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针技术在经皮给药系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崔闻宇 王瑾 《微纳电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5-204,共10页
微针在研发初期主要用于药物的输送,可以克服传统经皮给药的局限性,是继口服和注射之后的一种给药新途径。介绍了微针的类型及其释药机制,阐述了固体、涂层、空心、溶解、水凝胶5种类型微针的给药方式的优缺点及其在经皮给药领域中应用... 微针在研发初期主要用于药物的输送,可以克服传统经皮给药的局限性,是继口服和注射之后的一种给药新途径。介绍了微针的类型及其释药机制,阐述了固体、涂层、空心、溶解、水凝胶5种类型微针的给药方式的优缺点及其在经皮给药领域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说明了不同的微针类型适用于不同性质的药物输送,当前先进的微针经皮给药系统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经皮的渗透量,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还对微针在当前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给药系统 固体 涂层微针 空心 溶解 水凝胶
下载PDF
浸渍法制备涂层聚乳酸微针 被引量:1
2
作者 梁玲 陈博智 郭新东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5-51,共7页
涂层高分子微针作为一种经皮给药系统,由于具有诸多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采用热压法制备了带有4个限位大针的聚乳酸微针;借助限位板的辅助作用,分别采用翻转浸渍法和漂浮浸渍法将聚乳酸微针浸渍到磺酰罗丹明B(模型药物)的涂层溶液中,制... 涂层高分子微针作为一种经皮给药系统,由于具有诸多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采用热压法制备了带有4个限位大针的聚乳酸微针;借助限位板的辅助作用,分别采用翻转浸渍法和漂浮浸渍法将聚乳酸微针浸渍到磺酰罗丹明B(模型药物)的涂层溶液中,制得涂层聚乳酸微针,涂层溶液与微针底板的距离约为300μm;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位移为300μm时,单根针受力可达1 N,表明涂层聚乳酸微针具有足够的力学性能刺入皮下;涂层聚乳酸微针的单根针载药量约为15 ng,相对标准偏差为11.67%。此外,还制备了超疏水限位板,在其表面浸渍涂层溶液后几乎无溶液残留,解决了涂层溶液浪费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层微针 聚乳酸 浸渍法 限位板 力学性能 载药均一性
下载PDF
中药经皮微针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赵雅芝 宁洪鑫 +5 位作者 张彦昕 李欣 李梦艺 李祎亮 侯文彬 王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550-2559,共10页
微针作为一种新兴的制剂形式,具有微创、无痛的优势,可以克服其他经皮递送系统吸收差的潜在缺陷,穿透角质层实现药物递送。中药经皮微针是将中药以微针形式或在微针帮助下输送至真皮层,通过微循环进入血液,到达治疗部位。对固体中药经... 微针作为一种新兴的制剂形式,具有微创、无痛的优势,可以克服其他经皮递送系统吸收差的潜在缺陷,穿透角质层实现药物递送。中药经皮微针是将中药以微针形式或在微针帮助下输送至真皮层,通过微循环进入血液,到达治疗部位。对固体中药经皮微针、涂层中药经皮微针、可溶性中药经皮微针、水凝胶中药经皮微针和中空中药经皮微针的优缺点和应用进行总结,以期为更多中药经皮微针的开发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经皮 制剂 固体 涂层微针 中空 可溶性 水凝胶
原文传递
关注眼用微针体系的构建策略
4
作者 耿晨昕 于昊哲 冯云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5期257-261,共5页
眼用微针是一种新型的眼部给药系统,由微米级别的针阵列组成。与局部滴眼和玻璃体内注射等传统给药方式相比,眼用微针可以绕过眼表屏障,实现无痛和高效的药物递送。近年来,微针在构建微创给药途径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国内对此的研... 眼用微针是一种新型的眼部给药系统,由微米级别的针阵列组成。与局部滴眼和玻璃体内注射等传统给药方式相比,眼用微针可以绕过眼表屏障,实现无痛和高效的药物递送。近年来,微针在构建微创给药途径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国内对此的研究仍较少。本文中笔者综合相关文献,对眼用微针的优势、体系构建策略、安全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部给药 创技术 固体涂层微针
原文传递
Fast Evaluation of Degradation Degree of Organic Coatings by Analyzing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Data 被引量:21
5
作者 XIA Dahai SONG Shizhe +2 位作者 WANG Jihui BI Huichao HAN Zhewen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EI CAS 2012年第1期15-20,共6页
The degradation coefficient is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degradation degree of organic coatings by directly anaIyzing the Bode plots of the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 data.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 The degradation coefficient is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degradation degree of organic coatings by directly anaIyzing the Bode plots of the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EIS) data.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degradation of phenolic epoxy coating/tinplate system by EIS and the degradation coefficient value, which correlates well with the results of breakpoint frequency and variation of phase angle at 10 Hz. Furthermore, the degradation process was confirm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and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 (SPM). It is concluded that degradation coefficient can be used for the fast evaluation of degradation degree of organic coatings in practical appli- 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gradation process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fast evaluation organic coating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