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海水养殖碳汇经济价值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9
1
作者 孙康 崔茜茜 +1 位作者 苏子晓 王雁楠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508-2520,共13页
中国是全球海水养殖第一强国,养殖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根据碳税法和人工造林法测算海水养殖碳汇经济价值,并探讨时空分异特征;采用LMDI指数分解法,分析海水养殖业碳汇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2008—2017年碳汇量和经济价... 中国是全球海水养殖第一强国,养殖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根据碳税法和人工造林法测算海水养殖碳汇经济价值,并探讨时空分异特征;采用LMDI指数分解法,分析海水养殖业碳汇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2008—2017年碳汇量和经济价值均呈上升趋势,2017年经济价值达到91.8亿元;各省份碳汇效率排名波动较大,效率和经济价值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逐渐缩小,经济价值处于持续增长趋势。②时空演化上,经济价值呈现出泛环渤海、泛长三角、泛珠三角三足鼎立分布态势,时空演化揭示了中国碳汇渔业在科学引导,合理布局,陆海统筹,试点先行,全国推广的演化机理,表明中国碳汇渔业发展态势趋好。③碳汇能力影响因素中,价值效应大于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渔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的影响显著。研究海水养殖碳汇有利于促进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以期为开发利用海洋渔业碳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价值 海水养殖碳汇 LMDI指数分解法
原文传递
大连市2022年贝藻养殖碳汇能力评估
2
作者 任恺佳 明红霞 +2 位作者 张继红 苏洁 樊景凤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46,共9页
作为全国海岸线最长的城市,辽宁省大连市拥有丰富的贝类藻类养殖等蓝碳资源,发展蓝碳经济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大连市的绿色生态养殖产业就是重要的近海增汇活动,具备发展蓝碳经济所必需的产业基础和能力。本文以2022年大连市主要贝藻... 作为全国海岸线最长的城市,辽宁省大连市拥有丰富的贝类藻类养殖等蓝碳资源,发展蓝碳经济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大连市的绿色生态养殖产业就是重要的近海增汇活动,具备发展蓝碳经济所必需的产业基础和能力。本文以2022年大连市主要贝藻养殖品种(扇贝、牡蛎、蛤、蚶、贻贝、海带和裙带菜)为碳汇研究对象开展了碳汇能力核算。结果显示,2022年大连市贝藻养殖总碳汇量达82.69万t,其中,净碳汇量达53.84万t,移出碳为26.15万t,相当于减排CO_(2)197.43万t,碳汇总价值为7 944.71万元。大连市贝类养殖产量约占全省的64.48%,碳汇贡献率达55.58%;藻类养殖产量占全省的94.75%,碳汇贡献率高达94.68%。大连市藻类和贝类中的海带和蛤的碳汇量最高,在整个辽宁省藻类和贝类碳汇量中贡献率分别达66.12%和31.37%。贻贝作为碳含量更高的碳汇渔业贝类,因大连市养殖面积小、产量低等因素,仅贡献了大连市碳汇量的0.72%。建议加强高碳汇贡献率藻类和贻贝的增养殖,推广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在实现海洋生物碳汇有效扩增的同时,优化大连市养殖产业结构(养殖品种、空间布局),改变养殖产业碳流通格局,推动大连市水产养殖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连市 渔业 贝藻海水养殖碳汇量评估 贝藻综合养殖
下载PDF
辽宁省2010-2019年海水养殖贝藻类碳汇能力评估 被引量:5
3
作者 尹钰文 车鉴 +1 位作者 魏海峰 罗传辉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2年第9期17-23,共7页
为减缓全球变暖趋势,海洋碳汇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此基础上我国提出了碳汇渔业的发展理念,可直接或间接实现降低大气中CO_(2)浓度。本研究以辽宁省海水养殖贝藻类主要品种(海带、裙带菜、牡蛎、贻贝、扇贝、蛤、蛏和蚶)为碳汇研究对象... 为减缓全球变暖趋势,海洋碳汇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此基础上我国提出了碳汇渔业的发展理念,可直接或间接实现降低大气中CO_(2)浓度。本研究以辽宁省海水养殖贝藻类主要品种(海带、裙带菜、牡蛎、贻贝、扇贝、蛤、蛏和蚶)为碳汇研究对象,依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2010—2019年辽宁省海水养殖贝藻类碳汇的相关数据对辽宁贝藻海洋碳汇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辽宁省通过养殖海藻和贝类的方式,10年间总计碳移出量约为267.73万t,相当于减排了982.57万t CO_(2)。有效地证明了海水养殖贝藻类碳汇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也对辽宁渔业发展有着很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对我国达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具有一定程度的推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省 渔业 海水养殖贝藻类 中国渔业统计年鉴
下载PDF
海洋碳汇渔业绿色发展空间外溢效应评价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徐敬俊 张洁 佘翠花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9-110,共12页
海洋碳汇渔业绿色发展空间关联性及其外溢效应对于海水养殖业的有效协调和区域海洋环境的有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科学估算沿海各省(自治区)海水养殖渔业碳汇量并探讨其空间相关性特征是制定差异化渔业碳汇发展政策的重要基础。根据2006—... 海洋碳汇渔业绿色发展空间关联性及其外溢效应对于海水养殖业的有效协调和区域海洋环境的有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科学估算沿海各省(自治区)海水养殖渔业碳汇量并探讨其空间相关性特征是制定差异化渔业碳汇发展政策的重要基础。根据2006—2016年中国大陆沿海9个省(自治区)的碳汇渔业资源清查数据,在检验和比较省域空间渔业碳汇总量相关性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渔业碳汇的外溢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海水养殖渔业碳汇量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各省渔业碳汇量也存在明显差异。②研究期内的Moran's I指数整体呈现为"V"型的波动变化特征,渔业碳汇在省域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并不是随机的,而是具备显著的空间相关性。③海水养殖渔业碳汇存在明显的空间外溢效应,通过随机效应的杜宾模型分解后得出渔业产值、劳动力投入的直接效应为正,而渔业受灾面积和科研项目经费投入的直接效应为负;从间接效应来看,渔业产值在各省域间存在竞争与依存关系,海水养殖业劳动力投入和渔业技术推广的项目经费投入在各省域间存在互补关系。因此,中国沿海各省份在发挥海洋水产养殖业生态功能时,应当考虑省域区位因素,合理制定兼具差异化和协调性的海洋碳汇渔业发展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养殖渔业 绿色发展 空间外溢效应
下载PDF
中国近海生态系统碳循环与生物固碳 被引量:33
5
作者 宋金明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03-711,共9页
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几年来中国近海海-气界面碳通量及控制因素、近海碳循环的关键过程以及近海生物固碳强度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中国近海渔业碳汇过程研究应关注的主要科学问题。近海海一气界面碳通量过程、生物泵过程、颗粒物沉降与释放... 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几年来中国近海海-气界面碳通量及控制因素、近海碳循环的关键过程以及近海生物固碳强度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中国近海渔业碳汇过程研究应关注的主要科学问题。近海海一气界面碳通量过程、生物泵过程、颗粒物沉降与释放以及捕捞/养殖碳转移过程是中国近海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控制过程。中国近海在总体上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汇,年吸收3000万~5000万t碳,但在部分浅海海域如胶州湾、长江口等是大气二氧化碳的源;中国近海浮游植物的年固碳量可达6.39亿t,春季和夏季浮游植物固碳占全年的65.3%。南海浮游植物固碳达4.16亿t,为渤海、黄海和东海的2倍。渔业捕捞与海水养殖可明显增加海洋碳汇,仅就近几年大型藻养殖而言,每年可多固定40万t碳,如果每年的养殖量增加5%,到2020年大型藻养殖可固定碳93万t/年,所以,为增加渔业捕捞与海水养殖碳汇,必须加强揭示渔业碳汇海域生态环境、建立渔业碳增汇强度评估方法以及明确渔业资源利用碳再生循环周期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过程 浮游植物 渔业捕捞与海水养殖碳汇 中国近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