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外汉学家与香港《译丛》的中国文学编选及译介 被引量:2
1
作者 葛文峰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86-90,103,共6页
香港《译丛》是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的一个典范。在其主创出版者与撰稿人群体中,海外汉学家是一支重要力量。在文学编选方面,他们的跨文化身份明确了域外读者的阅读期待,他们的学术关注点又将选材进一步聚焦,最终选定代表性的中... 香港《译丛》是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的一个典范。在其主创出版者与撰稿人群体中,海外汉学家是一支重要力量。在文学编选方面,他们的跨文化身份明确了域外读者的阅读期待,他们的学术关注点又将选材进一步聚焦,最终选定代表性的中国文学篇目。而且,在具体的文学翻译实践中,近乎直译的汉学翻译方法与相关研究性文本相结合,是一种全方位深度传译的"丰厚翻译"模式。因此,在中国文学"走出去"进程中,海外汉学家群体的地位与作用亟需得到学界的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汉学家 香港《译丛》 中国文学 编选 译介
下载PDF
翻译生态伦理视域下的海外汉学家与19世纪中国典籍英译史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符蓉 张律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第10期4-6,119,共4页
立足本土翻译生态与伦理智慧,以海外汉学家研究为坐标,细化19世纪中国典籍英译史的发展脉络,探寻典籍翻译研究发展的普遍生态规律,探讨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译者群像之间的伦理关系,推演“海外汉学家-经典译本-翻译生态群落-传播生态链... 立足本土翻译生态与伦理智慧,以海外汉学家研究为坐标,细化19世纪中国典籍英译史的发展脉络,探寻典籍翻译研究发展的普遍生态规律,探讨翻译生态、文本生态和译者群像之间的伦理关系,推演“海外汉学家-经典译本-翻译生态群落-传播生态链”的图谱构建,为中国典籍翻译的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为实现文化强国的中国文化输出之路探索更有效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汉学家 中国典籍英译史 十九世纪 生态学 翻译伦理
下载PDF
海外汉学家视野中的中国古代逻辑 被引量:2
3
作者 龙潇 邹崇理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0-125,共6页
如何看中国古代逻辑的特殊性?海外汉学家有三种基本的视角:一是中国古代逻辑不是外延逻辑,而是一种讲求秩序和效率的逻辑;二是中国逻辑中的判断是一种辩证性判断;三是中国逻辑中的推理并不是西方逻辑意义上的类比推理,而是以类比推理的... 如何看中国古代逻辑的特殊性?海外汉学家有三种基本的视角:一是中国古代逻辑不是外延逻辑,而是一种讲求秩序和效率的逻辑;二是中国逻辑中的判断是一种辩证性判断;三是中国逻辑中的推理并不是西方逻辑意义上的类比推理,而是以类比推理的形式出现的深入归纳法。这样的分析强调从中国的语言、哲学的文化背景中理解和阐释中国特有的逻辑思想。这样的视野,能够充分说明中国古代逻辑为何是当今的悖论逻辑、归纳逻辑和语言逻辑的研究题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汉学家 概念 辩证性判断 深入归纳法
下载PDF
论海外汉学家鲁迅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张博健 李掖平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2-190,共9页
半个世纪以来,海外汉学家,尤其是美籍华裔汉学家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构成了这一领域的学术重镇,但对他们学术成果的质疑却从未中断过。从1962年普实克对夏志清的批评,到2000年在香港学术会议上刘再复与夏志清的当面交锋,1一直到当下的一... 半个世纪以来,海外汉学家,尤其是美籍华裔汉学家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构成了这一领域的学术重镇,但对他们学术成果的质疑却从未中断过。从1962年普实克对夏志清的批评,到2000年在香港学术会议上刘再复与夏志清的当面交锋,1一直到当下的一些批评文章。海外汉学家的鲁迅研究在现代文学研究中影响较大,但学界对其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似乎从未进行过彻底清理。在此,我们暂且搁置意识形态分野,仅从方法论角度对他们的鲁迅研究进行系统的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现代文学研究 夏志清 海外汉学家 普实克 刘再复 美籍华裔 学术会议
下载PDF
胡适与海外汉学家学术交游考述
5
作者 郭炳通 《襄樊学院学报》 2011年第9期51-56,共6页
近代著名学者胡适与海外汉学家交往频繁。以往学界多重视他与海外学人交游的个案研究,文章则通过对胡适日记、书信中大量文献的梳理,对他与海外汉学家近50年的学术交游做一纵向的梳理。藉此透析胡适对海外汉学研究态度的变化履迹,为当... 近代著名学者胡适与海外汉学家交往频繁。以往学界多重视他与海外学人交游的个案研究,文章则通过对胡适日记、书信中大量文献的梳理,对他与海外汉学家近50年的学术交游做一纵向的梳理。藉此透析胡适对海外汉学研究态度的变化履迹,为当代的中学西传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海外汉学家 中学西传
下载PDF
中华优秀文化对外传播中海外汉学家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湖越 《传播力研究》 2019年第33期40-40,共1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五千年华夏所积淀的宝贵财富,是构筑坚定文化自信的之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当今时代,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体现在民族发展、国家振兴以及国际竞争的方方面面。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五千年华夏所积淀的宝贵财富,是构筑坚定文化自信的之基,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当今时代,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体现在民族发展、国家振兴以及国际竞争的方方面面。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加强国际间文化交流,深化世界对我国的正面、客观认识正当其时。本文通过分析从古至今的海外汉学家的影响力,浅谈了海外汉学家"逆向"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可能性,以期探讨图书"走出去"的一种新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 海外汉学家 图书“走出去”
下载PDF
患难见真情:海外汉学家助力中国战疫故事
7
作者 赵大新 《对外传播》 2020年第5期39-40,共2页
以图书铭刻疫情之下的难忘记忆中图公司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期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问候和关怀,也听到了许多海外声援中国的感人故事。其中,有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精通中文、研究中国、热爱中国文化,与中... 以图书铭刻疫情之下的难忘记忆中图公司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期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问候和关怀,也听到了许多海外声援中国的感人故事。其中,有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精通中文、研究中国、热爱中国文化,与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他们就是分布在世界各国的汉学家朋友。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在中国肆虐,海外汉学家感同身受。他们密切关注中国的疫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文化交流 海外汉学家 患难见真情 春节期间 感同身受 助力 图书 肺炎
下载PDF
晚清民初新文学发端的另一重视角——以苏曼殊与海外汉学家交游为例
8
作者 黄轶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8-103,共6页
作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代人,晚清民初那拨知识分子的生平行迹和文学视野对新文学的发生有着深刻影响。其中,苏曼殊和西班牙牧师罗弼·庄湘、德国汉学家奥托·福兰阁、英国诗人W.J.B.弗莱彻的交游,与其译介事业和文... 作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代人,晚清民初那拨知识分子的生平行迹和文学视野对新文学的发生有着深刻影响。其中,苏曼殊和西班牙牧师罗弼·庄湘、德国汉学家奥托·福兰阁、英国诗人W.J.B.弗莱彻的交游,与其译介事业和文学成就密切相关。他们一起探讨中外译事之得失,在翻译文本的选择上相互启发,在译学观念和价值认识上相互砥砺,推动了中外文学的互译和传播,共同书写了中外文化、文学交流史上的精彩篇章。考辨苏曼殊与欧洲汉学家的交游和相互影响的事实,是苏曼殊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清末到五四文学现代转型的个中奥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学发端 苏曼殊 海外汉学家 罗弼·庄湘 奥托·福兰阁 W.J.B.弗莱彻
原文传递
试论早期海外汉学家对中国的认知——以《中国通典》为例
9
作者 李爽 《中国报业》 2022年第16期64-65,共2页
海外汉学家笔下的中国,为我们更深层次地研究中国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17—18 世纪有大批优秀的入华耶稣会士通过记录在中国的见闻和感受或通过收集有关中国文化的资料,写成了许多风靡西方的汉学著作。研究这些汉学著作,能让我们更全... 海外汉学家笔下的中国,为我们更深层次地研究中国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17—18 世纪有大批优秀的入华耶稣会士通过记录在中国的见闻和感受或通过收集有关中国文化的资料,写成了许多风靡西方的汉学著作。研究这些汉学著作,能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以入华耶稣会士为典型代表的早期海外汉学家对中国的认知。本文以汉学名著《中国通典》为例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海外汉学家 《中国通典》 认知
原文传递
在海外发现“新名学”——汉学家论“名”的问题
10
作者 苟东锋 《社会科学文摘》 2024年第10期39-41,共3页
近年来,一些不同学科和知识背景的人文学者不约而同地聚焦于中国传统思想中“名”的问题,俨然形成一种新的学术动态。这种“名”的研究与此前的“名学”不同,可以称为一种“新名学”。值得注意的是,可以汇集到“新名学”名下的不仅有中... 近年来,一些不同学科和知识背景的人文学者不约而同地聚焦于中国传统思想中“名”的问题,俨然形成一种新的学术动态。这种“名”的研究与此前的“名学”不同,可以称为一种“新名学”。值得注意的是,可以汇集到“新名学”名下的不仅有中国学者,海外汉学家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学者 中国传统思想 知识背景 学术动态 海外汉学家
原文传递
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历史经验与价值实践
11
作者 余晴 祝丽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69,共1页
海外汉学家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海外著名汉学家评传丛书》(10卷本,山东教育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旨在通过撰著汉学... 海外汉学家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海外著名汉学家评传丛书》(10卷本,山东教育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旨在通过撰著汉学家评传,推动海外汉学研究的深耕掘进,从21世纪世界文化学术史的角度,重新考察中国文化在异域的接受与变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文化交流 图书出版 著名汉学家 走向世界 海外汉学研究 海外汉学家 接受与变异 教育出版社
下载PDF
19世纪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的汉语观
12
作者 罗星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3-180,188,共9页
19世纪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的汉学研究,从汉语教材的编写到汉语工具书的编纂再到各类文学作品的翻译,都以实现汉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的最大语用价值为目标。通过阅读和整理翟理斯的著作、论文及其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分析得出:翟理斯追... 19世纪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的汉学研究,从汉语教材的编写到汉语工具书的编纂再到各类文学作品的翻译,都以实现汉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的最大语用价值为目标。通过阅读和整理翟理斯的著作、论文及其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分析得出:翟理斯追求语音简明实用,强调语境中的词汇考察,注重汉语的超语法系统以及汉字实践体验。翟理斯实用主义的独特汉语观对汉语在西方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翟理斯 海外汉学家 汉语观 实用主义
下载PDF
间隙弥合——古希腊经典翻译之符号学解读 被引量:2
13
作者 贾洪伟 《外文研究》 2017年第1期70-75,共6页
基于格雷(D.L.Gorlée)的"Bridging the gap:A semioticians view on translating the Greek classics"(1997)一文的汉译,归纳该文之观点,总结其得失,借"他山之石"论中国文化之现代化与对外传播事宜,指出中国... 基于格雷(D.L.Gorlée)的"Bridging the gap:A semioticians view on translating the Greek classics"(1997)一文的汉译,归纳该文之观点,总结其得失,借"他山之石"论中国文化之现代化与对外传播事宜,指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当以语内与语际翻译必备之条件为策略,并以新近中国文化在国际上传播的成功案例说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须依靠海外资深汉学家,同时扶持年轻汉学家积极探究中国文化,参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希腊经典 符号学 中国文化走出去 海外汉学家
下载PDF
英语世界晚清小说研究中性别建构及其现代意义
14
作者 方頠玮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1-188,共8页
海外汉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晚清小说现代性进行探究。性别建构是其中重要的一个视角。性别建构涉及到伦理权力问题,身份重构问题,这些也是观照晚清小说性别建构的重要视域。性别建构充分表达了个人主体意识,展现出主观能动性。而这些... 海外汉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对中国晚清小说现代性进行探究。性别建构是其中重要的一个视角。性别建构涉及到伦理权力问题,身份重构问题,这些也是观照晚清小说性别建构的重要视域。性别建构充分表达了个人主体意识,展现出主观能动性。而这些,也体现出晚清小说性别建构的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建构 现代意义 晚清小说 海外汉学家
下载PDF
征稿启事
15
《船山学刊》 2022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1915年创办的《船山学刊》至今已走过百余年历程,是中国期刊史上为数极少而又历久弥新的学术期刊。《船山学刊》以研究船山思想、弘扬湖湘文化、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宗旨,刊发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影响久远的... 1915年创办的《船山学刊》至今已走过百余年历程,是中国期刊史上为数极少而又历久弥新的学术期刊。《船山学刊》以研究船山思想、弘扬湖湘文化、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宗旨,刊发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影响久远的学术文章,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学术新人。经中外学者百余年精心耕耘,已成为弘扬船山思想的学术重镇,成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学津梁。近现代许多著名学者都对刊物关爱有加并撰文投稿和组稿,海外汉学家特别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汉学界,十分关注刊物并惠寄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期刊史 湖湘文化 传承创新 学术期刊 汉学 船山思想 海外汉学家
下载PDF
征稿启事
16
《船山学刊》 2022年第6期F0003-F0003,共1页
1915年创办的《船山学刊》至今已走过百余年历程,是中国期刊史上为数极少而又历久弥新的学术期刊。《船山学刊》以研究船山思想、弘扬湖湘文化、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宗旨,刊发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影响久远的... 1915年创办的《船山学刊》至今已走过百余年历程,是中国期刊史上为数极少而又历久弥新的学术期刊。《船山学刊》以研究船山思想、弘扬湖湘文化、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宗旨,刊发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影响久远的学术文章,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学术新人。经中外学者百余年精心耕耘,已成为弘扬船山思想的学术重镇,成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学津梁。近现代许多著名学者都对刊物关爱有加并撰文投稿和组稿,海外汉学家特别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汉学界,十分关注刊物并惠寄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期刊史 湖湘文化 传承创新 学术期刊 汉学 船山思想 海外汉学家
下载PDF
征稿启事
17
《船山学刊》 2022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1915年创办的《船山学刊》至今已走过百余年历程,是中国期刊史上为数极少而又历久弥新的学术期刊。《船山学刊》以研究船山思想、弘扬湖湘文化、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宗旨,刊发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影响久远的... 1915年创办的《船山学刊》至今已走过百余年历程,是中国期刊史上为数极少而又历久弥新的学术期刊。《船山学刊》以研究船山思想、弘扬湖湘文化、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宗旨,刊发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影响久远的学术文章,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学术新人。经中外学者百余年精心耕耘,已成为弘扬船山思想的学术重镇,成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学津梁。近现代许多著名学者都对刊物关爱有加并撰文投稿和组稿,海外汉学家特别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汉学界,十分关注刊物并惠寄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期刊史 湖湘文化 传承创新 学术期刊 汉学 船山思想 海外汉学家
下载PDF
征稿启事
18
《船山学刊》 2022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1915年创办的《船山学刊》至今已走过百余年历程,是中国期刊史上为数极少而又历久弥新的学术期刊。《船山学刊》以研究船山思想、弘扬湖湘文化、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宗旨,刊发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影响久远的... 1915年创办的《船山学刊》至今已走过百余年历程,是中国期刊史上为数极少而又历久弥新的学术期刊。《船山学刊》以研究船山思想、弘扬湖湘文化、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宗旨,刊发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影响久远的学术文章,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学术新人。经中外学者百余年精心耕耘,已成为弘扬船山思想的学术重镇,成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学津梁。近现代许多著名学者都对刊物关爱有加并撰文投稿和组稿,海外汉学家特别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汉学界,十分关注刊物并惠寄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期刊史 湖湘文化 传承创新 学术期刊 汉学 船山思想 海外汉学家
下载PDF
征稿启事
19
《船山学刊》 2022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正>1915年创办的《船山学刊》至今已走过百余年历程,是中国期刊史上为数极少而又历久弥新的学术期刊。《船山学刊》以研究船山思想、弘扬湖湘文化、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宗旨,刊发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 <正>1915年创办的《船山学刊》至今已走过百余年历程,是中国期刊史上为数极少而又历久弥新的学术期刊。《船山学刊》以研究船山思想、弘扬湖湘文化、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宗旨,刊发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影响久远的学术文章,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学术新人。经中外学者百余年精心耕耘,已成为弘扬船山思想的学术重镇,成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学津梁。近现代许多著名学者都对刊物关爱有加并撰文投稿和组稿,海外汉学家特别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汉学界,十分关注刊物并惠寄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期刊史 湖湘文化 传承创新 学术期刊 汉学 船山思想 海外汉学家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海外“沈从文热”再研究
20
作者 陈俊芝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18,共13页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思想解放及全球化运动对各国“地方性”文化和文学现象的持续热度,沈从文不仅重返人们视野,而且似乎在海外汉学家眼里,俨然成为中国“地方作家”的主要代表(另一个位老舍)。所以,80年代海外的“沈从文热”,并非新鲜...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思想解放及全球化运动对各国“地方性”文化和文学现象的持续热度,沈从文不仅重返人们视野,而且似乎在海外汉学家眼里,俨然成为中国“地方作家”的主要代表(另一个位老舍)。所以,80年代海外的“沈从文热”,并非新鲜题目,相关成果也颇可观。((1))尽管如此,这些成果的遗漏材料仍需要补充,个别问题还可以继续廓清和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思想解放 海外汉学家 20世纪80年代 文学现象 老舍 地方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