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地球系统模式CESM1-BGC模拟的西北太平洋海气CO_2通量随季节演变的年际变率主导模态
被引量:
2
1
作者
金晨曦
周天军
+1 位作者
陈晓龙
吴波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58-1070,共13页
海气CO_2通量的年际变率是气候学界关注的一个前沿问题.本文基于地球系统模式CESM1-BGC,采用季节依赖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S-EOF)分析方法,研究了热带西北太平洋(0°~35°N,110°E^150°E)海气CO_2通量随季节演变的年际...
海气CO_2通量的年际变率是气候学界关注的一个前沿问题.本文基于地球系统模式CESM1-BGC,采用季节依赖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S-EOF)分析方法,研究了热带西北太平洋(0°~35°N,110°E^150°E)海气CO_2通量随季节演变的年际变率主导模态.结果表明,该年际主导模态对应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从发展到衰减的演变过程.在El Nio发展年的夏季和秋季,海水CO_2分压的贡献略大于交换系数的贡献(即风速的贡献),两者共同作用使得西北太平洋吸收的CO_2增多.在El Nio成熟位相的冬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建立,其西北侧的异常西南风使得中国东南沿海及附近海域的风速减弱,从而降低交换系数,导致中国东南沿海及附近海域吸收的CO_2减少.随后的次年春季,西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继续维持,但位置东移,西南风的异常减小了风蒸发进而增加了中国近海海水温度,从而引起海水CO_2分压增大,使得中国近海海域吸收的CO_2减少,这一影响超过了交换系数减少所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co2通量
西北太平洋
年际变率
ENSO
原文传递
全球海洋碳循环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
6
2
作者
鲍颖
乔方利
宋振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26,共8页
基于海洋环流模式POP和生物地球化学模型OCMIP-2,建立了全球海洋碳循环模式,并用于对全球海洋碳循环的模拟研究。该模式在大气CO2为283×10-6条件下,积分3 100a,达到工业革命前的平衡态。在此基础上,用历史时期观测的大气CO2浓度进...
基于海洋环流模式POP和生物地球化学模型OCMIP-2,建立了全球海洋碳循环模式,并用于对全球海洋碳循环的模拟研究。该模式在大气CO2为283×10-6条件下,积分3 100a,达到工业革命前的平衡态。在此基础上,用历史时期观测的大气CO2浓度进行强迫,模拟了历史时期的海洋碳循环。模拟的无机碳浓度、总碱度与基于观测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全球碳循环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和南半球的中纬度,海洋是大气CO2的主要汇区;在赤道南北纬20°之间和南大洋50°S以南,海洋表现为大气CO2的源区。在1980s海洋吸收CO2速率(以C计)为1.38Pg/a,1990s为1.55Pg/a。海洋中人为碳在北大西洋含量最大,向下到达海底并向南输运到30°N附近;在南极附近,浓度较小,深度达到3 000m;在中纬度,人为碳被限制在温跃层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碳循环模式
海气co2通量
海洋人为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16年冬末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海气CO2交换特征分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程天宇
高郭平
+2 位作者
胡登辉
黄菊
张春玲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4-273,共10页
基于2016年3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调查,剖析该海域CO_2分压及相关参数的区域分布特征,估算其海-气界面CO_2的交换通量,并探讨了源/汇分布特征背后的物理机制。研究表明,调查区域海表p CO_2变化范围为321~575μatm,整体呈现出近岸高、...
基于2016年3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调查,剖析该海域CO_2分压及相关参数的区域分布特征,估算其海-气界面CO_2的交换通量,并探讨了源/汇分布特征背后的物理机制。研究表明,调查区域海表p CO_2变化范围为321~575μatm,整体呈现出近岸高、离岸低的分布趋势。至冬季末期,海表p CO_2分布主要受控于低温低盐高p CO_2的河口水与高温高盐低p CO_2的东海陆架水的水团混合影响,水体垂直混合作用对海表p CO_2影响不大。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冬季整体表现为大气CO_2的弱汇,通量值为-4.43±7.41mmol/m2/d。从区域碳汇强度看来,近岸长江冲淡水区近乎与大气保持平衡,黄东海混合水区和台湾暖流区表现为大气CO_2的中/强汇,是冬季末期海洋吸收大气CO_2的主要贡献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co2通量
物理过程
源汇特征
长江口
原文传递
题名
地球系统模式CESM1-BGC模拟的西北太平洋海气CO_2通量随季节演变的年际变率主导模态
被引量:
2
1
作者
金晨曦
周天军
陈晓龙
吴波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
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
出处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58-1070,共1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330423
41420104006)
江苏省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项目资助
文摘
海气CO_2通量的年际变率是气候学界关注的一个前沿问题.本文基于地球系统模式CESM1-BGC,采用季节依赖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S-EOF)分析方法,研究了热带西北太平洋(0°~35°N,110°E^150°E)海气CO_2通量随季节演变的年际变率主导模态.结果表明,该年际主导模态对应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从发展到衰减的演变过程.在El Nio发展年的夏季和秋季,海水CO_2分压的贡献略大于交换系数的贡献(即风速的贡献),两者共同作用使得西北太平洋吸收的CO_2增多.在El Nio成熟位相的冬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建立,其西北侧的异常西南风使得中国东南沿海及附近海域的风速减弱,从而降低交换系数,导致中国东南沿海及附近海域吸收的CO_2减少.随后的次年春季,西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继续维持,但位置东移,西南风的异常减小了风蒸发进而增加了中国近海海水温度,从而引起海水CO_2分压增大,使得中国近海海域吸收的CO_2减少,这一影响超过了交换系数减少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海气co2通量
西北太平洋
年际变率
ENSO
分类号
P732.6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全球海洋碳循环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
6
2
作者
鲍颖
乔方利
宋振亚
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26,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大气-海浪-海洋环流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及耦合数值模式改进"(4073084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0CB950504)
文摘
基于海洋环流模式POP和生物地球化学模型OCMIP-2,建立了全球海洋碳循环模式,并用于对全球海洋碳循环的模拟研究。该模式在大气CO2为283×10-6条件下,积分3 100a,达到工业革命前的平衡态。在此基础上,用历史时期观测的大气CO2浓度进行强迫,模拟了历史时期的海洋碳循环。模拟的无机碳浓度、总碱度与基于观测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全球碳循环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和南半球的中纬度,海洋是大气CO2的主要汇区;在赤道南北纬20°之间和南大洋50°S以南,海洋表现为大气CO2的源区。在1980s海洋吸收CO2速率(以C计)为1.38Pg/a,1990s为1.55Pg/a。海洋中人为碳在北大西洋含量最大,向下到达海底并向南输运到30°N附近;在南极附近,浓度较小,深度达到3 000m;在中纬度,人为碳被限制在温跃层以上。
关键词
海洋碳循环模式
海气co2通量
海洋人为碳
Keywords
ocean carbon cycle model
air-sea
co2
flux
ocean anthropogenic carbon
分类号
P731.235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6年冬末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海气CO2交换特征分析
被引量:
2
3
作者
程天宇
高郭平
胡登辉
黄菊
张春玲
机构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省部共建教育重点实验
出处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4-273,共10页
基金
上海市科委重点支撑项目--典型海域海-气CO2通量分析系统研制及应用示范(13230502000)
文摘
基于2016年3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调查,剖析该海域CO_2分压及相关参数的区域分布特征,估算其海-气界面CO_2的交换通量,并探讨了源/汇分布特征背后的物理机制。研究表明,调查区域海表p CO_2变化范围为321~575μatm,整体呈现出近岸高、离岸低的分布趋势。至冬季末期,海表p CO_2分布主要受控于低温低盐高p CO_2的河口水与高温高盐低p CO_2的东海陆架水的水团混合影响,水体垂直混合作用对海表p CO_2影响不大。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冬季整体表现为大气CO_2的弱汇,通量值为-4.43±7.41mmol/m2/d。从区域碳汇强度看来,近岸长江冲淡水区近乎与大气保持平衡,黄东海混合水区和台湾暖流区表现为大气CO_2的中/强汇,是冬季末期海洋吸收大气CO_2的主要贡献区域。
关键词
海气co2通量
物理过程
源汇特征
长江口
Keywords
air-sea
co2
flux
physical process
features of carbon source-sink
Yangtze Estuary
分类号
P734 [天文地球—海洋化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地球系统模式CESM1-BGC模拟的西北太平洋海气CO_2通量随季节演变的年际变率主导模态
金晨曦
周天军
陈晓龙
吴波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
2
原文传递
2
全球海洋碳循环三维数值模拟研究
鲍颖
乔方利
宋振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2016年冬末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海气CO2交换特征分析
程天宇
高郭平
胡登辉
黄菊
张春玲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