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海洋封存的思考与新路径探索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守为 李清平 +3 位作者 朱军龙 周云健 赵常忠 何玉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I0001,共11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彰显大国责任担当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中国目前碳封存选址大多都集中在陆地,并且主要以气态CO_(2)或者液态CO_(2)的方式进行碳封存。陆地的碳封存潜力不及海...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彰显大国责任担当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中国目前碳封存选址大多都集中在陆地,并且主要以气态CO_(2)或者液态CO_(2)的方式进行碳封存。陆地的碳封存潜力不及海洋,而且前者对于储层的地质条件和作业条件要求均较高。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碳封存潜力巨大,目前中国已建成第一个海上碳封存项目——“恩平15-1”CO_(2)封存示范项目。为了加快推进CO_(2)海洋封存目标的实现,提出了CO_(2)水合物固态封存的新思路,探索了海洋碳封存的整体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甲烷水合物开发的逆向思维,以及CO_(2)水合物形成条件远不及甲烷水合物苛刻的特点,可以将CO_(2)注入海底形成CO_(2)水合物碳矿;②基于“固态流化”法的逆向原理及思维将液态CO_(2)直接注入甲烷水合物层及其下伏层的泥砂中,不仅可以利用CO_(2)置换开发甲烷水合物,而且还能在海底浅层形成CO_(2)水合物进而实现碳封存;③利用现有油气田开发平台和设备,选择有利于CO_(2)封存的地质构造和咸水层,有望实现油气田开发和海洋碳封存的协同发展。结论认为,该方法已经通过了实验室可行性验证,有望为未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碳封存 CO_(2)水合物 CO_(2)地质封存 “固态流化”法 甲烷水合物 CCUS
下载PDF
基于日本苫小牧港CCS示范项目的海洋碳封存环境风险监测方法浅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宋秦平 尹晓娜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13,共6页
碳捕集与封存利用技术是应对全球变暖、实现温室气体CO_(2)大规模削减的重要技术途径。海洋碳封存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之一,该技术利用海下稳定岩石储层对CO_(2)进行储存,相比于陆地碳封存技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以日本苫小牧港CCS... 碳捕集与封存利用技术是应对全球变暖、实现温室气体CO_(2)大规模削减的重要技术途径。海洋碳封存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之一,该技术利用海下稳定岩石储层对CO_(2)进行储存,相比于陆地碳封存技术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以日本苫小牧港CCS示范项目为基础,系统梳理了该项目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CO_(2)泄漏事故预防监测和地震监测等方面的研究方法,分析并总结了CO_(2)泄漏事故判断指标pCO_(2)/DO值(海水中CO_(2)与DO分压之比)的适用性以及地震对CO_(2)海下注入工程的影响,并基于中国国情提出在海洋碳封存项目中增加CO_(2)泄漏事故预防监测系统和地震监测系统等建议,为地震多发海域今后的碳封存项目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 海洋捕集与封存利用技术 日本苫小牧港CCS示范项目 环境监测 地震监测
原文传递
全球海洋CCS技术进展及对广东的借鉴
3
作者 杨伦庆 张洒洒 赵子亮 《科技和产业》 2024年第19期191-195,共5页
在全球碳减排与气候变化议题日益凸显的今日,海洋CCS(碳捕集与封存)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技术之一,正引领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浪潮。对世界主要国家海洋CCS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广东目前海洋CCS发展情况,从开展海底碳封存... 在全球碳减排与气候变化议题日益凸显的今日,海洋CCS(碳捕集与封存)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技术之一,正引领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浪潮。对世界主要国家海洋CCS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广东目前海洋CCS发展情况,从开展海底碳封存潜力评估、建立行业规范和标准体系、发展碳封存技术、开展试点示范工程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以期培育广东绿色发展新引擎,助力广东碳中和目标的率先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存 海洋CCS(捕集与封存) 海洋 广东
下载PDF
“三泵集成”打造海洋CO2负排放生态工程 被引量:13
4
作者 王誉泽 鲁鋆 +1 位作者 刘纪化 张传伦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9-287,共9页
微型生物(包括细菌、古菌和病毒)是海洋碳循环的巨大幕后推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大气二氧化碳(CO2)由海洋藻类生物转变成可沉降有机组分(生物泵),经过细菌和古菌及其他生物和病毒作用(微型生物碳泵),在广阔水体中... 微型生物(包括细菌、古菌和病毒)是海洋碳循环的巨大幕后推手,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大气二氧化碳(CO2)由海洋藻类生物转变成可沉降有机组分(生物泵),经过细菌和古菌及其他生物和病毒作用(微型生物碳泵),在广阔水体中产生的惰性有机碳(RDOC)可在千年时间尺度上被封存,其伴随颗粒物进一步沉降到海底由底栖微生物作用变成碳酸盐矿物(碳酸盐碳泵)得以更长时间尺度的封存。文章在充分了解海洋微生物过程和机制的基础上,阐述“三泵(生物泵、微型生物碳泵、碳酸盐碳泵)集成”的固碳、储碳原理和优势;采用人工智能手段,制定海洋负排放工程可行性方案,为海洋碳封存提供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场景。从科学原理上,该方案的实施将可望助力我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泵 微型生物 酸盐 海洋碳封存 海洋负排放生态工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