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派电影中的烟火影像与人文气质
1
作者 于子珊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0-103,共4页
海派文化是中西文化冲撞的产物,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思想交融的结晶。海派电影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沉淀和积累后,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叙事方式,海派电影的发展史即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缩影。以上海本土故事为中心,以普通市民、女性叙述对象为创... 海派文化是中西文化冲撞的产物,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思想交融的结晶。海派电影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沉淀和积累后,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叙事方式,海派电影的发展史即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缩影。以上海本土故事为中心,以普通市民、女性叙述对象为创作题材和艺术视角来表现社会和时代的现实状况,是海派电影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传统。洋房、弄堂和梧桐树,新与旧的交叠,花园、旗袍和咖啡馆,中与西的结合,形成了上海都市与市井并存的生活情态和往事记忆,也展现着海派电影中独特的烟火影像与人文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派电影 烟火影像 人文气质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派电影的体系化认知研究
2
作者 闫国 张慨 《艺术探索》 2023年第2期122-128,共7页
海派电影体系化认知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社会各界对中国电影发展方向的讨论和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文化发展的讨论,是促成海派电影体系化认知研究兴起的两个因素。海派电影体系化认知研究可划分为基本问题研究、关系问题研究、多元... 海派电影体系化认知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社会各界对中国电影发展方向的讨论和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文化发展的讨论,是促成海派电影体系化认知研究兴起的两个因素。海派电影体系化认知研究可划分为基本问题研究、关系问题研究、多元化问题研究三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相关研究并没有明确以“派”统称海派电影。当时海派文学的创作者介入电影创作,使上海电影叙事借鉴了海派文学的叙事方式,同时上海电影的创作手法也影响了海派文学叙事的发展。2000年以来,海派电影体系化认知研究阐释了海派电影与上海电影在时间与涵盖内容上的指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派电影 艺术流派 上海电影 海派文学
下载PDF
海派电影文化论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振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08-114,共7页
海派电影文化源自海派文化。本文从上海地域文化背景着眼 ,较系统地阐析了海派电影诞生伊始便形成的“影戏”、“传道”两个传统 ,开拓性、务实性、随俗性等美学特征 ,以及上海观众审美心理随时代发展而嬗变的内在动因。文章指出 ,只要... 海派电影文化源自海派文化。本文从上海地域文化背景着眼 ,较系统地阐析了海派电影诞生伊始便形成的“影戏”、“传道”两个传统 ,开拓性、务实性、随俗性等美学特征 ,以及上海观众审美心理随时代发展而嬗变的内在动因。文章指出 ,只要挖掘和弘扬海派文化融汇百川、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优良传统 ,克服其负面影响 ,海派电影文化当能走出目前欲振乏力的困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派文化 海派电影 传统 特征 审美心理 重铸
下载PDF
海派电影辨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徐巍 《上海艺术评论》 2018年第4期29-32,共4页
"海派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还伴随着上海近现代以来逐渐形成的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发展。孙逊也认为,海派文化为中国地域文化谱系中最具现代性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具有趋时求新、多元包容、商业意识和市民趣味四个主要特点,而形成这... "海派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还伴随着上海近现代以来逐渐形成的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发展。孙逊也认为,海派文化为中国地域文化谱系中最具现代性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具有趋时求新、多元包容、商业意识和市民趣味四个主要特点,而形成这些特点的历史成因,主要在于上海作为商业都会、移民城市和租界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从本质上讲,"海派文化"是近代中国都市文化的集中反映和典型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派电影 资本主义经济 海派文化 社会制度 商业意识 近代中国 文化形态 文化谱系
下载PDF
《大李小李和老李》与海派电影传统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春 《上海艺术评论》 2018年第4期25-28,共4页
现在的电影节从受众来说,似乎西方电影大师的专题更显热门。比如作为每年常客的法国新浪潮,今年的板块则是英格玛·伯格曼、路易斯·布努埃尔以及刚在戛纳获得最高荣誉的是枝裕和……在这一局势下,谈海派电影尤显意义。"海派... 现在的电影节从受众来说,似乎西方电影大师的专题更显热门。比如作为每年常客的法国新浪潮,今年的板块则是英格玛·伯格曼、路易斯·布努埃尔以及刚在戛纳获得最高荣誉的是枝裕和……在这一局势下,谈海派电影尤显意义。"海派"本身当然是中西结合、海纳百川的;但是当代电影创作中,上海本土原创电影似乎少见;而文化,当然是有地域滋养的因子的。上海作为中国电影的发源地,走到今天,这个过程是怎样发展的?今次,藉由本届电影节”向大师致敬”单元中沪语版《大李小李和老李》我们来谈一谈这部片子,谈一谈海派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国际电影 海派电影 电影传统 电影大师 中西结合 电影创作 中国电影 发源地
下载PDF
海派电影——不该遗失的城市名片
6
作者 陈嘉欢 《上海经济》 2008年第7期66-68,共3页
上海的电影产业,作为城市的文化名片是不该舍弃的。上海电影节是否真的是值得依赖的"那根稻草"?
关键词 海派电影 名片 城市 上海电影 遗失 电影产业
下载PDF
新时代海派电影的时代创新与文化传承
7
作者 王艳云 杨宁安 《上海艺术评论》 2022年第5期13-15,共3页
创新和包容是海派电影的重要特点,通过分析《大城大楼》《1921》《八佰》《爱情神话》等影片,指出近年来海派电影展现出的人民上海、红色文化和市民精神等城市形象和文化特质。这其中既有海派电影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淬炼出的文化内涵,也... 创新和包容是海派电影的重要特点,通过分析《大城大楼》《1921》《八佰》《爱情神话》等影片,指出近年来海派电影展现出的人民上海、红色文化和市民精神等城市形象和文化特质。这其中既有海派电影在新的时代语境下淬炼出的文化内涵,也有优秀传统在当下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派电影 市民精神 时代创新 传承与发展 文化传承 城市形象 时代语境 文化特质
下载PDF
海派电影在中国电影学派建构过程中的轨迹
8
作者 梁阿龙 《声屏世界》 2019年第7期61-62,共2页
在中国电影史上,以上海代表的海派电影有着重要影响。文章介绍了我国电影史上早期上海电影的萌芽及特征,并分析了上海电影业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各个不同时期发展状况及特点,从中可以管窥海派电影在我国电影学派构建过程中的简单轨迹。
关键词 中国电影 海派电影 电影学派
下载PDF
“海派”视阈下民国时期桑弧电影的文化坐标与价值重估 被引量:1
9
作者 包燕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3-117,161-162,共5页
置身于当下中国的泛都市文化生产与传播语境,民国导演桑弧及其海派电影作为历史的对照性文本重获关注。其电影一方面承传旧海派的鸳蝴传统,自觉聚焦市民题材,迎合市民趣味,呈现出显在的商业形态和俗文化特征。另一方面,电影的浮世关怀... 置身于当下中国的泛都市文化生产与传播语境,民国导演桑弧及其海派电影作为历史的对照性文本重获关注。其电影一方面承传旧海派的鸳蝴传统,自觉聚焦市民题材,迎合市民趣味,呈现出显在的商业形态和俗文化特征。另一方面,电影的浮世关怀和日常现代性书写从市民文化内部参与建构了俗文化的人文精神,从而提升了海派电影的文化品格。桑弧海派电影的文化维度为当下华语都市电影的文化生产与建构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弧 海派电影 文化维度 价值重估
下载PDF
《爱情神话》:海派电影创作的新探索与新收获 被引量:8
10
作者 周斌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11,1,共9页
沪语故事片《爱情神话》显示了海派电影创作的新探索与新收获,该片通过一群市民日常生活和情感纠葛反映了时代印痕,注重用散文化的艺术结构来拓展生活领域,并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和女性视角,较成功地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群像。该片既表... 沪语故事片《爱情神话》显示了海派电影创作的新探索与新收获,该片通过一群市民日常生活和情感纠葛反映了时代印痕,注重用散文化的艺术结构来拓展生活领域,并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和女性视角,较成功地塑造了性格各异的人物群像。该片既表现了编导对上海普通市民生活的观察、体验和想象,也融入了她对海派文化的了解、认识和思考;既从一个侧面对当下上海都市部分民众生活进行了较细致的描绘,又充溢着海派文化的独特韵味,令人咀嚼、思索和回味。该片的成功使如何续接和发扬海派电影创作传统,如何拍摄出更多受到广大观众喜爱和欢迎的海派电影佳作成为一个新的话题。《爱情神话》成功的经验也给后来者不少有益的启迪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派电影 时代印痕 散文结构 女性意识 人物群像 启迪思考
原文传递
海派电影传统与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 被引量:6
11
作者 周斌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6-92,共7页
当我们大力倡导建构中国电影学派时,也应该深入梳理其文化渊源和美学传统,在传承其优良基因和个性元素的基础上,依据当下新时代的需要,实现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努力建构有坚实文化基础、丰厚思想内涵和独具艺术特点与美学品格的中... 当我们大力倡导建构中国电影学派时,也应该深入梳理其文化渊源和美学传统,在传承其优良基因和个性元素的基础上,依据当下新时代的需要,实现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努力建构有坚实文化基础、丰厚思想内涵和独具艺术特点与美学品格的中国电影学派,其中海派电影传统乃是建构中国电影学派时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内容。无疑,海派电影是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海派电影传统也是建构中国电影学派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源。珍惜海派影人的历史贡献和海派电影传统的美学精华,是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应该得到各方面足够的重视。当下,海派电影也需要面向新时代在弘扬自身美学传统的基础上有新的拓展,从而为中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换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派电影 中国电影学派 传承精华 创新性转化 创造性发展
原文传递
重视海派电影内在话语机制的重构与传承 被引量:4
12
作者 石川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4-55,共2页
作为一名电影史论工作者,我更倾向于从电影作为一种声像艺术文本的微观层面,就其内在的话语机制的重构与传承角度,来探讨海派影视对中国影视文化的贡献。一般人们认为,海派电影传统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成熟于40年代。它的一个具体... 作为一名电影史论工作者,我更倾向于从电影作为一种声像艺术文本的微观层面,就其内在的话语机制的重构与传承角度,来探讨海派影视对中国影视文化的贡献。一般人们认为,海派电影传统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成熟于40年代。它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海派电影在自身发展史中逐渐形成并沉积下来的,与上海地域文化密切相关的某种特定的叙事机制与影像风格。或者说,是一种浸润着上海地域文化特色的审美价值趋奉。比如,海派电影较多采用商业电影的类型化元素;故事展开的空间环境一般选择都市中下层市民的日常生活场景,使空间环境成为故事的一种基本叙事构成;在冲突的营造上,擅长于以贫/富、都市/乡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派电影 艺术文本 地域文化 空间环境 表现形式 话语 文化特色 自身发展 密切相关 生活场景
原文传递
海派电影须以海派文化为依托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斌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52-54,共3页
上海曾是遐迩闻名的国际大都市,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以及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交叉融汇,构成了上海独特的文化地位、文化风尚和文化性格,海派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海派电影不墨守陈规,求新多变,敢领风气之先;其次,宽容大度,... 上海曾是遐迩闻名的国际大都市,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以及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交叉融汇,构成了上海独特的文化地位、文化风尚和文化性格,海派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海派电影不墨守陈规,求新多变,敢领风气之先;其次,宽容大度,兼收并蓄,各行其是。开放的环境,多样的信息,使上海人见多识广,避免了少见多怪的弊病;而求新求变的心理,不仅导向了冷静和容忍,且对变更中出现的新鲜事物也不诧异惊奇,更不排斥拒绝。这就是为何像话剧、电影、交响乐等“舶来品”能首先在上海有长足的发展,而诸如“新感觉派小说”等也首先能在上海文坛登台亮相的主要原因吧?这种雅量所形成的宽松的文化环境,使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可以在此共生并存,使各种有价值的东西均能在此找到其栖身发展的一席之地,从而形成了繁荣的文化气象。当然,海派文化也有糟粕和渣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派电影 海派文化 文化性格 东方文化 新感觉派小说 文化地位 求新求变 大众文化 国际大都市 电影创作
原文传递
“十七年”“海派电影”的通俗剧传统与现代性书写
14
作者 李飞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8-92,共5页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民国期间"海派电影"白话现代主义突出体现的通俗剧以新的方式延续。在"十七年"期间,海派通俗剧传统在经历了最初的挫折之后,又在社会主义改造后积极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本研究以当时具有代表性...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民国期间"海派电影"白话现代主义突出体现的通俗剧以新的方式延续。在"十七年"期间,海派通俗剧传统在经历了最初的挫折之后,又在社会主义改造后积极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本研究以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影片为例,分析"十七年"期间"海派电影"通俗剧传统的变奏及其现代性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海派电影 通俗剧 现代性
原文传递
“海派电影”欲说还休
15
作者 生民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5-45,共1页
电影,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么?并且还是海派电影? 假使我对电影上瘾,那么对我以及许多朋友来讲,有了VCD,还要电影院干嘛? 其实,不是我们拒绝电影,而是电影拒绝了我们。如果撇开“海派”,那么电影的话题在贫乏之中似乎还可以稍稍集中一点... 电影,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么?并且还是海派电影? 假使我对电影上瘾,那么对我以及许多朋友来讲,有了VCD,还要电影院干嘛? 其实,不是我们拒绝电影,而是电影拒绝了我们。如果撇开“海派”,那么电影的话题在贫乏之中似乎还可以稍稍集中一点。本来,现在拍电影,是导演演员大串班,各色地块大协作的时期,电影的地域标识已经不明确,除了为评“五个一”时需要标明它的产地所属之外。《阳光灿烂的日子》好象还行。可是马上就有特别喜欢“放谈”的人物出来说它已经放了一个大大的卫星,五十年还是一百年我记不清了,反正时间不短,其间别的电影已经难以与其比肩了。这样的哄抬之下,稍有的一些批评,也立刻就令主创者如姜文者脸上挂不住了。可能姜文也有道理,现在这部电影居然有了盗版碟片,虽然在地摊上卖得不好,可其它国产片有这个份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派电影 电影 五十年 大协作 国产片 欲说还休 卫星 标识 拒绝 盗版
原文传递
海派电影:呼唤真情
16
作者 王斌豪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7-47,共1页
当《孽债》中那一口软糯香浓的上海话回荡在大街小巷,当影视题材上海热在“人约黄昏”的“风月”之中不知不觉地把你轻轻“摇到外婆桥”时,曾经有过极大辉煌的海派电影却始终呈一种低糜徘徊之状,少有令人称道的佳片诞生。回首往昔,从情... 当《孽债》中那一口软糯香浓的上海话回荡在大街小巷,当影视题材上海热在“人约黄昏”的“风月”之中不知不觉地把你轻轻“摇到外婆桥”时,曾经有过极大辉煌的海派电影却始终呈一种低糜徘徊之状,少有令人称道的佳片诞生。回首往昔,从情节曲折动人、人物真实丰富的现实主义影片《渔光曲》,到题材富有个性、内容不落俗套的“伤痕文艺,,类作品《巴山夜雨》;由真正反映都市下层贫民的悲惨遭遇以及所体现出的那种崇高人性的《马路天使》,到对建国十七年来历史进行深刻反思、把笔触深到人物内心世界的《天云山传奇》;从如同汹涌澎湃的巨浪般将深刻思想性同高度艺术感染力有机融合在一起,令你感受到一种愁不尽、恨不休的心灵震憾的《一江春水向东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派电影 现实主义 悲惨遭遇 十七年 人物内心世界 艺术感染力 情节曲折 人性 上海话 有机融合
原文传递
“上海派”电影人全昌根的民族主义电影风格成因探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乔宁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86-92,共7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被称为“上海派”的电影人群体,在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的前夕将作品与足迹永远地留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变迁史上。全昌根是中国与朝鲜半岛两地电影界活动最频繁的一个,也是“上海派”电影人当中唯一进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这样一个特殊的、被称为“上海派”的电影人群体,在抗日战争全面胜利的前夕将作品与足迹永远地留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变迁史上。全昌根是中国与朝鲜半岛两地电影界活动最频繁的一个,也是“上海派”电影人当中唯一进行两地电影交流的一人。从首部进入朝鲜半岛电影市场且带有民族主义风格的中国电影《扬子江》再到中国上映的第一部朝鲜半岛民族解放影片《自由万岁》,全昌根可谓是中国与朝鲜半岛两地电影文化交流的“先驱者”,为中国与朝鲜半岛两地在早期电影文化交流方面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派电影 全昌根 “左翼电影 中国与朝鲜半岛文化交流 民族主义
下载PDF
海派全景·怀旧传统——《最长一枪》的艺术审美建构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振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88-90,共3页
“海派”文化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为相关文学、影视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其中“海派”电影立足于中西合璧的交流互鉴环境,追溯近代中国与外来文化的互渗关系,在商业片市场风起云涌的当下,以独特的艺术审美见长,不断实现着... “海派”文化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为相关文学、影视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其中“海派”电影立足于中西合璧的交流互鉴环境,追溯近代中国与外来文化的互渗关系,在商业片市场风起云涌的当下,以独特的艺术审美见长,不断实现着对上海租界文化、弄堂文化、帮派文化的影视创见。电影《最长一枪》以老上海租界的繁华落寞为叙事背景,连贯起一位老者凝重的家国愁思,“海派”文化的灵眸初启,使影片找寻到了美学建构的重心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长一枪》 海派电影 城市文化 审美
下载PDF
海派文化与西学东渐 被引量:5
19
作者 马洪林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49-57,共9页
海派和海派文化这组名词,在时下言谈交往和报刊荧屏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什么海派小说、海派电影、海派话剧、海派服装、海派建筑、海派饮食、海派绘画、海派书法、海派足球,甚至呼唤海派风格球迷和海派鸡尾酒早日登场亮相,大有海派淹... 海派和海派文化这组名词,在时下言谈交往和报刊荧屏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什么海派小说、海派电影、海派话剧、海派服装、海派建筑、海派饮食、海派绘画、海派书法、海派足球,甚至呼唤海派风格球迷和海派鸡尾酒早日登场亮相,大有海派淹没一切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派文化 西学传播 刘海粟 美术教育 康有为 西方文化 近代中国 鸳鸯蝴蝶派 上海 海派电影
下载PDF
海派影业 重铸辉煌 被引量:1
20
作者 汪天云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6-42,共7页
在中国电影百年诞辰庆典的喜庆的氛围中,作为中国电影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上海电影却在困境中期待下一次辉煌。在一个从业者和管理者眼里,困境与机遇永远是并存的。
关键词 海派电影 华语电影 电影评论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