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移植的齿状回颗粒细胞在培养的大鼠海马组织上移行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韩春锡 文善姬 +3 位作者 河西奈保子 小林未明 廖建湘 鸟光庆一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19,共5页
为探讨齿状回颗粒细胞在培养的海马组织表面上的移行过程以及苔状纤维的投射特征,本实验从生后3d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导入的SD大鼠海马组织切片中分离出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移植到培养的SD大鼠海马组织切片表面上,共同培养3~4d后,激... 为探讨齿状回颗粒细胞在培养的海马组织表面上的移行过程以及苔状纤维的投射特征,本实验从生后3d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导入的SD大鼠海马组织切片中分离出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移植到培养的SD大鼠海马组织切片表面上,共同培养3~4d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97.6%的细胞移行到齿状回和CA3区,仅有2.4%细胞移行到CA2和CA1区。移行到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的颗粒细胞投射苔状纤维到齿状回门区和CA3区的透明层,却不到CA2和CA1区。上述结果提示,在海马组织培养中移植的齿状回颗粒细胞的移行以及苔状纤维的投射方向明显受宿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组织培养 齿状回颗粒细胞 细胞移行 苔状纤维 GFP
下载PDF
移植齿状回颗粒细胞重建海马神经网络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韩春锡 文善姬 +2 位作者 河西奈保子 廖建湘 鸟光庆一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7年第6期614-619,共6页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齿状回颗粒细胞在培养的海马组织切片上迁移特征。方法:从生后3d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导入的SD大鼠海马组织中分离颗粒细胞层组织,分别移植到生后7d的宿主(野生型)SD大鼠海马组织切片的不同区域,施行共同培养6d,观...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齿状回颗粒细胞在培养的海马组织切片上迁移特征。方法:从生后3d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导入的SD大鼠海马组织中分离颗粒细胞层组织,分别移植到生后7d的宿主(野生型)SD大鼠海马组织切片的不同区域,施行共同培养6d,观察表达GFP的齿状回颗粒细胞的迁移方向和纤维投射。结果:当移植物移植到齿状回门区附近时,表达GFP的齿状回颗粒细胞迁移到宿主海马组织的齿状回门区和颗粒细胞层,并发出树突和轴突分别投射到齿状回的内分子层和CA3区。结论:移植的齿状回颗粒细胞在海马组织切片上迁移并发出神经纤维投射到CA3区,提示移植的齿状回颗粒细胞可能参与海马的局部神经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组织培养 移植 颗粒细胞 迁移 绿色荧光蛋白
原文传递
荷包牡丹碱对海马CA2区的神经毒性与P/Q型钙通道有关 被引量:1
3
作者 韩春锡 文善姬 +3 位作者 河西奈保子 岳丽杰 廖建湘 鸟光庆一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8年第5期458-462,共5页
目的:探讨荷包牡丹碱(BiC)对海马CA2区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电压依赖性钙通道(VDCC)对神经毒性作用的影响。方法:BiC 6μmol·L^(-1)刺激培养的大鼠海马组织72 h,同时用N,L以及P/Q型钙通道拮抗剂分别阻断相应的钙通道,测定神经细胞摄... 目的:探讨荷包牡丹碱(BiC)对海马CA2区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电压依赖性钙通道(VDCC)对神经毒性作用的影响。方法:BiC 6μmol·L^(-1)刺激培养的大鼠海马组织72 h,同时用N,L以及P/Q型钙通道拮抗剂分别阻断相应的钙通道,测定神经细胞摄取的碘化丙啶(PI)。结果:BiC刺激6 h后,神经细胞的PI摄取首先出现在CA2区。随着BiC刺激时间的延长,摄取PI的神经细胞的分布范围由CA2区扩散到其他区域。P/Q型VDCC拮抗剂抑制神经细胞的PI摄取,然而N和L型VDCC的拮抗剂无明显抑制效果。结论:在大鼠海马的组织培养中CA2区的神经细胞对BiC的刺激最易受损。CA2区神经细胞的损伤过程中P/Q型VDCC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包牡丹碱 CA2区 海马组织培养 细胞死亡 P/Q型钙通道
原文传递
冷却对大鼠难治性癫癎模型海马神经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4
作者 韩春锡 文善姬 +4 位作者 路新国 胡雁 曹娟 李志川 廖建湘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1年第6期566-570,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冷却温度和冷却时间对大鼠难治性癫癎模型海马神经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方法:①6μmol.L-1荷包牡丹碱(Bic)+4-氨基吡啶(4-AP)联合刺激培养的大鼠海马组织切片(OHS)诱发癎样放电,制作难治性癫癎OHS模型;②在36℃和2... 目的:探讨不同冷却温度和冷却时间对大鼠难治性癫癎模型海马神经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方法:①6μmol.L-1荷包牡丹碱(Bic)+4-氨基吡啶(4-AP)联合刺激培养的大鼠海马组织切片(OHS)诱发癎样放电,制作难治性癫癎OHS模型;②在36℃和25℃培养1~24 h;③在36℃、30℃、25℃、20℃和15℃培养6 h;④分别测定OHS神经细胞的碘化丙啶(PI)摄取量。结果:Bic+4-AP联合刺激3 h后,摄取PI的神经细胞首先出现在海马的CA2区。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摄取PI神经细胞的分布范围扩散到其他区域,以CA3区最为明显。25℃冷却处理可以显著抑制神经细胞的PI摄取,然而,20℃、15℃深低温冷却处理可进使神经细胞的PI摄取。结论:①培养的大鼠海马组织CA2区的神经细胞对Bic+4-AP联合刺激最敏感,神经细胞的损伤与兴奋性刺激时间和海马的区域有关;②冷却处理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与冷却的温度和时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癫癎 冷却 海马组织培养 细胞死亡 模型 大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