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镇痛微胶囊镇痛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初步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张伟京 肖秀斌 +5 位作者 何立敏 苏航 达永 陈喜林 贾海威 薛毅珑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6期5588-5589,共2页
目的:评价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BCC移植于患者蛛网膜下腔后的不良反应。()方法:采用腰椎穿刺术,将微胶囊按0.5×107,1.0×107,1.25×107,1.5×107/次·人4个剂量组,注入癌痛患者... 目的:评价海藻酸钠-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PA)微囊化牛肾上腺嗜铬细胞BCC移植于患者蛛网膜下腔后的不良反应。()方法:采用腰椎穿刺术,将微胶囊按0.5×107,1.0×107,1.25×107,1.5×107/次·人4个剂量组,注入癌痛患者蛛网膜下腔内。结果:全组发生I,II度或轻度不良反应14例70%),其中腰腿酸痛((65%)、头晕(50%)、头痛(35%)、发热(25%)、乏力(30%)、恶心(5%)、心悸(5%),持续中位时间在0.5×107,1.0×107剂量组多为两三天,1.25×107,1.5×107剂量组多为4~11d;发生重度不良反应2例(10%),均为1.5×107剂量组,分别表现为双下肢频发抽搐、肩背部压迫感,持续2~5d,无需特殊处理可自愈。移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肝肾功能、免疫功能均无明显改变。结论:APA-BCCs微胶囊蛛网膜下腔移植具有操作简便、不良反应轻、安全的特点,尤其剂量低于1.5×107/次·人更为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 聚赖氨酸 海藻酸钠 微囊 肾上腺嗜铬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 微胶囊 镇痛 不良反应 恶性肿瘤
下载PDF
壳聚糖-海藻酸钠缓释制备红景天苷微囊 被引量:12
2
作者 赵武奇 殷涌光 +1 位作者 梁歧 闫海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6-69,共4页
用壳聚糖 海藻酸钠微囊技术制备了一系列红景天苷微囊。试验结果表明 :海藻酸钠的浓度、壳聚糖的浓度及壳聚糖溶液的pH值对海藻酸钠 壳聚糖微囊的包埋率、载药量及缓释性能有影响 ,海藻酸钠和壳聚糖微囊能作为红景天苷活性成分的载体。
关键词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技术 红景天苷微囊 包埋率 载药量 缓释性能 制备 有效成分
下载PDF
芦丁壳聚糖-海藻酸钠漂浮微囊的制备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肖莉 张韵慧 +1 位作者 许建辰 晋兴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9-212,共4页
目的以芦丁为模型药物,研究其壳聚糖-海藻酸钠漂浮型微囊的脉冲释药性能。方法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通过添加起泡剂将其制成胃内漂浮型微囊,考察微囊的脉冲释药性能,并研究起泡剂用量对释放时滞的影响。结果该微囊具有p... 目的以芦丁为模型药物,研究其壳聚糖-海藻酸钠漂浮型微囊的脉冲释药性能。方法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通过添加起泡剂将其制成胃内漂浮型微囊,考察微囊的脉冲释药性能,并研究起泡剂用量对释放时滞的影响。结果该微囊具有pH值响应性,体外释放呈现S型脉冲释放特征,随着起泡剂用量的增加,释放时滞可由3h延长为6h。结论芦丁壳聚糖-海藻酸钠漂浮型微囊具有理想的包封率和脉冲释放性能,适用于中药制剂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丁 壳聚糖-海藻酸钠漂浮型微囊 脉冲给药系统
下载PDF
灯盏花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的制备 被引量:8
4
作者 解军波 张彦青 +2 位作者 戚务勤 赵芳 韩学贤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638-1640,共3页
目的考察灯盏花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的制备工艺和最优处方。方法采用凝聚法制备了灯盏花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以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作为制备工艺优化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微囊的最优处方。结果最优处方为海藻酸钠质量浓度为25mg... 目的考察灯盏花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的制备工艺和最优处方。方法采用凝聚法制备了灯盏花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以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作为制备工艺优化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微囊的最优处方。结果最优处方为海藻酸钠质量浓度为25mg/mL,壳聚糖质量浓度为2mg/mL,氯化钙浓度为0.2mol/L,海藻酸钠与药物的比例为1∶1。结论本法工艺简单可行,稳定,重现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花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 载药量 包封率
下载PDF
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成型机理及其对大分子药物的载药、释药研究 被引量:36
5
作者 李沙 侯新朴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80-383,共4页
目的 考察海藻酸钠 壳聚糖微囊成型机理及其对大分子药物的载药及释药特性。方法 采用乳化胶凝法制备海藻酸钠 壳聚糖微囊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 (DSC)探讨其成型机理。以牛血清白蛋白 (BSA)为模型药 ,研究微囊对大分子药物的包载能... 目的 考察海藻酸钠 壳聚糖微囊成型机理及其对大分子药物的载药及释药特性。方法 采用乳化胶凝法制备海藻酸钠 壳聚糖微囊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 (DSC)探讨其成型机理。以牛血清白蛋白 (BSA)为模型药 ,研究微囊对大分子药物的包载能力及释药特性。结果 DSC分析结果显示 ,组成微囊的各材料间发生静电相互作用而成型。随药载比增加 ,微囊中BSA的载药量由 9 2 0 %增至 35 0 8% ;随壳聚糖浓度升高 ,载药量由 30 2 9%升至 38 1 2 %。载药微囊中BSA在PBS(pH 7 4)与 0 1mol·L-1 HCl中均呈两相释放 ;随CTS浓度增大 ,BSA在 0 1mol·L-1 HCl中的释放减慢。结论 制备的微囊圆整且分散性好 ,微囊对BSA具较高包载能力 ,并具一定的缓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 差示扫描量热法 成型机理 牛血清白蛋白
下载PDF
基于玉米醇溶蛋白(zein)-海藻酸钠构建木犀草素输送体系及果蔬保鲜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梁仕茹 蒙馨怡 +3 位作者 黄心怡 黄锦炜 张烘煜 马娟娟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13期129-134,共6页
本研究以玉米醇溶蛋白和海藻酸钠为原料,通过反溶剂法制备了负载木犀草素的复合颗粒溶液,并评价其对圣女果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当木犀草素与zein比例为1∶50时,颗粒的得率为78.19%,对木犀草素的包埋率为73.87%。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 本研究以玉米醇溶蛋白和海藻酸钠为原料,通过反溶剂法制备了负载木犀草素的复合颗粒溶液,并评价其对圣女果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当木犀草素与zein比例为1∶50时,颗粒的得率为78.19%,对木犀草素的包埋率为73.87%。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与游离木犀草素相比,颗粒包埋可以提高木犀草素的抗氧化活性。对圣女果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与游离木犀草素相比,包埋能够减少圣女果的水分含量损失,提高圣女果维生素C的含量,减缓圣女果硬度的损失,说明颗粒包埋有利于提高木犀草素的保鲜效果。本研究为果蔬保鲜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为生物活性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醇溶蛋白-海藻酸钠纳米颗粒 木犀草素 抗氧化性活性 果蔬保鲜
下载PDF
灯盏花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的制备与释药机制考察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彦青 张明春 +1 位作者 解军波 戚务勤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975-1976,共2页
目的考察灯盏花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的制备工艺和释药机制。方法采用复凝聚法制备了灯盏花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采用常用模型拟合探讨其药物释放机制。结果所得微囊的制备工艺简单,大小均匀,载药量大且药物含量均匀。结论利用复凝... 目的考察灯盏花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的制备工艺和释药机制。方法采用复凝聚法制备了灯盏花素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采用常用模型拟合探讨其药物释放机制。结果所得微囊的制备工艺简单,大小均匀,载药量大且药物含量均匀。结论利用复凝聚法制备灯盏花素海藻酸钙微囊方法简单,药物释放机制为骨架溶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盏花素 制备工艺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 释药机制
下载PDF
乳化外凝聚法制备姜油树脂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的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利萍 毛威 +1 位作者 贾玉梅 高雅丽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9-232,共4页
目的:优化姜油树脂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的制备工艺,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乳化外凝聚法制备微囊,以微囊粒径和包封率为测定指标,用均匀设计表U11(116)优选处方工艺;影响因素实验考察微囊的稳定性。结果: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 目的:优化姜油树脂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的制备工艺,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考察。方法:采用乳化外凝聚法制备微囊,以微囊粒径和包封率为测定指标,用均匀设计表U11(116)优选处方工艺;影响因素实验考察微囊的稳定性。结果: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2.0%、海藻酸钠与姜油树脂的质量比3∶1、CaCl2浓度1.0%、壳聚糖浓度1.2%,所得微囊外观形态良好,平均粒径为842μm、跨距为0.14,包封率为(69.82±1.05)%。微囊在高温、高湿和强光实验条件下,载药量与外观形态稳定。结论:在均匀设计所得优化条件下,姜油树脂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的制备工艺重现性好,微囊化是提高姜油树脂稳定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油树脂 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 乳化外凝聚法 均匀设计 稳定性
下载PDF
壳聚糖-海藻酸钠包被猪血红蛋白微囊的制备 被引量:5
9
作者 李军 张继娟 +1 位作者 赵兴娟 余艳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3期239-242,共4页
采用乳化凝胶法研制壳聚糖-海藻酸钠包被的猪血红蛋白微囊.结果表明:壳聚糖-海藻酸钠-血红蛋白微囊具有较佳的形态和较小的粒径,平均粒径1μm,且具有相对较窄的高斯分布;血红蛋白在微囊中包埋率超过90%,从微囊中持续释放时间达1个月以上... 采用乳化凝胶法研制壳聚糖-海藻酸钠包被的猪血红蛋白微囊.结果表明:壳聚糖-海藻酸钠-血红蛋白微囊具有较佳的形态和较小的粒径,平均粒径1μm,且具有相对较窄的高斯分布;血红蛋白在微囊中包埋率超过90%,从微囊中持续释放时间达1个月以上.壳聚糖-海藻酸钠-血红蛋白微囊有望成为可供静脉注射用的具有缓释作用的人工携氧治疗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聚糖-海藻酸钠微囊 血红蛋白 血液代用品
下载PDF
海藻酸钠-氯化钡微囊对大鼠胰岛体外胰岛素分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左石 孙诚谊 +1 位作者 胡韵 刘兴贵 《肝胆外科杂志》 2003年第4期306-308,共3页
目的 观察海藻酸钠 -氯化钡微囊对大鼠胰岛体外胰岛素分泌功能有无影响。方法 以海藻酸钠和氯化钡为材料 ,采用气体吹喷制囊法将新鲜分离纯化的大鼠胰岛制成微囊化胰岛 ,取空微囊、微囊化大鼠胰岛与未微囊化大鼠胰岛各 5 0 0只 ,分为... 目的 观察海藻酸钠 -氯化钡微囊对大鼠胰岛体外胰岛素分泌功能有无影响。方法 以海藻酸钠和氯化钡为材料 ,采用气体吹喷制囊法将新鲜分离纯化的大鼠胰岛制成微囊化胰岛 ,取空微囊、微囊化大鼠胰岛与未微囊化大鼠胰岛各 5 0 0只 ,分为 10份 ,置于培养板中培养 ,用放免法测定并比较第 2、4、6 d培养液中基础胰岛素浓度。结果 空微囊组第 2、4、6 d的基础胰岛素平均浓度均为 0 nm ol/ 1/ 5 0 ,微囊化大鼠胰岛组第 2、4、6 d的基础胰岛素平均浓度为 5 .179、5 .80 6、5 .5 5 8nm ol/ 1/5 0只 ,未微囊化大鼠胰岛组第 2、4、6 d的基础胰岛素平均浓度为 5 .4 4 1、6 .0 80、5 .4 6 8nmol/ 1/ 5 0只 ,后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结论 海藻酸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氯化钡 微囊 胰岛 体外胰岛素分泌功能
下载PDF
壳聚糖-海藻酸钠缓释微囊的制备与释放性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锐 邱金双 +1 位作者 谢国梁 杨婧 《中医药导报》 2015年第8期29-31,共3页
目的:优选壳聚糖-海藻酸钠缓释微囊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释药机制。方法:以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囊材,蛇床子的脂溶性成分为主药,采用喷雾器手工滴制的方法,制备微囊,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制备工艺。并通过体外药物释放度测定... 目的:优选壳聚糖-海藻酸钠缓释微囊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释药机制。方法:以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囊材,蛇床子的脂溶性成分为主药,采用喷雾器手工滴制的方法,制备微囊,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选制备工艺。并通过体外药物释放度测定评价其释药性能。结果:制备该微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壳聚糖量0.4%、海藻酸钠量2.0%、药物质量浓度0.3g/m L。结论: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法应用于蛇床子脂溶性成分的包封,其制备简单快速、包封率较高,且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床子 脂溶性成分 壳聚糖-海藻酸钠 微囊 缓释
下载PDF
用壳聚糖/海藻酸钠制备干扰素-τ缓释微囊 被引量:3
12
作者 付加雷 宋长征 张更林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7年第1期93-94,共2页
目的:用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原料,制备干扰素-τ微囊,希望发展一种口服干扰素制剂。方法:使用注射器手工滴制的方法,在滴加过程中,速度和距离是影响囊形的主要因素。结果: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法应用于干扰素-τ药物的包封,其制备简单快速... 目的:用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原料,制备干扰素-τ微囊,希望发展一种口服干扰素制剂。方法:使用注射器手工滴制的方法,在滴加过程中,速度和距离是影响囊形的主要因素。结果: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法应用于干扰素-τ药物的包封,其制备简单快速,干扰素-τ包封率很高,并且具有肠溶缓释作用。结论: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有望用于制备干扰素-τ或其他肽类药物的口服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τ 壳聚糖 海藻酸钠 包封率 微囊
下载PDF
海藻酸钠/单宁酸-铁复合物近红外光热响应纤维的制备及表征
13
作者 王鹏祥 于跃 +4 位作者 房少康 李慧荣 冯世达 张森 王艳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183-188,共6页
以简易方法制备的单宁酸-铁复合物(TA-Fe^(3+))与海藻酸钠(SA)共混,通过湿法纺丝制备了具有近红外光热响应性的SA/TA-Fe^(3+)复合纤维。研究了TA-Fe^(3+)复合物含量对SA/TA-Fe^(3+)纺丝液流变性能和SA/TA-Fe^(3+)复合纤维力学及光热性... 以简易方法制备的单宁酸-铁复合物(TA-Fe^(3+))与海藻酸钠(SA)共混,通过湿法纺丝制备了具有近红外光热响应性的SA/TA-Fe^(3+)复合纤维。研究了TA-Fe^(3+)复合物含量对SA/TA-Fe^(3+)纺丝液流变性能和SA/TA-Fe^(3+)复合纤维力学及光热性能的影响,借助单纤维强力机、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红外热成像仪对SA/TA-Fe^(3+)复合纤维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TA-Fe^(3+)复合物含量对纺丝液黏度几乎没有影响,复合纤维断裂强度都大于2.1 cN/dtex;随着TA-Fe^(3+)复合物含量的增加,复合纤维的近红外光热响应更加敏感。通过调节TA-Fe^(3+)复合物添加量可以满足近红外光热响应复合纤维不同升温要求应用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热材料 海藻酸钠 单宁酸- 近红外光热响应
下载PDF
海藻酸钠/ε-聚赖氨酸层层自组装可食膜对蓝莓保鲜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鲍若晗 刘一帆 孟岳成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71-280,共10页
为探讨海藻酸钠/ε-聚赖氨酸层层自组装(LBL)可食膜对蓝莓的保鲜效果,设计五组不同处理方式,在25℃贮藏条件,分析了失重率、细胞膜透性、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总酚、类黄酮、花色苷、丙二醛含量、表观品质及感官评定等指标。结果表... 为探讨海藻酸钠/ε-聚赖氨酸层层自组装(LBL)可食膜对蓝莓的保鲜效果,设计五组不同处理方式,在25℃贮藏条件,分析了失重率、细胞膜透性、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总酚、类黄酮、花色苷、丙二醛含量、表观品质及感官评定等指标。结果表明,自组装可食膜能降低蓝莓果实的失重率,减缓蓝莓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的下降速度,抑制蓝莓果实细胞膜的电导率、丙二醛的上升,从而能够保留蓝莓果实中总酚、类黄酮、花色苷等营养成分。综合比较得出,先涂海藻酸钠的LBL2a对蓝莓保鲜效果最佳,其次是先涂ε-聚赖氨酸的LBL2b组,空白对照组效果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 Ε-聚赖氨酸 层层自组装 可食膜 蓝莓保鲜
下载PDF
海藻酸钠-壳聚糖缓释微囊对VX2兔肝癌模型肝动脉栓塞的影响
15
作者 王森 于长路 《中国处方药》 2019年第6期41-42,共2页
目的研究海藻酸钠-壳聚糖缓释微囊对VX2兔肝癌模型化疗肝动脉栓塞的作用。方法使用雄性南美栗鼠兔肝脏中的VX2肿瘤作为模型进行实验(每组5只),共两组,分别对两组注射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观察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将兔肿瘤标本进行组... 目的研究海藻酸钠-壳聚糖缓释微囊对VX2兔肝癌模型化疗肝动脉栓塞的作用。方法使用雄性南美栗鼠兔肝脏中的VX2肿瘤作为模型进行实验(每组5只),共两组,分别对两组注射海藻酸钠-壳聚糖微囊(观察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将兔肿瘤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测,测定其肿瘤坏死面积,原位末端标记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结果两组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差异显著,观察组肿瘤坏死面积高于对照组(P <0.05),原位末端图标1记:阳丙性酮率醛高处于理对后照M组DA(-PM B<-203.10 5细),胞增肉殖眼细及胞镜核下抗细原胞标克记隆率形显态著观低察于。对照组(P <0.05)。结论使用海藻酸钠-壳聚糖缓释微囊可以实现血管闭塞,帮助重新建立血流分布,提高兔肝癌模型的化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壳聚糖 VX2兔肝癌模型 肝动脉 栓塞
下载PDF
乳糖化修饰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肝靶向性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宋策 张阳德 +2 位作者 于丽 陈璐 于洪梅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3269-3272,共4页
目的探讨乳糖化修饰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纳米粒(Alg-Lac PLLNP)的制备及其作为肝脏靶向性药物载体的可行性。方法合成乳糖化多聚赖氨酸(Lac-PLL),并以乳糖化多聚赖氨酸为原料改性修饰海藻酸钠纳米粒。通过半乳糖修饰纳米粒建立配体-受... 目的探讨乳糖化修饰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纳米粒(Alg-Lac PLLNP)的制备及其作为肝脏靶向性药物载体的可行性。方法合成乳糖化多聚赖氨酸(Lac-PLL),并以乳糖化多聚赖氨酸为原料改性修饰海藻酸钠纳米粒。通过半乳糖修饰纳米粒建立配体-受体生物特异性介导来实现肝主动靶向,并分别与非糖化组比较肝靶向效果,对纳米-DNA复合物鼠体内时间、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电子显微镜的检测结果,Alg-LacPLL纳米粒粒径在250nm左右,近似球形,大小分布均匀;纳米粒未聚集。AlgNP纳米粒PEGFPC-1质粒掺入比为6.15-4.21/6.25=68。给药30min鼠体生物分布显示,Alg-LacPLLNP以肝为第一靶向器官。结论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纳米粒的制备与载体海藻酸钠的浓度及最佳凝聚剂氯化钙的浓度密切相关,且多聚赖氨酸和氯化钙加入海藻酸钠溶液的先后顺序对粒径的影响至关重要。该制备工艺简便,药物包封率高。AlgLacPLL-DNA具有一定肝靶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靶向性 受体 海藻酸钠-聚赖氨酸纳米粒
下载PDF
HPLC法测定癸氧喹酯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中药物含量 被引量:1
17
作者 鄂伟 张启迪 +3 位作者 王君玮 曲志娜 赵思俊 邹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86-1489,共4页
建立癸氧喹酯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中癸氧喹酯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采用破囊液(0.2 mol/L NaHCO3和0.06 mol/L Na3C6H5O7·2H2O,pH=7.8~8.2)对癸氧喹酯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进行破囊,破囊后用甲醇和三氯甲烷混合溶液(4∶1)超声提取癸... 建立癸氧喹酯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中癸氧喹酯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采用破囊液(0.2 mol/L NaHCO3和0.06 mol/L Na3C6H5O7·2H2O,pH=7.8~8.2)对癸氧喹酯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进行破囊,破囊后用甲醇和三氯甲烷混合溶液(4∶1)超声提取癸氧喹酯。HPLC检测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80A Extend-C18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75∶2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67 nm;流速为1 mL/min。结果表明,所采取的破囊方法破解效率高,微囊破解完全。方法精密度与准确度表明,癸氧喹酯浓度在0.05~10μg/m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61.768X+2.8814,R2=0.9996。本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可靠等特点,适合癸氧喹酯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中药物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癸氧喹酯 壳聚糖-海藻酸钠微囊
下载PDF
海藻酸钠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赵林果 李丽娟 +1 位作者 王平 余世袁 《生物加工过程》 CAS CSCD 2007年第4期25-31,共7页
以海藻酸钠为载体,研究了β-葡萄糖苷酶固定方法及其条件,并利用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进行了酶解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交联-包埋方式,在海藻酸钠质量分数3.5%、给酶量100 U/g载体、戊二醛体积分数1%、氯化钙质量分数2%的条件下固定β-葡... 以海藻酸钠为载体,研究了β-葡萄糖苷酶固定方法及其条件,并利用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进行了酶解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交联-包埋方式,在海藻酸钠质量分数3.5%、给酶量100 U/g载体、戊二醛体积分数1%、氯化钙质量分数2%的条件下固定β-葡萄糖苷酶2 h,可以获得较佳的固定化效果。其固定率达到65%,重复分批利用20次仍能保持90%以上的酶解得率。利用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连续酶解纤维二糖时,在不同进料速度下有着不同的催化效率,当进料速度为1.5 mL/m in、1.0 mL/m in时,酶解得率分别达到96.7%和99.0%;与木霉纤维素酶协同水解纤维素时,在β-葡萄糖苷酶总酶活与滤纸酶活之比为0.5(FPA为2.0 U/mL)的条件下,酶解滤纸纤维素和微晶纤维素60 h的得率比单独采用木霉纤维素酶分别增加了20.4%和29.3%。研究结果对于解决酶法水解纤维资源得率低、酶使用成本高这一关键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葡萄糖苷酶 固定化 海藻酸钠 固定率 酶水解
下载PDF
壳聚糖/海藻酸钠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瑾 李默馨 +2 位作者 李红玲 王腾宇 于殿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64-167,共4页
以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包埋材料,戊二醛为交联剂,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研究了固定化条件与固定化酶的活力回收的关系。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的固定化方法,即:壳聚糖(脱乙酰度=85%)浓度为1.5%、海藻酸钠浓度为2%、戊二醛浓度为1... 以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包埋材料,戊二醛为交联剂,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研究了固定化条件与固定化酶的活力回收的关系。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的固定化方法,即:壳聚糖(脱乙酰度=85%)浓度为1.5%、海藻酸钠浓度为2%、戊二醛浓度为1.0%、钙离子浓度为0.7mol/L、pH为5,固定化酶的活力回收达到83.8%。固定化酶的最适温度为60℃,最适pH为5,该固定化酶重复使用5次后,其活力仍能保持70%。由于β-葡萄糖苷酶比较昂贵,采用固定化技术将其固定在载体上反复使用,可以达到简化工艺、降低成本的目的,作用于大豆异黄酮的水解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海藻酸钠 Β-葡萄糖苷酶 固定化
下载PDF
海藻酸钠-壳聚糖固定化磷脂酶A_2的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张佳宁 宋云花 +2 位作者 王玥 邹小雨 于殿宇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201-205,209,共6页
采用海藻酸钠-壳聚糖作为载体对磷脂酶A2进行固定,以固定化酶的活力回收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优化,最优固定化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2.0%,壳聚糖浓度2.0%,钙离子浓度0.25mol/L,戊二醛质量百分浓度0.3%,交... 采用海藻酸钠-壳聚糖作为载体对磷脂酶A2进行固定,以固定化酶的活力回收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优化,最优固定化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2.0%,壳聚糖浓度2.0%,钙离子浓度0.25mol/L,戊二醛质量百分浓度0.3%,交联时间7h,此时固定化酶活力回收率达到74.8%;对固定化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其最适温度为55℃,最适pH为5.0。该固定化酶重复使用7次后活力可以保持54%以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也显示海藻酸钠-壳聚糖能较好的固定磷脂酶A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壳聚糖 磷脂酶A2 固定化 SEM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