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系统论的海陆产业联动机制探讨 被引量:23
1
作者 戴桂林 刘蕾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7年第6期72-76,共5页
本文以系统论为指导对海陆产业的关联问题进行了细致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将海陆产业之间的联系由理论转化为实践启示,以期把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早日实现我国海陆经济一体化的综合调控。
关键词 系统论 海陆产业 海陆经济一体化
下载PDF
我国沿海省市海陆产业协同发展时空差异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苑清敏 申婷婷 秦聪聪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127-130,共4页
在蓝色经济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海陆协同发展是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问题。基于复合系统的思想,文章从规模、结构、绩效、协调、发展等五个方面建立海陆产业系统协同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海陆产业系统有序度、协同度模型,对我国11个沿海... 在蓝色经济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海陆协同发展是越来越受到关注的问题。基于复合系统的思想,文章从规模、结构、绩效、协调、发展等五个方面建立海陆产业系统协同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海陆产业系统有序度、协同度模型,对我国11个沿海省市海陆产业系统的协同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产业 有序度 协同度
下载PDF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段志霞 王淼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4期9-13,共5页
海陆统筹战略思维和科技进步是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内部动因,海陆产业间的共存关系和能量梯度是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外部动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陆产业联动内容包括与周边区域和国家的产业联动融合、主体区之间的产业联动、主体区... 海陆统筹战略思维和科技进步是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内部动因,海陆产业间的共存关系和能量梯度是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外部动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陆产业联动内容包括与周边区域和国家的产业联动融合、主体区之间的产业联动、主体区与联动区的统筹发展,可选择的联动模式包括产业链延伸模式、生产要素流动模式、产业集群模式、政府间合作模式和科技拉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蓝色经济 海陆产业联动发展
下载PDF
海陆产业资金要素流动的效应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赵昕 王彦楠 《经济师》 2009年第6期42-43,共2页
海洋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崛起,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文章通过对渔业资金流动规模与资本效率关系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海陆资金流动关联关系,以期揭示海陆间资金要素流动的经济效应。
关键词 海陆产业 资金要素 关联关系 自回归模型
下载PDF
上海市海陆产业系统协同发展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东兵 杨洁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6-11,共6页
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海陆产业协同发展已成为上海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产业的角度出发首先分析海陆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然后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海陆第一、二、三产业的关联度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建立海陆产业子系统有序度... 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海陆产业协同发展已成为上海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产业的角度出发首先分析海陆产业协同发展机制,然后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海陆第一、二、三产业的关联度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建立海陆产业子系统有序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协同度模型,对2007—2012年上海市海陆产业子系统的有序度和协同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07—2012年期间,上海市海陆第一、二、三产业的关联度很高,海陆产业子系统各自快速有序发展,但由于海洋产业发展速度慢于陆域产业,导致海陆产业协同度较低。据此提出促进上海市海陆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如实现海陆产业集群发展、促进海陆产业间科技交流、系统协同度分区调控、构建市场与政府相协调的调控机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市 海陆产业系统 灰色关联度 有序度 协同度
下载PDF
辽宁省海陆产业系统协同演进与调控措施探讨——耗散结构理论下 被引量:7
6
作者 刘伟光 《现代商贸工业》 2012年第15期56-60,共5页
正确认识海陆产业系统的演进过程是合理规划海陆产业发展以及有效制定产业政策的前提,进而为最终实现海陆产业的一体化发展铺平道路。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论证了海陆产业系统符合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可将其作为耗散系统进行研究;将灰... 正确认识海陆产业系统的演进过程是合理规划海陆产业发展以及有效制定产业政策的前提,进而为最终实现海陆产业的一体化发展铺平道路。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论证了海陆产业系统符合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可将其作为耗散系统进行研究;将灰色关联度模型和灰关联熵模型相结合,分析了辽宁省海陆产业系统从1996年至2008年各年度的熵变情况,对海陆产业子系统协同演进状况做出评价。结果表明:2005年之前,除个别年度外,熵变为负值,海陆产业系统状况改善,有序度增强;从2005年开始,各年度熵变为正值,海陆产业系统状况恶化,无序度增强。针对模型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耗散结构 灰关联熵 海陆产业系统 协同演进 辽宁省
下载PDF
天津建设海洋强市背景下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研究
7
作者 罗琼 臧学英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1-96,共6页
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单一的海洋资源开发受到极大限制,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已成为沿海国家和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随着"海洋强市"建设力度加强,天津经济发展对海洋经济的依赖度进一步上升。天津海陆产业联动发展仍存在... 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单一的海洋资源开发受到极大限制,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已成为沿海国家和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随着"海洋强市"建设力度加强,天津经济发展对海洋经济的依赖度进一步上升。天津海陆产业联动发展仍存在缺乏相应机制和规划、联动发展的资源要素配置不足、联动发展受到环境制约等问题。要加快制定海陆产业联动发展规划,发挥天津港口作用,对接内部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延伸产业链,加强海陆联动环境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 海洋强市 海洋经济 海陆产业联动
下载PDF
山东省海陆产业间技术要素流动实证研究
8
作者 赵昕 李彬 张晓飞 《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 2008年第1期62-64,共3页
通过对技术要素流动机理的分析,在C-D生产函数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反映技术要素流动情况的生产函数模型,从而对山东省海陆经济间的技术要素流动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山东省海陆产业间的技术流动情况。
关键词 技术要素 流动 生产函数 海陆产业
下载PDF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广西海陆产业关联度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宫广新 史宏达 +2 位作者 尹则高 高成岩 董晓晨 《海岸工程》 2016年第2期50-58,共9页
利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对广西海陆产业的关联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发现:1)北部湾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使得三次产业出现了比重"虚高"现象。目前海洋产业与陆域第一产业的关联度相对较高,海洋产业中第三产业比重较大。海洋相关产业... 利用灰色关联度理论,对广西海陆产业的关联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发现:1)北部湾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使得三次产业出现了比重"虚高"现象。目前海洋产业与陆域第一产业的关联度相对较高,海洋产业中第三产业比重较大。海洋相关产业由海洋经济的外围层发展成为海洋经济的支持层,产生了"角色颠倒"。2)海洋战略新兴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关联度普遍较低,亟待发展。3)在全国主要沿海城市中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与国民经济关联度水平广西最低。广西海洋科研教育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落后于海洋各产业,亟待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海陆产业 关联度
下载PDF
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分析——以辽宁省为例
10
作者 姜丽 《特区经济》 2018年第2期102-106,共5页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的辽宁,近两年经济增长乏力,亟待探索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推动力,产业结构也需转型和升级。而同时辽宁省作为海洋大省,海洋经济发展迅猛。因此,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间的联动发展,既推动陆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的辽宁,近两年经济增长乏力,亟待探索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推动力,产业结构也需转型和升级。而同时辽宁省作为海洋大省,海洋经济发展迅猛。因此,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间的联动发展,既推动陆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也带动海洋产业进一步发展,进而,实现辽宁经济的快速持续协调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海陆产业联动机制的相关理论,然后分析了辽宁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演变与特征,再通过灰色关联度指标衡量了辽宁海陆产业间的关联性,探寻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间所存在的对应关系及关联程度,最后从延伸海陆产业链、开发利用海岸带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产业 产业联动 辽宁省
下载PDF
中国沿海地区海陆产业系统时空耦合分析 被引量:42
11
作者 盖美 刘伟光 田成诗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66-976,共11页
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的和谐发展,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经济基础。通过阐释海陆产业系统耦合机理,构建耦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关联度、耦合度模型从时间、空间两个层面探究系统耦合情势。研究表明:①海洋劳动... 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有利于推动沿海地区经济的和谐发展,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经济基础。通过阐释海陆产业系统耦合机理,构建耦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关联度、耦合度模型从时间、空间两个层面探究系统耦合情势。研究表明:①海洋劳动生产率与陆域三产增加值关联程度最高;海洋劳动生产率、海洋二产增加值对陆域产业子系统的作用力最大,陆域三产增加值、陆域经济密度对海洋产业子系统的影响最强;效率和规模因素是系统耦合的主导因素;②研究期内我国沿海地区海陆产业系统总体上处于拮抗型耦合时期;子系统耦合度随时间的推移呈倒U型特征,对应耦合协调程度呈U型特征,耦合度和耦合协调程度负相关;③上海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最高,为我国海陆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先行建设区;天津、浙江、福建、辽宁、江苏、山东、广东居中,为重点建设区;广西、海南、河北最低,为后发优势建设区。依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调控对策:①搭建以海洋第二产业、陆域第三产业为中心的海陆一体化产业链体系,注重子系统效率和规模的提升;②遵循海陆产业系统耦合演进一般规律,发挥市场和宏观调控两种资源配置机制的协同作用;③按照各地域单元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发展的相异性与相似性,施行区域分区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产业系统 时空耦合 关联度 耦合度 调控 沿海地区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沿海经济带与腹地海陆产业联动发展 被引量:37
12
作者 董晓菲 韩增林 王荣成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1-35,44,共6页
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的海陆产业联动发展是沿海-腹地系统良性发展的核心,在东北地区尤其如此。文章首先从资源、经济、就业及环境方面,利用相关分析、演变过程分析、弹性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探讨了东北沿海经济带与腹地海陆产业联动的动... 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的海陆产业联动发展是沿海-腹地系统良性发展的核心,在东北地区尤其如此。文章首先从资源、经济、就业及环境方面,利用相关分析、演变过程分析、弹性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探讨了东北沿海经济带与腹地海陆产业联动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东北地区沿海经济带海洋产业与内陆腹地各产业的疏密度,进而探究海陆联动发展的内部驱动力与海陆产业链的构造,为东北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的统筹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沿海经济带 腹地 海陆产业联动
原文传递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海洋产业关联及海陆产业联动发展分析 被引量:41
13
作者 王莉莉 肖雯雯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3-119,共7页
海陆产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错综复杂的联系,海陆产业联动发展是现阶段发展壮大海洋产业的核心。根据国标(GB/T 20794-2006)对海洋产业的界定,从2000年和2010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拆分出12个主要海洋产业,形成海洋产业投入产出表。在此基... 海陆产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错综复杂的联系,海陆产业联动发展是现阶段发展壮大海洋产业的核心。根据国标(GB/T 20794-2006)对海洋产业的界定,从2000年和2010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拆分出12个主要海洋产业,形成海洋产业投入产出表。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海洋产业的投入结构、后向/前向关联关系和产业波及效应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10年来我国海洋产业的产业链有所延长,向陆地产业延伸,尤其与陆地产业中的第三产业关联密切。同时,中国海洋产业与能源产业关联紧密,其发展主要依赖第二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产业 投入产出模型 产业关联 海陆产业联动发展
原文传递
天津市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李健 滕欣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共6页
为探寻产业绿色化发展的路径,提出海陆产业系统耦合的概念,并构建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在对两个子系统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了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了天津2000-2010年海陆产业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分析了海陆产... 为探寻产业绿色化发展的路径,提出海陆产业系统耦合的概念,并构建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在对两个子系统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了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了天津2000-2010年海陆产业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分析了海陆产业系统的互动关系,并运用GM(1,1)模型对未来海陆产业系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1)2000-2010年,天津海陆产业系统耦合度很高,一直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2)2000-2010年,天津海陆产业系统协调度稳步提高,先后经历了勉强协调发展、初级协调发展和中级协调发展三个阶段;(3)天津海洋产业系统和陆域产业系统对耦合系统发展的功效贡献具有时序规律,各子系统自身演化过程经历了"S"型的周期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系统耦合 海陆产业系统 耦合协调模型 GM(1 1)模型 天津市
原文传递
南海国际大通道与海陆产业统筹发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坚真 孙鹏 张力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56,共3页
南海国际大通道的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一新的国际大通道建设设想包括:以雷州半岛—海口为中轴的北部湾通道建设→北部湾沿海港口群建设→洛阳至湛江铁路及其延伸线、两广沿海高铁、粤琼海峡跨海大桥的陆路建设→海南和湛江国际航... 南海国际大通道的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一新的国际大通道建设设想包括:以雷州半岛—海口为中轴的北部湾通道建设→北部湾沿海港口群建设→洛阳至湛江铁路及其延伸线、两广沿海高铁、粤琼海峡跨海大桥的陆路建设→海南和湛江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南海开发、海陆统筹及国家利益保护的战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国际大通道 海陆产业统筹
原文传递
蓝色经济区战略下青岛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段志霞 《港口经济》 2015年第10期12-16,共5页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原则为"推动海陆统筹,实现联动发展",青岛作为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核心和龙头,应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与蓝色经济区以外的沿海区域与国家、蓝色经济区主体...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原则为"推动海陆统筹,实现联动发展",青岛作为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核心和龙头,应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与蓝色经济区以外的沿海区域与国家、蓝色经济区主体区及联动区的海陆产业联动与统筹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色经济 海陆产业 联动发展
原文传递
“一带一路”背景下辽宁海陆产业联动效应与模式选择 被引量:1
17
作者 董晓菲 尚颜颜 《党政干部学刊》 2018年第11期48-53,共6页
在分析辽宁沿海对东北腹地产生联动作用的支撑条件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辽宁省海陆产业关联程度,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辽宁海陆产业发展模式。结果表明,辽宁省与东北地区经济联动基础条件充足;辽宁省地区... 在分析辽宁沿海对东北腹地产生联动作用的支撑条件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辽宁省海陆产业关联程度,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辽宁海陆产业发展模式。结果表明,辽宁省与东北地区经济联动基础条件充足;辽宁省地区经济与陆地产业关联度高于海洋产业;海洋第一、三产业与陆地产业关系较密切,与陆地第二、三产业关系最为密切;海洋第二产业与陆地产业关联度较弱;辽宁省陆地经济与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联系较强。提出辽宁省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海陆复合产业链发展模式、科技带动模式及生产要素流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海陆产业 联动效应
原文传递
临海市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度模型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英杰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第5期51-53,共3页
浙江省临海市是我国海洋经济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但随着临海市经济建设的加快和临海市人口的增加,单一的海洋或陆地资源开发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临海市海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统筹陆海,联动江海是临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浙江省临海市是我国海洋经济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但随着临海市经济建设的加快和临海市人口的增加,单一的海洋或陆地资源开发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临海市海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统筹陆海,联动江海是临海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因此,科学地判定临海市沿海地区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进程,能够有效延续浙江省对于海洋经济发展的一贯要求,也对实现临海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海市 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 发展战略
下载PDF
基于耦合产业链声誉的海陆产业合作的微分对策模型研究
19
作者 王博 李健 《系统科学与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902-1912,共11页
利用微分对策理论研究了海洋产业和陆域产业在产业耦合过程中的合作问题,将其合作过程抽象概括为"耦合产业链声誉"的构建过程,并构建了一个海陆产业微分对策动态模型,运用汉密尔顿-雅可比-贝尔曼方程求出海洋产业和陆域产业在... 利用微分对策理论研究了海洋产业和陆域产业在产业耦合过程中的合作问题,将其合作过程抽象概括为"耦合产业链声誉"的构建过程,并构建了一个海陆产业微分对策动态模型,运用汉密尔顿-雅可比-贝尔曼方程求出海洋产业和陆域产业在Nash非合作博弈、Stackeelberg主从博弈及协同合作博弈条件下的最优策略,并对此三种博弈结构下的反馈均衡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协同合作博弈情形下的系统收益、参与双方的收益水平要优于Nash非合作、Stackelberg博弈情形下的收益水平;在Stackelberg博弈情形下,海洋产业的激励因子是海陆耦合产业系统中的一种协调和激励机制,可以提高海陆产业各自以及整个海陆耦合产业系统的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耦合产业链声誉 微分对策 反馈均衡 HJB方程
原文传递
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互动发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宋志明 《党政干部学刊》 2011年第6期48-50,共3页
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互动,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顺势之举。开发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有利于形成整体优势,把辽宁沿海地区建成东北地区重要的商贸高地、经济高地、科技高地、人才高地,建成世界级的装备制造业聚集区... 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与沈阳经济区互动,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顺势之举。开发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有利于形成整体优势,把辽宁沿海地区建成东北地区重要的商贸高地、经济高地、科技高地、人才高地,建成世界级的装备制造业聚集区,融入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潮,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产业分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沿海经济带 沈阳经济区 海陆产业联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