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善与恶的选择——宗教对海斯特·白兰与潘金莲的人生结局的影响 |
付少华
|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13
|
|
2
|
《红字》中主人公海斯特·白兰的苦难与“救赎” |
刘瑞敏
|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7
|
|
3
|
反抗与超越——霍桑《红字》中海斯特的形象及意义 |
毕宇宏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
5
|
|
4
|
爱在“红字”中永生——论《红字》中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的爱情 |
王毅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5
|
范海斯“为社会服务”的大学理念简论 |
单中惠
|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
2008 |
11
|
|
6
|
勇敢追逐和叛逆的海斯特——从《红字》看霍桑的女权主义意识 |
周榕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
4
|
|
7
|
走向悲剧的两极——评海斯特·白兰和繁漪 |
申丽红
王文静
|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1
|
|
8
|
《西游记》海斯译本研究 |
陈琳
|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4
|
|
9
|
霍桑小说《红字》中海斯特的女性意识 |
刘晶晶
|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
2011 |
5
|
|
10
|
本我,自我,超我——《红字》中海斯特·白兰的精神分析 |
詹佳莉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
5
|
|
11
|
策略与妥协——《海斯法典》对美国电影工业产生的影响 |
曹怡平
|
《文化与传播》
|
2012 |
2
|
|
12
|
跨文化传播语境下彼得·海斯勒的中国形象建构及其叙事话语研究 |
李娟
|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
2015 |
2
|
|
13
|
《红字》主人公海斯特人物性格剖析 |
赵义森
|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2 |
1
|
|
14
|
抗争中的坚忍,妥协中的坚持——《红字》海斯特·白兰性格解读 |
刘喜玲
|
《文教资料》
|
2009 |
2
|
|
15
|
反叛与颠覆--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红字》中的海斯特 |
唐建怀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1
|
|
16
|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浅析海斯特的女性意识 |
陈婷苑
|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18 |
2
|
|
17
|
传统父权制度下的牺牲品——从生态女权主义角度解读海斯特 |
郭彦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
1
|
|
18
|
海斯特的另一面——重读《红字》 |
时晓英
|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5
|
|
19
|
从红字“A”看海斯特的人生及启示 |
陈婷苑
|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16 |
1
|
|
20
|
《红字》中的海斯特·白兰形象解读 |
徐晓芳
|
《美与时代(美学)(下)》
|
2005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