿)的编制工作,基本完成了3个典型海域地震区划图的编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地震区划 地震构造 俯冲带 地震活动性 潜在震源区 地震动衰减 场地分类
下载PDF
海域地震区划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小军 陈苏 +3 位作者 任治坤 吕悦军 童华炜 温增平 《地震科学进展》 2020年第1期2-19,共18页
中国位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陆域和海域地区的地质构造活动均非常强。随着沿海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滨海、近海及海洋工程的抗震设防成为地震科学领域的热点研究... 中国位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陆域和海域地区的地质构造活动均非常强。随着沿海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滨海、近海及海洋工程的抗震设防成为地震科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因此,迫切需要开展海域地震区划为工程抗震设防提供依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海域地震区划关键技术研究”以海域地震区划的基本原则、科学问题及关键技术为研究目标,提出海域地震区划图的编制原则,形成区划方法与技术系统,并通过典型海域地震区划的示范应用,为中国海域地震区划图编制提供技术支撑。经过两年的项目研究,编制完成了中国东部和南部海域活动构造框架图和3个典型海域(位于黄海、台湾海峡、南海内)地震构造简图,获得了中国海域及邻区俯冲带地震构造模型;建立了中国海域及邻区的统一地震目录,给出了中国近海大陆架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方案和参数;统计分析了海域与陆域场地上地震动以及内陆与俯冲带的不同震源类型地震的地震动特性差异,提出了基于地震动观测记录和地震模拟数据的地震动衰减模型构建方案;建立了中国海域及邻区海底地形及海床场地模型,给出了初步的海域场地地震动调整方法;分别开展了海上风力发电、桥梁及海底管道等海域工程及珊瑚岛礁的地震反应模拟分析,初步给出了海洋工程结构和岛礁对不同的地震动参数的敏感性特征;提出了典型示范区的地震区带及潜在震源区方案,形成了海域地震区划的原则与方法,完成了海域地震区划技术系统架构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地震区划 地震构造 俯冲带 地震活动性 潜在震源区 地震动衰减 场地条件 海洋工程
下载PDF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New Activity Features of the Lajishan Mountain Fault Zone in Qinghai Province 被引量:3
3
作者 Yuan Daoyang Zhang Peizhen +2 位作者 Lei Zhongsheng Liu Baichi Liu Xiaolo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5年第4期391-401,共11页
The Lajishan Mountain fault zone consists of two NE_protruding arcuate faults, i.e.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margin fault of Lajishan Mountain with the fault length of 230km and 220km respectively. The fault zone is ... The Lajishan Mountain fault zone consists of two NE_protruding arcuate faults, i.e.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margin fault of Lajishan Mountain with the fault length of 230km and 220km respectively. The fault zone is located in the large_scale compressional structure zone and tectonic gradient zone in_between the NNW_trending right_lateral strike_slip Reshui_Riyueshan fault zone and the NWW_trending left_lateral strike_slip northern margin of west Qinling Ranges fault zone is also an important boundary fault zone, separating the Xining_Minhe basin and the Xunhua_Hualong basin at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sides of the Lajishan Mountain respectively. Geologic geomorphic evidences of new activity revealed by field investig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latest movement of the Lajishan fault zone was in late Epipleistocene (only a few segments were active in early Holocene) and is mainly of compressive thrusting with slightly left_lateral strike_slip component. The above movement has possibly resulted in the occurrence of about 20 moderate earthquakes of magnitude around 5.0. The Lajishan region can therefore be regarded as a seismotectonic window to reflect tectonic movement and earthquake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jishan Mountain Active fault Historical earthquake New activ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