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迅与铃木虎雄的“文学的自觉”说——兼谈对海外中国文学研究成果的借鉴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晨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9-112,共4页
"文学的自觉"说是由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最先提出的;而鲁迅"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观点极有可能就借鉴自铃木《中国诗论史》一书。
关键词 鲁迅 铃木虎雄 文学的自觉”说 海外汉学研究 中国诗论史》 海外中国文学研究
下载PDF
性别: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纠葛
2
作者 臧晴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6-133,共8页
自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被引入国内以来,关键词研究一度成为文学艺术研究领域的一股热潮:以“关键词”直接命名的各种专著有三四十余种,其中不乏《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关键词》等名作,以此命名的各类... 自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被引入国内以来,关键词研究一度成为文学艺术研究领域的一股热潮:以“关键词”直接命名的各种专著有三四十余种,其中不乏《西方文论关键词》《文化研究关键词》等名作,以此命名的各类专栏与译著更是不胜枚举。然而,不少研究仍停留在词典编纂式的研究阶段,从知识论的角度来梳理特定词源的语义源流和古今演绎,尚无法呈现词语背后生活与思想的复杂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艺术研究 西方文论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文化与社会 雷蒙·威廉斯 关键词研究 词典编纂 现代性
下载PDF
从预设立场到内在超越:海外中国文学研究中“现代性”范式嬗变及多元面向
3
作者 韩晗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13,共8页
“现代性”是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和几代学者共同的理论追求,由此派生的文学现代性、文化现代性等概念,为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的代表性研究范型奠定了基础。它最初因对五四运动研究与韦伯的“现代性”理论这两个根源而被提出,... “现代性”是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和几代学者共同的理论追求,由此派生的文学现代性、文化现代性等概念,为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的代表性研究范型奠定了基础。它最初因对五四运动研究与韦伯的“现代性”理论这两个根源而被提出,而且又适逢冷战期间,因此具有鲜明的政治化预设立场。之后,因普实克与夏氏昆仲的学术实践,“现代性”被植入进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并以夏氏昆仲所开创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大宗,“感时忧国”是夏志清“现代性”阐释的重要反映。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李欧梵的“启蒙/颓废现代性”与王德威的“自发现代性”先承后续,成为了海外中国文学研究中事关“现代性”论述的体系化呈现,推动了“现代性”的多元阐释。进入到21世纪,海外中国文学研究逐渐呈现出以海外华人学者为“主力军”的势态,“现代性”这一概念也因内在超越而呈现出向“文化现代性”过渡的势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海外中国文学研究 感时忧国 华人学者 文化现代性
原文传递
视差之见: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描述与理论反思 被引量:1
4
作者 季进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22,共10页
本文简要梳理了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文献,初步呈现其基本形态和历史脉络,尝试分辨不同学术语境下,海外学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阐释和定位,与本土学界之间所存在的观念、材料、方法和价值四个维度的分歧,指出对于海外中国当代文学... 本文简要梳理了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文献,初步呈现其基本形态和历史脉络,尝试分辨不同学术语境下,海外学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阐释和定位,与本土学界之间所存在的观念、材料、方法和价值四个维度的分歧,指出对于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理解,离不开中国性辩难、当代性辩难、文学性辩难与世界性辩难等基本问题的思考。中外当代文学研究的视差之见,一方面启示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基础背景传播、更多译介本土研究成果、推动中外成果比较研究、深入追踪体制问题,另一方面也提出了四种可能的研究理念,即作为文献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作为学科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作为方法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和作为机制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这将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辨中国当代文学的特质及其当代文学的世界化与经典化,也有助于推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形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历史描述 理论反思
下载PDF
现代文学“幻觉”和“细节”中的性别形式——从《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解读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主题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屏瑾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4-99,共6页
近年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颇丰,相似的学术背景与身份认同感,使这些作者从问题意识到对象、方法颇具相关性,现代文学以及文化理论研究者需要对海外中国研究提出的主题进行总体归纳,以期增强借鉴、回应与批评的能力,并促成对现代... 近年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颇丰,相似的学术背景与身份认同感,使这些作者从问题意识到对象、方法颇具相关性,现代文学以及文化理论研究者需要对海外中国研究提出的主题进行总体归纳,以期增强借鉴、回应与批评的能力,并促成对现代文学研究的反思。本文以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的论述为对象,分析她对现代文学中的"幻觉"与"细节"形式特质的关注,尤其是当这些特质和与性别有关的身份隐喻结合在一起时,现代文学研究视域中的地缘立场与学术生产力的关系便凸现出来,这使得"妇女与中国现代性"的主题不仅作为单纯的文学史研究存在,而且充满文化政治的涵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与中国现代性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性别形式
下载PDF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国内的讨论初探 被引量:1
6
作者 谭永利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5-59,共5页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近三十年来在国内的讨论日渐增多,但得出的意见却不一致,有的学者认为其落入了西方理论霸权的陷阱,也有的学者认为其可以作为"他山之石",对国内的文学研究有推动和借鉴作用。尽管这种异质性...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近三十年来在国内的讨论日渐增多,但得出的意见却不一致,有的学者认为其落入了西方理论霸权的陷阱,也有的学者认为其可以作为"他山之石",对国内的文学研究有推动和借鉴作用。尽管这种异质性的中国文学研究在中国的接受还未有定论,但讨论本身即意味着关注的深入,也意味着海外中国现代文学对国内的冲击不断增强。因此,笔者认为在海外中国研究学者的研究立场、方法、理论观念和学术观点有诸多不同之处的情况下,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更能把握他们的理论框架和思想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国内讨论 个案研究
下载PDF
一项未竟的现代工程: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可能与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余夏云 《励耘学刊》 2015年第2期9-26,共18页
中国现代文学常变常新,最新的研究成果总是不断改写我们对它的既定认识,使其成为一项未竟的现代工程。海外世界的相关论述,作为重要的改写资源,宛如“改变游戏的人”,不仅从细枝末节处丰富我们对现代文学的知识,而且也循此触动吾... 中国现代文学常变常新,最新的研究成果总是不断改写我们对它的既定认识,使其成为一项未竟的现代工程。海外世界的相关论述,作为重要的改写资源,宛如“改变游戏的人”,不仅从细枝末节处丰富我们对现代文学的知识,而且也循此触动吾人勤思“其到底源起何处”的问题,敦促我们不断体认到现代文学的当代性,以及其流动不居的学科特征。当然,也由是挑动中外学术的对话、协作,为深度挖掘现代文学提供可能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学术共同体 改变游戏的人
下载PDF
对海外中国现代沦陷区文学研究的再反思——以海外汉学家耿德华《被冷落的缪斯》为考察中心
8
作者 张清芳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CSSCI 2018年第2期249-261,共13页
海外汉学家耿德华在1980年出版了英文专著《被冷落的缪斯》,当时填补了国内外关于中国现代沦陷区文学研究的空白。今天再重新审视该书,发现它在继承前人与突破创新上,均带有1980年代西方学术界发生转型时的诸多特征。这种历史过渡时期的... 海外汉学家耿德华在1980年出版了英文专著《被冷落的缪斯》,当时填补了国内外关于中国现代沦陷区文学研究的空白。今天再重新审视该书,发现它在继承前人与突破创新上,均带有1980年代西方学术界发生转型时的诸多特征。这种历史过渡时期的'中间物'位置,使《被冷落的缪斯》的学术创新追求与瑕疵缺陷均带有时代特点,由此也使国内学者能够从海外中国现代沦陷区文学研究的角度,再次反思海外研究的优点和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冷落的缪斯 海外中国现代沦陷区文学研究 研究优缺点
下载PDF
他者视野下的两部域外中国文学史书写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与《剑桥中国文学史》对比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周睿 《国际汉学》 CSSCI 2020年第2期79-86,202,共9页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和《剑桥中国文学史》是欧美学界对中国文学史进行域外书写的代表之作,它们尝试以他者视野打破中国学者固有的文学史观.本文从编者学养、读者受众、文化视野、历史细节、解构精神、多元聚焦等方面,考察二史的中...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和《剑桥中国文学史》是欧美学界对中国文学史进行域外书写的代表之作,它们尝试以他者视野打破中国学者固有的文学史观.本文从编者学养、读者受众、文化视野、历史细节、解构精神、多元聚焦等方面,考察二史的中国文学史观,分析其所呈现的欧美学术思维传统,考察后者对前者在文化史方法、风格性统一、学术性规范上的纠正提升,这有助于今后中国文学史写作的再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 《剑桥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 海外中国文学研究 域外书写
下载PDF
海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被引量:1
10
作者 邱婧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0-168,共9页
长期以来,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是海外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之一。从研究特征来看,海外学界对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生产性、话语性研究及实证调查更为重视,对国内学界忽视的不同主体间互动性内容也更为关注,相关研究较为零散并分布于... 长期以来,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学是海外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之一。从研究特征来看,海外学界对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生产性、话语性研究及实证调查更为重视,对国内学界忽视的不同主体间互动性内容也更为关注,相关研究较为零散并分布于多种学科。通过梳理海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整体现状,指出部分海外研究成果中的意识形态偏见及相关问题,认为其研究否定了中国多民族交往交融共生的关系,无视不同时期不同历史形态下文学创作的多样性与多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少数民族文学 偏见
下载PDF
探骊得珠: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范式
11
作者 邱田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5-170,共6页
通过整体性、全局性地梳理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脉络,可以发现中国文学在世界的位置、影响及其变迁,在多元对话和文化杂糅中探索对中国文学新的认同,建立一种可行的研究范式发掘、重建其学术谱系。《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 通过整体性、全局性地梳理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脉络,可以发现中国文学在世界的位置、影响及其变迁,在多元对话和文化杂糅中探索对中国文学新的认同,建立一种可行的研究范式发掘、重建其学术谱系。《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从学科史层面对1960年代以降的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进行爬梳,在课题史里展开文学研究与研究史的对话,试图建立一种基于"打通"和"不隔"的对话伦理基础上的问题与方法、思路及可能。其既关注历史脉络中海外研究推动的学术转型和范式转移,亦关注在文化旅行与文化混合里所传递的中国文本同中国经验,这种双向关照不仅能把中国带进世界,亦能将世界带进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学科史 研究范式
下载PDF
英语世界中国网络文学研究的洞见与盲视
12
作者 刘洪涛 邓子寒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9,共9页
本文通过对近20年来英语世界中国网络文学研究成果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发现中国网络文学文本的交互式创新、消费机制、审查机制最受西方学界关注。其重视交互式创新背后蕴藏着的是作者及读者对于文化历史和自我身份的构建。在研究中国... 本文通过对近20年来英语世界中国网络文学研究成果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发现中国网络文学文本的交互式创新、消费机制、审查机制最受西方学界关注。其重视交互式创新背后蕴藏着的是作者及读者对于文化历史和自我身份的构建。在研究中国网络文学的消费机制时,将中国网络文学空间视为各方关系交织的文化场,而互联网有效实现了其中各类角色的关系配置,促进了文学的生产流通。部分研究者认为中国网络文学具有一定模糊性的审查机制,实际具有作为文化实践内在环节的合理性,带来了"博弈"背后新的文学生产的可能性。研究者不仅将中国网络文学看作单纯的文学现象,还将其看作是网络时代的社会现象,在研究中采用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学家 中国网络文学 英语世界 海外中国网络文学研究
下载PDF
《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评述
13
作者 耿纪永 刘岩 《国际汉学》 CSSCI 2021年第3期189-194,共6页
一、重新认识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必要性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1961年夏志清(Chih-tsing Hsia,1921—2013)的《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出版算起,虽只有50多年的历史,却已从学科边缘发展为独立学科... 一、重新认识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必要性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自1961年夏志清(Chih-tsing Hsia,1921—2013)的《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出版算起,虽只有50多年的历史,却已从学科边缘发展为独立学科,成为海外汉学研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此领域研究所带来的意识形态、理论化问题对中国文学研究原有格局提出了挑战,改变了我们对文学的认识。然而,国内学界也有人认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始终未摆脱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远离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甚至陷入了东方主义的怪圈,不免落入“冲击—回应”的俗套。诚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始终无法回避西方的影响,重要的是如何去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研究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夏志清 西方价值观 东方主义 综论 原有格局 中国现代小说史》
下载PDF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荷兰的中国文学翻译与中国研究
14
作者 王文欣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18,共8页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中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在荷兰呈增长趋势,与19世纪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动向。本文梳理了这段时期荷兰的中国文学翻译的成就、特点,以及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在以莱顿大学和乌特勒支大学为代表的荷兰高等教育体系...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末,中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在荷兰呈增长趋势,与19世纪相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动向。本文梳理了这段时期荷兰的中国文学翻译的成就、特点,以及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在以莱顿大学和乌特勒支大学为代表的荷兰高等教育体系中逐步形成的谱系。在勾勒这两个面向的发展脉络的同时,本文重点关注驱动这些新发展背后的政治经济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域外传播 中国文学海外研究 荷兰汉学史 莱顿大学
下载PDF
彼岸他乡 借石攻玉——三部域外书写的中国文学史中的杜甫形象
15
作者 周睿 《杜甫研究学刊》 2020年第3期22-31,共10页
本世纪出版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剑桥中国文学史》及德文版《中国文学史》,是欧美学界借助自我文学史观对中国文学史再审视与再书写的代表。本文以三史中的杜甫形象为研究个案,试图从编者学养、方法学理、风格学脉三层面总结域... 本世纪出版的《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剑桥中国文学史》及德文版《中国文学史》,是欧美学界借助自我文学史观对中国文学史再审视与再书写的代表。本文以三史中的杜甫形象为研究个案,试图从编者学养、方法学理、风格学脉三层面总结域外书写的中国文学史中呈现的欧美学术思维共性,然后通过与国内主流文学史的对比,分析域外书写的特性,从碎片化体系构建、另类化经典破除、随性化文本细读三方面客观评价其意义与缺陷,从而探究不断纳入全球化文学批评思潮进程的域外中国文学史观中杜甫形象的生成与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海外中国文学研究 杜甫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梳理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55-159,共5页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自创刊至今持续关注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国内学界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视角,促使国内学术界进行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对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的选择既反映了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整体...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自创刊至今持续关注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国内学界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视角,促使国内学术界进行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对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的选择既反映了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整体特点,也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一直以来"持重"的办刊方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刊》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梳理
原文传递
跨语际与跨文化的海外汉学研究——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对象 被引量:5
17
作者 季进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42,共11页
本文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跨语际与跨文化论述为中心,探讨了该阐释模式可能带来的研究新机与局限,论证了20世纪中外文学与文化的复杂纠葛不仅见证了西方文化霸权,也在某种意义上,消解、抵抗甚至利用这种霸权。它提示我们,当... 本文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跨语际与跨文化论述为中心,探讨了该阐释模式可能带来的研究新机与局限,论证了20世纪中外文学与文化的复杂纠葛不仅见证了西方文化霸权,也在某种意义上,消解、抵抗甚至利用这种霸权。它提示我们,当下的文学与文化研究,尤其是中西文学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必须要在全球化格局的背景中历史地谈论,承认文化的多元取向和文学立场的有机交叠。更重要的是,应在认清这种全球化的“众声喧哗”之后,寻觅各种文化与文学之间协商、对话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语际实践 跨文化交际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原文传递
论中国文坛对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接受与反思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恋东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7-124,共8页
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何以能够成为极为"本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无限资源,是一个令人困惑的话题。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其对中国文坛的影响一直不绝,呈现出作为研究资源、文化资本、普世主义道德标准的三副面孔。21世纪... 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何以能够成为极为"本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无限资源,是一个令人困惑的话题。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其对中国文坛的影响一直不绝,呈现出作为研究资源、文化资本、普世主义道德标准的三副面孔。21世纪以来的近二十年,中国评论界对这一影响进行了客观冷静的分析,一批具有反思性的理论文章应运而生。中国文坛对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接受既是自身焦虑之体现,是为获取文化资源完成其未完成的现代性的一种手段;同时也体现了其在艰难前行中的逐渐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坛 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接受
原文传递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视觉文化新面向 被引量:1
19
作者 余夏云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8-136,共9页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的视觉文化研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图像研究,二是电影研究。它们共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文本世界,对过去的文字写作,起到了一个去中心化的作用。本文系统地梳理英语世界(主要是北美地区)中国现代文学的视觉研究成果,...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的视觉文化研究,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图像研究,二是电影研究。它们共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文本世界,对过去的文字写作,起到了一个去中心化的作用。本文系统地梳理英语世界(主要是北美地区)中国现代文学的视觉研究成果,指出这些研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表面信息介绍,而进入到对其深层话语结构的解析之中,型塑了"作为历史资料"、"作为艺术"、"作为思想/文化史视角"的多重议题。不过,我们也应当看到,此类讨论很容易走向"泛文字"化,其视像特征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很难被单独把握,更遑论实践所谓的"图文并茂"和"左图右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视觉文化 泛文字化
原文传递
文学、历史与意识形态——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之一
20
作者 余夏云 姜荷梅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3-53,共11页
文学与历史的关系繁复多端,本文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相关论著为入口.细看其如何拆解个中关系,梳理其下伏匿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无论是“传诗如史”,还是“以诗代史”,文学与历史、写实与虚构之间的辩证关系,一再引导我... 文学与历史的关系繁复多端,本文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相关论著为入口.细看其如何拆解个中关系,梳理其下伏匿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无论是“传诗如史”,还是“以诗代史”,文学与历史、写实与虚构之间的辩证关系,一再引导我们关注其所能为和不能为,暗示书写与记忆的“暴力”如何不断地干扰我们的文字、思考,以至于为下一轮的记忆和建构、遗忘和拆解,预留了批评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和历史 意识形态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