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尖叶原甲藻赤潮消亡期叶绿素连续观测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道季 曹勇 张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00-403,共4页
通过对长江口赤潮发生水域水样叶绿素含量变化现场培养连续观测,发现2001年5月10日发生在长江口外羽状锋水域赤潮优势种为尖叶原甲藻(Prorocentrum triestinum Schiller),其爆发高峰时,细胞密度达到7.1×106~2.3×107个/m3.该... 通过对长江口赤潮发生水域水样叶绿素含量变化现场培养连续观测,发现2001年5月10日发生在长江口外羽状锋水域赤潮优势种为尖叶原甲藻(Prorocentrum triestinum Schiller),其爆发高峰时,细胞密度达到7.1×106~2.3×107个/m3.该赤潮种具有持续期短,消亡期更短的特点.其高浓度的叶绿素含量经历一个白昼后,在凌晨迅速减低,叶绿素的平均衰减率为Rt=9.76μg/(L·min),并由此证实赤潮藻体叶绿素已大量降解,失去了荧光活性.反映出在赤潮发生高峰时,由于水体营养盐和微营养盐被大量消耗,该赤潮种生长已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从而产生剧烈的生理反应,导致大量藻体快速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尖叶原甲藻 赤潮 消亡期 叶绿素
下载PDF
2008年浒苔消亡末期有机碳分布情况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婷 石晓勇 +1 位作者 张传松 田小亭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4-328,共5页
以2008年夏季浒苔消亡末期对黄海绿潮爆发区的调查资料为依据,研究了在浒苔消亡末期调查区域内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结合其他数据分析了浒苔爆发对有机物含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浒苔消亡末期... 以2008年夏季浒苔消亡末期对黄海绿潮爆发区的调查资料为依据,研究了在浒苔消亡末期调查区域内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有机碳(POC)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结合其他数据分析了浒苔爆发对有机物含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浒苔消亡末期调查海域内DOC的含量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趋势,表、底层在青岛近岸均出现了高值,这是由于浒苔消亡过程中释放出DOC。POC也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趋势,表层的高值区出现在青岛近岸,主要来源于未沉降的浒苔和分解残体。10 m层和底层在近岸区含量均大于200μg/L,且表现出明显的离岸减少的趋势。受浒苔消亡产生的大量生物碎屑和沉积物再悬浮、陆源输入等的影响,相比之下浮游生物的现场生产对POC含量和分布的作用不显著。颗粒物中C/N出现了罕见的高值(平均含量为106.75),这是由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中,碳骨架比含氮基团稳定性好,不易分解。垂直方向上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大,这是受到了浒苔消亡过程中的生物活动以及下沉分解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C POC 浒苔 消亡期
原文传递
2008年浒苔消亡末期35°N断面颗粒有机物垂直分布情况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婷 张传松 +2 位作者 石晓勇 吴家林 张姗姗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04-807,814,共5页
以2008年夏季对35°N断面的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在浒苔消亡末期该断面颗粒有机碳(POC)和颗粒有机氮(PON)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结合2006年同期该断面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浒苔爆发对该断面颗粒有机物含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 以2008年夏季对35°N断面的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在浒苔消亡末期该断面颗粒有机碳(POC)和颗粒有机氮(PON)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结合2006年同期该断面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浒苔爆发对该断面颗粒有机物含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浒苔消亡末期,该断面的POC和PON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都呈现出近岸高、远岸低,表层高、底层低的分布特征,在垂直分布上与2006年同期的分布趋势恰好相反,这可能是受浒苔消亡产生的大量生物碎屑影响,相比之下底部由于黄海冷水团的垂直环流导致的沉积物再悬浮的作用不是很显著。颗粒物中的C/N出现了罕见的高值,可能是由于碎屑中的含N基团比C骨架降解容易得多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C PON 浒苔 消亡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