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20 kHz连续声信号作为刺激信号,测试了厦门某海湾圈养的两只瓶鼻海豚对该信号的行为变化。通过对比信号发射期与间歇期海豚相对声源的水面距离、露出水面的次数以及水下发出的click定位声信号的数目等变化,判断发射信号对海豚行为的...将20 kHz连续声信号作为刺激信号,测试了厦门某海湾圈养的两只瓶鼻海豚对该信号的行为变化。通过对比信号发射期与间歇期海豚相对声源的水面距离、露出水面的次数以及水下发出的click定位声信号的数目等变化,判断发射信号对海豚行为的影响。给出了瓶鼻海豚对测试信号产生躲避行为的声压级门限(154±2 dB re 1μPa,rms),并与鼠海豚的躲避声压门限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信号发射期,瓶鼻海豚移离了声源位置,增加了露出水面的次数,水下发出click声信号的次数明显减少。因此,瓶鼻海豚对20kHz连续信号产生了行为改变。展开更多
中华白海豚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以往研究表明不同海域中华白海豚的回声定位(click)信号存在差异。文章以回声定位信号为识别标准,使用三种机器学习方法(K近邻法,决策树-分类回归树法和朴素贝叶斯法)识别中华白海豚。首先使用Teager-Kai...中华白海豚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以往研究表明不同海域中华白海豚的回声定位(click)信号存在差异。文章以回声定位信号为识别标准,使用三种机器学习方法(K近邻法,决策树-分类回归树法和朴素贝叶斯法)识别中华白海豚。首先使用Teager-Kaiser能源算子(Teager-Kaiser Energy Operator, TKEO)方法和Gabor滤波器进行中华白海豚click信号的自动检测,然后通过倒谱的方法提取click信号的特征,最后利用3种机器学习方法识别中华白海豚。实验数据采集于雷州湾的中华白海豚以及厦门湾的中华白海豚和宽吻海豚的发声信号。实验中将厦门湾中华白海豚和雷州湾中华白海豚设为第一组,进行同种海豚识别;将厦门海域中华白海豚和宽吻海豚设为第二组,进行不同种海豚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组实验的平均识别准确率分别可以达到98%和96%。展开更多
文摘将20 kHz连续声信号作为刺激信号,测试了厦门某海湾圈养的两只瓶鼻海豚对该信号的行为变化。通过对比信号发射期与间歇期海豚相对声源的水面距离、露出水面的次数以及水下发出的click定位声信号的数目等变化,判断发射信号对海豚行为的影响。给出了瓶鼻海豚对测试信号产生躲避行为的声压级门限(154±2 dB re 1μPa,rms),并与鼠海豚的躲避声压门限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信号发射期,瓶鼻海豚移离了声源位置,增加了露出水面的次数,水下发出click声信号的次数明显减少。因此,瓶鼻海豚对20kHz连续信号产生了行为改变。
文摘中华白海豚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以往研究表明不同海域中华白海豚的回声定位(click)信号存在差异。文章以回声定位信号为识别标准,使用三种机器学习方法(K近邻法,决策树-分类回归树法和朴素贝叶斯法)识别中华白海豚。首先使用Teager-Kaiser能源算子(Teager-Kaiser Energy Operator, TKEO)方法和Gabor滤波器进行中华白海豚click信号的自动检测,然后通过倒谱的方法提取click信号的特征,最后利用3种机器学习方法识别中华白海豚。实验数据采集于雷州湾的中华白海豚以及厦门湾的中华白海豚和宽吻海豚的发声信号。实验中将厦门湾中华白海豚和雷州湾中华白海豚设为第一组,进行同种海豚识别;将厦门海域中华白海豚和宽吻海豚设为第二组,进行不同种海豚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组实验的平均识别准确率分别可以达到98%和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