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内镜术治疗消化道上皮下肿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黄慧云 黄兵 王敏捐 《癌症进展》 2016年第9期885-888,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内镜术治疗消化道上皮下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接受内镜术治疗的308例消化道上皮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内镜术式将其分为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组、内镜黏膜挖除术(ESE)组、内镜黏膜剥离术(ESD)组、内镜全层消化道壁... 目的研究不同内镜术治疗消化道上皮下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接受内镜术治疗的308例消化道上皮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内镜术式将其分为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组、内镜黏膜挖除术(ESE)组、内镜黏膜剥离术(ESD)组、内镜全层消化道壁切除术(EFR)组。比较4组患者的肿瘤起源、肿瘤直径、一次完整切除率及切除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复发情况、术后病理或免疫组化情况。结果 EMR组肿瘤起源于固有肌层、黏膜下层、黏膜肌层,ESE组肿瘤起源于固有肌层、黏膜下层,ESD组肿瘤起源于黏膜下层、黏膜肌层,EFR组肿瘤全部起源于固有肌层,各组肿瘤起源部位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平均肿瘤直径最小,为(0.68±0.06)cm;EFR组平均肿瘤直径最大,为(2.08±0.53)cm;4组患者平均肿瘤直径大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肿瘤一次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ESD组和EFR组切除成功率均为100.00%,高于ESE组切除成功率(94.8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FR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100.00%)均高于ESE组(5.13%)、ESD组(7.69%)和EMR组(0.00%);ESE组和ESD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5.13%和7.69%)均高于EMR组(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年,均无复发情况。术后病理或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显示,平滑肌瘤发生率最高,为71.75%。结论内镜术治疗消化道上皮下肿瘤具有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可按照患者的肿瘤起源情况选择相应的内镜术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上皮下肿瘤 内镜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挖除术 内镜黏膜剥离术 内镜全层消化道壁切除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