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LIOP反演海洋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方法概述 被引量:2
1
作者 陶雨婷 赵泓楷 +8 位作者 周雨迪 卓文淇 刘群 崔晓宇 刘斌 乐成峰 潘孙强 刘崇 刘东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7-65,共9页
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particulate backscattering coefficient,bbp)是海洋光学应用于海洋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核心参数。但目前常用的原位方法短时间内无法完成大范围的探测,被动水色遥感无法在缺乏光照以及有云的条件下工作,相... 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particulate backscattering coefficient,bbp)是海洋光学应用于海洋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核心参数。但目前常用的原位方法短时间内无法完成大范围的探测,被动水色遥感无法在缺乏光照以及有云的条件下工作,相比之下,主动遥感方式星载激光雷达可以突破以上限制,在海洋探测方面具有极大的优越性。2006年发射的CALIOP成为首个能够提供全球海洋bbp数据的星载激光雷达,特别是为极地观测和昼夜观测提供了重要数据。文中详细介绍了CALIOP系统原理及其三级主要数据产品,重点梳理了利用CALIOP 532 nm偏振通道退偏比反演bbp的方法以及后续的退卷积校正系统瞬态响应等改进措施,总结出了一套详细完整的反演流程,开发出对应算法并展示了bbp的反演结果,旨在为我国未来星载海洋激光雷达的数据处理及应用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载激光雷达 CALIOP 海洋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 反演算法
下载PDF
^(234)Th/^(238)U不平衡法及其在海洋颗粒物循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韦兵兵 李江涛 +2 位作者 张利 刘乾峰 方家松 《海洋地质前沿》 2015年第11期1-9,共9页
一直以来,对于测定从海洋表层到深层整个全水柱的颗粒物输出通量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放射性元素^(234)Th因其合适的半衰期(t_(1/2)=24.1d)和超强的颗粒物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示踪颗粒物的循环以及和生物有关的海洋过程,并且^(234)Th/^(2... 一直以来,对于测定从海洋表层到深层整个全水柱的颗粒物输出通量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放射性元素^(234)Th因其合适的半衰期(t_(1/2)=24.1d)和超强的颗粒物活性而被广泛应用于示踪颗粒物的循环以及和生物有关的海洋过程,并且^(234)Th/^(238)U不平衡法因其采样简单且能得到高分辨率的垂向和水平向数据而具有更远的发展前景。主要介绍了^(234)Th/^(238)U不平衡法的原理、发展历史、采样和分析方法及其在海洋颗粒物循环过程和其他海洋学研究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并重点探究其对于研究颗粒物有机物再矿化过程和受控机制以及深海碳循环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4Th/238U不平衡法 海洋颗粒 输出通量 再矿化过程 海洋碳循环
下载PDF
海洋水体颗粒有机碳遥感反演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亚琪 王繁 陈迤岳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2期205-212,共8页
海水颗粒有机碳(POC)对海洋碳循环以及调节CO_2影响下的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是获取海水POC信息的重要方法,POC遥感监测与空间模式已成为海洋领域的热点科学问题.本文全面总结了国内外海洋颗粒有机碳遥感反演算法,包括一... 海水颗粒有机碳(POC)对海洋碳循环以及调节CO_2影响下的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是获取海水POC信息的重要方法,POC遥感监测与空间模式已成为海洋领域的热点科学问题.本文全面总结了国内外海洋颗粒有机碳遥感反演算法,包括一类和二类水体的表层和垂向POC浓度遥感反演,以及POC遥感获取方式分类、比较与分析.同时,本文对海洋颗粒有机碳遥感反演进行了展望,提出结合POC表层和垂向分布,建立近岸海域水体POC三维遥感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颗粒有机碳 遥感 反演算法 水体类型 表层垂向
下载PDF
海洋浮游微食物网生物在海洋颗粒形成和沉降中的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赵苑 赵丽 +3 位作者 董逸 李海波 张武昌 肖天 《海洋科学集刊》 CAS 2017年第1期22-34,共13页
海洋中存在着大量的颗粒,包括大型聚合颗粒(即海雪,粒径>500μm)、小型聚合颗粒(1~500μm)和亚微米颗粒粒径(<1μm)等.颗粒在海水中营造了不同于纯海水的小生境,其中生活着与自然海水中不同的生物.异养细菌、蓝细菌、真核藻类、... 海洋中存在着大量的颗粒,包括大型聚合颗粒(即海雪,粒径>500μm)、小型聚合颗粒(1~500μm)和亚微米颗粒粒径(<1μm)等.颗粒在海水中营造了不同于纯海水的小生境,其中生活着与自然海水中不同的生物.异养细菌、蓝细菌、真核藻类、鞭毛虫、纤毛虫等微食物网生物可以黏附在海洋颗粒上,或生活在颗粒内部,其丰度高于周围水体中的自由生活生物,这可能是由于颗粒提供了更适宜生长的营养环境.本文综述了海洋浮游微食物网生物在海洋颗粒形成和沉降中的作用.微食物网生物在颗粒物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直接促进颗粒形成,也可以彼此结合成颗粒,或微型浮游动物排粪形成颗粒.微食物网生物还可以对颗粒进行转化,影响颗粒的大小、沉降速度、或对颗粒及其黏附生物进行摄食.微食物网生物由于本身较小,沉降较慢,但这些生物和颗粒的结合使得微食物网生物在碳通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食物网 海洋颗粒 沉降 碳通量
原文传递
海洋颗粒物的原位细致分类、应用与展望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嘉晋 廖然 马辉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9-70,共12页
海洋中各种微小颗粒物无处不在,它们与海洋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和地质沉积等几乎都有关联,尤其在海洋碳循环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海洋颗粒物的原位观测技术,以及对观测数据的细致分类仍不能满足需求。偏振光散... 海洋中各种微小颗粒物无处不在,它们与海洋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和地质沉积等几乎都有关联,尤其在海洋碳循环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海洋颗粒物的原位观测技术,以及对观测数据的细致分类仍不能满足需求。偏振光散射测量对散射颗粒的粒径、形态和亚细胞层次的微观结构特征十分敏感,测量结果可用于对复杂的海洋颗粒物结构特征甚至海洋生物的生理状态进行定量表征和细致分类。实现偏振光散射的原位动态监测已经在海洋环境监测领域展示出诱人的应用潜力。简单介绍海洋颗粒物的检测方法,重点介绍基于偏振光散射的颗粒物细致分类方法和初步应用,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射 偏振光 海洋颗粒 细致分类 复合测量 海洋碳循环
原文传递
海洋沉积物/颗粒物在生源要素循环中的作用及生态学功能 被引量:19
6
作者 宋金明 李学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3,共13页
海洋沉积物/颗粒物是生源要素循环过程中的关键源与汇,沉积物/颗粒物一方面是海水生源要素的主要归宿,生源要素从溶解态经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转变为颗粒态,颗粒物质再沉降形成沉积物,另一方面,海洋沉积物/颗粒物经过微生物-浮游动物-... 海洋沉积物/颗粒物是生源要素循环过程中的关键源与汇,沉积物/颗粒物一方面是海水生源要素的主要归宿,生源要素从溶解态经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转变为颗粒态,颗粒物质再沉降形成沉积物,另一方面,海洋沉积物/颗粒物经过微生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作用分解形成溶解态的生源要素,并释放到海水中再次被浮游植物利用,进入下一轮循环,所以,海洋沉积物/颗粒物具有异常重要的生态学功能。浮游植物是海水溶解态生源要素的利用者和海源颗粒态生源要素的初始形成者,浮游动物通过摄食浮游植物或其他有机颗粒物可释放出溶解态生源要素或形成更大的颗粒物,颗粒物沉降后形成的沉积物又通过底栖生物摄食-扰动-破碎等过程将颗粒生源要素释放进入水体参与再循环。生态系统不同类群的生物在颗粒生源要素的释放-沉降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而又相互关联,其中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的摄食与代谢、微生物参与的分解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海洋沉积物/颗粒物生态学功能研究作为支撑海洋环境和资源的持续利用的科学基础,已成为海洋科学的前沿领域,必将获得跨越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功能 生源要素循环 微生物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底栖生物 海洋沉积物/颗粒
下载PDF
海洋悬浮颗粒的光谱模拟:ADA与Mie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崔廷伟 张杰 马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3367-3370,共4页
基于海洋悬浮颗粒的折射率、粒径分布特征,利用异常衍射近似ADA(anomalous diffraction approximation)和米(Mie)散射方法进行衰减、吸收和散射效率的光谱模拟,分析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对偏差Δc,Δa,Δb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利用计算速度... 基于海洋悬浮颗粒的折射率、粒径分布特征,利用异常衍射近似ADA(anomalous diffraction approximation)和米(Mie)散射方法进行衰减、吸收和散射效率的光谱模拟,分析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对偏差Δc,Δa,Δb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利用计算速度占优的ADA方法进行海洋悬浮颗粒光谱模拟的可行性,研究发现:Δc,Δa,Δb受颗粒粒径、折射率实部和虚部的共同影响,且影响方式复杂;ADA方法满足计算精度(相对偏差小于5%)要求的最小颗粒半径Rmin随折射率和波长等的变化而变化。考虑到ADA与Mie的计算偏差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海洋悬浮颗粒组分复杂多样,建议在进行海洋悬浮颗粒光谱模拟时,采用经典的Mie方法,而不是计算相对快速的ADA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衍射近似 米散射 海洋悬浮颗粒
下载PDF
中国近海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邢建伟 宋金明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42-962,共21页
大气颗粒物成分复杂、来源广泛,其通过干湿沉降的方式向海洋的输送是海洋营养物质和一些有害成分的重要来源之一,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可追溯并量化各类大气成分的排放源信息,为科学防控大气污染和评估海洋大... 大气颗粒物成分复杂、来源广泛,其通过干湿沉降的方式向海洋的输送是海洋营养物质和一些有害成分的重要来源之一,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可追溯并量化各类大气成分的排放源信息,为科学防控大气污染和评估海洋大气沉降的生态环境效应提供科学依据.目前的大气颗粒物源解析研究多聚焦城市,对海洋的研究相对不足.本文系统梳理了目前各类源解析方法的发展现状,综述了其在我国海洋大气颗粒物源解析中的应用,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结果表明,1)源清单法、源模型法和受体模型三大类技术方法体系在我国海洋大气颗粒物源解析中均有应用,但由于各类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以因子分析为代表的源未知受体模型得到了最广泛地应用;2)以指示因子法和同位素示踪法为代表的新方法不断涌现,多方法联用源解析技术实现了海洋大气颗粒物来源的准确识别;3)中国近海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为化石燃料燃烧、工业排放、生物质燃烧、农业化肥使用、城市垃圾焚烧以及二次生成等的人为源,也有部分来自矿物沙尘、建筑扬尘、海盐飞沫以及生源释放等自然源,其贡献的相对大小与海域位置、陆源输入强度、气象条件以及浮游植物生物量等因素有关.今后应首先从完善源成分谱入手,注重开展多种源解析方法的集成与耦合,研发混合源解析技术模型,开发在线实时快速源解析和二次颗粒物源解析技术,并重点在受人为影响显著的海湾、近岸区域以及生态脆弱区开展精准化大气污染物源解析研究.不断发展适合我国近海的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方法体系,对实现陆海统筹下的海洋生态保护战略目标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大气颗粒 源解析技术 因子分析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 同位素示踪 多方法耦合应 陆海统筹
下载PDF
我国海洋沉降颗粒物质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Ⅱ.酮、醛和醇脂类化合物组成特征的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段毅 崔明中 +3 位作者 马兰花 宋金明 周世新 罗斌杰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9期2086-2090,共5页
海洋沉降颗粒有机质在海洋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食物、参与了海洋化学循环,而且为海底沉积物提供了沉积有机质,因此,海洋沉降颗粒有机质的来源、传送和转移过程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海洋沉降颗粒有机质的传送... 海洋沉降颗粒有机质在海洋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海洋生物提供了食物、参与了海洋化学循环,而且为海底沉积物提供了沉积有机质,因此,海洋沉降颗粒有机质的来源、传送和转移过程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海洋沉降颗粒有机质的传送过程可以通过测定沉降颗粒物质的有机碳含量去认识,对它们的来源以及生物和生物化学作用过程则可通过研究其脂类化合物的组成特征而详细了解.笔者首次对我国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降颗粒 脂类化合物 沉积物 有机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海洋非色素团聚颗粒对水下量子通信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秀再 周丽娟 +1 位作者 翟梦思 葛羽洁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16,共9页
为了研究海洋非色素团聚颗粒对水下量子通信性能的影响,基于Mie散射理论和Gordon模型,分析了非色素团聚颗粒的散射与吸收特性。针对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建立了海洋非色素团聚颗粒质量浓度与链路衰减、量子安全密钥产生率、信道建立速率、... 为了研究海洋非色素团聚颗粒对水下量子通信性能的影响,基于Mie散射理论和Gordon模型,分析了非色素团聚颗粒的散射与吸收特性。针对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建立了海洋非色素团聚颗粒质量浓度与链路衰减、量子安全密钥产生率、信道建立速率、幅值阻尼信道容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并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当采用波长为580 nm的光信号进行水下量子通信、传输距离为2 km、海洋非色素团聚颗粒的质量浓度为1.2 mg/L时,对应的链路衰减、量子安全密钥产生率和幅值阻尼信道容量分别为1.659、8.295×10^(-5)和0.486;保真度为0.899时,量子信道建立速率为58.2 pair/s。该仿真结果可为海洋环境中量子通信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通信 海洋非色素团聚颗粒 量子安全密钥产生率 信道建立速率 幅值阻尼信道
原文传递
Size-Dependent Growth Rate of Nitzschia closterium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
11
作者 YANG Rujun TANG Hongjie XIN Yu WANG Xiuli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09年第1期45-50,共6页
The maximum growth rate ofNitzschia elosterium at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 was studied. The influence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 on cell size as a function of concentration was discussed. The rela... The maximum growth rate ofNitzschia elosterium at various concentrations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 was studied. The influence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 on cell size as a function of concentration was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ximum growth rate of Nitzschia closterium and cell median equivalent spherical diameter (MESD) was also carefully studied. The experi- 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rate of Nitzschia elosterium was generally suppressed by petroleum hydrocarbon, which had greater effects at both low and high concentrations than at intermediate concentrations.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cell size distribu- tion were observed during the growth period ofNitzsehia closterium. The Gaussian function could give a clear description of the cell size distribution ofNitzsehia closterium, and the MESD value ranged from 2.71 to 6.82 μm. The MESD decreased when the cell was exposed to petroleum hydrocarbon, and the reduction of cell MESD was much more significant at both relatively high and low hydrocarbon concentrations. The presence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 chang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μmax, and MESD from an allometric function to a U-shaped curve. When the MESD was below 5.07 μm,μmax decreased along with increased MESD, whereas when MESD was above 5.07 μm, μmax increased along with MESD, which deviated from the allometric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tzschia closterium marine phytoplankton petroleum hydrocarbon cell size growth rate
下载PDF
变化海洋中的甲烷气候临爆点潜力及生成悖论 被引量:2
12
作者 党宏月 李嘉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51-1567,共17页
在世纪时间尺度上,甲烷的全球增温潜势大约是二氧化碳的30倍.甲烷排放被认为导致了地球史上多次全球气候变化事件的发生和大规模的物种灭绝现象.因此,研究甲烷生成过程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海洋中可检测到的... 在世纪时间尺度上,甲烷的全球增温潜势大约是二氧化碳的30倍.甲烷排放被认为导致了地球史上多次全球气候变化事件的发生和大规模的物种灭绝现象.因此,研究甲烷生成过程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海洋中可检测到的生源甲烷完全是由低氧和无氧环境中产甲烷古菌的厌氧代谢活动产生的.但是,有众多研究报道显示,全球海洋范围内的许多含氧表面水体和近表水体中的甲烷是过饱和的,由此造成向大气甲烷净排放.含氧海水生成甲烷的现象被称为"海洋甲烷悖论".尽管该悖论仍未完全得到解决,但是最近的研究已经提出了一些有关含氧海水中甲烷生成的科学假说.文章将对甲烷在全球气候中的重要性的理解进行总结,并分析含氧海水环境中甲烷生成的生物过程及其机理.此外,我们将初步探讨相关微生物代谢过程与气候及海洋环境的全球性变化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甲烷悖论 天然气水合物 海洋颗粒 甲基膦酸酯 DSMP 全球变暖 海水缺氧 海洋酸化
原文传递
DC dielectrophoresis separation of marine algae and particles in a microfluidic chip 被引量:3
13
作者 SONG YongXin1, YANG JianDong1, SHI XiaoFei4, JIANG Hai3, WU YanBin1, PENG Ran1, WANG Qi5, GONG Ning2, PAN XinXiang1, SUN YeQing2 & LI DongQing1,31Department of Marine Engineering,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116026, China 2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ystems Biology,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116026, China 3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Mechatronics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Waterloo, Waterloo, ON, N2L 3G1, Canada 4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Dalian 116026, China 5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Medicine, the Secon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6, China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2012年第4期524-530,共7页
This paper reports a microfluidic method of continuous separation of marine algae and particles by DC dielectrophoresis. The locally non-uniform electric field is generated by an insulating PDMS triangle hurdle fabric... This paper reports a microfluidic method of continuous separation of marine algae and particles by DC dielectrophoresis. The locally non-uniform electric field is generated by an insulating PDMS triangle hurdle fabricated within a PDMS microchannel. Both the particles and algae are subject to negative DEP forces at the hurdle where the gradient of local electric-field strength is the strongest. The DEP force acting on the particle or the algae depends on particles' or algae's volume, shape and dielectric properties. Thus the moving particles and algae will be repelled to different streamlines when passing the hurdle. In this way, combined with the electroosmotic flow, continuous separation of algae of two different sizes, and continuous separation of polystyrene particles and algae with similar volume but different shape were achieved. This first demonstration of DC DEP separation of polystyrene particles and algae with similar sizes illustrates the great influence of dielectric properties on particle separation and potentials for sample pre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 dielectrophoresis marine algae particle microfluidic chip permittivity differenc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