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联合卫星测高和模式资料研究海水热含量变化 被引量:4
1
作者 冯伟 钟敏 +1 位作者 江敏 许厚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62-1570,共9页
本文在考虑洋底压力变化的情况下,利用2003~2008年融合多颗卫星的测高资料估计了全球和中国近海的海水热含量变化.顾及洋底压力(OBP)变化以及热膨胀系数随海水深度变化的影响,提出的改进方法提高了对中高纬度地区热含量变化的估算精度.... 本文在考虑洋底压力变化的情况下,利用2003~2008年融合多颗卫星的测高资料估计了全球和中国近海的海水热含量变化.顾及洋底压力(OBP)变化以及热膨胀系数随海水深度变化的影响,提出的改进方法提高了对中高纬度地区热含量变化的估算精度.在OBP变化较为明显的北太平洋区域Ⅰ(30°N~50°N,170°E~190°E)、南印度洋区域Ⅱ(40°S~60°S,100°E~120°E)和南太平洋区域Ⅲ(40°S~60°S,100°W~120°W),改进方法的均方差较传统方法分别降低了1 6.3%、60.5%和48.4%.同时研究表明,卫星测高的精度以及盐度变化是影响中高纬度地区热含量估计精度的重要因素.在中国近海地区,东海和黄海的热含量主要表现为周年变化;南海区域的热含量除周年变化外,还存在半周年项和年际变化项,且南海的海水热含量近年有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测高 洋底压力变化 海水热含量 容海平面 膨胀系数
下载PDF
全球海水热含量变化规律及其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谭伟 左军成 +2 位作者 李娟 杨逸秋 陈美香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89-594,共6页
利用Ishii温盐资料及T/P高度计资料,分析上层700m全球及区域海水热含量变化特征,并探讨海平面变化与上层海水热含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45—2006年全球大部分海域上层700m海水热含量均存处于上升趋势,全球平均上升速率为2.1×107... 利用Ishii温盐资料及T/P高度计资料,分析上层700m全球及区域海水热含量变化特征,并探讨海平面变化与上层海水热含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45—2006年全球大部分海域上层700m海水热含量均存处于上升趋势,全球平均上升速率为2.1×107J/(m2.a),并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尤其在湾流附近海域上升明显,最大可达6.5×107J/(m2.a);但在黑潮延伸体海域、太平洋40°S附近的带状海域、西太暖池以及赤道印度洋附近海域,海水热含量呈下降趋势,最大下降速率可达6.0×107J/(m2.a).1993—2006年,海水热含量和海平面在南(15°S^64°S)、北(15°N^64°N)半球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且位相相反,热带海域季节变化不明显,表现出显著的半年周期信号.在南半球低纬和高纬海域,海水热含量和海平面的季节变化较弱,热含量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较小.北半球海水热含量和海平面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较一致;而在南半球,尤其是低纬海域,海平面变化滞后海水热含量变化,甚至有相反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热含量 T/P海平面 上升趋势
下载PDF
利用卫星测高资料研究海水热含量变化
3
作者 米仁欢 钟敏 +2 位作者 闫昊明 彭鹏 江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8-61,共4页
利用卫星测高资料研究了2001—2007年北太平洋和中国南海海水热含量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并与用ECCO海洋模式资料估算海水热含量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显示,无论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在局部区域,该方法的结果与ECCO海洋模式的结果都符合... 利用卫星测高资料研究了2001—2007年北太平洋和中国南海海水热含量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并与用ECCO海洋模式资料估算海水热含量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显示,无论在全球范围内还是在局部区域,该方法的结果与ECCO海洋模式的结果都符合得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测高 海水热含量 膨胀系数 容海平面 海表温度
下载PDF
联合卫星测高、卫星重力和Argo资料监测海水热含量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孙佳龙 郭金运 郭淑艳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550-2559,共10页
本文利用卫星重力数据对2001-2007年由卫星测高数据计算的热比容海平面变化进行了改正,通过结合Argo数据计算了各层平均热膨胀系数,继而获取了全球、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水热含量变化.结果显示,黑潮和墨西哥湾流分别使西太平洋和大西洋... 本文利用卫星重力数据对2001-2007年由卫星测高数据计算的热比容海平面变化进行了改正,通过结合Argo数据计算了各层平均热膨胀系数,继而获取了全球、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水热含量变化.结果显示,黑潮和墨西哥湾流分别使西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水温增加,从而导致该海域海水热含量变化较大.利用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分析分别对全球海域、大西洋海域和印度洋海域的海水热含量变化周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海域都存在长周期和1年的变化周期,与其他学者得到结论一致.利用相关性分析了海水热含量变化与NINO3.4海域的海温变化之间的关联,结果显示,全球海域、大西洋海域和印度洋海域的海水热含量变化在滞后5个月后,与NINO3.4海面温度相关性最大.相比全球和印度洋海域,在大西洋海域的海水热含量变化与NINO3.4海面温度存在的相关性较小,而全球海域的海水热含量变化与NINO3.4海面温度的相关性最大,说明NINO3.4海面温度变化后将引起全球海洋中热量的重新分配,对全球海洋热含量变化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热含量 卫星测高 卫星重力 ARGO 海面温度
原文传递
增温停滞背景下黑潮与湾流区域潜热通量年代际趋势变化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高英健 任保华 +1 位作者 郑建秋 潘云峰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76-791,共16页
本文使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发布的客观分析海气通量项目数据集及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的Ishii次表层温盐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小扰动展开、线性回归、海水热力学方程2010等方法,主要研究在增温停滞背景(1979~2000年,升... 本文使用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发布的客观分析海气通量项目数据集及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的Ishii次表层温盐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小扰动展开、线性回归、海水热力学方程2010等方法,主要研究在增温停滞背景(1979~2000年,升温阶段;2001~2013年,停滞阶段)下,北半球两支西边界流区域即黑潮及其延伸区域(简称黑潮区域)和墨西哥湾流区域(简称湾流区域)海表潜热通量的年代际趋势转变和影响因子,以及内部热含量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两支西边界流在增温停滞背景下都发生了年代际尺度的趋势反转,而反转的时间节点以及前后的反转趋势都不相同:黑潮区域潜热通量年代际趋势于2001年左右由正转负;而湾流区域潜热通量年代际趋势于1993年左右由负转正。其影响因子在前后阶段也有不同:通过影响海表饱和比湿进而影响海气比湿差,海表温度是影响黑潮区域全时间段以及湾流区域1993~2013年时间段潜热通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风速通过直接的影响以及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也会对潜热通量变化产生间接影响,主要在湾流区域的1979~1992年时间段体现。黑潮及湾流区域0~1000 m海水热含量的年代际变化同样存在差异:黑潮区域表层热含量年代际变化同混合层一致;湾流区域表层热含量年代际变化同深层相异,而表层以下的变化较为一致;两个区域的深层热含量变化都体现了增温停滞的现象,黑潮区域可能存在下层至上层的影响;而湾流区域可能存在上层至下层的影响。黑潮与湾流区域表面的差异可以归结为海洋与大气因素的影响差异,而内部热含量年代际变化的垂直差异可能归结为两区域的结构差异。增温停滞对两区域的变化影响显著,而区域的变化可能存在对增温停滞的反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量 海水热含量 增温停滞 黑潮 湾流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Upper-Ocean Heat Content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China 被引量:5
6
作者 HUANG Ke ZHANG Qi-Long +1 位作者 XIE Qiang WANG Dong-Xiao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2年第4期306-313,共8页
An analysis of the Ishii ocean heat content(OHC)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from the surface to 700-m depth shows that the OHC changes dramatically on the interannual timescale in the Indian Ocean.The first mode of ... An analysis of the Ishii ocean heat content(OHC)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from the surface to 700-m depth shows that the OHC changes dramatically on the interannual timescale in the Indian Ocean.The first mode of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1) of the OHC shows that there is a strong air-sea interaction pattern in the Indian Ocean with a positive(negative) loading in the east and a negative(positive) loading in the west.This seesaw oscillation pattern influences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China with a North-South reversed distribution.Composite analysis shows that during a positive(negative) OHC episode,an anomalous cyclonic(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South China weakens(enhances) the monsoonal northward flow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meanwhile,anomalous meridional circulation connects the descending(ascending) branch over the Southeast Indian Ocean and the ascending(descending) branch in South China as well as a descending(ascending) branch over North China.Analysis of the mechanism behind these features suggests that(1) the accumulation of OHC-induced vorticity is related to the wave activity over the mid-latitudes and that(2) the meridional teleconnection induced by the Indo-Pacific air-OHC interaction appears over East Asia and the western Pacific.Both of these patterns can cause summer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ceanic heat content summer precipitatio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tropical Indian Ocea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