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堆积与海陆相互作用 被引量:55
1
作者 王强 袁桂邦 +4 位作者 张熟 刘增寿 王卫东 刘志杰 庄振业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75-786,共12页
渤海湾西岸淤泥质海岸已见两类砂体,滨外坝先形成于水下,而后随着海岸进积和在海洋动力作用下,逐渐出露于潮间带和陆地上;另一种普遍出现的是具沿岸堤意义的贝壳堤,而且是在海岸进入弱侵蚀期即形成。研究发现,在海岸进积和海-陆... 渤海湾西岸淤泥质海岸已见两类砂体,滨外坝先形成于水下,而后随着海岸进积和在海洋动力作用下,逐渐出露于潮间带和陆地上;另一种普遍出现的是具沿岸堤意义的贝壳堤,而且是在海岸进入弱侵蚀期即形成。研究发现,在海岸进积和海-陆相对稳定条件下,海岸线附近中潮坪-高潮坪受向岸风和波浪作用也可形成雏形贝壳堤砂体。目前研究区海岸上的贝壳堆积有3类,即:风暴潮堆积的沿岸堤型贝壳堤,主要堆积在中潮坪-高潮坪-滨海低平原上;潮沟-潮汐河道型“贝壳堤”,为潮汐河口湾顶或潮道外侧风暴贝壳堆积(自潮汐通道水下堆积延续到低地);以及沿海低平原在大潮或风暴潮天气背景下出现的无序贝壳堆积。贝壳堤堆积既有风暴潮大浪瞬时、高能幕式堆积,又有大浪、向岸风综合作用下堆积的可能,贝壳测年及贝壳堤层序表明其形成是复杂的再堆积过程,不宜解释为海平面变化。在三角洲不均衡推进过程中,有可能形成不规则的海岸线,向岸风浪对不同地貌岸段的作用,可导致形成并非与现代海岸线平行的贝壳堤。贝壳堤术语的随意使用,已经造成海岸线变迁研究的简单化。严格使用沿岸堤的贝壳堤概念,可进一步划分三角洲叶瓣变迁,但是事件堆积必须剔除。将贝壳堤的研究与三角洲顶面泥炭测年相结合,可能更精确重塑海岸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湾西岸 贝壳堤堆积 海陆相互作用
下载PDF
浙江北仑港海陆相沉积物物理力学与声学参数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卢博 梁元博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37-44,共8页
浙江北仑港海陆相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与声学参数的对比研究表明,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相关关系。沉积物液性指数I_L在预估压缩波声速V_P回归方程中有良好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 海陆相 沉积物 物理力学 声学参数
下载PDF
不同选择性提取方法锶钡比的海陆相沉积环境判别探讨——以现代黄河三角洲为例 被引量:9
3
作者 王爱华 叶思源 +3 位作者 刘建坤 丁喜桂 李华玲 许乃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26-1238,共13页
锶钡比是常用的海陆相沉积环境判别手段之一,黄河三角洲钻孔沉积物的传统全量锶钡比介于0.45±0.5之间,无法判别其海陆相沉积环境。黄河三角洲钻孔样品的选择性提取结果表明,全样的总量钡和锶中的75%以上的钡和50%以上的锶赋存于与... 锶钡比是常用的海陆相沉积环境判别手段之一,黄河三角洲钻孔沉积物的传统全量锶钡比介于0.45±0.5之间,无法判别其海陆相沉积环境。黄河三角洲钻孔样品的选择性提取结果表明,全样的总量钡和锶中的75%以上的钡和50%以上的锶赋存于与沉积时的海陆相地球化学环境无关的陆源碎屑矿物中,在判别海陆相沉积环境时是应该剔除的。不同选择性提取方法的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沉积物中的锶除碎屑硅酸盐矿物态外,主要呈现可交换态和碳酸态,赋存形态比较单一;而钡除了碎屑硅酸盐矿物态外其赋存形态复杂。以提取可交换态为主的醋酸钠法和醋酸铵法、以提取可交换态和碳酸盐态为主的柠檬酸法和稀盐酸法及络合剂+稀盐酸法所提取的锶钡比,均能较好地区分黄河三角洲的海陆相沉积环境。来自黄土的黄河三角洲物源的高碳酸钙和醋酸不能提取重晶石中钡的双重特殊性,导致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稀醋酸法提取的结果具有高锶低钡的特征并造成锶钡比偏高,尽管其锶钡比都大于1.0,但其对沉积时盐度环境的响应灵敏度大于其他选择性提取方法。选择性提取方法是解决目前传统的全样总量锶钡比海陆相沉积环境判别效果不佳问题的唯一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提取 锶钡比 陆源碎屑沉积物 海陆相沉积环境 沉积环境判别 黄河三角洲
下载PDF
新生代亚洲形变与海陆相互作用 被引量:74
4
作者 汪品先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8,共18页
在现今各个大陆中 ,亚洲经历的新生代形变最强 .白垩纪到老第三纪时的亚洲大陆 ,不仅面积较今为小 ,而且形态偏“瘦” ;自从始新世印度与亚洲碰撞之后 ,亚洲的面积与高度急剧增大 .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和边缘海的张裂 ,东亚原来西倾的地势... 在现今各个大陆中 ,亚洲经历的新生代形变最强 .白垩纪到老第三纪时的亚洲大陆 ,不仅面积较今为小 ,而且形态偏“瘦” ;自从始新世印度与亚洲碰撞之后 ,亚洲的面积与高度急剧增大 .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和边缘海的张裂 ,东亚原来西倾的地势发生倒转 ,形成了从大陆中央隆升区向周围辐射的亚洲大河流系 .亚洲隆升有可能是北极冰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为隆升不仅改变大气环流、加剧风化作用 ,而且还使西伯利亚河系改向北流 ,通过注入北冰洋的淡水促使海水结冰、导致冰盖形成 .新生代亚洲形变 ,也使得亚洲季风系统在早中新世形成 ,又在约 8Ma与约 3Ma时强化 .同时 ,西太平洋边缘海系列的形成 ,也改变了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流经边缘海的太平洋西部边界流 ,对于洋面升降和构造运动极为敏感 ,在冰期低海面时边界流位于边缘海之外 ,使大洋输向大陆的热量和水分大为减少 .今天 ,亚洲与太平洋之间的能流与物流最为活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新生代 大陆形变 边缘 气候演变 海陆相互作用
下载PDF
我国第四纪海陆相地层中盾形化石的亲缘关系及环境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吕厚远 王永吉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48-52,共5页
本文研究认为,我国海陆相地层中常见的盾形化石是植物硅酸体众多形态中的一种类型。并对盾形化石的生理、生态意义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第四纪 海陆相地层 盾形化石 环境
下载PDF
冰后期钱塘江河口湾地区的海陆相互作用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桂甲 李从先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43-49,共7页
钱塘江强潮型河口湾,在其冰后期发育和演化过程中受到陆地和海洋因素的综合作用.末次冰期时,海面下降,河流下切,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大多“通过”古河谷,部分粗砂砾形成滞留沉积,沉积物的物源为河流腹地,或原地侵蚀,河流因素影响较大;冰后... 钱塘江强潮型河口湾,在其冰后期发育和演化过程中受到陆地和海洋因素的综合作用.末次冰期时,海面下降,河流下切,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大多“通过”古河谷,部分粗砂砾形成滞留沉积,沉积物的物源为河流腹地,或原地侵蚀,河流因素影响较大;冰后期早期海侵过程中,海平面上升,导致河流的回水作用和溯源堆积作用;河口湾形成后,则成巨大的沉积物陷井,沉积物主要来自口外,由涨潮流带入,而河流携沙则占较小的一部分,海洋因素影响较大.这同时也产生了钱塘江河口湾沉积物分布由上游至下游呈现从粗到细的特殊沉积物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口湾 海陆相互作用 钱塘江 晚更新世
下载PDF
海陆相关分析及其对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的启示 被引量:35
7
作者 王海英 栾维新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2年第6期28-32,共5页
关键词 洋生态系统 洋水产业 洋资源 海陆相关分析 洋产业结构
下载PDF
我国海洋第四纪研究与环境演变中的海陆相互作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汪品先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8-222,共5页
根据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第四纪地层的特色分析,海陆结合是我国海洋第四纪研究的优势所在。半世纪以来,中国海洋地质的研究经历了从调查到研究、从海岸到浅海再到深海、从晚第四纪到晚新生代、从低分辨率到高分辨率以及从定性到定量的进... 根据我国的地理位置和第四纪地层的特色分析,海陆结合是我国海洋第四纪研究的优势所在。半世纪以来,中国海洋地质的研究经历了从调查到研究、从海岸到浅海再到深海、从晚第四纪到晚新生代、从低分辨率到高分辨率以及从定性到定量的进展过程,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有很大的差距。新世纪初期,应当从国际、国内第四纪研究的关键问题着眼选题,以西太平洋边缘海与暖池作为主战场,和陆地工作、和现代过程相结合展开研究。文章对我国海洋第四纪研究的方向、措施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研究 中国 古环境 海陆相互作用 洋地质
下载PDF
IODP中的海陆对比和海陆相互作用 被引量:9
9
作者 郑洪波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3年第5期722-729,共8页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将于2003年10月启动。与大洋钻探计划(ODP)相比,IODP规模更大,钻探和研究范围更宽,囊括地球科学的诸多领域,涉及海底生物圈、地球壳幔结构、俯冲工厂和地震活动、古环境记录和海底资源等。从海陆对比和海陆相互...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将于2003年10月启动。与大洋钻探计划(ODP)相比,IODP规模更大,钻探和研究范围更宽,囊括地球科学的诸多领域,涉及海底生物圈、地球壳幔结构、俯冲工厂和地震活动、古环境记录和海底资源等。从海陆对比和海陆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我国地球科学,尤其是新生代地质学研究中的一些特点和优势。中国新生代地质演化历史别具特色,如宏观地形格局的变化,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隆升,西太平洋边缘海的扩张,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等,这些特色成为中国科学家参与IODP科学研究计划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大洋钻探(IODP) 海陆相互作用 陆对比
下载PDF
基于分数形导数的海陆相交互沉积土蠕变特性研究
10
作者 高鲁超 陈合德 +2 位作者 何子睿 华新 胡川开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0-127,共8页
海陆相交互沉积土是在复杂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其蠕变性质不同于其他沉积土。基于分数形导数理论,利用分数形黏壶替代经典Newton黏壶,建立了一种描述海陆相交互沉积土蠕变特性的分数形蠕变模型;开展宁波海陆相交互沉积土三轴固结排水蠕变... 海陆相交互沉积土是在复杂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其蠕变性质不同于其他沉积土。基于分数形导数理论,利用分数形黏壶替代经典Newton黏壶,建立了一种描述海陆相交互沉积土蠕变特性的分数形蠕变模型;开展宁波海陆相交互沉积土三轴固结排水蠕变试验,分析沉积土的蠕变变形和应力-应变关系,并利用宁波和大连沉积土蠕变试验结果,对比分数形蠕变模型和经典元件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宁波沉积土蠕变变形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相比经典元件模型,分数形蠕变模型更适用于描述海陆相交互沉积土的蠕变变形,具有精度高、参数少的特点,且该模型可有效表征沉积土加速蠕变变形阶段。研究成果可为分析海陆相交互沉积土的蠕变特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分数形蠕变模型 三轴固结排水蠕变试验 海陆相交互沉积土 分数形导数
下载PDF
长期渗漏水条件下海陆相浅埋盾构隧道隧顶水土荷载计算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世伟 赵书争 +2 位作者 付迪 赵强 朱泽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149-2160,共12页
盾构隧道长期渗漏水严重影响着管片外侧水土荷载作用。通过理论分析获得隧顶上覆竖向平均渗透梯度表达式和考虑大主应力拱效应的侧向土压力系数计算公式,进一步构建考虑长期渗漏水效应的隧顶水土荷载计算模型,依托横琴隧道下穿马骝洲水... 盾构隧道长期渗漏水严重影响着管片外侧水土荷载作用。通过理论分析获得隧顶上覆竖向平均渗透梯度表达式和考虑大主应力拱效应的侧向土压力系数计算公式,进一步构建考虑长期渗漏水效应的隧顶水土荷载计算模型,依托横琴隧道下穿马骝洲水道段两个典型断面的地质条件和水土荷载实测结果,对不同计算工况下的理论分析结果和现场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提出模型能够对海相段和陆相段的盾构隧道隧顶水土压力进行合理有效评价,相比Dimitrios Kolymbas有效应力法和Terzaghi总应力法,本文方法误差最小;随着土体内摩擦角增加,侧向土压力系数呈现先略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规律,表明达到一定条件时土拱效应对侧向土压力系数才能起主导作用影响;隧顶水土荷载与隧道埋深直径比呈现增加速率逐渐衰减的正相关关系,与土体重度和管片外侧水头呈现线性正相关关系,与单宽渗漏水量呈现线性负相关关系。相关研究成果能够为我国水下盾构隧道合理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海陆相盾构隧道 渗漏水 水土荷载 土拱效应 侧向土压力系数
原文传递
海/陆相页岩微观力学性质压痕测试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立超 张典坤 +1 位作者 吕帅锋 王生维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1-38,共8页
页岩微观力学性质对页岩油气储层钻井、完井、压裂改造具有关键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微观结构扫描电镜及压痕测试等手段对四川盆地海相页岩和内蒙古石拐盆地陆相页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相页岩由石英、方解石、白云石及黄铁矿等自生... 页岩微观力学性质对页岩油气储层钻井、完井、压裂改造具有关键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微观结构扫描电镜及压痕测试等手段对四川盆地海相页岩和内蒙古石拐盆地陆相页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相页岩由石英、方解石、白云石及黄铁矿等自生矿物组成,微观结构较为致密,维氏硬度平均值为2.43 kN/mm^(2),岩石坚硬、刚度大,储层破裂压力较高;陆相页岩由石英、钠长石、高岭石和蒙脱石等外源矿物组成,黏土矿物含量高是其显著特征,粒间孔隙发育,结构相对疏松,其维氏硬度平均值为0.80 kN/mm^(2),储层破裂压力较低。海相页岩不同方向上压痕位移差异大,易形成辐射裂缝(纹),其脆性强,储层压裂可采取低裂缝净压力以减小裂缝后期回弹;而陆相页岩不同方向上压痕位移相似且不易形成辐射裂缝,其脆性弱,储层压裂可考虑高裂缝净压力加载,以保障压裂裂缝残余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页岩 微观结构 维氏硬度 压痕实验 页岩储层压裂 裂缝回弹效应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陆相侏罗系的划分与对比 被引量:2
13
作者 孟繁松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0年第4期55-65,共11页
对自21世纪以来中国南方海、陆相侏罗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依据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将中国南方侏罗系划分为4个地层区和14个地层分区,文中着重介绍了中国南方海、陆相侏罗纪年代地层划分、底界界线层型及各统之间的界线生物标志和与... 对自21世纪以来中国南方海、陆相侏罗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依据地层发育的总体特征,将中国南方侏罗系划分为4个地层区和14个地层分区,文中着重介绍了中国南方海、陆相侏罗纪年代地层划分、底界界线层型及各统之间的界线生物标志和与全球年代地层的对比关系。此外,对全球年代与生物地层的研究进展也作了扼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划分与对比 陆相侏罗系 年代地层 生物标志 中国南方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陆相白垩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孟繁松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2012年第1期1-11,共11页
自21世纪以来,中国南方海、陆相白垩系研究有显著进展。依据我国南方大地构造环境和白垩系发育特点,将其白垩系划分为5个地层区和8个地层分区;文中在分析全球年代与生物地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我国南方海、陆相白垩纪年代地层划分、底... 自21世纪以来,中国南方海、陆相白垩系研究有显著进展。依据我国南方大地构造环境和白垩系发育特点,将其白垩系划分为5个地层区和8个地层分区;文中在分析全球年代与生物地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我国南方海、陆相白垩纪年代地层划分、底界界线层型及陆相白垩系上/下统的界线作了扼要介绍,并指出我国西南特提斯区海相侏罗系/白垩系界线研究已接近国际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进展 陆相白垩系 年代地层 生物标志 中国南方
下载PDF
红树植物花粉在海洋地质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玉兰 张敏斌 +1 位作者 王开发 李超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317-1321,共5页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一种特有的植被类型和指示植物 .根据沉积物中出现的红树植物花粉种类和数量 ,推测了海滨红树林的演化、海面升降、海岸线变迁 ,追溯了古海流和沉积物来源 ,阐述了红树植物花粉在海洋地质研究中对深入...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一种特有的植被类型和指示植物 .根据沉积物中出现的红树植物花粉种类和数量 ,推测了海滨红树林的演化、海面升降、海岸线变迁 ,追溯了古海流和沉积物来源 ,阐述了红树植物花粉在海洋地质研究中对深入探讨古环境变化和海陆相互作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植物 花粉 洋地质 古环境变化 海陆相互作用 洋沉积物 面升降
下载PDF
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最大海侵位置探讨——以天津市西南精武镇一带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方晶 胡克 +5 位作者 张国艳 王俊杰 王立刚 白铁磊 任小松 舒琳 《海岸工程》 2012年第3期45-54,共10页
通过对位于天津西青区精武镇的小南河村西南H孔和潘楼村西PL孔2个钻孔做粘土混浊水电导率,结合贝类及有孔虫鉴定,区分了海相层和陆相层的界限,探讨了天津市西南全新世最大海侵的特征。结果表明:天津精武镇附近早中全新世以来经历了陆相... 通过对位于天津西青区精武镇的小南河村西南H孔和潘楼村西PL孔2个钻孔做粘土混浊水电导率,结合贝类及有孔虫鉴定,区分了海相层和陆相层的界限,探讨了天津市西南全新世最大海侵的特征。结果表明:天津精武镇附近早中全新世以来经历了陆相-短暂的海陆过渡相-陆相的沉积过程,全新世最大海侵位置在H孔与PL孔之间,距现代海岸线大约57km。H孔的薄层海相层为全新世最大海侵期形成的海陆过度相沉积物的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市西南 全新世 海陆相地层 地壳下沉
下载PDF
海岸带管理相关对策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兰 韩洪蕾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7年第6期51-55,共5页
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交界、海陆相互作用的地带。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海岸带是一个极其复杂、高度多样化的、复式交叉系统,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海岸带生态系统是能量、物质交换激烈的地带,是高生产力的地带,但同... 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交界、海陆相互作用的地带。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海岸带是一个极其复杂、高度多样化的、复式交叉系统,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海岸带生态系统是能量、物质交换激烈的地带,是高生产力的地带,但同时又是生命脆弱地带。从经济、生活系统看,海岸带地区人口密集、商业发达、交通便利、经济活动跃、城市化进程迅速,是人类社会繁荣发展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地区,占全世界60%的人口居住在海岸带的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岸带管理 海陆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 人口密集 经济活动 城市化进程 自然科学 物质交换
下载PDF
西太平洋边缘海对我国冰期干旱化影响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27
18
作者 汪品先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1995年第1期32-42,共11页
亚洲东部在冰期最为壮观的地理变化是边缘海大片浅海陆架的出露成陆。仅从我国到澳大利亚以北的三大浅海区,盛冰期成陆的面积便可达3.9×106km2。边缘海中的半封闭海,在冰期时发生海流改组,可以导致表层水温下降的异常... 亚洲东部在冰期最为壮观的地理变化是边缘海大片浅海陆架的出露成陆。仅从我国到澳大利亚以北的三大浅海区,盛冰期成陆的面积便可达3.9×106km2。边缘海中的半封闭海,在冰期时发生海流改组,可以导致表层水温下降的异常。海区面积的减小和海水温度的下降,均导致蒸发量的降低。仅南海的估计,盛冰期水汽供应量便可减少800—1400×109m3/a,约相当现代我国年降水总量的1/8—1/4,是我国陆地冰期气候干旱化的重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相互作用 边缘 干旱化 洋学 更新世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19
作者 陈瑞瑞 孙颢月 +3 位作者 朱紫若 蒋雪中 陈沈良 陈静 《海岸工程》 2024年第1期1-23,共23页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成陆时间最短的大型河口三角洲,由于其发育背景特殊、地质环境系统不稳定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地面沉降较为显著,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威胁。从监测技术和成因机理角度出发,系统综述了...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成陆时间最短的大型河口三角洲,由于其发育背景特殊、地质环境系统不稳定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地面沉降较为显著,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威胁。从监测技术和成因机理角度出发,系统综述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面沉降现状:(1)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受新生地层自然压实、人为建筑重力压实、河流陆源输入减少、地下水与卤水开采、石油天然气开采以及海洋动力作用相对增强等多重因素影响,需要更详细、更系统地研究,特别是定量分离人为与自然因素在地面沉降的贡献方面,需要与其他学科如地质、岩土、力学、数学等交叉进行综合定量分析;(2)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的长时空尺度的持续监测与分析、历史周期分析与未来判断分析需加强,尤其要重视海陆相互作用对地面沉降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的研究;(3)地面沉降勘查、监测和精度研究及沉降评估和环境影响监测研究,尤其是海岸带退蚀与地面沉降之间的耦合关系等问题仍待深入。在今后研究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理论模型的深入探究和新技术方法的实践,机理研究应扩展至多种模型研究;预测灾害时,应扩展到与地面沉降问题较为紧密的地面开裂、断层以及地裂缝等研究上。此外,还应对地面沉降的社会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等方面做出更多探索和实际应用。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现象,可为有效地实施三角洲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地面沉降 人类活动 海陆相互作用
下载PDF
典型背景点降水化学组份的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嘉麒 洪峪森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91-398,共8页
全球背景降水划分为海洋型、内陆型和海洋与内陆相间型三种.以太平洋的Amsterdam和大西洋的St.Georges为例,研究了海洋型背景降水受海洋大气环流控制,化学组份来源于海洋气溶胶.分析了澳大利亚Katherine海洋与内陆相间型,背景降水化学... 全球背景降水划分为海洋型、内陆型和海洋与内陆相间型三种.以太平洋的Amsterdam和大西洋的St.Georges为例,研究了海洋型背景降水受海洋大气环流控制,化学组份来源于海洋气溶胶.分析了澳大利亚Katherine海洋与内陆相间型,背景降水化学组份主要来源于海洋气溶胶和内陆大气污染物传输两者的相关性.而内陆丽江大气背景降水化学组份主要来源于扬尘和内陆大气传输,与海洋气溶胶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型 海陆相间型 内陆型 降水 化学组份 酸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