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被引量:16
1
作者 孙秀荣 何金海 陈隆勋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378-384,共7页
定义了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 ( ILSTD) ,讨论了它与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年际变化及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 :该海陆热力差指数较好地反映了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年际异常变化 ,强海陆热力差指数年 ,华北地区降水偏多 ,长江、淮河流域... 定义了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 ( ILSTD) ,讨论了它与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年际变化及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 :该海陆热力差指数较好地反映了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年际异常变化 ,强海陆热力差指数年 ,华北地区降水偏多 ,长江、淮河流域明显干旱 ;弱海陆热力差指数年 ,长江、淮河流域降水又异常偏多。ILSTD的异常变化对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大气环流型具有较强的识别力 ,尤其是对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与强度的识别。强弱指数年 ,北半球 5 0 0 h Pa上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各成员及高低纬环流系统的相互配置和强度变化可以较合理地解释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和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的异常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热力差指数 年际变化 中国 夏季降水
下载PDF
东亚海陆表面温度季节性增温差异对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刘鹏 陈海山 +2 位作者 于华英 秦怡 钱永甫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37-1249,共13页
本文通过对比几种不同的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发现东亚及附近地区海陆表面温度的变化与东亚夏季风强度有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强、弱夏季风年东亚表面温度差值的逐候数据做EOF分析,结果发现:第一模态可以揭示从春到夏的季节转换,中... 本文通过对比几种不同的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发现东亚及附近地区海陆表面温度的变化与东亚夏季风强度有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强、弱夏季风年东亚表面温度差值的逐候数据做EOF分析,结果发现:第一模态可以揭示从春到夏的季节转换,中国东部陆地增温相对较快,而西太平洋及孟加拉湾海温增温较慢,季节转换提前,有利于夏季风偏强;第二模态则反映了春季中高纬度地区增温快、中低纬增温慢的情形,有利于夏季风增强。在5月份两种模态的综合作用显示:陆地较冷、海洋较暖,夏季陆地的快速增温、海洋增温慢,有利于夏季风增强。将上述影响因素引入到改进的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中,修正后的指数可以反映东亚地区5月到夏季的海陆增温特点以及季节转换的早晚,并更好地描述了季风区中、高纬度的热力差异,合理地解释夏季风强度与西北太平洋副高及低空急流的关系,因此新指数能够更好地反映全国范围内夏季降水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热力差 东亚夏季风 季节性增温
下载PDF
亚洲南部地区海陆分布对亚洲冬季风影响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2
3
作者 金啟华 何金海 祝从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4-44,共11页
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研制的第三代公共气候模式CCM3/NCAR,设计了一系列数值试验,研究非洲大陆、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与其周围的阿拉伯海、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及南海海陆交叉分布对亚洲冬季风环流形成的重要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亚洲南... 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研制的第三代公共气候模式CCM3/NCAR,设计了一系列数值试验,研究非洲大陆、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与其周围的阿拉伯海、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及南海海陆交叉分布对亚洲冬季风环流形成的重要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亚洲南部地区的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南海冬季风及其越赤道气流的存在与非洲大陆-阿拉伯海-印度半岛-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南海的海陆热力差异有关;并且冬季热带地区北风分量的产生也与次行星尺度海陆热力差有关,同时这些次行星尺度海陆热力差也对副热带和高纬度冬季风形成有明显作用.试验结果也表明中南半岛不仅对临近的冬季风有局地的影响,对冬季风的传播也有重要的作用,中南半岛的存在减弱了流向孟加拉湾和印度的冬季偏东风气流,使部分气流在南海转向,形成了南海冬季风;另外,非洲陆地、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的存在都能对其高空的副热带急流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的存在对高原南支副热带急流的维持有重要的作用;另外也讨论了这些陆地与海洋间的热力差对冬季地面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热力差 亚洲冬季风 副热带急流
下载PDF
地面风对上海城市热岛影响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徐伟 张蕾 +3 位作者 漆梁波 刘冬韠 张仕鹏 曹丹萍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262-1277,共16页
首先利用上海77个区域站2011-2014年逐时气温和风资料,研究了地面风对上海城市热岛(urban heat island,UHI)的影响及UHI季节性空间分布特征的成因,并从海陆热力差异初步揭示了向岸风对热岛强度(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IUHI)的影... 首先利用上海77个区域站2011-2014年逐时气温和风资料,研究了地面风对上海城市热岛(urban heat island,UHI)的影响及UHI季节性空间分布特征的成因,并从海陆热力差异初步揭示了向岸风对热岛强度(urban heat island intensity,IUHI)的影响。其次利用上海7个国家站1961-2014年逐月气温和风资料,研究了上海各季地面风速与IUHI的年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UHI中心出现的位置与风向、风速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夜间UHI中心有向城市下风方向漂移的特征,其平均漂移风速阈值为2 m·s^-1,UHI区域随风速增大向城市下风方向延伸,IUHI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2)上海各季夜间UHI特征明显,尤以秋冬季最为明显,春季次之,夏季最弱。春夏季夜间UHI中心出现在城区西北侧,而秋冬季夜间UHI中心稳定在城区,表现为典型UHI。各季白天均表现为下风方大范围增暖现象。季节地面盛行风决定了UHI季节性空间分布特征。(3)白天向岸风具有抑制升温作用(春夏季最为明显),受其影响气温大值区易出现在内陆地区,春夏季城市偏东区IUHI小于偏西区;夜间向岸风具有抑制降温作用(秋冬季最为明显),受其影响秋冬季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明显增暖且城市偏东区IUHI大于偏西区。海陆热力差随季节不同和盛行风风速大小决定了向岸风这种作用的大小及影响范围。(4)各季年平均地面风速与IUHI均呈显著负相关,1961-2014年上海各季风速均表现为递减趋势(春冬季最明显),为IUHI增大提供有利条件。21世纪以来各季IUHI均呈现减缓特征(夏秋季最明显),风速并不是导致IUHI减缓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地面风 上海 向岸风 海陆热力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