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9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乡要素交互作用下乡村文化消费空间的建构模式——以瓷颜咖啡店为例
1
作者 朱媛媛 邸佳琦 +3 位作者 陈思苒 刘可心 郭韫喆 李星明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5年第1期23-33,共11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城乡要素流动进入加速期,乡村文化消费空间作为乡村功能由生产向消费的转型工具而涌现。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以邯郸市彭城镇瓷颜咖啡店为案例地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质性研究和计量研究进行实证分析,演绎提...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城乡要素流动进入加速期,乡村文化消费空间作为乡村功能由生产向消费的转型工具而涌现。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以邯郸市彭城镇瓷颜咖啡店为案例地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质性研究和计量研究进行实证分析,演绎提出了乡村文化消费空间建构模式。结果显示:1)瓷颜咖啡店以政府、企业的决定型物质构建为基础,以“传统文化”与“城市现代文化”有机结合的消费符号固着于实体建筑为概念,以乡村居民视角下的“新型休闲消费空间”与城市游客视角下的“桃花源”为亲历性空间。2)瓷颜咖啡店作为城乡文化整合的一个节点,其发展模式为物质空间拼贴式发展、社会空间嵌入式发展、文化空间整合式发展。3)乡村文化消费空间的生产是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等内在需求力和政策、资本等外在供给力以及乡土传统消费文化等潜在阻力共同作用的结果。4)乡村文化消费空间的发轫所代表的乡村社会空间转变实质上是乡村结构功能的转变,其空间实践也表征了乡村绅士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要素交互 文化消费空间 空间生产 地方性
下载PDF
饮食地理学视角下西安市星巴克消费空间符号表征解读 被引量:1
2
作者 梁璐 杨晚月 +1 位作者 焦瑛 甘雅婷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9-588,共10页
饮食地理学是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文化转向的深入,其研究内容和范式中饮食空间象征意义和符号价值愈加凸显。星巴克作为典型的饮食消费空间,具有地方文化、情感体验和功能价值等符号表征意义。以西安市123家星巴克为研... 饮食地理学是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文化转向的深入,其研究内容和范式中饮食空间象征意义和符号价值愈加凸显。星巴克作为典型的饮食消费空间,具有地方文化、情感体验和功能价值等符号表征意义。以西安市123家星巴克为研究对象,运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以及文本分析方法,对星巴克消费空间的宏观区位符号表征以及微观消费空间的符号内容、表征意义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宏观区位文化表征体现出3种特质,偏好城市活力地区是饮食符号传播逻辑与品牌理念影响的必然结果,不同的空间邻近性表征着异质的空间文化特质;微观符号消费空间的符号内容分为功能空间符号、品牌符号和“第三空间”符号3部分,是消费过程意义与身份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地理学 消费空间 影响因素 符号 表征
下载PDF
--基于空间三元辩证法的近现代历史风貌区消费空间生产探究----以武汉六合片区为例
3
作者 彭恺 刘书琦 +1 位作者 汤鄂南 陈延亮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共6页
近年来,我国多数城市近现代历史风貌区的空间生产行为在持续推进,却显现了“无地方性”“无差异化”的更新倾向,特别是形成了一批“符号化”“绅士化”的消费空间。消费文化的“侵入”打破了历史风貌区固有的社会关系及消费空间,随之进... 近年来,我国多数城市近现代历史风貌区的空间生产行为在持续推进,却显现了“无地方性”“无差异化”的更新倾向,特别是形成了一批“符号化”“绅士化”的消费空间。消费文化的“侵入”打破了历史风貌区固有的社会关系及消费空间,随之进行着新社会关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新兴消费空间的生产行为。为深入剖析这种现象,文章以空间三元辩证法为理论视角,以武汉六合片区为研究对象,聚焦多元主体社会关系与所对应的消费空间同步生产的过程,并尝试提出适应于多元主体需求的消费空间差异化导向设计、面向实施的消费空间三元一体化生产行动导则、基于空间正义的原有居民社会关系存续等方面的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三元辩证法 历史风貌区 消费空间 社会关系
下载PDF
空间生产视角下线上二手消费空间的建构——基于闲鱼平台的研究
4
作者 耿言虎 陈瑞梓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25-134,共10页
当下的中国,随着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发展,线上二手消费日渐火爆。在对阶层消费论、多元价值论和文化转型论反思的基础上,通过空间生产论视角对线上二手消费空间建构路径进行阐释进而重新审视线上二手消费现象。以闲鱼平台为例,线上二手消... 当下的中国,随着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发展,线上二手消费日渐火爆。在对阶层消费论、多元价值论和文化转型论反思的基础上,通过空间生产论视角对线上二手消费空间建构路径进行阐释进而重新审视线上二手消费现象。以闲鱼平台为例,线上二手消费空间的建构主要由交易实践、符码建构和主体体验三方面构成。闲鱼平台从隐喻消解、秩序确立和信任建构三个维度促成了二手物品交易实践的展开。理性符码、共享符码和美德符码是闲鱼平台符码景观的重要组成。闲鱼平台的主体体验包括消费认同体验、情感互动体验和趣缘社交体验。交易空间、时尚空间和关系空间的叠加构成了线上二手消费的真实空间样态。通过展示线上二手消费的空间合理性和空间建构路径,分析线上二手消费的成因,期望克服阶层消费论、多元价值论和文化转型论等既有二手消费研究单维度的解释路径,以及对二手消费空间情境关注不足的缺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手消费 闲鱼 空间生产 消费空间 空间符码
下载PDF
城市弱势区位的崛起——基于大众点评数据的北京休闲消费空间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恩嘉 龙瀛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27,共12页
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休闲活动的方式及空间偏好,为城市弱势区位的崛起提供了机遇。文章以北京市为例,利用大众点评2015年和2019年店铺及其评论数据,从宏观(城市)及微观(建筑)尺度分析休闲消费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店铺及... 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休闲活动的方式及空间偏好,为城市弱势区位的崛起提供了机遇。文章以北京市为例,利用大众点评2015年和2019年店铺及其评论数据,从宏观(城市)及微观(建筑)尺度分析休闲消费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店铺及其数字口碑在各尺度都呈现向低可达性区域转移的趋势,揭示了城市弱势区位的崛起;2)数字口碑在宏观尺度向优势区位集聚,而在微观尺度向弱势区位转移,反映了数字口碑的两极化;3)店铺及数字口碑在宏观尺度的变化均弱于微观尺度,表明此期间北京市弱势区位的崛起主要在微观尺度;4)不同类型店铺的比较验证了结果的稳健性。该研究可促进对数字时代城市休闲空间的认识,推动精细尺度的城市更新及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休闲消费空间 空间尺度 空间可达性 北京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显隐形消费空间布局特征对比——以中国南京市主城六区为例
6
作者 丁邹洲 《工程设计与施工》 2024年第1期70-73,共4页
互联网背景下,城乡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很多经济行为突破了传统的距离边界,城市中也出现了新的经济空间——隐形消费空间。以南京主城六区为例,筛选显形消费空间与隐形消费空间POI数据,分析两者空间分布的区别与关系,发现与显形消费... 互联网背景下,城乡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很多经济行为突破了传统的距离边界,城市中也出现了新的经济空间——隐形消费空间。以南京主城六区为例,筛选显形消费空间与隐形消费空间POI数据,分析两者空间分布的区别与关系,发现与显形消费空间相比,隐形消费空间整体集聚程度更大,并且对于城市实体商业中心依附性较大。这表明隐形消费空间在逃离地租的同时又追求人口、市场密度,因而容易在传统的商业中心周边扩散发展,或者在个别地块集聚。互联网平台提供了一定程度上超越“可视化”的供求对接机会,让隐形消费空间对高可达性和临街区位的偏好有所降低,并在城市外围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形消费空间 隐形消费空间 互联网 城市新经济空间
下载PDF
创意型怀旧消费空间中游客的存在真实性研究——以长沙文和友为例
7
作者 吴少峰 胡雨 徐红罡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5-55,共11页
存在真实性为理解非原真空间的体验提供了新视角。以往文化遗产旅游研究多从客观或建构的角度讨论文化景观修复的原真性,常与舞台化和商品化相联系,存在真实则不再关注客体的真实,强调体验的真实。文章以创意型怀旧消费空间长沙文和友... 存在真实性为理解非原真空间的体验提供了新视角。以往文化遗产旅游研究多从客观或建构的角度讨论文化景观修复的原真性,常与舞台化和商品化相联系,存在真实则不再关注客体的真实,强调体验的真实。文章以创意型怀旧消费空间长沙文和友为案例,援引存在真实性理论,采用网络资料、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探讨游客在该非原真消费空间中的体验。研究发现,游客在该空间存在真实性的实现是通过身体体验获得扑面而来的年代感,在自我认知的建构中感受形神兼备的阈限空间,因同伴纽带获得个体关系的情感增进,在社群交际的互动中感受真诚与界限。文章不仅丰富了内省真实性与人际真实性的相关实证,也拓展了人们对游客在异地生产的非原真空间中如何产生存在真实性提供新的认知,同时为快速工业化下城市新型消费空间如何打破商品化与原真性的悖论,以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新的展演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旧消费空间 存在真实性 游客体验 长沙文和友
下载PDF
虚拟文化消费空间的形成及其与实体空间的互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黄蕊 白雪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108,共9页
元宇宙趋势下虚拟文化消费空间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其形成受数字技术赋能、文化消费需求、资源政策环境和资金投入等因素共同驱动。本文以上海迪士尼为例,采用POI数据核密度分析和Python词云分析,对虚拟文化消费空间与其线下实体文化消... 元宇宙趋势下虚拟文化消费空间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其形成受数字技术赋能、文化消费需求、资源政策环境和资金投入等因素共同驱动。本文以上海迪士尼为例,采用POI数据核密度分析和Python词云分析,对虚拟文化消费空间与其线下实体文化消费空间的联动关系加以洞察。研究发现:伴随着线上迪士尼流媒体平台的创设与发展,2022年线下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周边已由低核密度区域发展成为集聚型高核密度区域,即呈现出线上文化消费对线下游乐、购物、餐饮、表演、传媒、住宿、交通等产业链式的带动效应。基于此,我国应在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储备和文化产业协作等方面继续加强投入,从而令以虚驭实、虚实共济的文化消费空间释放更大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文化消费空间 POI数据 城市热点区域识别 元宇宙
下载PDF
青少年体育培训消费空间供需适配逻辑框架与实践方略
9
作者 杨建宸 李荣日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3-110,共8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寻青少年体育培训消费空间供需适配的逻辑框架,审视其所存现实困境,并提供实践方略。逻辑框架:空间区域均衡,空间资源要素开发,空间效能提升,空间需求对接。困境:区域发展差异掣肘消费空间供给均衡,消...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寻青少年体育培训消费空间供需适配的逻辑框架,审视其所存现实困境,并提供实践方略。逻辑框架:空间区域均衡,空间资源要素开发,空间效能提升,空间需求对接。困境:区域发展差异掣肘消费空间供给均衡,消费空间生产要素容量开发不足,规划管理牵掣制约消费空间效能提升,服务内容低质引发空间供需失衡。实践方略:优化体育培训空间定位,促进区域消费空间适配;拓展空间要素开发流通路径,推动空间生产要素适配;强化场馆空间建构能力,驱动消费空间效能适配;完善空间服务体系建设,赋能消费空间市场适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经济 青少年体育培训 消费空间 供需适配
下载PDF
基于POI数据的临空消费空间时空演化研究——对南京临空经济区的实证分析
10
作者 韩碧君 张京祥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24,共10页
把握临空消费发展规律、总结临空消费空间时空演化特征是临空消费空间建设的重要前提。文章基于南京临空经济区多期消费空间兴趣点(POI)数据和ArcGIS空间分析,探讨临空经济不同阶段下南京临空消费空间的时空演进路径和成因机制。研究发... 把握临空消费发展规律、总结临空消费空间时空演化特征是临空消费空间建设的重要前提。文章基于南京临空经济区多期消费空间兴趣点(POI)数据和ArcGIS空间分析,探讨临空经济不同阶段下南京临空消费空间的时空演进路径和成因机制。研究发现:临空消费空间呈现规模化、多元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1)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近机场区域的吸引力逐渐增强;(2)高层次消费空间逐渐增多,空间功能混合度大幅提升;(3)分布格局呈现“西北多,东南少”的特征,“十字形”格局逐渐形成;(4)未来发展趋势为沿“西北-东南”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I数据 南京临空经济区 临空经济 消费空间 时空演化
下载PDF
日常生活实践视角下的文化消费空间生产机制研究--以厦门沙坡尾为例
11
作者 黄培灿 洪世键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期122-127,共6页
在消费社会和存量规划时代的双重背景下,我国出现文化消费空间的旧城改造模式。以“空间生产”和“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为基础,选取厦门沙坡尾地区作为案例,利用“战略—战术”的理论框架,分析在政府、资本主导下的文化消费空间生产及其... 在消费社会和存量规划时代的双重背景下,我国出现文化消费空间的旧城改造模式。以“空间生产”和“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为基础,选取厦门沙坡尾地区作为案例,利用“战略—战术”的理论框架,分析在政府、资本主导下的文化消费空间生产及其背后的规训机制;并探究原住居民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塑造表征性空间,形成对空间表象的反规训机制。研究发现,权力和资本利用空间管控、行为监视、条文纪律的支配手段主导空间的生产,属于“战略”层面;原住居民通过日常生活的嵌入、抵制、反蚀和再生等方式达到反规训的目的,参与到空间生产活动中,属于“战术”层面。但当文化消费空间被大量生产出来时,资本逻辑战胜空间,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日常生活实践 文化消费空间 战略 战术
下载PDF
蜂鸣的逻辑:场景视角下的青年消费空间生产——以北京三里屯太古里为例
12
作者 营立成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4,共11页
本文以北京三里屯太古里为例,着眼“蜂鸣”的逻辑,讨论了青年消费空间的生产机制。从场景理论视角看,青年消费空间的生产过程乃是“青年蜂鸣”生成与作用的过程,只有揭示“青年蜂鸣”的结构,阐释“青年蜂鸣”的内生机制,剖析“青年蜂鸣... 本文以北京三里屯太古里为例,着眼“蜂鸣”的逻辑,讨论了青年消费空间的生产机制。从场景理论视角看,青年消费空间的生产过程乃是“青年蜂鸣”生成与作用的过程,只有揭示“青年蜂鸣”的结构,阐释“青年蜂鸣”的内生机制,剖析“青年蜂鸣”的复杂影响及由此产生的策略行动,才能对青年消费空间的生产做出解释。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三里屯太古里的“青年蜂鸣”在结构上由时尚感、审美感、参与感、丰盛感、活力感五个维度构成。从场景内部看,太古里通过唤问、营造、治理三种机制实现着“青年蜂鸣”的生产与再生产,为青年消费空间的生产提供了内在动力;从场景与其他社会系统的互动看,“青年蜂鸣”不断激发着场景行动者的互惠性行动与弥合性行动,从而确保青年消费空间的生产能够在更大的社会系统中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景 蜂鸣 太古里 青年消费空间 生产
下载PDF
基于地理符号学视域的消费空间——对成都市武侯区两家连锁超市的语言景观分析
13
作者 谈欣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10期1-11,共11页
消费空间被认为是人们进行日常消费活动的物质场所,在地理学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而个体获取空间消费体验的同时,也会在消费过程中赋予空间意义和内涵,这意味着地理空间与场所体验实现了交汇融合。近几年社会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消费空间被认为是人们进行日常消费活动的物质场所,在地理学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而个体获取空间消费体验的同时,也会在消费过程中赋予空间意义和内涵,这意味着地理空间与场所体验实现了交汇融合。近几年社会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来研究这些平淡空间的语言、符号和感官方面。本文将这些观点整合到地理符号学框架中,研究了成都市武侯区两家连锁超市的语言景观,以此检验逛超市这一日常消费实践。通过实地记录、访谈和参与式观察,发现每家超市都体现了地理符号集合的独特配置,影响着个体的场所体验与消费决策。因此,本文认为,对超市这一消费空间里的语言景观进行情境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个体与消费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Space of consumption is considered as the physical place where people engage in daily consumption activities, which has been extensively studied in geography. When individuals acquire the spatial consumption experience, they also attribute meaning and connotations to the space during the consumption process, implying an integration between geographical space and place experience. In recent years, sociolinguistic research has presented new ways to examine the linguistic, semiotic, and sensory aspects of these prosaic spaces. Integrating these perspectives in a geo-semiotic framework,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s of two chain supermarkets in Wuhou District of Chengdu. Through field records,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s, it is found that each supermarket embodies a unique configuration of the geo-semiotic aggregate, influencing the place experience and consumption decisions of individuals. Thus,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situated analyses of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s in supermarkets can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spaces of consum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符号学 消费空间 语言景观
下载PDF
网络消费空间的性质与生产——以淘宝网原创女装店为例 被引量:24
14
作者 张敏 张翔 申峻霞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60-968,共9页
网络消费空间是一种新型关系性社会空间。论文援引空间生产的三元空间论,通过对中国最大的C2C电子购物平台淘宝网的10家原创女装店的文本分析与深度访谈,对网络消费空间的实践、空间的表征与表征性空间进行解析。认为网络消费空间的实... 网络消费空间是一种新型关系性社会空间。论文援引空间生产的三元空间论,通过对中国最大的C2C电子购物平台淘宝网的10家原创女装店的文本分析与深度访谈,对网络消费空间的实践、空间的表征与表征性空间进行解析。认为网络消费空间的实践主要支持并为消费关系所决定,空间的表征主要通过符号的操作,是结构化与能动性的结合,表征性空间是对社会主流文化的顺从与反叛,呈现出矛盾与不平衡性。网络消费空间生产的结构以消费关系、符号操作与文化表达三重过程为基础,包含社会结构、日常生活与符号系统等多重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消费 消费空间 空间生产 社会空间 关系性空间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广州城市文化消费空间重构——以星巴克为例 被引量:27
15
作者 廖开怀 李立勋 张虹鸥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0-166,共7页
在地理学"文化和空间转向"背景下,城市社会文化的关注渐渐成为城市研究和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热点。文中选择以茶楼为代表的传统茶文化消费和以星巴克为代表的新兴咖啡文化消费空间的冲突与变化为视角,结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 在地理学"文化和空间转向"背景下,城市社会文化的关注渐渐成为城市研究和文化地理学研究中的热点。文中选择以茶楼为代表的传统茶文化消费和以星巴克为代表的新兴咖啡文化消费空间的冲突与变化为视角,结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以星巴克为代表的外来消费文化现象进行分析,从文化行为与心态层面归纳总结广州城市文化消费空间的重构及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在全球化影响下,星巴克咖啡消费空间的兴起,在广州培育了以中产阶级和学生为主的一批忠实的消费群体,对传统茶文化空间产生一定的冲击,伴随的是消费者"符号化"消费心理的膨胀及追求生活第三空间的生活方式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城市文化 消费空间 重构 广州 星巴克
下载PDF
怀旧消费空间的地方建构——以广州西餐老字号太平馆为例 被引量:23
16
作者 杨蓉 黄丽萍 李凡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3-472,共10页
现代性、全球化和城市化催生了当代的怀旧现象并使其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涵盖人们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消费领域的怀旧消费风靡全球,以城市怀旧为主题的特殊消费空间和文化空间作为怀旧消费实践过程中的时空综合体,其地方建构... 现代性、全球化和城市化催生了当代的怀旧现象并使其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涵盖人们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消费领域的怀旧消费风靡全球,以城市怀旧为主题的特殊消费空间和文化空间作为怀旧消费实践过程中的时空综合体,其地方建构的过程及社会文化意义值得文化地理学者进行探讨。文章以广州百年老字号西餐厅太平馆为案例,通过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并收集相关媒体报道作为资料来源。从怀旧餐厅的物质空间建构和情感空间建构2个维度对其地方建构的过程,以及此空间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探究。研究表明,太平馆作为怀旧消费空间,经营者通过对物质空间的主体性建构再现地方记忆,使得地方感得以再生产;而与此同时消费者则通过在怀旧空间中的消费实践获得归属和认同等情感体验,并成为了情感空间建构的积极主体,通过对太平馆的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积极推动怀旧地方的持续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旧 消费空间 地方建构 太平馆
下载PDF
符号化的空间与空间的符号化——网络实体消费空间的建构与扩散 被引量:30
17
作者 申峻霞 张敏 甄峰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9-33,共5页
本文以消费社会和网络社会为背景,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出发,运用符号学方法,对南京"淘淘巷"网络实体街区这一消费空间的建构与扩散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符号是消费空间特色塑造的重要路径,但消费空间的扩散并非简单的符... 本文以消费社会和网络社会为背景,从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出发,运用符号学方法,对南京"淘淘巷"网络实体街区这一消费空间的建构与扩散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符号是消费空间特色塑造的重要路径,但消费空间的扩散并非简单的符号复制过程。揭示了网络实体消费空间作为一种半组织性的社会空间,其内涵的社会关系和运行的内在机制才是它得以存在的内因。网络实体街区这一消费空间是一种超越符号的存在,并非完全归结于符号的消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 网络实体街区 消费空间
下载PDF
零售业态演变视角下的城市消费空间发展趋势 被引量:18
18
作者 武前波 黄杉 崔万珍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4-120,共7页
城市综合体是当前国内大城市的一种新兴商业形态。通过回顾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零售业态及空间形式的演变历程,总结出不同发展时期的重要表现特征,认为每一种新兴业态的产生与不同的城市空间形态密切相关,城市综合体崛起于城市郊区化与... 城市综合体是当前国内大城市的一种新兴商业形态。通过回顾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零售业态及空间形式的演变历程,总结出不同发展时期的重要表现特征,认为每一种新兴业态的产生与不同的城市空间形态密切相关,城市综合体崛起于城市郊区化与多中心大都市区形成的重要时期。由此基于零售业生命周期、消费群体变化、信息网络技术兴起的视角,提出信息化时代城市消费空间的动力机制框架。最后,尝试性探索由人类不同层次需求所衍伸的各种类型城市生活设施,城市生活综合体则可以成为未来消费空间的理想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空间 零售业 演变趋势 城市综合体
下载PDF
消费空间生产视角下杭州市美丽乡村发展特征--以下满觉陇、龙井、龙坞为例 被引量:15
19
作者 武前波 龚圆圆 陈前虎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5-112,共8页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乡村的更新升级日益与大都市消费空间扩张、农业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杭州为例,其外围乡村地域已经形成动力机制各异的不同消费空间圈层模式,研究选取3个典型美丽乡村为案例分析对象,构建美丽指数对其现状...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乡村的更新升级日益与大都市消费空间扩张、农业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杭州为例,其外围乡村地域已经形成动力机制各异的不同消费空间圈层模式,研究选取3个典型美丽乡村为案例分析对象,构建美丽指数对其现状特征进行评价,并探索各自不同的动力机制。结论是,3个乡村均具有生产与消费兼具的地域空间特征,在人居环境、社会文化、产业经济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是由于受不同的动力主体推动所致,由此也形成了都市化背景下乡村空间的圈层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空间 美丽乡村 发展特征 圈层结构 杭州
下载PDF
基于日常生活的消费空间生产:一个消费空间的文化研究框架 被引量:70
20
作者 张敏 熊帼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8-44,共7页
回顾消费空间的文化研究与地理研究,指出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复合的视角成为近年来消费空间研究的特征。提出日常生活的视角能够整合、批判地进行消费空间的文化研究。并结合空间生产理论,建立消费空间的文化研究框架。作者指出,施... 回顾消费空间的文化研究与地理研究,指出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复合的视角成为近年来消费空间研究的特征。提出日常生活的视角能够整合、批判地进行消费空间的文化研究。并结合空间生产理论,建立消费空间的文化研究框架。作者指出,施加于日常的惯习、规训与日常内部的抵抗、诗性构成消费空间生产的核心机制。社会结构、政治经济、生活样式在日常中纽结为消费空间生产的动力源。借助列斐伏尔三元空间概念,指出消费空间生产中的支配与被支配、底部与顶部、文化与资本、地方与全球等一系列辩证过程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空间 日常生活 空间生产 文化 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